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β-磷酸三钙

β-磷酸三钙

β-磷酸三钙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3年内共计68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口腔科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469512篇;相关期刊151种,包括中国学术期刊文摘、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中华创伤骨科杂志等; 相关会议10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生物材料大会、第九届中国南方骨质疏松论坛暨江西省骨质疏松学术会、2007高技术新材料产业发展研讨会等;β-磷酸三钙的相关文献由153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龙、徐军民、戴红莲等。

β-磷酸三钙—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48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69512 占比:99.92%

总计:469874篇

β-磷酸三钙—发文趋势图

β-磷酸三钙

-研究学者

  • 张龙
  • 徐军民
  • 戴红莲
  • 尹光福
  • 王迎军
  • 周大利
  • 董寅生
  • 林萍华
  • 浦跃朴
  • 储成林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黄燕妮; 杨华; 杨东梅; 胡旭麟; 高鸿; 黄毅娜
    • 摘要: 背景:目前单一支架材料难以满足骨组织工程的成骨需要,多种材料组合的微球支架可以扬长避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目的:探究新型复合材料聚三亚甲基碳酸酯/β-磷酸三钙微球支架在动物体内的生物相容性、降解性及骨诱导性。方法:制备β-磷酸三钙骨水泥与聚三亚甲基碳酸酯/β-磷酸三钙微球支架。将18只雄性SD大鼠按体质量分层随机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双侧股骨缺损处不植入任何材料,对照组双侧股骨缺损处植入β-磷酸三钙骨水泥,实验组双侧股骨缺损处植入聚三亚甲基碳酸酯/β-磷酸三钙微球支架,每组6只。术后4,8,12周,取出双侧股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染色及骨钙素免疫组化染色。结果与结论:①苏木精-伊红染色与Masson染色:术后4周时,空白对照组骨缺损处由纤维组织包绕,大量炎性细胞聚集;对照组材料大部分降解,由纤维组织包绕,材料边缘有少量新生骨基质、骨小梁形成,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实验组材料无明显降解,由纤维组织包绕,材料边缘有少量新生骨基质、骨小梁形成,周围有少量炎性细胞。至术后12周时,空白对照组骨小梁形态规则,彼此连接,无炎性细胞;对照组材料完全降解,骨小梁形态规则,形成厚的板层状,无炎性细胞;实验组材料部分降解,骨质增多、致密,无炎性细胞。②免疫组化染色:随着时间的延长,对照组骨缺损处骨钙素表达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空白对照组、实验组骨钙素表达呈逐渐升高趋势,对照组、实验组各时间点的骨钙素表达均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实验组术后12周的骨钙素表达高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聚三亚甲基碳酸酯/β-磷酸三钙微球支架具有较好的生物相容性、骨诱导性和适中的生物降解性。
    • 赵金龙; 刘继超; 于洋
    • 摘要: 背景:组织工程技术的发展为骨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新的思路,但是血管化问题使组织工程骨应用于临床受到了制约。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在促进骨细胞形成的同时也可促进骨组织中血管的形成。目的:观察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及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黏附的影响,以及修复骨缺损的效果。方法:①利用3D快速成形机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支架(记为PCL/β-TCP支架),将支架浸渍于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溶液中制备聚己内酯/β-磷酸三钙/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BB支架(记为PCL/β-TCP/PDGF BB支架)。②体外实验: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分别接种于两种支架上,检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情况,检测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与成血管基因表达。③体内实验:取21只成年大鼠,建立双侧胫骨缺损模型,实验组植入PCL/β-TCP/PDGF BB支架,对照组植入PCL/β-TCP支架,空白组不植入支架,每组7只。术后12周,进行Micro-CT扫描、骨组织形态学观察及成骨与成血管基因检测。