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觉
统觉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19年内共计66篇,主要集中在欧洲哲学、哲学理论、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哲学分析、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大众心理学等;
统觉的相关文献由69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凤娟、余天放、叶逢福等。
统觉
-研究学者
- 刘凤娟
- 余天放
- 叶逢福
- 吕伟
- 崔治忠
- 常浩
- 杨薇
- 赖勇强
- 陈晓平
- 〔美〕威尔弗里德·塞拉斯1
- 付家豪
- 仲庸
- 倪梁康
- 傅志伟
- 傅正闯
- 刘宇
- 单良
- 向华
- 周建红
- 唐红光
- 回地
- 夏艳丽
- 姜佩亚
- 孙轻骑
- 安小ber
- 富露
- 尹峻
- 应天堂
- 张卉
- 张同延
- 张广
- 张文娟
- 张浩军
- 徐元庆
- 易忠兵
- 李兆勇
- 李小玲
- 李森
- 李锦程
- 杨可
- 杨山木
- 杨心德
- 杨斌
- 杨泽波
- 林彩君
- 栾林
- 沈晓武
- 王向清
- 王牧华
- 王玮2
-
-
张文娟
- 《黑河学刊》
| 2019年
-
摘要:
统觉论作为教育心理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有利于帮助教师认识到英语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指导教师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效果评估,帮助学生顺利融合新旧意识团,完成统觉运动.
-
-
田园园
- 《西北成人教育学报》
| 2017年
-
摘要:
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与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有共通之处,都对我国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了一定影响;通过分析赫尔巴特的"统觉"理论和皮亚杰的"同化、顺应"理论以及它们的教学思想,比较两者的异同点,再结合我国课堂教学的发展现状,探讨其对我国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导价值.
-
-
尹峻
- 《复印报刊资料-外国哲学分册》
| 2017年
-
摘要:
由于依据了康德的直观与概念的二元思维方式,传统分析哲学将世界视为所予性的,因而陷于所予神话中.为了摆脱此状况,麦克道威尔提出借鉴黑格尔对康德的批判,并将之解读为:黑格尔以康德的统觉的方式来论述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并以单个自我意识的两个层次,即自我意识与其经验性自身之间的一体化来修正康德的思维方式,进而证明自由的自我意识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因此能够经验到实在性世界.然而,这个解读并未证明自我意识是自由的及其概念能力的无边界性,因此无法形成对世界的确定性经验.按黑格尔观点,自我意识的辩证运动通过欲望、生命和类三个环节,证明自我意识只有在主体间性上才是自由的,并具有无边界的概念能力;同时,如此的概念能力使对世界的确定性经验成为可能.如此的经验能够摆脱所予神话,避免回溯问题,并确证知识.
-
-
付家豪
- 《新闻研究导刊》
| 2019年
-
摘要:
当我们谈论到大众传播的负功能时,"麻醉效果"一直以来被现代人重点关注.由于互联网对传媒业的影响,传统媒体的主战场越来越转向互联网,个人因此拥有了更多的传播渠道和表达方式,互联网不断侵略个人的生活,激发个体不断传播自我,满足自身需求.而传播技术的不断更迭,使得移动接收终端越来越智能化、便携化、交互化.可正是在技术越来越懂人的需求的情况下,传播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大批病态症状,许多学者将它归结为"媒介依赖症".但仅用"麻醉效果"来解释是不够的,本文试图通过大众传播的游戏理论来探讨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传者与受者是如何相互作用并由此产生高度的"游戏性",这对于当下的传播活动又有何启发.
-
-
李锦程
- 《学理论》
| 2018年
-
摘要:
想象力沟通感性和知性,是《纯粹理性批判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然而,康德在两个版本的先验演绎中对想象力的论述不尽相同.通过考察想象力与综合、统觉和范畴在先验演绎两个版本中的关系变化,指出想象力的性质从A版中作为一种相对独立的能力转变为B版中服从于知性的工具,而这种转变内在地由整个先验演绎的二分体系所决定.
-
-
-
-
-
张卉
- 《全球教育展望》
| 2018年
-
摘要:
赫尔巴特晚年曾自称是个“康德派”,然而在知识论上,他与康德显示出差异.由此赫尔巴特并非严格意义的“康德主义者”.与康德一样,赫尔巴特在知识论上也试图调和“唯理论”与“经验论”之争.不过,调和的结果却是康德知识哲学整体仍偏向了“先验论”,而赫尔巴特在延续康德“先验论”的基础上,多了一些对“经验论”的关注.康德哲学以“三大批判”为核心,集中体现为对“纯粹理性”“实践理性”以及“反思性判断力”的讨论.“审美理性”是康德整个“反思性判断力”的核心,康德借此实现从“自然”向“自由”的过渡.赫尔巴特试图在他的教育学中延续康德的批判哲学及其批判体系的逻辑框架.他的教育学以“心理学”和“实践哲学”为基础,同时增加对“教育机智”的讨论,并以此作为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中间环节”.
-
-
〔美〕威尔弗里德·塞拉斯1;
陈曦2;
王玮2
- 《德国哲学》
| 2018年
-
摘要:
康德关于能思存在之本性的论点基于表象“我”的具体本性。他认为,经验自我属于一个有思想的肉体实有,其内感官被心灵自己的状态激动,因此和外感官一样牵涉被动性。这样的心灵或理性只具有相对自发性,是没有归因能力的它(物)或精神自动机,从而不是完全自主的。不过,如果有一个内在于实践理性的目的,那么它可能会是完全自主的。康德认为这个目的是道德律,我们选择的行动方式只有被其蕴涵(而非出于偏好)才表达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