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文化
宋代文化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1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史、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837篇;相关期刊118种,包括甘肃社会科学、社会科学研究、文史哲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五届全国语言文字应用学术研讨会等;宋代文化的相关文献由145位作者贡献,包括郭齊1、鲁先圣、余悦等。
宋代文化
-研究学者
- 郭齊1
- 鲁先圣
- 余悦
- 刘玮
- 周本淳
- 姚兆余
- 张国功
- 彭琛
- 曾枣庄
- 杨昆
- 杨沉
- 梁桂芳
- 许路平
- 闵锋
- 马亚伟
- 齐蕊
- 何俊
- 傅庠
- 党祎楠
- 关玉华
- 冯杰
- 刘也
- 刘五书
- 刘扬忠
- 刘振宇
- 刘斌(文/图)1
- 刘格奇
- 刘焕阳
- 刘琳
- 刘百泉
- 劉琳1
- 卞東波
- 卢珊珊
- 吕嵩松
- 吕正惠
- 吕钊
- 吳洪澤1
- 吴东晓
- 吴功正
- 唐兆梅
- 夕二
- 姚小鸥
- 孔庆赞
- 孙鹏昆
- 孟春舫
- 季子怡1
- 宋崇
- 尚慧萍
- 常德荣
- 庆振轩
-
-
张瑞瑞
-
-
摘要:
三白妆是宋代独有的妆容,它一改唐朝雍容华丽之风而显示出清瘦雅致的特征,这一风格的转变体现出了宋代文化思想和审美风格的流行与嬗变,同时这也和宋代儒学复兴、崇尚文风、理学盛行有很大的联系。本文着重阐述三白妆的形成以及与宋代文化之间的关系。
-
-
黄金灿
-
-
摘要:
宋代韵书文化是宋代文化的组成部分,发掘宋代韵书的文化意涵有助于具体感知宋代文化的气象与神韵。宋代韵书具有承前启后、接力递修、精益求精等特色,彰显了宋代文化的包容性、连续性与精深性。宋人在韵书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韵书型”阅读习惯,进而形成“韵书型”思维方式,深刻拓展了整个宋代文化的思维范型。宋代韵书是宋代学术的增长点,增加了宋代学术的专业性、思辨性与知识性,使其在博大与精深两方面都显得更加鲜明可感。
-
-
张琳悦;
党祎楠
-
-
摘要:
宋代词画,为我们展现了其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以及宋代绘画艺术之韵味.在文化素养极其高涨的宋代,其社会风气之高雅.从宋词及绘画中感悟其"风"、"雅"从而去思考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如何通过美学的融入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探究如何通过设计赋予生活"风雅之味".文章从宋代画作出发,感悟其色彩之优雅,通过分析其色调、色相、色彩搭配等,领悟背后蕴藏的宋代哲学,提出当代空间设计之"雅韵"三循.
-
-
-
梁潇;
赵曼丽
-
-
摘要:
我的教育理念如何在儿童美术教学中践行''核心素养'',《一纸成城》是教学的尝试和探索。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创造的能力和经验,把美术活动与儿童、生活、地域文化巧妙地融合,让每一位儿童在无限可能的创造活动中愉快地获取新知。
-
-
-
-
刘斌(文/图)1
-
-
摘要:
宋瓷,是宋代文化艺术典型的文化符号之一。宋代瓷器虽以青瓷、白瓷、黑瓷等单色釉瓷闻名于世,装饰技法却灵活多样,呈现单色而不单调的多元发展特征,满足了上层社会和普罗大众不同的审美需求。
-
-
陈可
-
-
摘要:
"濯足"书写具有丰赡的文化内涵.先秦至晚唐,"濯足"经由儒、道语境的阐释而进入文学领域,历经虚实相与的语义发展后,凝定了典雅高致的精神主题.两宋之际,"濯足"书写生成了趋向市民审美的新特征,建构了以对适身体验的智性追逐来化解生活动荡的美学策略,从而完成语义书写的宋代转型."濯足归隐"在唐宋诗叙中的变迁,产生了"主体强调"与"时序紧迫"两种新征状,所折射的是两代士人在心态、身份认同、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差异表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