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糊化

糊化

糊化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839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化学工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74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560709篇;相关期刊163种,包括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农业工程学报、现代食品科技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第二届糖业科技与发展高峰论坛、2007年中国面粉加工现代化高新实用技术交流会、2005年全国高分子学术论文报告会等;糊化的相关文献由2015位作者贡献,包括温国华、赵雯湘、张伟等。

糊化—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74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5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60709 占比:99.93%

总计:561088篇

糊化—发文趋势图

糊化

-研究学者

  • 温国华
  • 赵雯湘
  • 张伟
  • 林波
  • 王春雷
  • 目仁更
  • 钟建为
  • 顾建明
  • 刘惠民
  • 张思思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杨雪; 王宝群; 姜晓文; 邹圣灿; 明津法; 林莎莎
    • 摘要: 背景:止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部分,快速有效的止血是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保障.目的:制备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植物多糖止血微球,评价其性能.方法: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过糊化、乳化交联、清洗、干燥技术制备多孔止血微球,其中通过改进淀粉的糊化和交联工艺,以提高止血微球的止血性能,设置分组:A组糊化1 h、交联6 h,B组糊化1 h、交联12 h,C组糊化1 h、交联18 h,D组糊化2 h、交联6 h,E组糊化2 h、交联12 h,F组糊化2 h、交联18 h,以上市的可吸收止血微球为对照,检测各组微球的微观形貌、pH值、孔隙率与体外降解情况.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适宜的微球用于新西兰兔肝脏与脾脏的止血,对比样品用量、止血量与止血时间.结果 与结论:①扫描电镜显示,B组与E组形成了直径为50-200μm结构稳定的多孔微球,成球形态及孔隙率优于对照组;除C组和E组外,其他样品的pH值均在6.5-7.5之间,符合pH值要求;相同质量的样品,交联时间增长降解时间明显增长(P<0.01).根据前期形态结构、孔隙率、pH值和体外降解的检测,选择A、B、E组和对照组进行止血实验.②在相同的止血效果下,与对照组比较,E组微球的止血时间更短、用量更少,B组止血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③结果 表明,在60°C下、糊化2 h、乳化45 min、交联12 h后制备的多孔淀粉微球,止血效果最佳且其降解时间也相对较短,其性能优于上市对照品.
    • 杨雪; 王宝群; 姜晓文; 邹圣灿; 明津法; 林莎莎
    • 摘要: 背景:止血是临床治疗的重要部分,快速有效的止血是手术患者生命安全的必要保障。目的:制备一种具有多孔结构的植物多糖止血微球,评价其性能。方法:以马铃薯淀粉为原料,通过糊化、乳化交联、清洗、干燥技术制备多孔止血微球,其中通过改进淀粉的糊化和交联工艺,以提高止血微球的止血性能,设置分组:A组糊化1 h、交联6 h,B组糊化1 h、交联12 h,C组糊化1 h、交联18 h,D组糊化2 h、交联6 h,E组糊化2 h、交联12 h,F组糊化2 h、交联18 h,以上市的可吸收止血微球为对照,检测各组微球的微观形貌、pH值、孔隙率与体外降解情况。根据上述实验结果,选择适宜的微球用于新西兰兔肝脏与脾脏的止血,对比样品用量、止血量与止血时间。结果与结论:(1)扫描电镜显示,B组与E组形成了直径为50-200μm结构稳定的多孔微球,成球形态及孔隙率优于对照组;除C组和E组外,其他样品的pH值均在6.5-7.5之间,符合pH值要求;相同质量的样品,交联时间增长降解时间明显增长(P<0.01)。根据前期形态结构、孔隙率、pH值和体外降解的检测,选择A、B、E组和对照组进行止血实验。(2)在相同的止血效果下,与对照组比较,E组微球的止血时间更短、用量更少,B组止血效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3)结果表明,在60°C下、糊化2 h、乳化45 min、交联12 h后制备的多孔淀粉微球,止血效果最佳且其降解时间也相对较短,其性能优于上市对照品。
    • 左海萍; 陈晓兰; 圣志存
    • 摘要: 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是指以液体作为压力传递介质(通常以水为加压介质),在静高压100-1000MPa和一定温度下处理适当时间,使食品中的酶、蛋白质、淀粉等生物分子失活、变性或糊化,以达到灭酶、杀菌和改善食品功能等目的(图1)。1.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原理及作用特点超高压食品加工技术是一个物理过程,在处理食品时主要遵循两个原理,即帕斯卡原理和勒夏特勒原理。
    • 郭佳欣; 张慧君; 刘鑫宇; 徐雪晗; 李萍; 贺小惠
