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根分叉病变

根分叉病变

根分叉病变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2年内共计144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4篇、专利文献23250篇;相关期刊83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根分叉病变的相关文献由366位作者贡献,包括安涓、闫福华、黄萍等。

根分叉病变—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4 占比:0.62%

专利文献>

论文:23250 占比:99.38%

总计:23394篇

根分叉病变—发文趋势图

根分叉病变

-研究学者

  • 安涓
  • 闫福华
  • 黄萍
  • 兰倩
  • 刘学
  • 刘海光
  • 刘素梅
  • 勾静雪
  • 周建锋
  • 孙辉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桂莉; 刘振飞; 刘洁; 郝玉璋; 胡士亮
    • 摘要: 目的:研究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在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为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诊断提供参考。方法:选取40例需行翻瓣术治疗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共40颗下颌磨牙),术前进行根尖片及CBCT检查,对根分叉病变进行诊断及分度,测定垂直骨丧失、水平骨丧失、根分叉区骨缺损近远中向距离、根柱长度等相关参数,对病变牙进行翻瓣术清创,同时术中对根分叉进行探诊。结果:40例患者,术中共发现存在73个根分叉病变,其中0度5个、Ⅰ度15个、Ⅱ度41个、Ⅲ度12个,分别占6.85%、20.55%、56.16%、16.44%;CBCT检查共显示70个根分叉病变,根尖片检查共显示63个根分叉病变,CBCT对根分叉病变的检查阳性率为95.89%(70/73)、根尖片检查阳性率为86.30%(63/73),CBCT检查阳性率高于根尖片检查(P0.05);CBCT对根分叉病变的准确分度诊断的敏感度为95.59%(65/68)、阳性预测值为92.86%(65/70)、诊断符合率为89.04%(65/73);CBCT测量的垂直骨丧失、根分叉区骨缺损近远中向距离、根柱长度与术中实际测得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水平骨丧失小于术中实际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尖片未能测量到水平骨丧失与根柱长度,测得的垂直骨丧失、根分叉区骨缺损近远中向距离明显小于术中实际测得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尖片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准确性不及CBCT,CBCT能准确对下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进行显影及分度,同时能良好地反映出病变牙骨缺损情况。
    • 李璇; 刘昭影; 于改改; 王晗; 朱松
    • 摘要: 与单根牙相比,存在根分叉结构的磨牙罹患牙周病变时,牙周组织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垂直方向上骨高度降低,还造成水平方向上累及根分叉部位,使其比单根牙更容易发生附着丧失,并存在更高的牙齿脱落风险。磨牙根分叉部位解剖形态复杂多样,患有根分叉病变或髓室底穿孔时,该处病变组织及菌斑牙石的清除十分困难,单纯保守治疗往往效果不佳。虽然牙周再生治疗,包括引导组织再生和各种类型的骨移植,已被应用于根分叉缺损,但再生治疗对于骨丧失较严重的Ⅲ度及Ⅳ度根分叉病变疗效有限,人类临床试验也并无足够证据表明再生治疗可以关闭贯穿暴露的根分叉。分根术自20世纪70年代应用于临床,用于治疗并保存根分叉病变、髓室底穿通等原因导致的磨牙残冠残根,能够有效消除根分叉区的病变,延长牙根的生存时间,提高咀嚼效率,尤其对于全身系统疾病高发而导致拔牙及种植手术风险较高的老年群体,掌握好适应证的前提下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本文将针对分根术的适用范围、牙体牙周治疗、分根术后的桩核冠修复的特殊要点、疗效评价标准等方面近几年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丁子清; 刘秀艳; 王维倩; 尹笑艳
    • 摘要: 目的:分析Nd∶YAG激光照射辅助牙周再生术治疗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的临床疗效,为Nd∶YAG激光照射治疗该类疾病提供依据。方法:选取于本院牙周黏膜科门诊就诊的76例接受牙周再生术治疗的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单纯行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组(对照组)和Nd∶YAG激光照射辅助牙周组织再生术治疗组(实验组),每组38例。2组患者均接受牙周再生术,实验组患者术中采用Nd∶YAG激光处置根分叉区。对比2组患者术前、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时牙周探诊深度(PPD)、垂直附着丧失(CAL-V)、水平附着丧失(CAL-H)、出血指数(BI)和根分叉水平探入深度(HPD),采用锥形束CT(CBCT)测量患者的垂直骨丧失(BL-V)和水平骨丧失(BL-H),计算咀嚼效率。结果:2组患者术前PPD、CAL-V、CAL-H、BI、BL-V和BL-H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和12个月时2组患者PPD、CAL-V、CAL-H、BI、HPD、BL-V和BL-H均呈下降趋势,且术后实验组患者上述指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与术前比较,术后6和12个月时2组患者咀嚼效率呈升高趋势,且术后实验组患者咀嚼效率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牙周炎伴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的牙周再生术治疗中,采用Nd∶YAG激光照射辅助治疗,可有效增强牙周再生术治疗效果,减轻牙周炎症,促进牙周组织愈合,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咀嚼功能。
    • 勾静雪; 刘桂红; 陈瑶; 桂芳
    • 摘要: 目的:研究上颌第二恒磨牙融合根根分叉处的解剖结构为口腔医学临床、科研提供参考资料.方法:收集上颌第二恒磨牙80颗,采集融合根标本,对其进行分类.结果:80例上颌第二恒磨牙中融合根34例,占42.5%.结论:上颌第二恒磨牙融合根较分离根有更复杂的根分歧解剖结构.若一旦发生根分歧病变,则感染不易控制,或应采取积极的态度终止病变的发生.
    • 勾静雪; 赵晓燕; 马俊明; 张胜
