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类

文类

文类的相关文献在1956年到2022年内共计4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文学理论、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8篇、专利文献25篇;相关期刊297种,包括学术研究、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读书等; 文类的相关文献由386位作者贡献,包括陈军、黄景明、吕若涵等。

文类—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08 占比:94.23%

专利文献>

论文:25 占比:5.77%

总计:433篇

文类—发文趋势图

文类

-研究学者

  • 陈军
  • 黄景明
  • 吕若涵
  • 巩雪先
  • 胡全生
  • 高树博
  • 伍明春
  • 俞志慧
  • 倪岗
  • 刘熹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军华
    • 摘要: 图书著录分类与文体辨析之间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史志和目录学著作中对于家训体著作的著录归类,从一个独特的视角反映出时人的文体认识与分类观念。全面考查家训体著作著录归类的源流及其演变的整个历程:《隋志》开其源,立其本。《隋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集·总集类”的认识和做法,被《旧唐志》之后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舍弃。《隋志》把家训体著作归于“子·儒者类”的认识和做法,为后来的史志和目录学著作所不断承袭,成为主流的认识和做法。到《四库全书总目》总其成,总束为一部(子部)两类(子·儒家类、子·杂家类),对家训类著作性质的认识越来越明晰。延续到现在,《中国丛书综录》统一归为一个类别(子部儒家类),较为清晰地呈现出对于家训体著作的性质和文体分类的认识。
    • 罗秉相; 许萍萍
    • 摘要: 【专题解释】本单元所选作品共六篇,其中《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是开幕词,《长征胜利万岁》是回忆录,《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闻消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是新闻通讯,同属于实用性文本。联读这四篇课文,了解实用性文体的类别及特征,探究不同体式作品的语体选择,思考文体与语体的关系。
    • 徐杰
    • 摘要: “语境”作为文学理论的重要范畴在历史流变之中沉积了复杂、分离和悖论的涵义。“语境”范畴并非外在于文本的附属性背景,而是文学理论的本体性概念。语境诗学的构建试图重建文论范畴之间的对话,形成一种动态的、有机的和整体性的理论形态。语境诗学弥合着文论中“向内转”和“向外转”的理论对立倾向:作品内部的语境结构与作品的情境、社会—文化语境之间形成一种全息的和互渗的混沌关系。语境诗学适应着“泛文学”的文学现状:将关注点从静态的印刷文本到动态的现场表演,从单一媒介文学到多模态文学,从固态的文学话语转向活态化的文学话语。语境诗学将文学理论追求的可言说性知识带向不可言说的氛围;将文学意识从焦点意识带向附带觉知,从实在走向虚在。在语境诗学之中,文类、媒介和社会语境作为最核心的维度,分别为文学文本提供着“前置赋义”“本体构建”和“意识形态”的功能。
    • 王庆华
    • 摘要: 宋人明确将部分唐人单篇传奇归入集部之“传记文”,这既源于传奇文是对“杂传”文体规范的超越和改造,具有鲜明文章色彩,也与唐代史部之“传记”中单篇传记衰落和集部之“传体文”兴起的背景密切相关。同时,将唐人单篇传奇文和传奇集看作“小说”,主要定位于“资谈暇”“广见闻”而非“补史之阙”。宋人将唐传奇著录于史部之“传记”,实际上仅涉及极个别作品,多因其与历史人物传闻性传记相类。宋人对唐传奇的文体定位为后世理解和认知唐传奇以及整个传奇小说类型奠定了基础。
    • 卫鸣宇
    • 摘要: 木兰传说文本的历史流变、跨文化传播,使得“木兰”的艺术形象鲜活生动、深入人心。中国传统的木兰形象以忠孝为主,凸显了女性个人命运和家国精神的主题,也融合了不同历史时期“民间书写”与“正史书写”的文化观念。此外,在跨文化叙事的语境里,尤其是从书面文本向电影叙事转化的过程中,表现出情节增饰、人物个性、叙事主题等传播变化,这对于民间文学资源现代性转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
    • 吴晓雄
    • 摘要: 新课改视角下,我们应该重建群文阅读的新方向、新秩序和新框架,可以进行基于"1+X"的"平行类、补充类、解文类"群文阅读研究。平行类,重在发现类似点;补充类,重在发现不同点;解文类,重在发现追问点。做精、做细、做实群文阅读分类指导,能够不断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和精神实质,促使师生发生最接地气的阅读成长,进而为新高考助力,为全民阅读工程助力,为培养富有人文底蕴的创新人才助力。
    • 邱硕
    • 摘要: 一贯提倡跨学科研究、对象域和问题域开放、建立自身话语表述模式的中国文学人类学,近来又向数字智能、科幻文化、媒介融合等新领域敞开,以新的姿态应对当下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的革命性巨变.2020年11月15日,中国比较文学学会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与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共同主办研究会2020理事工作会,对数智时代的新文类、神话与科学、神话民族志等学科前沿话题展开研讨.
    • 翁丽嘉; 袁勇麟
    • 摘要: 自台湾举办各类文学奖开始,散文奖作品中就已出现"小说化"的创作趋向。为此,众多作家、学者曾围绕散文文类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展开讨论,甚至一度引发台湾文坛的激烈笔战。论辩一方出于"文类焦虑",强调散文主体及其经验的真实性,高呼坚守散文文类伦理和文体规范,以矫正文类混淆的创作乱象;另一方则立足于突破与创新,以"破体"作为回应,认为只要不妨碍审美效果,散文主体及其经历可以虚构。"辨体"与"破体"的辩证互动是散文文体发展的规律,台湾文学界争论的关键并不在于文体规范的变与常,而是对散文"真实"的理解和要求是否能够移位和转变。只有在理解"辨体""破体"双方观点和立场的基础上,才能深入了解台湾散文发展存在的伦理困境,同时为大陆散文跨文体写作研究提供参照,从而更好地把握整个汉语世界的散文发展趋势。
    • 董乃斌
    • 摘要: 中国古代文学的文类很丰富,许多文类的产生都缘于社会生活尤其是政治生活的需要。最早产生的文类是史述与诗歌,即史与诗。它们原本都是实用性强的文体。史的本质是代表官方记载史事,基本形式为散文;诗多韵语,起源民间口头,官方借以了解社会与民情。上古有一段时期,诗除用于礼乐、仪式之需,还兼具史的职能,直到春秋后期,二者的分野才渐趋明朗。此后日益繁复的文类,或原就包含于史、诗二体之内,或由史、诗分化发展而来,以是否具有应用性,判分为两大系列。故古代文学作品,其结构大多为“史性”与“诗性”不同比例的融汇组合。所谓叙事传统、抒情传统,便植根于各文类所具之“史性”与“诗性”之中,既与二性相对应,亦分别积累、演变、更新、消长而传延至今。考察文学史,可以发现抒叙传统之博弈实乃文类变异递嬗之一种内在动力。
    • 刘君君
    • 摘要: 福音书的文类可能受到以下三种体裁的影响.首先是克里格玛(kerygma,指宣道体裁),福音书从初期教会□头宣讲中获得素材,并且借鉴已有的文学样式重组安排了那些材料.其次是希腊罗马传记.最后,福音书引用了《旧约》经文,继承了犹太传统,充分借鉴了犹太小说的叙事视角,表现出与犹太文化千丝万缕的关系.但福音书又突破了文类的边界,成为一个包容多重传统的综合性文本.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