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韵书

韵书

韵书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07篇,主要集中在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篇;相关期刊181种,包括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辞书研究、汉字文化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全国汉语方言学会第十七届学术年会暨汉语方言国际学术讨论会等;韵书的相关文献由303位作者贡献,包括邸宏香、王平、张玉来等。

韵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05 占比:99.3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33%

专利文献>

论文:1 占比:0.33%

总计:307篇

韵书—发文趋势图

韵书

-研究学者

  • 邸宏香
  • 王平
  • 张玉来
  • 古德夫
  • 张社列
  • 方孝岳
  • 李峰
  • 汪银峰
  • 讴阳
  • 马重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黄金灿
    • 摘要: 宋代韵书文化是宋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掘宋代韵书的文化意涵有助于具体感知宋代文化的气象与神韵。宋代韵书具有承前启后、接力递修、精益求精等特色,彰显了宋代文化的包容性、连续性与精深性。宋人在韵书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韵书型”阅读习惯,进而形成“韵书型”思维方式,深刻拓展了整个宋代文化的思维范型。宋代韵书是宋代学术的增长点,增加了宋代学术的专业性、思辨性与知识性,使其在博大与精深两方面都显得更加鲜明可感。
    • 李广宽
    • 摘要: 《古音汇纂》辑录了先秦两汉以来重要典籍及其传注中的音注、重要字韵书及音义书中的音切.《集韵》在《广韵》的基础上大量增收典籍音读,将其与《古音汇纂》所收资料进行比较,可以考察《集韵》音读之来源、收音之疏漏、编纂时代之时音等韵书编纂及语音史问题.
    • 马进勇
    • 摘要: 《近代汉语官话方言韵书韵图文献集成》是汉语音韵学史上第一部体量较大的丛书体官话方音文献集成.该书为近代汉语官话语音史研究著作,提供了一批高质量、高价值的研究资料,对全面揭示近代汉语官话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历史事实,清晰展现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韵图的演进原委,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 马进勇
    • 摘要: 《近代汉语官话方言韵书韵图文献集成》是汉语音韵学史上第一部体量较大的丛书体官话方音文献集成。该书为近代汉语官话语音史研究著作,提供了一批高质量、高价值的研究资料,对全面揭示近代汉语官话发展的逻辑线索和历史事实,清晰展现近代汉语官话韵书、韵图的演进原委,具有非常重要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
    • 王静雅
    • 摘要: 通过将中晚明时期在《洪武正韵》影响下编撰的九部韵书,分为节选本、笺注本和改编本,考证作者生平、版本信息、存佚情况,订正以往研究中的疏漏,探寻编者的身份和地域文化特征,指出编写韵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将《洪武正韵》看成是王制的象征,通过对《洪武正韵》的正讹补遗,来维护官方制作的权威性.同时论及此类韵书通过对《洪武正韵》的增删补注在音韵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认为《洪武正韵》是明代官方制作韵书,在韵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对明代韵书的编撰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 王静雅
    • 摘要: 通过将中晚明时期在《洪武正韵》影响下编撰的九部韵书,分为节选本、笺注本和改编本,考证作者生平、版本信息、存佚情况,订正以往研究中的疏漏,探寻编者的身份和地域文化特征,指出编写韵书的主要原因在于将《洪武正韵》看成是王制的象征,通过对《洪武正韵》的正讹补遗,来维护官方制作的权威性。同时论及此类韵书通过对《洪武正韵》的增删补注在音韵学史上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认为《洪武正韵》是明代官方制作韵书,在韵书史上具有显著的地位,对明代韵书的编撰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
    • 郑伟
    • 摘要: 中古汉语音韵史的研究可以凭借的历史性资料, 内部材料包括《切韵》系韵书、音义类辞书、诗文押韵三大类, 外部材料主要是域外汉字音.文章对这些材料做了分类介绍, 并举例指出其在中古汉语音韵史研究方面的价值.
    • 张玉来
    • 摘要: 百年来,伴随着汉语新诗的兴起和发展,我国诗人和学者积极探索汉语新诗的用韵问题,编纂了百余种面目各异的新诗韵书.本文收集、整理和分析了其中55 种新诗韵书的分韵体系,具体分析了各韵书之间的分韵歧异及其产生歧异的原因,重点评析了产生重要影响的十八韵分韵体系及十三辙分韵体系,以期找到新诗韵书分韵的基本规律,推进新时代的新诗韵体系的建设.%With the ris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new poetry, Chinese poets and scholars have actively explored the use of rhyme in Chinese new poetry and compiled more than 100 new poetry rhyme books over the past hundred years. By collecting, sorting and analyzing the branch rhyme systems in the 55 new poetry rhyme books, the author of this paper makes a concrete analysis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rhyme books and the reasons for their differences and also makes an emphatic comment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18-rhyme system and thirteen-rut rhyme system in order to find the basic rule of new poetry rhyme an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oetry rhyme system in the new era.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