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

媒介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883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贸易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74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8659篇;相关期刊351种,包括中国地市报人、新闻世界、青年记者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届中国健康传播大会、江苏省首届传媒学科研究生论坛、“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等;媒介环境的相关文献由952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冰、田涛、刘明洋等。

媒介环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74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28659 占比:99.32%

总计:129541篇

媒介环境—发文趋势图

媒介环境

-研究学者

  • 王冰
  • 田涛
  • 刘明洋
  • 李希光
  • 肖明超
  • 郭桂英
  • 尹鸿
  • 本刊编辑部
  • 段京肃
  • 潘元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朱波
    • 摘要: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新媒体来势汹汹。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变化莫测的媒介环境,传统媒体该何去何从,如何打破平媒的发展困局,走出一条破局之路?这些问题对于财讯传媒集团和刘霄本人来说,都是严峻的挑战和考验。经常阅读、浏览财经类新闻期刊的朋友,一定对《财经》这本杂志不陌生。即使平时鲜少关注财经类新闻,相信也会对它有所耳闻。
    • 邱丹丹
    • 摘要: 传统文化反映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在全球化程度日益加深的当下,发扬传统文化、做好文化传播是提高国际竞争力、提升民族自信、增强民族认同感的关键所在。如今,由于互联网等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传播已经成为信息传输的重要方式之一,这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更加多样的传播渠道和传播机遇,但同时复杂多变的媒介环境也给传统文化的传播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由易锦和杨果编著、中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活动论》一书,立足于新媒体迅猛发展的当下,以中华传统文化为研究主题,探讨传统文化网络化传播活动的本质,旨在推动传统文化在网络场域中的成长与发展。
    • 余歆
    • 摘要: 本文从格伯纳的培养理论出发,运用文献研究方法,梳理近期西方学者关于培养理论研究的主要发现,试图探究不同媒介环境下培养理论是否仍有其价值和适用性问题,尤其是现今新媒体发展速度迅猛情境下培养理论的发展方向问题。文章主要分为以下三大部分:培养理论及批判质疑、历年来不同媒介不同主题下的培养研究、未来的研究方向。对西方学者“培养理论”研究的总结评述有利于把握这一理论的发展脉络,理清不同媒介下理论的调整与修订,对研究间隙的探析也将为培养理论注入新的动力。
    • 张军; 张海波; 赵俊; 申俊龙; 温雯婷
    • 摘要: 目的: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医学研究生网络教学满意度的状况及其影响因素,为提升医学高等教育的网络教学工作提供参考。方法:基于媒介环境理论构建网络教学满意度模型,通过收集240名医学研究生的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分析各因素间的影响路径及其关键指标。结果:在医学研究生的网络教学过程中,教学满意度主要受到教学环境和学生学习的影响,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398和0.209;课程安排主要受到教师教学和教学环境的影响,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647和0.230,而受到网络媒介的影响不显著;教师教学同时受到教学环境和网络媒介的影响,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232和0.605;学生学习受到教学环境、网络媒介、教师教学和课程安排的共同影响,直接影响效应分别为0.191、0.231、0.288和0.322。结论:医学研究生的网络教学仍处于适应阶段,应充分考虑媒介环境的影响效应,从学生、教师和学校三个层面完善教学管理机制。
