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胶原膜

胶原膜

胶原膜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342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34篇、会议论文9篇、专利文献326420篇;相关期刊124种,包括中国美容医学、广东牙病防治、口腔材料器械杂志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第二届胶原蛋白开发利用新产品、新技术、新设备交流研讨会、2012全国显微修复研讨会、中国中西医结合泌尿外科第八次学术年会等;胶原膜的相关文献由861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其清、朱宸佑、李国英等。

胶原膜—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3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9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26420 占比:99.93%

总计:326663篇

胶原膜—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玉峰; 王宇蓝
    • 摘要: 牙齿缺失伴随着牙槽骨吸收或缺损,导致骨量和软组织量不足。种植治疗除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外,还需恢复牙弓的轮廓和外形,引导骨再生术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异种颗粒状骨替代材料因其降解时间长、免疫反应低等优点,在临床水平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操作不便、成骨活性低等问题。血浆基质能有效提高口腔组织再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固态血浆基质膜、血浆基质骨块),并根据临床常用的骨增量决策方案,即是否能够在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以及植入后是否存在骨开裂对水平骨缺损进行重新分类,其中Ⅰ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可供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且种植体周围无骨开裂,但牙槽骨轮廓比非缺牙区凹陷的情况;Ⅱ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根据未来修复体位置确定的种植位点植入理想尺寸种植体后,种植体三侧均有骨,但颊侧骨壁存在骨开裂(骨开裂长度小于种植体长度的50%)的情况;Ⅲ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不足以在理想位置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需要先行植骨恢复骨量以利于种植体植入的情况。本文随后对血浆基质在不同水平骨缺损类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在Ⅰ类水平骨缺损中主要采用固态血浆基质膜替代胶原膜使用;在Ⅱ类水平骨缺损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充填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缺损区,覆盖胶原膜,并在胶原膜表面覆盖固态血浆基质膜;在Ⅲ类水平骨缺损中采用血浆基质骨块替代自体骨块充填缺损区,并用钛钉进行固定,胶原膜和固态血浆基质膜双重复盖后缝合固定。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引导骨再生术操作以及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张玉峰; 王宇蓝
    • 摘要: 牙齿缺失伴随着牙槽骨吸收或缺损,导致骨量和软组织量不足。种植治疗除恢复缺失牙的咀嚼功能外,还需恢复牙弓的轮廓和外形,引导骨再生术是骨增量的常用手段。异种颗粒状骨替代材料因其降解时间长、免疫反应低等优点,在临床水平骨增量领域应用广泛,但存在操作不便、成骨活性低等问题。血浆基质能有效提高口腔组织再生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出现,在口腔组织再生中的应用逐渐增多。本文首先介绍了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主要应用形式(固态血浆基质膜、血浆基质骨块),并根据临床常用的骨增量决策方案,即是否能够在理想位置植入种植体以及植入后是否存在骨开裂对水平骨缺损进行重新分类,其中Ⅰ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可供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且种植体周围无骨开裂,但牙槽骨轮廓比非缺牙区凹陷的情况;Ⅱ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根据未来修复体位置确定的种植位点植入理想尺寸种植体后,种植体三侧均有骨,但颊侧骨壁存在骨开裂(骨开裂长度小于种植体长度的50%)的情况;Ⅲ类水平骨缺损为缺牙位点骨量不足以在理想位置植入理想尺寸的种植体,需要先行植骨恢复骨量以利于种植体植入的情况。