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

社会理论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462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53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7602篇;相关期刊296种,包括社会、社会科学研究、天府新论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三届艺术与科学国际学术研讨会、2011年中国社会学年会——社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创新、2009北京地区哲学专业研究生学术论坛等;社会理论的相关文献由46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志强、文军、何雪松等。

社会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53 占比:5.62%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10%

专利文献>

论文:7602 占比:94.28%

总计:8063篇

社会理论—发文趋势图

社会理论

-研究学者

  • 张志强
  • 文军
  • 何雪松
  • 张小山
  • 曹卫东
  • 李冠福
  • 欧阳彬
  • 汪丁丁
  • 王南溟
  • 胡大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刘亚秋
    • 摘要: 吴文藻推进的社区研究,是中国社会学本土化纲领的具体体现。他提出理论假设和实地研究并重的思想,其中理论假设即功能论主张,包括对整全视角以及有机性的强调,社区研究的实质是对在地文化的深入探究;实地研究是在理论指导下的田野调查,最终提出活的社会理论。吴文藻深受布朗以及马林诺斯基的影响,前者为社区研究提供了比较的社会科学方法论,后者则提供了一个更符合实情的经验文化论。吴文藻更青睐马林诺斯基的整全视角,批评了一元论乃至二元论思想。我们当下社区研究的一个主流范式是国家—社会二分框架以及权力视角,相比吴文藻的社区研究思想,对社区的文化研究偏弱。吴文藻开拓的社区学派迄今仍有较强的生命力,它不仅对今天的社区研究,而且对基层社会治理和社会建设也深具启发意义。
    • 吴玉彬; 倪明宇
    • 摘要: 马克思主义社会学作为一个重要的知识传统和学术路径,主要集中在“生产”领域。当生产者社会淡出,消费者社会突显,消费文化或消费社会学的视角逐渐被接受为一种新的分析和研究范式。伴随着重返生产和生活的消费话语回归,马克思消费的社会理论迎来新的生机和活力。
    • 董金平
    • 摘要: 社会理论是现代社会的产物,在古代世界里之所以没有社会理论,是因为家族共同体、以信仰为基础的城邦共同体没有为理性个体的社会的存在留下任何空间。只有在工业革命之后,个体才从血缘关系和信仰关系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不过他们并不是形成抽象的自由个体的联合,而是像涂尔干和埃利亚斯描述的功能分工组成了个体的社会,但这种个体的社会必然是功能性的个体,古典社会理论就诞生在这个背景下。但这种功能性个体的联合最终形成了铁笼式的官僚体制。法兰克福学派第二代人物哈贝马斯主张的主体间性的交往理性建立了公共空间,为理性协商和对话的伦理学提供了基础。不过,在进入数字时代之后,这种理性自决的个体在数字监控和渗透下逐渐消亡,因此,需要今天的理论家们重新构建属于数字时代的社会理论,在数字共同体的基础上来为人们重塑社会理论的希望。
    • 杨勇
    • 摘要: 本文从约阿斯对于帕森斯之行动理论的批评出发,集中考察了杜威行动理论的三个独特性:身体性、整体性和目的性。杜威首先认为人类行动必须建立在一个自然基础之上,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自然力量是行动得以发生的条件之一。但杜威也反对纯粹机械式的行动解读,他用协调机制取代反射弧理论,揭示出了行动的整体性和互动性。行动的协调机制中包含了杜威对“刺激-反应”的功能划分,解释了人类行动的自觉性和目的性。理解杜威的行动理论,是理解他的教育改革和社会理论的起点,同时也是我们重新理解美国早期社会学传统的开端。
    • 李钧鹏; 许松影
    • 摘要: 以“内嵌性”为核心概念的新经济社会学在过去40年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既有研究受中层理论取向的影响,普遍看重经验层面上的贡献,对一般层面上的基础性理论反思有所忽视。就理论而言,新经济社会学在理解“经济”方面存在三个问题:看待经济后果不全面;对“经济”的定义过于粗糙和狭隘;对经济与社会关系的定义有所矛盾。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在于新经济社会学过分侧重现实批判,激烈回应“经济学帝国主义”,照搬社会学中的社会秩序问题,不承认经济领域的相对独立性,主张经济领域缺乏内生秩序,最终演化为社会还原论。新经济社会学若要在下一阶段有所突破,必须和更宽泛意义上的社会理论有更多对话。具体主张包括:提出“经济与社会互嵌”的理论命题;在理论框架中恢复经济领域的自发秩序性;对等看待经济与社会,视二者之间的关系为液态相互渗透的互嵌状态。
    • 董金平
    • 摘要: 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会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而每一次社会生活的变化也需要构造属于不同时代的社会理论.在人类的前三次科技革命中,我们分别建构了市民社会理论、古典社会理论和后现代社会理论.随着以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为代表的第四次科技革命的来临,自启蒙以来的人的概念遭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因而我们需要突破传统的人的范畴,也需要突破建立在这种范畴基础上的各种社会理论谱系.对应于第四次科技革命,我们需要重建一个新的社会理论,我们可以称之为后人类的社会理论.这一社会理论已经明显将生物社会性、新生命形态和社会加速批判作为其主要的内容.随着数字技术、生物技术和智能技术进一步的发展,我们相信后人类的社会理论会进一步完善,成为理解未来社会最重要的理论范式.
    • 王浩斌; 黄美笛
    • 摘要: 在标志着唯物史观创立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马克思基于唯物主义的"实践"立场,以"感性的人的活动"为逻辑中轴,不仅对纯粹思辨哲学以及旧唯物主义进行了深刻的批判,而且深入地阐发了"实践唯物认识论"的深刻内涵.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认识论有四个重要维度:第一,强调实践是"感性的人的活动";第二,强调实践所立足的"周围的感性世界"是历史的产物;第三,强调实践不仅仅是认识论的基础,亦是一种态度,蕴含着一种"能动的活动"内涵;第四,马克思的"实践唯物认识论"不仅强调实践性,而且强调社会性、历史性,通过对社会性、历史性的强调,突显出马克思认识论的革命性与批判性.
    • 田恩庆; 姜凯笑; Nicholas Wise
    • 摘要: 通过学术访谈的形式,英国拉夫堡大学Alan Bairner教授深入讨论了体育与政治研究领域的基本特质、理论方法运用以及各种挑战等问题.他认为,体育与政治研究具有跨学科的属性,而他自己是从事该领域研究的"社会(科)学家";在开展体育与政治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批判性地综合运用社会理论与质性研究范式,以生动呈现并深入解释人们日常生活中与体育相关的政治议题;当前,该领域的研究和其他体育社会科学一样,不得不面临新自由主义和精英主义的高等教育环境、学科发展中的"双重边缘化"、体育研究者自身知识结构限制等学科内外部多重挑战.最后,他还评析了中国体育发展及其亟待研究的相关议题,并希望我国体育社会科学工作者为推动学科知识的积累做贡献.
    • 张东辉; 董莹莹
    • 摘要: 伍德的《费希特的伦理思想》是英语世界第一本系统研究费希特伦理思想的专著.伍德是在费希特耶拿知识学的整体框架下阐述他的伦理思想,并且始终是结合它的思想源头康德哲学进行论述的;他对费希特实践哲学中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做了重要探讨;他以广阔的哲学视野使费希特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各种思潮,与现代哲学的各个流派建立起了理论关联,赋予了费希特伦理思想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他阐发了费希特关于交互主体和自由交往的伦理思想在建构一种未来的理性社会中的现实运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