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纳米混悬剂

纳米混悬剂

纳米混悬剂的相关文献在2005年到2022年内共计328篇,主要集中在药学、中国医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1篇、会议论文14篇、专利文献226627篇;相关期刊71种,包括中成药、国际药学研究杂志、世界临床药物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成都中医药大学2014年度研究生论坛、华东地区第13届实验动物科学学术交流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毒物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研讨会等;纳米混悬剂的相关文献由810位作者贡献,包括袁海龙、王向涛、刘宇等。

纳米混悬剂—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1 占比:0.06%

会议论文>

论文:14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26627 占比:99.93%

总计:226782篇

纳米混悬剂—发文趋势图

纳米混悬剂

-研究学者

  • 袁海龙
  • 王向涛
  • 刘宇
  • 沈成英
  • 邓意辉
  • 陈立江
  • 张振海
  • 李学明
  • 申宝德
  • 罗瑞雪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勇华; 张留超; 郭晓娜
    • 摘要: 目的制备异甘草素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体内药动学。方法沉淀-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考察稳定剂种类、药物与稳定剂比例、均质压力、均质次数对粒径、PDI的影响,测定粒径、Zeta电位、载药量、体外溶出。大鼠分别灌胃给予异甘草素、物理混合物、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于0、0.5、0.75、1、1.5、2、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异甘草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优处方为药物与稳定剂[PVP K30-泊洛沙姆188(1∶1)]比例1∶3,均质压力100 MPa,均质次数12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63.5±6.8)nm,PDI为0.109±0.12,Zeta电位为(-34.1±2.6)mV,载药量为(24.36±0.83)%,45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0.37%。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缩短(P<0.01),C_(max)、AUC 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增加至3.04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有效改善异甘草素累积溶出度和口服生物利用度。
    • 房伟; 王奎鹏; 韩德恩
    • 摘要: 目的制备松萝酸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以稳定剂种类、稳定剂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PDI、Zeta电位为评价指标,单因素试验优化制备工艺。在扫描电镜下观察纳米混悬剂形态,测定溶解度、体外释药。12只大鼠分别灌胃给予松萝酸及其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15 mg/kg),于0、0.25、0.5、1、2、2.5、3、4、6、8、10、12 h采血,HPLC法测定松萝酸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条件为稳定剂(泊洛沙姆188)用量100 mg,均质压力80 MPa,均质次数12次。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或类球形,平均粒径为185.19 nm,PDI为0.089,Zeta电位为-34.08 mV,溶解度为92.47μg/mL,60 min内累积溶出度为90.46%。与原料药、物理混合物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缩短(P<0.01),t_(1/2)延长(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1),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至3.09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改善松萝酸溶解度和溶出度,促进其口服吸收。
    • 简凤娇; 郭敏; 吴沛杭; 李孝栋
    • 摘要: 目的优化参白方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并开展纳米混悬剂的表征和升高白细胞的药效研究。方法以参白方总多糖和总皂苷混合物为药物原料,在单因素考察的基础上,通过高压均质法,以稳定剂用量、均质压力、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开展参白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剂型工艺的正交优化和沉降稳定的观察,对制得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和升高白细胞的药效试验。结果参白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最优剂型工艺为:药物与大豆卵磷脂质量比为1∶1.75,均质压力700 bar,均质次数14次。测得纳米混悬剂的粒径为(277.3±2.17)nm,PDI为(0.185±0.018),Zeta电位为(-32.50±0.86)mV。给药7 d后,与模型组比较,给药7 d后纳米混悬剂高剂量组白细胞水平显著升高,给药15 d各剂量组白细胞水平显著升高(P<0.05)。结论参白有效部位纳米混悬剂的剂型优化工艺合理、可行,制剂粒径符合纳米要求,分散均匀且稳定,具有较好的升白作用,为有效部位组成的中药纳米混悬剂的新药研究提供有益的启示。
    • 曾丽珠; 林家振; 朱喆; 李晓芳