结果与结论:①体外实验:与PCL/β-TCP支架相比,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与黏附,促进人脐静脉内皮细胞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 mRNA的表达。②体内实验:Micro-CT扫描显示,空白组可见明显的骨缺损,对照组、实验组均可见大量新生的骨组织,实验组修复效果更明显。苏木精-伊红染色、Masson和番红固绿染色显示,空白组没有明显骨组织形成;对照组可见大量成熟度较高的骨基质及相对较少的不成熟软骨组织;实验组可见大量的骨样组织及成熟度较高的软骨组织,大部分髓腔再通。RT-PCR检测显示,实验组骨形态发生蛋白2、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碱性磷酸酶、骨钙素、血管内皮生长因子、CD31的mRNA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0.05)。③结果表明:相比于PCL/β-TCP支架,PCL/β-TCP/PDGF BB支架可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分化、人脐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黏附并表达成血管相关基因,促进骨缺损的修复。
    • 薛鹏; 杜斌; 刘锌; 孙光权; 程童飞; 陈浩; 何帅
    • 摘要: 背景:修饰生长因子的骨组织工程支架在骨修复材料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但生长因子释放过快导致复合支架仅能在早期促进骨修复,镀膜工艺为解决该问题提供了新思路。目的:制备Mg-F膜/淫羊藿素/β-磷酸三钙支架,表征该支架的生物学特性。方法:应用3D打印技术制备β-磷酸三钙支架,通过低能电子束沉积技术制备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再通过脉冲激光沉积技术制备Mg-F膜/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检测支架的微观结构、孔隙直径、孔隙率、丝径、抗压强度及元素组成,并分析淫羊藿素的结合力和缓释性能。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β-磷酸三钙支架、淫羊藿素/β-磷酸三钙支架与Mg-F膜/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浸提液共培养,利用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将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上述3种支架共培养,加入成骨诱导培养基,利用茜素红染色观察成骨分化能力。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下可见,β-磷酸三钙支架结构较为规则,孔隙连通率好;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表面有较为致密的淫羊藿素膜覆盖原微观孔隙;Mg-F膜在淫羊藿素膜表面沉积,留下较为粗糙、疏松的表面,存在微观孔隙;3种支架的孔隙直径、孔隙率、丝径、抗压强度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2)Mg-F膜/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的淫羊藿素结合力优于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P<0.05),且淫羊藿素缓释更持久;(3)CCK8检测结果显示,3种支架浸提液不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长;茜素红染色显示,成骨诱导21 d时,Mg-F膜/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组和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架组钙结节数及钙结节成熟度优于β-磷酸三钙支架组;(4)结果表明,Mg-F膜/淫羊藿素膜/β-磷酸三钙支架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促成骨能力、药物结合力及缓释性能。
    • 王金斯; 王胜法; 吴柱国; 何晓玲; 王馨钰; 罗小钰; 招轶; 张静莹
    • 摘要: 背景:增材制造技术可以精确、个性化地定制具有复杂多孔结构的骨支架,达到恢复临界骨缺损区域松质骨结构和功能的效果.目的:通过材料学和细胞学表征,明确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骨支架的机械性能及生物活性,揭示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对成骨细胞的调控效果.方法:通过Matlab R2020a软件设计330,420,510μm 3种孔径的三周期极小曲面G曲面支架,Inspire 2018软件分析支架结构设计.以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导出后的STL文件为蓝本,通过基于数字激光加工的增材制造技术制备3种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采用扫描电镜观测支架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仪检测物相组成,万能材料试验机检测支架的力学强度.