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中西比较

中西比较

中西比较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62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绘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4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7100篇;相关期刊464种,包括科学与无神论、江汉论坛、社会科学家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2007长沙年会暨国际学术交流会等;中西比较的相关文献由64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立、陈军、万江松等。

中西比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4 占比:8.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7100 占比:91.91%

总计:7725篇

中西比较—发文趋势图

中西比较

-研究学者

  • 王立
  • 陈军
  • 万江松
  • 俞祖华
  • 孔新苗
  • 张法
  • 王绍增
  • 赵志
  • 丁春利
  • 何林军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吴浩
    • 摘要: 作为文学审美范畴中独特范式,复仇文学渊源有自,近年来国内关于复仇文学研究由专注复仇主题类型分类、故事叙事模式中西比较,转向民族文化内质心态观照。渐随法制社会深入建构,法律体系及其“正义”因子重新被纳入复仇文学研究内容之中。国内复仇文学研究整体特征呈现为:从研究范围看,由整体的复仇文学主题内容转向单个人物及单部作品研究;从国别类型研究来看,研究方向从侧重于中国古代复仇文学故事类型研究转向中外复仇文学的叙事模式、复仇方式、复仇动机比较;从研究视角来看,从专注复仇文学文化内涵转向社会现实的法制观照;从研究对象的时间维度来看,由概论整个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复仇”主题转向以个别朝代复仇文学背后的社会内因为重点。
    • 袁野
    • 摘要: 中国的人民政治建设必须放在整个人类政治实践的视野中才能得到全面认识。西方自由民主的政治文明已经出现了程序技术和价值规范上的双重危机,而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国实现了有自身文明特色的实质民主构造,超越了西方自由民主范式的局限。同时,作为一个庞大的文明实体,中国的实质民主建设也超越了比较政治学的一般解释范畴,中国的政治发展应该进一步发挥中国共产党作为政治领路人和中国文明本身的导向性作用,发展以人民为中心、具有中国文明特色的人民政治。
    • 彭立勋
    • 摘要: 审美观照又称审美静观,是人在审美活动中面对审美对象凝神注视和观赏时的一种特殊的心理态度、状态和活动方式。它集中体现着审美经验的心理活动特点,是审美心理学研究的重点对象。"审美观照"因而成为美学理论中的一个关键词。中西审美心理学思想中都有对审美观照中的主体心理条件、心理态度、心理状态和心理特点的探究,形成各自具有代表性的学说。它们以各自特殊的概念、范畴、话语,在继承、演变和长期的历史发展中,构成了中西两大不同的审美观照学说和理论体系。中西两种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在阐释审美无利害感和直觉性等心理特点上具有许多共同的认识和类似的表述,可以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但是,中西两种审美观照学说体系是建立在中西不同文化和哲学思想的基础之上的。西方哲学长于形而上学思维方式,中国哲学长于辩证思维方式。富于辩证思维的中国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在对审美观照中无利害感的心理成因和性质、直觉、情感与理性的关系、主体与客体的关系等基本问题的看法上,均与西方审美观照学说体系存在着明显差异,彰显出中国美学的民族文化特色。通过中西比较,深入了解和把握中国审美心理学说的优长和特点,有助于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张立勤
    • 摘要: 迄今为止民国报业研究大都集中于中文史料的挖掘和利用,文章以20世纪上半叶英文报纸为载具,探讨西方视野中的民国报业图景,有助于拓展、深化民国报业研究。研究发现,藉由中西比较的文本策略,外报建构了一套引领者—落伍者、启蒙者—被启蒙者和拯救者—被拯救者的二元对立话语体系,西方视野中的民国报业图景映射的并非一个确定的、真实的中国,而是一个飘浮在梦幻与现实之间的“异度空间”,是寄寓着西方殖民主义集体记忆的想象性场域。因此重新审视外报对民国报业的言说,既要避免以跨文化误读的必然性为由,遮蔽和否定西方的历史虚无主义,又要保持足够的文化自觉,且树立明确的激活传统的意识。
