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细胞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

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2123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内科学、遗传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991篇、会议论文123篇、专利文献126312篇;相关期刊684种,包括遗传、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82种,包括第九届粤桂琼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暨海南省医学会检验医学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CGOS)2014年年会暨第八届中国老年肿瘤学大会、第八届全国难治性白血病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难治性淋巴瘤学术研讨会、第四届全国多发性骨髓瘤学术研讨会、第五届钟山国际MDS学术研讨会、南京2012血液学年会等;细胞遗传学的相关文献由4740位作者贡献,包括薛永权、李建勇、潘金兰等。

细胞遗传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991 占比:1.55%

会议论文>

论文:123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126312 占比:98.35%

总计:128426篇

细胞遗传学—发文趋势图

细胞遗传学

-研究学者

  • 薛永权
  • 李建勇
  • 潘金兰
  • 吴亚芳
  • 仇海荣
  • 岑岭
  • 徐卫
  • 金洁
  • 陈志妹
  • 刘旭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陶军; 兰秀锦
    • 摘要: 中间偃麦草是小麦遗传改良的有用资源,育成了大量的小麦-中间偃麦草附加系、代换系及部分双二倍体.中4是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倍体,很方便与普通小麦杂交并被广泛用于小麦的遗传改良.014-459是中4与普通小麦杂交后代,具有一些特殊特性,材料014-459与一些普通小麦杂交,无论正反交,其F1表现为不育,而与另一些普通小麦的杂交F1表现为可育,此外,材料014-459粗蛋白和湿面筋含量很高.基于014-459的这些特性,猜测其可能具有中间偃麦草染色体片段,为此对014-459进行了细胞学鉴定.FISH和GISH以及PLUG标记分析用来分析材料014-459的染色体组成情况.连续的FISH和GISH试验证实小麦-中间偃麦草部分双二部体中4与小麦杂交后代品系014-459的1对小麦2A染色体被来自中间偃麦草的1对St染色体代换,PLUG标记分析证实这1对St染色体属于第6同源群,可能来自中间偃麦草的St染色体被代换进小麦中造成了材料014-459的一些特性.对品系014-459的分子细胞遗传学鉴定对促进中间偃麦草6St染色体在小麦中利用及小麦品质改良有积极作用.
    • 蔡宜诺; 刘景华; 王吉刚; 周凡; 刘彦琴; 李敏燕; 吴泽来; 孟广晗; 张美玉; 李佳羽
    • 摘要: 目的:分析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肾功能亚组间细胞遗传学及生化特点。方法:回顾409例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分析肾功能组间细胞遗传学等生化资料。结果:409例患者中,肾功能不全(renal insufficiency,RI)组占32.2%,与肾功能正常(no-RI)组相比,RI组男女比例、DS分期Ⅲ期、ISS分期Ⅲ期、β2微球蛋白、校正血清钙、乳酸脱氢酶明显增高,RI组血红蛋白、血清白蛋白更低(P均<0.05)。两组免疫分型均以IgG型为主,但no-RI组比例增高,RI组轻链型比例高于no-RI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最后显示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是RI发生的危险相关因素。82例进行细胞遗传学检测,RI与no-RI组相比检测阳性率无差异,分别为58.3%和67.2%(P=0.443);在高危细胞遗传学异常中也无明显差异,分别为25%和34.4%(P=0.401)。结论:在新诊断多发性骨髓瘤中肾功能不全与细胞遗传学异常无关,但是与β2微球蛋白、白蛋白、乳酸脱氢酶相关。
    • 李祎娉; 刘智敏; 林宏城; 任东林
    • 摘要: 梭形细胞脂肪瘤(spindle cell lipoma,SCL),是一种特殊的脂肪瘤亚型,以成熟的脂肪细胞和梭形细胞为特征,由Enzinger和Harvey[1]于1975年首先提出。1981年,Shmookler和Enzinger[2]报道了另一种以花环状多核巨细胞为特征的脂肪瘤,命名为多形性脂肪瘤(pleomorphic lipoma,PL)。SCL与PL都曾作为独立的疾病类型被报道,但二者临床表现、免疫表型及细胞遗传学特征等方面都有重合,组织形态上,PL部分区域可见到SCL成分,两者之间可看到过渡现象,故二者现被认为是同一种疾病[3]。
    • 金松
    • 摘要: 方宗熙,曾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山东省政协副主席,原山东海洋学院(中国海洋大学前身)副院长。他在细胞遗传学、数量遗传学与遗传育种学方面的一系列重要发现,为我国海洋生物遗传学的建立和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海洋生物遗传学和育种学奠基人”。
    • 张琪; 甘宜敏; 徐阳; 衡春