将MC3T3-E1细胞与3种支架共培养,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黏附能力与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 与结论:①Inspire 2018软件显示,三周期极小曲面呈现出光滑、连续、均一的贯通式多孔结构;②扫描电镜下可见,基于数字激光加工的增材制造技术成功实现了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的精确成型;③X射线衍射结果证实,支架由纯β-磷酸三钙晶相组成;④3组支架的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均处于或接近松质骨力学强度范围,且支架的压缩强度与孔径大小呈反比;⑤CCK8实验显示,MC3T3-E1细胞在3种支架上生长良好,生物活性与孔径呈现剂量依赖关系,510μm孔径促进细胞增殖效果最佳;⑥活细胞成像仪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可见,MC3T3-E1细胞能够在3种支架上实现早期黏附,且黏附量随孔径增大而增加;⑦碱性磷酸酶活性分析表明,420μm孔径支架上细胞的碱性磷酸酶活性最高;⑧结果表明,三周期极小曲面结构β-磷酸三钙生物陶瓷支架表现出较好的机械性能与生物活性,其中420μm孔径有利于促进细胞分化,510μm孔径有利于细胞增殖,具有修复临界骨缺损的应用潜力.
    • 李木子
    • 摘要: 目的:探讨β-磷酸三钙/壳聚糖水凝胶在牙髓根尖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基质金属蛋白酶-3(MMP-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1年1月朝阳市第二医院收治的60例牙髓根尖周病患者,将其依照1∶1的比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所有患者均行根管填充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氢氧化钙糊剂进行处理,观察组患者应用β-磷酸三钙/壳聚糖水凝胶进行处理。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费用、治疗时间、疼痛消退时间、炎症消退时间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炎症因子变化、MMP-3水平,以及不同时间的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3.33%,高于对照组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时间、疼痛消退时间以及炎症消退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IL-6、IL-1、TNF-α、MMP-3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治疗后2周、1个月、3个月的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牙髓根尖周病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应用β-磷酸三钙/壳聚糖水凝胶能够减轻临床症状,提升治疗效果,与传统治疗费用无明显差异,减轻患者炎症反应与疼痛感,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 付冬梅; 周婧; 王浪; 罗阳; 兰红; 李素兰; 王劲
    • 摘要: 目的:探究不同浓度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rich fibrin,PRF)对小鼠成骨细胞增殖与分化的影响,并观察最优浓度PRF复合β-磷酸三钙对小鼠成骨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方法:首先实验分为6组,分别用0%、10%、20%、30%、40%、50%浓度的PRF培养MC3T3-E1成骨细胞,通过CCK-8法检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ELISA检测细胞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能力,茜素红染色观察细胞钙结节形成情况。随后实验分为2组,对照组无PRF培养细胞,实验组为最佳浓度PRF培养细胞,两组成骨细胞均复合于β-磷酸三钙,在1 d、3 d和7 d采集细胞,通过ELISA检测骨钙素(OC)和Ⅰ型胶原蛋白(COL-1)的表达,通过WB检测β-catenin、LEF-1、RunX2、Osterix和OPN的蛋白表达。最后,使用β-catenin抑制剂XAV-939处理成骨细胞,通过ELISA检测细胞ALP活性,WB检测β-catenin、LEF-1、RunX2、Osterix和OPN的蛋白表达。结果:10%~50%浓度的PRF均促进了MC3T3-E1成骨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并提高了成骨细胞ALP活性和钙化结节数量,50%PRF是实验中的最佳浓度。此外50%PRF提高复合β-磷酸三钙成骨细胞的OC和COL-1的表达及β-catenin、LEF-1、RunX2、Osterix和OPN的蛋白表达。抑制β-catenin可以降低成骨细胞ALP活性及降低β-catenin、LEF-1、RunX2、Osterix和OPN的蛋白表达。结论:PRF促进成骨细胞增殖分化,浓度越高,效果越明显,50%PRF是本实验中的最佳浓度,其次PRF促进成骨细胞在β-磷酸三钙支架上的骨生成,其与β-catenin通路激活有关。
    • 刘敏; 徐冬娥