    • 任现品
    • 摘要: 性别差等是社会性别的不平等,它将两性的生物性差异置换、转化为男优女劣的性别等级。由于社会文化结构的不同,中西传统性别差等呈现出迥异形态:中国是家族一元体内两性阴阳互动的男尊女卑,构成一个隐蔽灵动的循环结构;西方则为上帝旨意下男性压制女性的二元对立,比较直接明显。中西传统性别差等映射在虚实相生的文学作品中,积淀为各具特色的叙事话语系统,成为性别意识形态的有机部分。对比中西传统性别差等的内在层次及其文学表征,有助于揭示社会性别歧视的生成机制与多重因素。
    • 张志恒
    • 摘要: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作为一个综合命题,需要将其置于不同的视域中进行考察,以完整把握其基本规定。从历史唯物主义视域出发,社会形态论是确证其历史方位的理论前提,资本逻辑批判是考察其社会主导原则的逻辑方法,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寻绎其价值归宿的理论依据。从百年党史视域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形成历经了孕育、形成和完善的历史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逐步推动经济、政治、制度、文化等各方面的系统性变革,实现了对西方现代化道路的全面性超越。从中西比较视域出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推动“从属—支配”的世界秩序向“休戚与共”的世界秩序转变,推动现代化道路从“唯一性”向“多样性”转变,确证社会主义符合历史的发展趋势与人类的价值追求。
    • 郝亚明; 杨文帅
    • 摘要: 教育是国民共同体塑造的重要进路,因而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而言具有举足轻重的意义。通过对西方民族国家国民共同体与中国现代国家国民共同体两种教育叙事的梳理与比较,发现两者相同之处在于都期望形塑共同体的国民资格和政治责任,来达成国民意志与国家意志的高度整合;差异之处在于西方共同体教育呈现内聚性与扩张性交织的特征,而中国共同体教育则呈现传统性与现代性延续的特征。在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进程中,国民共同体教育既是题中之义,也是重要推动力量。在中西共同体教育比较叙事的基础上,提出必须紧紧把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探索一条共同性与差异性兼容、柔性与刚性并济、显性与隐性共润的国民共同体教育新路径。
    • 叶飞
    • 摘要: 近40年来,诗教研究成果丰硕,研究者在诗教理论的形成、诗教内涵与功能、诗教发展与影响、诗教跨界融合研究、中外诗教比较研究、诗教的当代意义研究等方面提出了富有见地的学术观点。然而,诗教发展史梳理还不够明晰,对魏晋南北朝、宋代、清代的诗教研究还不够深入;存在“三代诗教(孔子诗教)”“汉儒诗教”“以诗为教”的概念范畴混淆、混用的情况。这些都是诗教研究的薄弱环节,亟待有所突破。
    • 李翔宁
    • 摘要: 本文以传统与现代、地方与全球两组辩证关系为线索,剖析了常青在其学术研究与实践作品中呈现的思想谱系。文章从历史语境中的建筑学实验、建成遗产再生的方法论探索、文化景观与身份认同的重塑、风格与现代性的反思4个递进的层面阐释了该谱系的内容与重要意义。文章指出,常青多年来立足于建筑跨文化交流的国际语境,反思传统与现代价值观的矛盾,探求其在当代建筑中的表现与化解方式,并以此开拓出一条使中国风土建筑与西方建成遗产价值体系相互观照与对话的研究路径。
    • 张顺圆; 张仲先
    • 摘要: 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近年已经成为我国建成环境领域中的一个研究热点,但目前尚缺少一套完整和系统的评价方法。该文在梳理中西方公共性概念差异的基础上,对中西关于“公共性”与城市公共空间发展关联和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进行了对比分析,并解释了“西模中用”的现象。借鉴前人对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的关键要素的研究成果,选择并运用西方的PSI模型对武汉市典型公共空间进行实际调研并考察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提出我国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的初步实践研究框架,为后续建立适合我国社会体制的城市公共空间公共性评价模型提出可供借鉴的依据和启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