    • 摘要: 目的制备双醋瑞因纳米混悬剂,并进行处方工艺优化。方法应用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双醋瑞因纳米混悬剂,以粒径和多分散指数(PDI)为评价指标,正交设计试验优化处方及工艺参数。结果优化的处方工艺为:双醋瑞因50 mg,混合稳定剂[m(羟丙基甲基纤维素):m(十二烷基硫酸钠)=2∶1]质量浓度为0.5%,纯化水5.0 mL,粒径0.2 mm氧化锆珠15 g,转速1700 r/min,研磨时间2 h。采用优化处方制备的双醋瑞因纳米混悬剂的平均粒径为(214.1±4.0)nm,PDI为0.163±0.006,Zeta电位为(-19.18±3.24)mV。结论微型化介质研磨法制备双醋瑞因纳米混悬剂工艺简单可行、稳定性较好,可用于口服、注射、经皮、黏膜等多种给药途径纳米晶制剂的研究。
    • 吕亚男; 王琳琳; 綦玉洁; 王爱萍
    • 摘要: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类型稳定剂对两种不同性质药物纳米混悬剂的影响。采用介质研磨法,以3种不同类型稳定剂制备多奈哌齐和美洛昔康药物纳米混悬剂,并以粒径、电位、形态、晶型、体外释放及稳定性等为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稳定作用与药物疏水程度相关,疏水性强的多奈哌齐更适合于低HLB值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而疏水性性较弱的美洛昔康与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HLB值的高低无相关性。单一的离子型稳定剂不能使混悬剂保持长时间的稳定效果,对pH敏感的离子表面活性剂受到药物酸碱性的影响。亲水性聚合物PVP直接吸附到药物表面稳定颗粒,HPMC则更适合具有极性基团的美洛昔康。研究表明药物及稳定剂的理化性质对形成稳定的纳米混悬剂有着关键作用,为纳米混悬剂中稳定剂的选择提供了参考。
    • 张佩琛; 王涛
    • 摘要: 目的制备金合欢素纳米混悬剂,并考察其体内药动学。方法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测定粒径、Zeta电位、溶解度、体外溶出。以PVP K30占比、稳定剂用量、均质次数为影响因素,粒径为评价指标,Box-Behnken响应面法优化制备工艺。大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灌胃给予金合欢素、物理混合物、金合欢素纳米混悬剂的0.5%CMC-Na混悬液(50 mg/kg),取血,HPLC-MS法测定金合欢素血药浓度,计算主要药动学参数。结果最佳条件为PVP K30占比47%,稳定剂用量215 mg,均质次数12次,粒径为214.7 nm,PDI为0.094,Zeta电位为-31.6 mV,溶解度提高至11.71倍,12 h内累积溶出度达95.82%。与原料药比较,纳米混悬剂t_(max)缩短(P<0.01),C_(max)、AUC_(0~t)、AUC_(0~∞)升高(P<0.01),相对生物利用度提高至5.18倍。结论纳米混悬剂可改善金合欢素溶解度和溶出度,促进药物吸收。
    • 刘锦妮; 郝素旗; 陈啸钦; 叶兆伟; 吴海港
    • 摘要: 为优选穿心莲内酯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并进行初步评价,试验以二甲基亚砜为溶剂、水为反溶剂,采用反溶剂法制备穿心莲内酯纳米混悬剂(ANDRO-NS),以得率为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优化了ANDRO-NS的制备工艺,并进行验证试验,采用透射电镜、激光粒径仪对所制备的纳米混悬剂进行表征.结果显示:1%吐温-80混和0.05%泊洛沙姆为稳定剂,药物浓度为40 mg/mL,反溶剂和溶剂的体积比为20,搅拌速率为1400 r/min,搅拌时间为80 min,制得的ANDRO-NS平均粒径为568.51±13.74 nm,粒径合适,稳定性良好.试验表明,采用反溶剂沉淀法制备的ANDRO-NS工艺简单,值得进一步研究.
    • 林楚迎
    • 摘要: 目前临床中医学研究人员已研制出多种治疗复杂疾病的药物,然而通过临床实践显示,诸多药物存在难溶性的问题,从而无法发挥药效,无法改善患者的疾病状态,因此如何改善难溶性药物的成药性成为医学界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以紫杉醇作为模型药物,论述紫杉醇纳米混悬剂的制备工艺及处方优化、纳米治疗药物的成药性思考等内容。
    • 刘媛媛; 贺朝
    • 摘要: 目的 采用反溶剂沉淀-超声法制备阿可拉定纳米混悬剂(Ica-NSs),并评价其质量.方法 通过实验筛选不同种类的稳定剂和表面活性剂对Ica-N Ss制剂性质的影响,确定以聚维酮(PVP K30)为稳定剂、十二烷基硫酸钠(SDS)为表面活性剂制备Ica-NSs,并以阿可拉定(Ica)(X1)、PVP K30(X2)和SDS质量浓度(X3)作为考察因素,以粒径分布(Y)作为Ica-NSs的评价指标,利用Box-Behnken实验设计法对Ica-NSs的处方组成进行优化,并通过冷冻干燥工艺将其固化成冻干粉末;通过扫描电镜观察Ica-NSs 在冻干前后的微观结构,并测定粒径分布;比较了 Ica-NSs、Ica-NS 冻干粉末和Ica原料药的体外药物溶出速率;考察了 Ica-NSs 冻干粉末在加速稳定性实验条件下3个月的稳定性.结果 优化得到Ica-N S s的最佳处方组成为:Ica、PVP K30和SDS质量浓度分别为20.0,3.0,0.7 mg·mL-1,冻干前后Ica-NSs的粒径分布未发生显著变化;在扫描电镜下可以观察到Ica-NSs呈不规则颗粒状分布,Ica-N S s冻干粉末呈多孔状结构;Ica-NSs和Ica-NSs冻干粉末的体外溶出速率显著高于Ica原料药;Ica-NSs冻干粉末在加速条件下放置3个月稳定性良好.结论 制备的Ica-NSs可显著提高药物的溶出度,有望提高生物利用度.
    • 李晓婷; 决利利; 郝海军; 王世广
    • 摘要: 目的 制备隐丹参酮纳米混悬剂,并评价其抗肿瘤活性.方法 高压均质法制备纳米混悬剂后,测定其平均粒径、Zeta电位、形态、稳定性、体外释药,MTT法检测它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作用.结果 所得纳米混悬剂呈球形,平均粒径为104.15 nm,PDI为0.014,Zeta电位为-36.3 mV;室温下30 d内粒径无明显变化,在1.8%氯化钠溶液中的粒径变化程度小于空白血浆中;12 h内累积释放度达64.28%,之后呈明显缓释特征,体外释药符合Higuchi模型(R2=0.981 7).纳米混悬剂对SGC-7901细胞的抑制率高于原料药(P<0.05,P<0.01),并呈浓度、时间依赖性.结论 纳米混悬剂可增强隐丹参酮稳定性和抗肿瘤活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