    • 摘要: 目的分析胶原膜联合β-磷酸三钙(β-TCP)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疗效。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月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收治的因牙源性颌骨囊肿行手术治疗的162例患者。根据修复骨缺损的不同方式分为3组,每组54例。A组:术后不放置任何材料;B组:术后使用胶原膜覆盖骨缺损部位;C组:术后使用β-TCP进行填塞,且使用胶原膜覆盖。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所有患者行锥形束CT检查,测定其骨缺损区域的骨密度。结果所有患者未复发。A组、B组与C组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的CT值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结果:①不同时间点CT值有差异(F=34.335,P=0.000);3组CT值均随时间增加不断升高(P<0.05)。②3组CT值有差异(F=9.634,P=0.008);A组最低(P<0.05),C组最高(P<0.05)。③3组CT值变化趋势有差异(F=165.591,P=0.000)。结论胶原膜联合β-TCP治疗颌骨囊肿术后骨缺损的成骨效果较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陆依凡; 邹多宏; 丁如愿; 侯爱兵
    • 摘要: 目的通过合成壳聚糖-β-磷酸三钙(CS-β-TCP)支架,测试其力学性能、生物相容性和体外成骨向分化能力,研究其作为生物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可能性。方法通过双向冻干技术制备CS-β-TCP支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电镜(SEM)、能量分散光谱(EDS)和X线衍射仪(XRD)对该支架进行结构表征、元素分布和组成成分分析,力学万能仪测试其压缩强度。通过CCK-8法和活死染色探究其生物相容性,采用荧光染色法检测复合组(CS-β-TCP)支架的细胞黏附生长情况。qRT-PCR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骨形态发生蛋白(BMP2),RUNX相关转录因子2(RUNX2)和Ⅰ型胶原(COL1)的表达,ALP染色检测BMSCs的成骨分化效果。结果扫描电镜结果显示CS-β-TCP支架呈平行排列的薄层状结构,疏松多孔,β-TCP颗粒均匀的分布在壳聚糖骨架上,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CS-β-TCP支架的CCK-8结果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活死染色结果表明复合组支架上细胞具有较高的细胞活性。qRT-PCR和ALP结果表明复合组支架体外具有一定的骨诱导能力,能够促进间充质干细胞的成骨向分化。结论复合组支架具备优异的机械性能和生物学性能,能够诱导间充质干细胞成骨方向分化,为骨缺损的修复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 王建; 范江伟; 陈洪涛
    • 摘要: 目的通过对多孔β-磷酸三钙(tricalcium phosphate,TCP)负载万古霉素/聚乳酸-羟基乙酸(vancomycin/poly lactic co glycolic acid,VAN/PLGA)缓释微球复合支架进行表征评价,初步判断其能否能作为修复骨缺损的材料。方法利用CAD软件绘制多孔β-TCP支架,由3D打印机打印制作,再经马弗炉干燥制成β-TCP骨组织支架。采用W/O/W法制备VAN/PLGA缓释微球,将β-TCP骨支架与VAN/PLGA微球悬液震荡混匀,使微球吸附到支架的微孔内,离心冻干后即得β-TCP负载VAN/PLGA缓释微球复合支架。从支架外观形态、孔隙率、药物缓释率、力学性能和体外降解实验等多方面进行表征评价。结果β-TCP负载VAN/PLGA缓释微球复合支架呈白色立方体状,表面附着有一层大小均匀的圆形颗粒,在光镜下能清楚地看到内部结构;通过液体置换法测量得β-TCP负载VAN/PLGA复合支架的平均孔隙率为(59.21±1.55)%,小于3D打印β-TCP空白支架的65.27±2.37(t=2.552,P=0.032);根据VAN标准曲线测得VAN/PLGA微球对VAN的药物负载率为(17.42±1.85)%,包封率为(35.13±3.59)%;体外药物释放实验表明,β-TCP负载VAN/PLGA复合支架在24 d时释放率可达50%,还可以进一步释放,在体内能保持长时间的抑菌抗感染效果;力学性能结果显示,复合支架最大负荷为(174.50±7.80)N,最大强度为(4.83±0.25)MPa;体外降解实验说明,与β-TCP空白支架相比,负载VAN/PLGA的复合β-TCP支架在体内降解时间更长,在20周时才能降解完全,对骨缺损能起到长久的修复作用。结论3D打印多孔β-TCP负载VAN/PLGA缓释微球复合支架具有良好的缓释性能、力学性能和抗感染修复功能,可作为修复骨缺损的优良材料。
    • 何帅; 刘昱辰; 韩秋阳; 汪寿腾; 谢克难; 谢璐; 邓怡; 杨为中
    • 摘要: 由外伤、骨髓炎和骨肉瘤切除手术等引起的骨缺损问题正在全球范围内威胁着患者的健康。目前,植入骨修复材料以填充缺损部位是治疗骨缺损的主流方法。然而,由于传统的骨植入材料抗菌能力差,易受到病原体入侵,易发生植入体周围感染(IAI),从而导致手术失败并对患者造成继发性损伤。为解决这个问题,研究中通过压制成型及聚多巴胺辅助改性构建了由钴、银纳米颗粒和生物陶瓷β-磷酸三钙(β-TCP)组成的新型多功能植入物(Ag@Co/β-TCP)。由于Ag+和Co2+的固有杀菌能力,Ag@Co/β-TCP植入体对革兰氏阳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革兰氏阴性(大肠杆菌)病原菌表现出优异的抗菌性能。此外,体外细胞实验表明Ag@Co/β-TCP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促细胞生长能力。这些优点可使功能化生物陶瓷Ag@Co/β-TCP在不使用抗生素的条件下达到抗菌和成骨的目的,以期解决植入手术过程中所引发的IAI问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