本文随后对血浆基质在不同水平骨缺损类型中的应用方法进行阐述:在Ⅰ类水平骨缺损中主要采用固态血浆基质膜替代胶原膜使用;在Ⅱ类水平骨缺损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充填种植体植入后的骨缺损区,覆盖胶原膜,并在胶原膜表面覆盖固态血浆基质膜;在Ⅲ类水平骨缺损中采用血浆基质骨块替代自体骨块充填缺损区,并用钛钉进行固定,胶原膜和固态血浆基质膜双重复盖后缝合固定。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师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引导骨再生术操作以及血浆基质在水平骨增量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 刘敏; 徐冬娥
    • 摘要: 目的分析胶原膜联合β-磷酸三钙(β-TCP)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因牙源性颌骨囊肿行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根据修复骨缺损的不同方式分为3组,每组54例。A组:术后不放置任何材料;B组:术后使用胶原膜覆盖骨缺损部位;C组:术后使用β-TCP进行填塞,且使用胶原膜覆盖。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检查,测定其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所有患者未复发。A组、B组与C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CT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CT值有差异(F=34.335,P=0.000);3组CT值均随时间增加不断升高(P<0.05)。②3组CT值有差异(F=9.634,P=0.008);A组最低(P<0.05),C组最高(P<0.05)。③3组CT值变化趋势有差异(F=165.591,P=0.000)。结论胶原膜联合β-TCP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玉峰; 王宇蓝
    • 摘要: 垂直骨增量手术在临床上依然面临巨大挑战,通常存在难以恢复理想的牙槽骨高度、并发症等各种难题,技术敏感性较高。血浆基质是来源于自体血液的产物,能够有效促进组织再生区域的血管化,并且可招募干细胞、降低炎症反应、促进垂直骨增量的骨再生。本文根据目前国内外对垂直骨增量研究的现状,按照预期牙槽嵴增量的高度将垂直骨缺损分为3类:Ⅰ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小于4 mm;Ⅱ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介于4~8 mm;Ⅲ类:需要的垂直骨增量高度大于8 mm。在Ⅰ类垂直骨增量手术中直接将血浆基质骨块放置于缺损区,覆盖血浆基质膜后减张缝合;在Ⅱ类垂直骨增量中使用血浆基质骨块放在缺损区,并采用钛钉进行固定,再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减张缝合;对于Ⅲ类垂直骨增量,在制备的血浆基质骨块中要加入其他活性成分(例如骨形成蛋白、自体骨碎屑等),并且要利用钛钉等固定装置进行固定,在骨块表面覆盖可吸收胶原膜和血浆基质膜,再进行减张缝合;针对不同的垂直骨增量类型,应用上述方法可取得理想的垂直骨增量效果。本文旨在为口腔临床医生全面了解血浆基质、简化垂直骨缺损分类及操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 康文亭; 周立伟; 钟梅玲; 朱勇军; 李丽花; 欧阳翔英
    • 摘要: 目的评价猪来源的脱细胞胶原膜在用于口腔引导骨再生时对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的作用。方法将成纤维细胞、成骨细胞分别接种在胶原膜表面,培养一定时间后通过扫描电镜和荧光共聚焦显微镜分别观察两种细胞在胶原膜上的生长迁移特点。结果成纤维细胞与成骨细胞在膜表面均能良好附着,且生长状态良好。①将成纤维细胞接种在膜片的光滑面后,细胞没有向膜内迁移,仅沿膜表面生长;而接种在膜片的粗糙面后,细胞表现出向膜内部迁移的趋势。②将成骨细胞接种在膜片的粗糙面后,细胞黏附在胶原纤维上,形态舒展,状态良好。结论胶原膜的光滑面能够对成纤维细胞发挥有效的屏障作用,同时成骨细胞能够在其粗糙面良好黏附。
    • 马超; 焦建军
