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先验哲学

先验哲学

先验哲学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1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654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中共中央党校学报、江汉论坛、晋阳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二届诠释学与中国经典诠释国际学术研讨会、第六届全国现象学科技哲学学术会议等;先验哲学的相关文献由114位作者贡献,包括劳承万、孙和平、王天成等。

先验哲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1 占比:5.75%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1654 占比:94.08%

总计:1758篇

先验哲学—发文趋势图

先验哲学

-研究学者

  • 劳承万
  • 孙和平
  • 王天成
  • 刘良华
  • 孙周兴
  • 张东辉
  • 张博
  • 张盾
  • 张硕
  • 杨中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余天放
    • 摘要: 康德的先验哲学考察了知识得以可能的先天条件,然而其自身也面对着这样两个问题:一是它们属于一类怎样的知识;二是这种知识如何得到确证?针对第一个问题,笔者指出,康德认为先验哲学是一些由分析命题和综合命题共同组成的先天知识。对于第二个问题,笔者表明康德提出了一种独特的先天确证理论,该理论既不依赖于直接的经验,也等不同于理性的洞见,而是基于可能的经验。然而康德的这一理论并无法适当地解释具体经验的偶然性和自在之物所暗含的另一种实在性来源的问题,因此之后的观念论者们对经验进行了内在化处理,而当代英美学界中塞拉斯和麦克道威尔等人基于新的确证理论肯定了这一趋势。
    • 张桂权; 杨文杰
    • 摘要: 康德把自己的哲学叫作“先验哲学”,其中隐含了其哲学与公理化方法的密切关系。康德对“先验”的刻意强调,暗示了他想按照几何学的公理化方法来建构其哲学体系的秘密。康德的时空概念、十二个(对)范畴,是他的认识论中的“原始概念”,对这些概念的阐释构成了康德先验哲学中的“定义”和“公理”。正是基于这些“定义”和“公理”,康德才建构了自己的“先验哲学”。
    • 张东辉; 董莹莹
    • 摘要: 伍德的《费希特的伦理思想》是英语世界第一本系统研究费希特伦理思想的专著.伍德是在费希特耶拿知识学的整体框架下阐述他的伦理思想,并且始终是结合它的思想源头康德哲学进行论述的;他对费希特实践哲学中的交互主体性思想做了重要探讨;他以广阔的哲学视野使费希特伦理学与现代伦理学的各种思潮,与现代哲学的各个流派建立起了理论关联,赋予了费希特伦理思想以鲜活的时代生命力;他阐发了费希特关于交互主体和自由交往的伦理思想在建构一种未来的理性社会中的现实运用.
    • 罗亚玲
    • 摘要: 先验语用学是阿佩尔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其对话伦理学思想的基础.阿佩尔秉持先验哲学的自我反思方法和理性主义的精神,同时吸收了体现于伽达默尔的诠释学、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皮尔士的符号学和认识论,以及奥斯汀和塞尔的言谈行动理论之中的语用学思想,最终建构了一门富有特色的先验语用学.先验语用学的宗旨在于,基于交往共同体之先天性的发现和先验语用学自我反思的方法,为包含于理想交往共同体之可能性条件之中的对话理性辩护,并进而为一种作为普遍伦理的对话伦理学奠基.这也就是阿佩尔所谓先验语用学的终极奠基,由此确立的对话伦理学不同于哈贝马斯的对话伦理学,它不仅确立了一个程序性的原则,同时也证成了平等权利和共同责任等有实质内涵的基本道德规范.在这个相对主义思想盛行的时代,先验语用学终极奠基的努力被指有基础主义之嫌,阿佩尔对此给出了有力的回应.但哈贝马斯对有关对话前提的知识的确定性问题的质疑,给阿佩尔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和调整理论表述的压力.
  • 5. 论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 北大核心 CHSSCD CSSCI CSTPCD
    • 邓晓芒
    • 摘要: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争辩”在西方形而上学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成者和解构者之间的争辩.海德格尔前期从康德和胡塞尔的先验哲学的角度来批评黑格尔的绝对唯心主义,主要以有限性和时间性反对黑格尔的无限性和永恒性;中后期则直接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否定性概念进行质疑,试图将其纳入自己的“成己”之说作为一种过渡,却反而暴露了自己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根本误解,同时表明他所运用的知性方法摆脱不了自身的悖论,从追问形而上学如何可能而走向了“最后的神”.
    • 蒋如意
    • 摘要: 本文以直观和时间为论题探讨了先验哲学的逻辑演进以及暴露的问题。虽然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对先验哲学的二元论多有批评,但本质上存在哲学和先验哲学一样都是现代性危机的思想表现。危机即拯救,针对西方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国的哲学思想或可回答由西方肇始的现代性问题。
    •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童世骏(译); 姜铎(校)
    • 摘要: 康德把道德主体的自主性(自由)中的理性方面(普遍性)和意志方面(应然性)区分开来,把两者的统一基础放在其先验哲学框架中的“伦理共同体”之上。黑格尔用他的“伦理生活”概念把道德主体从彼岸世界拉回来,放到其生活史的教养过程中来理解。但黑格尔在现代伦理生活中看到的是由理由之结晶所构成的客观精神与服膺理由的主观精神之间的和解而非冲突,而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却揭示出各种“理由”掩盖之下的社会权力和政治暴力,但马克思未能看到,即使在一个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都是缺一不可、互为前提的。
    • 尹金萍
    • 摘要: "自我意识"哲学在古希腊哲学中具有深刻而悠久的思想渊源,"自我意识"哲学从本体论向认识论转变中内涵发生了多重变化,构成了传统与现代、本体论与认识论交汇的哲学关节点,笛卡尔"自我意识"主体性哲学的确立对康德先验哲学产生了深刻影响.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