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历史教育
中学历史教育的相关文献在1984年到2022年内共计206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中国政治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5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24689篇;相关期刊106种,包括历史教学问题、历史学习(高考)、文教资料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国际创造学学术讨论会等;中学历史教育的相关文献由19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亚夫、聂幼犁、范英军等。
中学历史教育—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689篇
占比:99.17%
总计:24895篇
中学历史教育
-研究学者
- 赵亚夫
- 聂幼犁
- 范英军
- 薛伟强
- 郑流爱
- 陈莺
- 中学历史教学参考编辑部
- 付志辉
- 刘砚侠
- 刘道梁
- 卢新建
- 周绍莲
- 姬秉新
- 宋晓亮
- 本刊编辑部
- 李帆
- 李稚勇
- 殷超
- 许良年
- 雷卓权
- 马敏
- 龚坚
- 乔金蓉
- 付志辉1
- 付燕
- 优素福·拉维
- 何君娴
- 何彦霖
- 何成刚
- 何海怡
- 何绍刚
- 余惠赞
- 侯敢堂
- 侯新闻
- 冯春林
- 冯清梅
- 刁耀华
- 刘云松
- 刘向东
- 刘善龄
- 刘志钦
- 刘树娟
- 刘玲玲
- 刘美惠
- 刘达庆
- 叶鉴
- 吕准能
- 吕子栋
- 吕昕娱
- 吴喜群
-
-
杨伊琳;
郑士璟
-
-
摘要:
现象教学法(Phenomenon-based Learning),是教师引导学生运用跨学科的角度来学习同一真实现象的方式,注重学习过程中的知识建构与表现评估,旨在培养面向未来的公民。随着21世纪信息技术化和知识指数型增长,芬兰在课程改革中摸索出了现象教学法,其与项目式学习、STEM教学等皆为不同国家应对世界基础教育改革的有益尝试。历史教育的发展需要把握世界教育改革的情况与趋势,现象教学法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目前世界基础教育注重公民实践力与跨学科教学的旨趣,对中学历史教育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
-
-
陈佳莹
-
-
摘要:
家国情怀素养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甚至可以说是历史教育的核心价值所在。缺失家国情怀的历史教育就如人没有了“魂”,民族失去了“根”,当代中学历史教育可以通过什么路径找到教育的“魂”,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很好的切入口。其关键特征为学习的情境真实性和探索实践性。日常教学中,我们会将教材作为基本载体,通过四个步骤开展历史项目化学习(详见下图)。下面,笔者将以统编版七年级下册“中国传统节日的起源之清明节为例”进行具体阐释。
-
-
龚坚;
雷卓权
-
-
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对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由于历史课程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教师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识有限等原因,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充分.当前地方文化遗产在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良莠不齐,亟需从授课主体、授课客体和授课内容等角度主动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觉意识.
-
-
赵亚夫;
马婷;
李田玉
-
-
摘要:
一、问题缘由ML(马婷、李田玉):教科书研究是历史教育学的显学。有关"教科书系统"的研究,又在其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运用"课文系统"和"课文辅助系统"的概念研究历史教科书已为共识。然而,我在研习《中学历史教育学》(2019年版)第四章"历史教材论"时,注意到您使用的是"阅读系统"和"活动系统"的概念。显然,二者的教材观大相径庭。
-
-
周密
-
-
摘要:
历史就像罗马神话中的"两面神"亚努斯,它有两张面孔,一张回望过去,一张面向未来。历史的意义正在于此,学习历史是为了更好地理解当下和展望未来。中学历史教育的目的,是帮助中学生培养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来认识现实和构建未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指出"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
-
-
范英军;
赵亚夫
-
-
摘要:
2021年1月29日晚,范英军老师打电话向赵亚夫老师请教问题,为节省时间,他事先对要问的问题做了提炼和筛选。范老师本来以为一问一答解决他在教学上的困惑即可,结果却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历史教学研究应转向为历史教育研究。之前他所预想的"问答式解惑",也因此变成了历史教育研究者和历史教学实施者之间的真诚对话。范老师说,电话交流时间较长,信息量很大,他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被带入感,进而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意识到此次对话很重要,他将内容整理成文。本刊将其分三期(上中下)刊出以飨读者朋友。
-
-
龚坚;
雷卓权
-
-
摘要: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开展文化遗产教育,对中学生学习历史和培养历史核心素养以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均有着积极的意义。不过,由于历史课程在中学教育教学中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教师对当地文化遗产的认识有限等原因,历史校本课程的开发并不充分。当前地方文化遗产在中学历史校本课程开发中的应用良莠不齐,亟需从授课主体、授课客体和授课内容等角度主动融入校本课程的开发,培养学生爱家、爱国的家国情怀和文化自觉意识。
-
-
范英军;
赵亚夫
-
-
摘要:
2021年1月29日晚,范英军老师打电话向赵亚夫老师请教问题,为节省时间,他事先对要问的问题做了提炼和筛选。范老师本来以为一问一答解决他在教学上的困惑即可,结果却引出了一个大问题:历史教学研究应转向为历史教育研究。之前他所预想的"问答式解惑",也因此变成了历史教育研究者和历史教学实施者之间的真诚对话。范老师说,电话交流时间较长,信息量很大,他产生了一种很强的被带入感,进而对很多问题有了更深的理解。意识到此次对话很重要,他将内容整理成文。本刊将其分三期(上中下)刊出以飨读者朋友。
-
-
刘道梁
-
-
摘要:
历史解释是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知识中心观念已然淡出,儿童^([1])本体开始回归。在这一背景下,从哲学的高度正确理解中学历史教育中的历史解释,探讨历史解释主体性实现的诸多问题,对历史课程改革、教师教学行为转变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防范:历史解释主体性被解构的风险历史解释是认知历史的活动,认识主体和对象的确立是必不可少的。主体性的确立一直是教育质量成败的关键因素。多年来,教育研究者们为此付出了很多努力。
-
-
韩轶敏
-
-
摘要:
历史教学中,家国情怀培养的重要性教育是一种改变人们行为(这里的行为包括人的思维、情感以及外显的行动)模式的过程。中学历史教育目标的实质,是通过中学历史课程力图促进学生在其主动发展中最终达到国家所期望的要求和水准。众多专家和学者指出“历史教育有利于人的终身发展”,这就要求历史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专注于所在学段的教学,更要为学生的长远发展去考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