    • 摘要: 目的 分析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恒磨牙通过分根后联冠修复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6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本院就诊的下颌第一恒磨牙根分叉病变的患者中选取70例作为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表法为原则分为对照组(n=35,行分根术联合桩核单冠修复治疗)和观察组(n=35,行分根术联合桩核联冠修复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与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对照组行分根术联合桩核单冠修复治疗与观察组行分根术联合桩核联冠修复治疗后,对照组治疗成功率为82.86%,观察组治疗成功率为97.14%(P<0.05).牙结石、牙周炎、牙龈炎等发生率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接受牙体修复治疗后的咀嚼功能的评分情况,观察组患者的咀嚼功能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分根后联冠修复治疗根分叉病变的下颌第一恒磨牙的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 苏文祺; 史佳虹; 程艳; 雷浪; 李厚轩
    • 摘要: 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处解剖结构复杂,牙周破坏累及根分叉后,清洁困难,影响其临床预后.27年前患者因"右下后牙松动"就诊,X线根尖片显示46牙根分叉处牙槽骨破坏;经翻瓣术后,定期牙周维护治疗.3年前复诊,临床诊断为Ⅲ度根分叉病变,经过翻瓣术+隧道成形术治疗后,2、9、24和33个月复查显示牙周组织健康.本病例27年的随访结果提示,根分叉病变经完善的牙周治疗可以获得良好的预后.
    • 肖健平; 李丽丽; 李厚轩; 谭葆春
    • 摘要: 目的:研究自体新鲜脱矿牙齿移植物(autogenous fresh demineralized tooth graft,Auto-FDT)应用于位点保存和牙周再生的可行性。方法:拔除2只beagle犬的上下第三切牙,将8个拔牙窝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个位点),拔牙后自然愈合,不植入骨粉;实验组(4个位点),拔牙后牙槽窝中植入Auto-FDT及膜。在下颌前磨牙根分叉构建骨缺损模型(10个位点),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个位点),只建立骨缺损,不充填骨粉;实验组(6个位点),植入Auto-FDT及膜。12周后安乐处死实验动物,取颌骨标本。通过CBCT检查及病理切片观察成骨效果。结果:CBCT图像显示拔牙位点实验组的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根分叉病变实验组的平均灰度值显著高于对照组。病理切片可见Auto-FDT能够很好地维持再生空间,并且在颗粒周围观察到活跃的新骨形成。部分的Auto-FDT已经被替代。结论:Auto-FDT有望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骨替代材料用于牙周再生治疗。
    • 赵海燕; 王楠; 丁一; 郑海英; 钱君荣
    • 摘要: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 (CBCT)在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经过基础治疗后需行根分叉区翻瓣手术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5例,共31颗上颌磨牙,术前进行临床探诊和CBCT检查,比较术中探诊与临床探诊和CBCT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的一致性.结果 临床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在颊侧、近颊腭侧、远颊腭侧一致性均较差,κ值均小于0.4,完全一致率仅为42.0%,多数病变被高估(24.7%)或者被低估(33.3%).而CBCT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831),完全一致率高达88.2%,仅有少数病例被高估(3.2%)或者低估(8.6%),不同位置一致性比较结果为颊侧(κ=0.896)>远中腭侧(κ=0.822)>近中腭侧(κ=0.767).结论 CBCT可以很好地反映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水平骨缺损情况.
    • 何洋; 侯振伟; 刘娜
    • 摘要: 目的 观察口炎清颗粒配合根向复位瓣术治疗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的疗效及对龈沟液炎性介质和口腔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2月—2018年10月在石家庄市人民医院治疗的60例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接受根向复位瓣术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炎清颗粒治疗,疗程均为8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牙周相关指标、龈沟液炎症因子、口腔致病菌群检出率的变化,统计2组临床疗效和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2组治疗后垂直探诊深度(VPD)、临床附着水平(CAL)、菌斑指数(PLI)、牙龈出血指数(SBI)及龈沟液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金属基质蛋白酶-9(MMP-9)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以上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唾液中福赛坦菌(Tf)、聚合梭杆菌(Fn)、伴放线菌杆菌(Aa)与牙龈卟啉单胞菌(Pg)检出率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均<0.05),观察组治疗后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0.0%(27/30),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22/30)(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根向复位瓣术治疗基础上,加用口炎清颗粒可显著提高慢性牙周炎合并Ⅲ度下颌第一磨牙根分叉病变的治疗有效率,改善牙周相关指标,明显减少术后并发症,其机制可能与抑制龈沟液中炎性介质,改善口腔微生态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