    • 摘要: 目的 探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联合胶原膜对大鼠硬腭软组织缺损病理及创面愈合的影响.方法 采用30只SPF级健康Wistar大鼠建立硬腭软组织缺损模型,随机分为3组:Bf组、Dd组、Nc组,每组各10只.Bf组大鼠采用结合bFGF/胶原膜修复创面,Dd组仅采用胶原膜修复,Nc组不进行修复处理,在术后2周处死大鼠,切取硬腭组织制成切片,HE染色观察组织病理,计算创面愈合率,观察新生微血管数量,采用RT-PCR及Westernblot法检测Ⅰ型胶原(TypeⅠcollagen,ColⅠ)、ColⅢ水平表达.结果 HE染色观察可见,Bf组可发现成纤维细胞生成增多,明显新生血管生成,仅见少量胶原膜,Dd组新生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较Bf组少,Nc组新生血管数量及成纤维细胞少于其他两组;Bf组创面愈合率为(87.65±5.03)%,显著高于Dd组(81.03±3.98)%与Nc组(72.12±3.16)%,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f组新生血管数量为(8.96±0.78),高于Dd组(6.23±0.71)与Nc组(4.29±0.69),3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Nc组比较,Dd组大鼠ColⅠ、ColⅢmRNA、蛋白表达量有所降低,与Dd组比较,Bf组大鼠ColⅠ、ColⅢmRNA、蛋白表达也有所降低,上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FGF联合胶原膜能进一步促进硬腭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高创面愈合率,该作用可能与下调ColⅠ、ColⅢ表达有关.
    • 张凯; 曹聪; 余孟流; 光梦凯; 钟波; 徐宝华
    • 摘要: 目的:探索角质形成细胞生长因子(Keratinocyte growth factor,KGF)对于大鼠皮肤伤口局部的促血管化作用.以探究其可能的促进愈合的机理.方法:构建大鼠背部皮肤全层缺损模型,随机分为空白组(不作特殊处理),空白膜组(放置空白胶原膜),KGF膜组(放置加载KGF的胶原膜).通过大体标本观察,组织学染色、免疫双标染色等技术对术后7d和14d时伤口的血管化程度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术后通过大体标本观察,可看到空白组和空白膜组虽均有血管长入伤口内,但中心部位血管化程度低于KGF膜组.Masson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及局部血管计数也证实加载KGF的胶原膜可以促进局部血管再生.结论:KGF可以促进大鼠皮肤伤口愈合过程中的血管化作用.
    • 王献利; 王国庆; 袁清敏; 赵西博; 石磊; 冯保静; 李芳
    • 摘要: 目的:观察预成型钛网在上前牙种植时重建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唇侧骨板重度缺损的前牙种植患者,术中用预成型钛网维持成骨空间,联合骨粉、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胶原膜引导骨再生(guided bone regeneration,GBR).CBCT测量二期手术时、修复后6个月、1年及2年植体唇侧的骨厚度及边缘骨高度.红色美学指数(pink esthetic score,PES)对修复后各个时期的软组织进行评分.所获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SNK-q检验分析.结果:二期手术时、修复后6个月、1年及2年唇侧的骨厚度分别为:(3.08±0.32、3.03±0.21、2.99±0.19、2.99±0.17)mm,边缘骨高度降低量分别为:高于顶端(0.51±0.12、0.69±0.12、0.69±0.15)mm.统计分析显示1年内骨厚度、骨高度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1年后趋于稳定.各个时期的PES评分与骨量的变化基本一致.结论:在前牙美学区种植存在重度骨缺损时联合使用预成型钛网、胶原膜和PRF引导骨再生的成骨效果显著、稳定,是一种有效的骨增量方法.
    • 吴健
    • 摘要: 目的:探究牙周再生术治疗牙周病并重度牙槽骨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9年1—9月在我院口腔科接受治疗的140例慢性牙周炎并重度骨缺损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成两组,各70例.对照组行传统翻瓣术加植骨治疗,研究组行牙周再生术治疗,观察两组牙周指标、骨缺损情况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术前PD、CAL、G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PD、CAL、GI均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结论:牙周再生术治疗牙周炎并重度牙槽骨缺损可显著改善患者牙周指标,骨缺损修复效果良好,临床疗效满意.
    • 摘要: 拔牙位点保存在拔牙窝内即刻植入骨增讯:材料、创口表面覆盖胶原膜或移植的黏膜的外科程序.以期达到减少牙槽窝愈合过程中的牙槽窝骨壁吸收和软组织塌陷的目的。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