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上颌磨牙

上颌磨牙

上颌磨牙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5篇、专利文献1569篇;相关期刊89种,包括广东牙病防治、华西口腔医学杂志、口腔医学等; 上颌磨牙的相关文献由438位作者贡献,包括凌均棨、高燕、银星等。

上颌磨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5 占比:8.99%

专利文献>

论文:1569 占比:91.01%

总计:1724篇

上颌磨牙—发文趋势图

上颌磨牙

-研究学者

  • 凌均棨
  • 高燕
  • 银星
  • 刘月华
  • 张颖
  • 李迎兰
  • 杨卫东
  • 段银钟
  • 马晓晴
  • 何琴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现印; 殷晓春
    • 摘要: 目的:针对上颌第一、第二磨牙采用锥形束CT(cone beam CT,CBCT)进行分析,总结牙根与根管系统的解剖结构特点,为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所有收集病例均来源于济南市口腔医院2017年12月—2020年12月收治的共计1183例患者,采用CBCT对第一磨牙(2208颗)、第二磨牙(2356颗)影像图进行分析,借助NNT软件对牙根数、根管数目进行观察,并对根管进行分型,判断双侧是否对称。结果:上颌第一磨牙98.91%为三根,根管系统中90.23%为三根四根管,对近颊根管系统进行分型,其分型结果为:Ⅳ型(44.31%)、Ⅱ型(26.00%)和Ⅰ型(27.55%)。上颌第二磨牙88.62%为三根,单根和双根较较多见(11.08%),根管系统在根尖位置存在融合倾向,呈现出复杂性特点,其中三根管占51.83%,四根管占37.01%,从根管分型情况看,Ⅰ型占比最高,为53.27%,其次为Ⅳ型,占25.68%。从根管数目及分型情况看,上颌第一、第二磨牙呈现出左右对称分布的特点。结论:根管系统变异在上颌第一磨牙近颊尤为常见,第二磨牙异常主要表现为牙根数目及根管形态变异,通过CBCT能够反映出单根牙、双根牙形态结构特点,便于掌握根管系统解剖结构特征,为治疗及处理提供第一手资料,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 林瑶
    • 摘要: 目的:观察T型冠根分割术拔除上颌三根磨牙残根、残冠、折裂牙等复杂牙的临床疗效。方法:门诊确诊需行复杂牙拔除术的46例上颌三根磨牙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取T型冠根分割术,对照组采取传统拔牙技术,比较两组临床效果。结果:实验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术中心理畏惧和断根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出血、肿胀、干槽症总发生率及术后中重度疼痛发生率实验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型冠根分割术拔除上颌三根磨牙残根、残冠以及折裂牙等狭义复杂牙,可以明显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患者身心创伤,临床可推广使用。
    • 刘琪; 杨俊秀; 于慧宁
    • 摘要: 目的 通过锥形束CT(CBCT)分析上颌后牙与上颌窦底的解剖关系,检测上颌磨牙区域牙槽骨的高度。方法 收集拍摄上颌CBCT的患者200例,评估上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磨牙与上颌窦的关系。结果 上颌窦底与上颌后牙根尖的垂直关系中,3型在上颌后牙的颊根(包括近中颊根和远中颊根)中更为常见,2型在上颌第一磨牙腭根最为常见,而0型在上颌第二磨牙腭根最为常见。在上颌后牙根部与窦底之间的水平关系中,BP型最为常见,B型和P型在第二磨牙中比第一磨牙更常见;上颌后牙分叉中点与上颌窦底最低点之间的最短距离,第一磨牙1型的测量值最长为(9.38±1.75)mm, 4型测量值最短为(4.49±0.91)mm。第二磨牙1型的测量值最长为(8.86±1.86)mm和3型的测量值最短为(5.46±1.85)mm。上颌后牙分叉中点与上颌窦底最低点之间最短距离中的第一磨牙和第二磨牙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CBCT影像分析上颌磨牙和上颌窦关系,对拔牙、牙体治疗、种植等手术的方案和实施顺利进行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韦宁; 徐涛; 胡文杰; 刘云松
    • 摘要: 上颌磨才作为牙周炎的好发牙位之一,根周及根尖区的骨缺损可能波及邻近的上颌窦,增加后期种植修复的风险和复杂程度。而在微创拔牙、彻底清创同期,利用拔牙位点保存可处理上颌窦底骨缺损,并维持牙槽骨的高度和轮廓,减少后期对上颌窦底提升的需求,降低手术风险,简化治疗过程,获得良好的种植修复效果。文章完整展示了1例伴有重度牙周病变致上颌窦底骨缺损的上颌磨牙,包括病情分析、治疗设计、采用微创拔牙及拔牙位点保存创造良好硬组织条件、完成种植修复并随访17个月的具体实施过程,为此类伴有上颌窦底骨缺损的重度牙周病变磨牙的临床处置积累了经验。
    • 颜莉; 阿依努尔·霍斯塔伊