    • 段鹏
    • 摘要: 当前我国5G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在通信应用层面带给人们全新体验,高速率、低时延、大连接的技术本身也引领、改写着媒介环境的整体形态和未来发展方向。以唐·伊德对技术科学与后现象学的探讨为理论指引,人与当前的社会技术环境呈现出具身、诠释、它异、背景四种“人-技”关系。基于当前(人-技)-环境形态,我国媒体行业应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有针对性地实施改革,加快深化融合转型发展。
    • 蒋睿萍; 张静
    • 摘要: 当前的传播环境下,大众传播媒介飞速发展,并深刻影响着社会公众的生活,媒体的报道塑造出一个个特点鲜明的高校形象,成为社会公众与高校互动、沟通的桥梁和纽带。融媒体时代,媒介技术的交互式发展为高校媒介形象建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和挑战。陕西省高校众多,民办高校在其中占据重要地位。文章以“陕西民办高校”为关键词在媒体资料库搜索,通过剔除、筛选后对相关新闻报道语篇进行分析,研究媒介对民办院校的报道一定程度上会给公众带来刻板印象。文章以陕西民办高校为例,通过研究分析,为民办高校媒介形象的建构提出相关策略建议,期望对促进陕西民办高校媒介形象建构产生良好的社会效应。融媒体时代,传统大众传播媒介的话语倾向及“二元对立”式的报道风格逐渐被弱化甚至消解,网络媒体的多元化话语机制拓宽了民办高校媒介形象的传播路径。
    • 郑达威; 施宇
    • 摘要: 在媒介环境的传播视域下,元宇宙延续口语媒介、文字媒介、印刷媒介、电视媒介的技术逻辑,未来可能引发与之相应的伦理问题。以往媒介技术曾经引发“人禽之辨”与“人机之辨”的伦理危机,元宇宙即将面临人性与技术同化的“虚实之辨”,建构元宇宙的逻辑前提应是保证人类不能在其技术逻辑下迷失自我和丧失人的本性。
    • 徐辉
    • 摘要: 近年来,媒介环境及营销传播形式发生了较大变革,电视媒体的受众对内容的接触习惯及接触场景也悄然变化,跨时空、跨介质、跨主体、跨功能的媒体生态环境仍处于聚变之中。在传统电视媒体高速发展的“上半场”,全国省级强势特色地面频道合作组织(简称“九合组织”)为省级电视地面频道的聚合发展做出了持续的探索。2011年,包括安徽经视、山东齐鲁在内的九个频道在沈阳联合组成了九合组织,旨在合作联动,助力企业开拓区域市场,加速广电媒体转型。2021年,九合组织成立十周年之际,作为中国电视发展历程中的积极引领者与践行者,九合组织获得中国广告协会颁发的“中国电视省级地面频道融创发展突出贡献奖”,该奖项高度认可了九合组织在推动电视行业发展方面做出的贡献。
    • 秦琦琅
    • 摘要: 当下随着融媒体、新媒体理念的不断发展,媒介融合趋势不断冲击着传统纸质媒体,也为传统媒体的转型提供了丰富的探索空间。科普期刊承载着国家科学理念和技术的推广和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双重功能。其中,《博物》杂志凭借其在融媒体时代的创新性革新,找到了风格化的发展路径。本文从中国科普期刊的历史沿革的简明划分和罗列入手,旨在将历史中影响科普期刊的外部环境进行划分,从而指导当下的科普期刊发展。同时,通过对当下科普期刊面临的融媒体时代挑战、《博物》杂志应对方法与策略分析、《博物》杂志品牌建构策略分析等角度进行切入,得出适合目前科普期刊发展的编辑策略和对编辑力的要求。
    • 胡宇齐
    • 摘要: 杂文曾经历过鲁迅等名家辈出的“黄金时代”,其中的佳作名篇如投枪匕首以特殊形式参与了彼时的社会革命,影响深远。但如今,杂文几乎只刊载于报纸副刊版面(通常版序靠后)或某些行业期刊之上,在社会舆论场上日渐式微。文章以副刊杂文编辑的视角,从历史沿革、文类特点、媒介环境等层面,剖析当代副刊杂文传播困境的成因;继而通过论述杂文与传播环境的适配度,包括杂文的艺术性与观点性增强了可读性、相对较低的创作门槛利于吸引写作者、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提供了充足的言说空间,论证其在当代仍有充分的存在意义和发展的可能性;并立足写编实践与评奖导向等维度,为杂文未来发展提出增强时度效、构建专门批评体系、年轻化规范化等建议,为杂文突围提供建设性意见。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