    • 摘要: 以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为原料,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对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的糊化热力学性质进行研究,并对比了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不同温度下的热流变化。DSC结果表示,玉米淀粉、马铃薯淀粉的起始糊化温度分别为62.42±0.35°C、63.80±0.12°C,峰值糊化温度分别为69.65±0.23°C、66.80±0.17°C,终止糊化温度分别为82.35±0.54°C、79.46±0.75°C,糊化焓变值分别为9.05±0.99 J/g、12.86±0.72 J/g,马铃薯淀粉的热焓值明显高于玉米淀粉的。利用高级旋转流变仪对玉米淀粉及马铃薯淀粉的流变性进行比较得出,在同一温度条件下,淀粉糊的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而减小;相同温度、相同剪切应变条件下,淀粉糊的弹性模量及黏性模量均随频率的增大而增加,流变性分析发现,两种淀粉糊均为假塑性流体,表现出剪切稀化特性。
    • 王佳; 王嘉琳; 赵芸卉; 王俣心
    • 摘要: 为了提高辣条中苯并(a)芘含量测定的准确度,避免前处理过程中原料面粉由于糊化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本文根据辣条产品的特点建立了检测辣条中苯并(a)芘含量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本方法优化了样品的提取方式,样品在加入水湿润后加乙醇避免乳化,进一步用正己烷提取。结果表明,在0.1~20.0 ng/mL苯并(a)芘的浓度与色谱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在0.999 9以上;辣条中苯并(a)芘加标回收率为86.3%~93.3%;市售辣条苯并(a)芘的检出率为93.3%。该方法回收率高,重复性好,测定结果准确,适合用于辣条中苯并(a)芘的测定。
    • 宋巍伟; 霍冀川; 郭宝刚; 霍泳霖; 孙春芳
    • 摘要: 玻璃纤维是一类具有优异性能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在诸多领域都有广泛应用,但在生产过程中需要涂覆浸润剂。淀粉具有较好的成膜性,可以用作玻璃纤维浸润成膜剂,在制备浸润成膜剂时需要对淀粉进行糊化,而且玉米淀粉的质量与其糊化有着直接的关系。通过差示扫描量热法(DSC)可以观察到糊化过程中的相变,在DSC图谱中表现为吸热峰,实验确立测定玉米淀粉糊化适宜条件,在升温速率和水分含量分别为10°C/min和70%下,对国内外五种不同直链含量高直链玉米淀粉进行糊化特性的测定。结果表明:进口淀粉在糊化过程较国内淀粉糊化更平缓,随着直链淀粉含量的增加,糊化峰值温度逐渐增长,热焓变值逐渐减小,说明玉米淀粉直链含量越高,越难以糊化,破坏其结构需要吸收更多能量。
    • 周梦露; 钱晓洁; 孙冰华; 马森; 王晓曦
    • 摘要: 谷物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淀粉作为谷物的主要成分,对食品的品质有着重要影响。蛋白质作为人们日常摄取能量的来源之一,往往和淀粉共存于食品体系中。在加工和储藏等过程中,蛋白质与淀粉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对淀粉的糊化、回生以及消化性等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总结了蛋白质对谷物淀粉糊化、回生以及消化性的影响,可能影响机制以及研究进展,以期为后续功能性食品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
    • 刘路宏; 郭艳; 安明哲; 乔宗伟; 李杨华; 王小琴; 罗珠; 宋廷富
    • 摘要: 大米是多粮浓香型白酒的重要原料之一,能使酒体净爽、醇厚。蒸粮过程中大米的糊化程度直接影响酒的产量和质量。本实验在比较不同品种大米糊化曲线及糊化时间差异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大米干燥方式、大米品种、润粮时间、大米粉碎度等因素对多粮浓香型白酒蒸粮过程中粮食糊化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大米本身的糊化时间不同,在酿酒过程中的糊化程度也有较大差异;扫描电镜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稻米的胚乳淀粉体结构不同,蒸煮后稻米的糊化程度差异较小;延长润粮时间、控制大米的粉碎粒度能在一定程度上加快酿酒大米的糊化程度。
    • 李铭; 盛政; 李则均; 张海华
    • 摘要: 目的:为椰子粉在面制品中的应用提供基础数据。方法:将冻干椰子粉与小麦粉进行不同比例混合,采用GB/T 37511—2019中混合实验仪法测定椰子粉对小麦面筋蛋白和淀粉两个主要组分特性的影响。结果:椰子粉对淀粉特性和面筋蛋白均有较大影响,随着椰子粉添加量的增加,混合粉的吸水率下降、面团稳定时间降低,面筋蛋白弱化度、淀粉峰值黏度、淀粉回生度降低。结论:椰子粉不利于面筋网络的形成,但提高了网络的稳定性、促进了淀粉的糊化、抑制了回生。
    • 罗芳会; 刘传菊; 聂荣祖; 汤尚文; 张倩; 豁银强
    • 摘要: 研究不同比例(100∶0、75∶25、50∶50、25∶70及0∶100)玉米淀粉和马铃薯淀粉混合物的糊化及凝胶特性。结果表明,玉米淀粉的峰值黏度(3.07 Pa·s)、最终黏度(2.99 Pa·s)、稠度系数(11.31)及流体行为指数(0.39)均显著低于马铃薯淀粉(分别7.04 Pa·s、3.98 Pa·s、33.18和0.62),而糊化温度(76.18°C)显著高于马铃薯淀粉(71.05°C),混合物的相应值均介于2种纯淀粉之间,但并不呈线性关系,凝胶的破断力和水分子状态等参数也呈类似特征,表明2种淀粉在搅拌下加热糊化时发生了相互作用。静置状态下加热测得的凝胶化焓值呈累加效应。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