高本汉
高本汉的相关文献在1957年到2022年内共计174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4篇、专利文献329118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学术研究、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海外华文教育等;
高本汉的相关文献由16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葆嘉、冯蒸、朱星等。
高本汉—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29118篇
占比:99.95%
总计:329292篇
高本汉
-研究学者
- 李葆嘉
- 冯蒸
- 朱星
- 李如龙
- 马德强
- 马悦然
- 严修
- 刘孝杰
- 叶蜚声
- 宫辰
- 张文轩
- 徐通锵
- 房建昌
- 李学勤
- 李开
- 李无未
- 李明
- 杨剑桥
- 梅祖麟
- 沈思芹
- 游汝杰
- 王國強
- 竺家宁
- 胡双宝
- 蒲立本
- 谭慧颖
- 贺德扬
- 贺评
- 郑伟
- 郑玉香
- 陈忠敏
- 馬德强
- 丁治民
- 万毅
- 乔全生
- 亞努士·赫迈莱夫斯基
- 何炳棣
- 何观蔭
- 余华
- 倪大白
- 冯蒸1
- 刘凌
- 刘家和
- 刘新中
- 刘浩
- 刘浩1
- 刘雨心
- 刘雨心1
- 单周尧
- 古风
-
-
陈正正
-
-
摘要:
高本汉是瑞典最有影响的汉学家,其对汉语汉字的研究颇具特色,但是学界对其关注较少。文章认为高本汉的汉语汉字研究符合汉语汉字事实,同时善于发现新课题、新方法。了解高本汉的汉学研究,有助于拓宽汉语汉字研究领域。
-
-
郑伟
-
-
摘要:
高本汉是在汉语史、古音学、青铜器、古文字、先秦典籍、辞书编纂等领域成就卓著的汉学大师。杨树达是以旧学为根柢,同时熟谙现代学术研究方法与理念的国学大师。20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高本汉、杨树达两位在先秦典籍考订、汉语词源、殷周青铜器与古文字等领域有颇多相通的旨趣和成果,从相关的书信集、日记、传记、论著等学术史资料中,可以勾勒出两位“汉学”大师的文字交往与学术因缘,亦可将其视作民国时期中西学术交融汇通的佳例。
-
-
吴雅寅;
黄河
-
-
摘要:
贺登崧是著名的方言地理学家,本文分三个部分介绍贺登崧对方言地理学的贡献:第一部分介绍贺登崧的生平,并梳理其方言地理学的学术工作;第二部分介绍贺登崧和高本汉的学术争鸣,并总结贺登崧的学术思想和贡献;第三部分为附录,罗列贺登崧发表的方言地理学论著。
-
-
郑伟;
赵清泉
-
-
摘要:
高本汉是西方汉学大师,自1930年始,在汉语历史语言学、文字学领域之外,其学术活动的一部分转向包括青铜器在内的早期中国研究,并于1939年接替安特生担任瑞典远东博物馆馆长一职。高氏在青铜器研究领域有开创之功,提出了殷、殷—周、中周、淮等分期学说,并将殷、殷—周合为上古期,首先提出"A(写实)、B(解体)"二分型假设;在早期铜镜研究方面,也有淮、汉之说。论文从海外汉学史、中西比较学术史的角度,对高本汉在中国青铜器研究领域的成绩、局限及影响作了评述,希望能更好地认识高本汉在中西现代学术史上的地位和贡献。
-
-
馬德强
-
-
摘要:
高本漢的中古音研究是將《切韻》音系放入等韻框架内,以攝、等、開合作爲審音條件爲其擬音.這種研究方式步驟清晰,易於操作,對後世影響深遠.但是高本漢對韻圖一些基本事實的判斷有誤,對韻圖與韻書關係的認識有偏差,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研究的合理性.以等韻爲參照研究《切韻》音系,實際上是以變化後的語音逆推中古前期的狀况,研究過程中要注意其中的時間和空間差異.
-
-
-
-
马德强
-
-
摘要:
高本汉当年构拟《切韵》音系依据的韵图不是《韵镜》,而是《切韵指掌图》和《等韵切音指南》,这给他的研究工作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但这并不能表示他当年没见过《韵镜》.实际上,高本汉当时对《韵镜》已经有相当程度的了解,并且使其在研究工作中发挥了一定作用.不过,限于当时学术界的整体认识水平,他未能给《韵镜》一个合理定位,影响了其价值的充分发挥.高本汉对《韵镜》的消极态度与他当时见到的是不是第一手资料关系不大.作为现代音韵学的奠基人,高本汉对《韵镜》的认识颇具典型意义.今天重新审视他的相关论述,可以从一个侧面管窥《韵镜》在二十世纪初的传播轨迹.
-
-
马德强
-
-
摘要:
高本汉当年在《中国音韵学研究》中全盘否定庄延龄的汉语研究,以致他的相关著述长期不被关注.但是,因为依据的材料不可靠,高本汉的评价根本不能成立.实际上,庄延龄在汉语研究领域是取得了显著成绩的,而且还曾对高本汉产生过重要影响.庄延龄的一系列方言论著至今仍具有参考价值.揭示相关事实有助于加深对庄延龄汉语研究的认识,也有助于更好地把握高本汉的学术思想发展脉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