    • 摘要: 目的 基于锥形束CT(CBCT)观察上颌窦底对上颌磨牙行固定矫治的正畸患者牙根、牙冠移动及倾斜度变化的影响.方法 选取需行固定矫治的患者57例,将27例(38颗)第一磨牙牙根未接触上颌窦底患者纳入对照组,30例(41颗)上颌第一磨牙至少1个牙根进入上颌窦底患者纳入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拔除上颌第二前磨牙后行固定矫治.比较两组被动结扎一个月(T0期)、加力20周(T1)期牙根、牙冠移动量、牙周倾斜度、牙根吸收情况、牙髓活力.结果 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牙冠近远中向移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三个牙根近远中向移动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观察组上颌第一磨牙牙周倾斜度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牙髓活力比较无明显差异;观察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牙根吸收程度明显重于对照组.结论 进入上颌窦底的磨牙在固定矫治正畸移动过程中牙根移动受阻,倾斜移动程度增加,牙根吸收程度加重.
    • 漆昱君; 陈梦; 刘建平; 秦文
    • 摘要: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价微种植钉与支抗牙刚性连接辅助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磨牙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需采用无托槽隐形矫治技术远移上颌磨牙患者81例为研究对象.于所有患者治疗前(T0)、上颌第一磨牙移动到位(T1)及前牙排齐内收到位(T2)采用CBCT三维测量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以及上颌中切牙位置,比较不同时期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磨牙以及上颌中切牙三维方向变化情况.结果:第二磨牙牙根中心点T0、T2期垂直向位置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1期与T0期及T2期比较垂直向位置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一磨牙近中颊尖点、腭根根尖点T1、T2期矢状向位置变化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T0期较T1和T2期矢状向位置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T0、T1期较T2期矢状向位置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种植钉与支抗牙刚性连接辅助隐形矫治远移上颌磨牙可有效增强支抗牙的支抗作用,疗效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陈建明; 谭媛欢; 胡耀政; 彭菁
    • 摘要: 目的 探讨体外微种植体结合CD矫治器推上颌第一磨牙远中移动时,尖牙三维位置的变化.方法 选择10副安氏Ⅱ类错畸形Typodont模型,随机选取一侧作为实验组,将CD矫治器粘接于实验侧的上颌尖牙与第一磨牙,以直径1.2 mm的不锈钢丝弯制支抗部件,模拟植入颧齿槽嵴的微种植体,并对尖牙施加约180 g的正畸矫治力.而另一侧作为对照组,不加力.随后,在蜡堤模型不同部位植入6个微种植体进行标记,作为实验前后的固定参照物.将Typodont模型放入56°C恒温箱中水浴加热2 min,通过3-shape口内扫描仪对实验前、后模型进行全牙列扫描.通过参照物将实验前后的数字模型进行重叠,测量上颌尖牙、第一磨牙三维位置的变化.结果 实验组第一磨牙牙冠矢状向(远中)移动距离为(0.25±0.33)mm,垂直向移动距离为(0.25±0.28)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第一磨牙牙根根尖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颌尖牙牙冠横向移动距离为(4.03±2.11)mm,垂直移动距离为(1.86±1.01)mm,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上颌尖牙根尖位置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微种植体结合CD矫治器远移上颌磨牙时,上颌尖牙牙冠发生颊向倾斜的同时也伴随少量压低.
    • 赵海燕; 王楠; 丁一; 郑海英; 钱君荣
    • 摘要: 目的 评价锥形束CT (CBCT)在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诊断中的准确性.方法 纳入经过基础治疗后需行根分叉区翻瓣手术的慢性牙周炎患者15例,共31颗上颌磨牙,术前进行临床探诊和CBCT检查,比较术中探诊与临床探诊和CBCT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的一致性.结果 临床检查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在颊侧、近颊腭侧、远颊腭侧一致性均较差,κ值均小于0.4,完全一致率仅为42.0%,多数病变被高估(24.7%)或者被低估(33.3%).而CBCT与术中检查所得根分叉病变分度一致性较高(κ=0.831),完全一致率高达88.2%,仅有少数病例被高估(3.2%)或者低估(8.6%),不同位置一致性比较结果为颊侧(κ=0.896)>远中腭侧(κ=0.822)>近中腭侧(κ=0.767).结论 CBCT可以很好地反映上颌磨牙根分叉病变的水平骨缺损情况.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