    • 摘要: 目的研究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β_(2)微球蛋白(β_(2)-MG)、乳酸脱氢酶(LDH)与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以及预后生存之间的关系。方法将该院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收治的233例MM患者(MM组)以及同期100例健康体检合格的志愿者(对照组)纳入研究。比较MM组和对照组以及不同DS分期的患者外周血NLR、血清β_(2)-MG以及LDH水平。以MM患者外周血NLR、β_(2)-MG以及LDH中位水平作为分组标准,将MM患者分别分为高、低NLR组,β_(2)-MG高、低水平组及LDH高、低水平组,比较不同亚组患者免疫表型、细胞遗传学以及预后生存状况。结果MM患者外周血NLR及血清β_(2)-MG、LDH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DS分期患者外周血NLR、血清β_(2)-MG、LDH水平:Ⅰ期<Ⅱ期<Ⅲ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组患者中,外周血NLR、血清β_(2)-MG、LDH的中位水平分别为1.96、3.94 mg/L、196.69 U/L,分别以此作为分界点划分亚组。高NLR组、β_(2)-MG高水平组以及LDH高水平组患者TP53、RB-1以及复杂核型检出率均分别高于低NLR组、β_(2)-MG低水平组以及LDH低水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随访3年,绘制生存曲线发现,高NLR组、β_(2)-MG高水平组以及LDH高水平组的MM患者中位生存时间分别短于低NLR组、β_(2)-MG低水平组以及LDH低水平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rankχ^(2)=9.577、10.156、4.177,P<0.05)。结论MM患者外周血NLR、β_(2)-MG以及LDH水平越高,其发生细胞遗传学及免疫表型异常的概率越大,生存时间也越短。外周血NLR、β_(2)-MG以及LDH水平在反映MM患者病情及预后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 黄永震; 陈宁博; 赵黄青; 党瑞华; 蓝贤勇; 雷初朝; 陈宏
    • 摘要: “双一流”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加强创新型、应用型、复合型优秀人才培养。在教育部提倡“金课”,淘汰“水课”的方针下,通过使用新型的教育方法培养优秀人才。以生命课程中的《细胞遗传学》为例,建设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兴教学方式,建设新型的以学生实验为主的混合式教学方法,改善现在日常的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效率,达到爱学,会学,乐学的效果,培养优秀的“双一流”高校研究生。
    • 邵玉娇; 曾攀; 李再云
    • 摘要: 本文综合分析了细胞遗传学及比较基因组学在芸薹属栽培种基因组结构及进化方面的研究进展。测序物种的DNA序列比较分析显示,芸薹族特有的六倍体祖先基因组的进化途径为,先由芸薹科x=8的祖先核型衍生出染色体数减少的x=7的核型,然后该核型经过三倍化事件产生古老的六倍体基因组,最后才分化产生3个芸薹属栽培二倍体种。根据3个二倍体种测序基因组的比较分析,构建了具有9条染色体的芸薹属祖先基因组及所形成的二倍体的染色体组成。传统及分子细胞遗传学研究为二倍体种基因组的多倍体性质及部分同源性关系提供了直观的证据,特别是二倍体间的异源染色体附加系的减数分裂配对行为揭示了单条染色体间的同源性程度。最后,对依据近缘物种的基因组结构进行芸薹属作物种质资源的创建与利用提出建议。
    • 张静; 赵丽萍; 胡鑫; 姚丽; 昝逢刚; 覃伟; 刘家勇
    • 摘要: 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作为甘蔗属中基因类型最为丰富、最具价值的野生资源,是甘蔗品种选育中抗逆性和宿根性的重要来源。割手密血缘的引入曾选育出了包括‘POJ’系列、‘Co’系列、‘新台糖’系列等一大批优秀的甘蔗品种和亲本材料,为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长期的栽培种间杂交育种导致了亲本间遗传基础的同质化,甘蔗新品种选育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而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却是甘蔗野生割手密资源利用率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割手密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并从染色体数目、核型分析、染色体行为等方面对割手密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在割手密资源利用及甘蔗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 袁静; 罗杨; 聂丹
    • 摘要: 目的分析探讨心脏滑膜肉瘤(CSS)的临床特征及病理、免疫组织化学特征,以提高对心脏滑膜肉瘤的临床认识。方法收集2008年6月7日重庆市中医院收治的1例CSS患者的临床资料、辅助检查等,分析CSS患者的临床诊断与鉴别诊断。结果该例心脏恶性肿瘤患者的病理分型为双相型滑膜肉瘤,经心室占位肿瘤完全切除术后患者恢复情况良好。结论对CSS临床特征、鉴别诊断及治疗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为该类患者在今后的临床诊治中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 于丽梅; 黄葆华; 薛兆平; 戚荣; 王伟华
    • 摘要: 目的 探讨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患者的细胞遗传学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13年5月至2018年2月该院收治的102例PV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血液学指标和骨髓染色体核型检测结果.结果 102例PV患者中,86例为正常核型,16例为异常核型,异常核型检出率为15.7%.既往已诊断PV的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明显高于初诊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6例异常核型PV患者中,15例为不平衡畸变,9例为只涉及1个易位的简单异常,2例为复杂异常.7例为1号染色体结构异常,且其中5例为1q三体;2例为3号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为13号染色体结构异常;2例为+9染色体数目异常.7例患者处于多血期,9例患者为真性红细胞增多症后骨髓纤维化.正常核型患者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水平高于异常核型患者,血小板计数、乳酸脱氢酶水平低于异常核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初诊PV患者异常核型检出率低,异常核型与PV的病情发展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