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彼岸世界

彼岸世界

彼岸世界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17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宗教、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9篇、专利文献1155篇;相关期刊165种,包括求索、云南社会科学、文史知识等; 彼岸世界的相关文献由184位作者贡献,包括G·博格扎、刘芮琳、孙薇娜等。

彼岸世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9 占比:13.42%

专利文献>

论文:1155 占比:86.58%

总计:1334篇

彼岸世界—发文趋势图

彼岸世界

-研究学者

  • G·博格扎
  • 刘芮琳
  • 孙薇娜
  • 朱德生
  • 李家渔
  • 杰奥·博格札
  • 丁绍华
  • 万曦
  • 严善錞
  • 乔荼波陀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北熹
    • 摘要: 儿童教育归返生活天地,对很多教育者来说不仅仅关乎实践的调整和理由的勘定,更是“波及”生存价值的重新读取。这个以“生活”为标签的教育转念,提醒我们从追逐“彼岸世界”的真理的殊死热情中缓过神来,而得见此岸世界中现实的、庞大的、变动的、可感的人的日常活动的存在。教育崇拜的真理世界,虽然总是凌空而高蹈,整饬而准确,抽象直抵本质,公正难以撼动,有着最值得人们向往的一切品质,却最终还是被广泛地、通俗地处理为一种社会筹码,不无现实地指向交换社会生存的条件。那些催促孩子学习的焦虑面容,大概不是为了孩子无法享受探索知识的愉悦而惋伤,更多是对孩子未来的生存难以通行甚至恐或下跌而担忧。
    • 摘要: 本书是法国著名历史学家雅克·勒高夫的重要代表作品之一,也是心态史领域的代表作品。彼岸世界是各宗教与社会的一个重要境域。作为空间和时间上的中间地带,炼狱信仰给将死者以救赎的希望,亦给生者为亡者祈祷襄助的可能和寄托。也关联着对个人责任、人的自由意志的认识。
    • 程志华
    • 摘要: 一李泽厚的探讨是从形而上学的核心“本体论”开始的。通常来讲,依西方哲学传统,“本体论”亦名“是论”“存在论”或“存有论”,指以理智方式探究“是”“存在”或“有”而形成的理论,基本特征是把世界两分为“理念世界”和“尘世世界”,并认为前者更具有真实性和本原性。李泽厚反思了西方传统本体论的诸种缺欠。其一,“不彻底性”。即,在“根源性”上不彻底。其二,“片面性”。貝卩,不具有作为本体应有的“全面性”。其三,“忽视偶然性”。即,只重视所谓的“规律性”,忽视现实生活的偶然性。其四,“彼岸性”。即,通过设定一个“彼岸世界”,引导人们去追寻这个“彼岸世界”,而忽视了当下的“此岸世界”。
    • 德于尔根·哈贝马斯; 童世骏(译); 姜铎(校)
    • 摘要: 康德把道德主体的自主性(自由)中的理性方面(普遍性)和意志方面(应然性)区分开来,把两者的统一基础放在其先验哲学框架中的“伦理共同体”之上。黑格尔用他的“伦理生活”概念把道德主体从彼岸世界拉回来,放到其生活史的教养过程中来理解。但黑格尔在现代伦理生活中看到的是由理由之结晶所构成的客观精神与服膺理由的主观精神之间的和解而非冲突,而马克思通过意识形态批判却揭示出各种“理由”掩盖之下的社会权力和政治暴力,但马克思未能看到,即使在一个摆脱了剥削和压迫的社会中,私人自主与公共自主都是缺一不可、互为前提的。
    • 孔祥渊
    • 摘要: 在先秦诸子中,孔子是一位非常强调“入世”的思想家、教育家。他既不着力于建设彼岸世界,如,“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也反对个体囿于自己的世界中,如,“了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子罕》),而是试图积极引导人们关注当下的生活、进入现实的社会,经世致用。
    • 程义峰
    • 摘要: 1最近这些年,企业家引领时代潮流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比如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比尔·盖茨和杰夫·贝佐斯。他们创造的公司,市值都超过万亿。“富可敌国”这个成语,已经不足以形容他们的财富。天下公司千千万,拼命的企业家也很多,为什么只有他们成了金字塔尖的人?因为特定时期、特定土壤,可以培养造就特定的人物。
    • 朱丽军
    • 摘要: 英雄之路辛弃疾的英雄之悲实际上是融合在整个中国传统士大夫的集体之悲中的。中国传统读书人有着深刻的建功立业的焦虑。西方知识分子很多有基督教的信仰,有着对彼岸世界的眺望,这样就减轻了在现世世界中的焦虑感和渺小感,西方知识分子是通过对彼岸世界的眺望完成对自我个体的超越。与西方知识分子不同,在中国传统文化浸润下冲国传统士大夫们没有彼岸世界可以眺望,他们如何超越个体自我,这是摆在他们面前一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从人性来说,人有着超越自我渺小感和短暂感的天然需要,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只有在现世世界中寻找办法,去建功立业,立功立德立言,让自己名声流传后世,从而超越了渺小而短暂的个体。所以,中国知识分子始终有种焦虑感,就是对建功立业的焦虑和渴望。唐诗宋词中便弥漫着这一种焦虑感,在苏教版的唐诗宋词选修课本中,从《和晋陵早春游望》《从军行》再到《与诸子登观山》《将进酒》都有所体现。
    • 李芳1
    • 摘要: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各国文化之间的交流也日益频繁。中西文化差异也就成了一个热门话题。在众多的差异中,中西方人对待生死的态度也尤为显著。我们每个人最终都要面对这一问题,这一个问题也被人们不断的探索。所以正确的理解这种差异背后的文化背景差异对跨文化交际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很多人只关注差异的现象,而忽略了导致这种差异的内部深层原因。本文运用了霍夫斯戴德的理论对中西生死观进行跨文化交际的层面对比研究,旨在对比中西生死观在文化层面的差异。
    • 刘恩至
    • 摘要: 马克思主义认为,宗教理论一般地具备此岸世界与彼岸世界二重分立的矛盾结构,这是宗教服务于现存统治而掩盖现实矛盾的必然要求.因此,佛教哲学也一定包含了彼岸世界的维度,这具体表现在其“六道轮回”的宇宙观、“涅槃寂静”的解脱观和“善用假名”的真理观三个方面.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把宗教视为一种异化力量,其核心规定在于人丧失主体性而陷入客体化的地位.但是,佛教解脱论在理论表达上始终把人描述为发挥着根本性决定作用的能动主体,这是佛教哲学区别于一般宗教学说的重要特质.当然,佛学的主体解脱论有其特定的边界和限度,一旦超出这个限度,佛学的主体性特质就将走向自己的反面,并最终发挥其统治现实世界的异化功能.
    • 曹梦妮
    • 摘要: 《理想国》中不同的人物角色对正义的定义不同,但每一种定义都存在其被驳倒的可能性。柏拉图针对充斥着多样性的现实世界,创建了一个作为“一”的无时空限制的理念世界,以此为现实世界提供一个可参照的样板。而现实世界的人是否依据理念世界提供的标准生活的结果,则存在于彼岸世界,即死后的世界中。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