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价值观
知识价值观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1年内共计90篇,主要集中在教育、经济学、哲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8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1116篇;相关期刊81种,包括心理学探新、党政干部论坛、理论学习与探索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哲学专业委员会第十五届学术年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等;知识价值观的相关文献由113位作者贡献,包括潘洪建、赵玉芳、亓英丽等。
知识价值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1116篇
占比:99.58%
总计:21206篇
知识价值观
-研究学者
- 潘洪建
- 赵玉芳
- 亓英丽
- 冯家乐
- 尚哲
- 张宽裕
- 张清雅
- 张进辅
- 杨现勇
- 毕华林
- 王萍
- 陈超群
- 乔根锁
- 亓晶
- 亓晶1
- 何伟军
- 何士青
- 何树彬
- 倪云
- 党杰
- 冯波
- 冷年友
- 刘吉发
- 刘振佳
- 刘淑梅
- 刘秀生
- 叶冰
- 叶贝
- 吴中才
- 吴培爽
- 吴德烈
- 吴钦敏
- 周志强
- 周志强1
- 周茜蓉
- 唐莉萍
- 喻永红
- 孙桂美
- 宋春生
- 宣勇
- 尹天子
- 张丽
- 张大均
- 张彪
- 张德伟
- 张驰
- 彭豪祥
- 徐宏武
- 文萍
- 施琴芬
-
-
叶贝;
黄雁
-
-
摘要:
在如今这个知识呈现几何式增长的时代,学界越来越重视知识观的研究,对成人教育知识观的探索亦是如此。从成人教育知识的本质与属性、权力观、价值观以及习得观四个角度,分析后现代视域中成人教育知识观的演进历程,阐明成人教育知识观走向后现代所发生的转变。
-
-
王海光;
张丽
-
-
摘要:
文章以攀枝花学院计算机专业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的方式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进行调查,根据调查结果分析目前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对计算机专业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应然状态做尝试性探讨.
-
-
贺男;
白雪
-
-
摘要:
本文使用《学习倦怠问卷》和《知识重要性问卷》,旨在探讨硕士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知识价值观的关系.对32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硕士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易倦怠(p<0.05);(2)学习倦怠与知识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r=-0.27,p<0.01),即越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倦怠情况越不明显.
-
-
贺男1;
白雪1
-
-
摘要:
本文使用《学习倦怠问卷》和《知识重要性问卷》,旨在探讨硕士生的学习倦怠现状及其与知识价值观的关系。对323名硕士研究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硕士生的学习倦怠存在性别差异,男性比女性更易倦怠(p <0. 05);(2)学习倦怠与知识价值观呈显著负相关(r=-0. 27,p <0. 01),即越能认识到知识的重要性,学习倦怠情况越不明显。
-
-
周志强;
亓晶
-
-
摘要:
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经历了由追求知识的纯粹价值向追求知识的应用价值不断演变的过程.随着高等教育升迁性社会流动功能的减弱,大学生知识价值观逐渐呈现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实用主义倾向.这种“漂移”现象产生的根源主要来自跨越式发展带来的现代性焦虑,知识供给主体在提供价值与催生价值之间的失调,知识、资本、权力之间的共谋关系强化实用倾向,现有知识逻辑下知识生产、传播与应用的逻辑缺陷,以及应试教育模式下知识功利性价值的过度合理化.当高等教育所提供的知识及其背后的价值理念出现偏移,整个高等教育重心向“实用”倾斜,就必然会诱致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漂移.由此基于学生的教育期待及教育本质,进一步探讨高等教育场域中知识价值的应然形态.
-
-
尹天子
-
-
摘要:
知识价值观是大学生对知识的价值以及对知识的需求所形成的观念系统.高等教育改革必须考虑大学生的知识价值观现状.大学生知识价值观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在知识价值评价上重实践应用,轻理论;在知识价值目标上重个人,轻社会;获取知识的手段以教师传授为主,呈现多样化趋势.研究结果对高等教育内容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
-
龚欢
-
-
摘要:
在古诗文教学中,“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是衡量教师教学素养及教学理念的一个重要标准。而从教师的知识价值观来看,“授之以鱼”意味教师将古诗文知识作为信息教授给学生,知识是文言词语、社会背景、作者感悟的集合。与此对应,若教师充分地领悟了古诗文知识所具有的丰富的教育价值,认识到古诗文是历代文学家认识和探究世事的成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意念和审美情趣.
-
-
-
-
-
- 《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全国教学论专业委员会第十一届学术年会暨第二届课程与教学论博士生学术论坛》
| 2008年
-
摘要:
对于选择什么知识进入课程来说,历史上出现过两种典型的提问方式,分别是"什么知识最有价值"和"谁的知识矗有价值".前者从知识本身的性质和特点出发,将知识分为科学知识与人文知识,在二者之间作出价值比较和权衡,在知识价值观上,是一种客观主义的思维线路;后者则从知识与权力的关系入手,以知识所属的主体为标准,将知识分为社会知识与个人知识,力求在二者之间找出最有价值的知识,体现了完全以主体的尺度来衡量知识价值的相对主义知识价值观.新时代的课程呼唤一种体现联合整合的新的知识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