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

电子传递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98篇,主要集中在化学、植物学、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6篇、会议论文43篇、专利文献696357篇;相关期刊186种,包括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等; 相关会议33种,包括2017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与技术年会、第七届全国环境化学学术大会、第十三届全国有机分子电化学与工业学术会议等;电子传递的相关文献由1079位作者贡献,包括赵健伟、邰子厚、周顺桂等。

电子传递—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6 占比:0.04%

会议论文>

论文:43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696357 占比:99.95%

总计:696676篇

电子传递—发文趋势图

电子传递

-研究学者

  • 赵健伟
  • 邰子厚
  • 周顺桂
  • 吴莹
  • 左国防
  • 戴晓虎
  • 李磊
  • 范瑞溪
  • 赵峰
  • 金松恒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谭春玲; 刘洋; 黄雪刚; 张峻源; 罗文浩
    • 摘要: 近年来,生物炭在农业及环境领域的应用受到广泛关注,不仅能够增强土壤肥力,还能固定与降解土壤污染物,从而降低污染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毒性效应。土壤微生物的生长代谢活动是驱动土壤元素循环和有机污染物降解的主要动力,也是反映土壤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生物炭的上述正面作用可能是通过促进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来实现的。而目前对各类生物炭影响下微生物代谢活动存在的差异认识仍不全面,不利于生物炭的可持续发展应用。因此,考察生物炭的施用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总结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丰度、多样性、群落结构及活性变化的影响机制:生物炭的多孔结构可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其灰分可为微生物提供养分;高温生物炭可提高酸性土壤pH,这为大部分微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同时,生物炭的活性官能团可介导微生物的电子传递促进微生物的代谢活动。但生物炭含有的多环芳烃(PAHs)、挥发性有机物(VOCs)、环境持久性自由基(EPFRs)和重金属等对微生物生长代谢活动具有抑制作用。因此,本文结合生物炭的原料来源、热解温度等重要因素,深入探究了生物炭对土壤微生物的正面与负面作用;以及生物炭与微生物作用对土壤的肥力提升、污染修复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影响,及其所涉及的相关机制。最后,本文就如何高效应用生物炭提出建议,并对生物炭与微生物的未来研究方向提出了展望。
    • 崔馨予; 吴冉冉; 王园明; 朱之光
    • 摘要: 酶促生物电催化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技术,充分结合了生物酶催化和电催化的优点,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目前已在生物发电、电能存储、CO_(2)固定、传感与监测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综述分析了酶促生物电催化的发展现状与当前面临的挑战,从合成生物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氧化还原酶的结构功能和酶促生物电催化系统的基本要素,探讨了酶的改造,包括定向进化、理性设计和引入非天然组件等,以及通过构建多酶复合体模块和强化生物-非生物界面电子传递等方法以提高系统性能。围绕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效率等问题,阐述了酶的定向固定方法、电子传递机制以及电极材料设计原则。此外,总结了酶促生物电催化技术在酶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化学品酶电合成等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前沿应用。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前景,并提出了从设计改造电活性生物元件、拓宽反应电势、放大反应系统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酶促生物电催化系统的性能和可应用性。
    • 蒋其涛; 汤晴岚; 吴曲; 夏霆; 陈丹; 武海霞; 肖智兴
    • 摘要: 环境污染微生物修复相比于物理化学修复方法,具有对环境扰动小、成本低等优点。多数情况下,由于污染环境中土著功能微生物的活性或数量较低,所以需要额外添加电子供体或电子受体来强化功能微生物的呼吸活性,但过量的添加势必会导致环境的二次污染。因此,寻找新的可以作为生物电子供体或电子受体而又对环境影响小的材料至关重要。腐殖质和矿物是自然界中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多种污染物在自然界中的迁移转化,同时也能够作为电子供体或电子受体参与微生物的呼吸作用进而强化污染物的去除。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归纳整理,本文综述和探讨了腐殖质、硫铁矿、锰矿石和磁铁矿等在微生物呼吸去除污染物中的研究情况,同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环境污染绿色修复提供新的思路。
    • 曹婷婷; 崔新然; 马千里; 王茁; 韩聪; 米新艳; 于力娜; 张克金
    • 摘要: 气体扩散层(GDL)是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的重要组件,在燃料电池电堆中起到电子传导、反应气体传输、电堆水热管理的作用.近年来,随着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开发和应用愈发广泛,气体扩散层的开发已成为加快燃料电池产业落地的关键因素.重点阐述了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气体扩散层的市场发展、制备技术及工艺优化问题,评价了最新的气体扩散层表征手段与测试方法,并结合当前燃料电池电堆研究进展,指出当前气体扩散层研究中的不足及优化方向,并为气体扩散层的开发工作提出新的方向.
    • 夏凡育; 郑美慧; 李晓娜; 王彦力; 王月
    • 摘要: 选取桑树(Morusalba)幼苗作为试验材料,利用硝酸铵(NH4NO3)模拟大气NO2湿沉降,探讨大气NO2湿沉降对桑树叶片光系统的光合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CK)相比,桑树叶片光合特性受大气NO2湿沉降影响非常明显且在不同浓度下呈现出不同的光合特性.低浓度处理下(20mmol/L)桑树叶片的光系统Ⅱ(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和光系统Ⅰ(PSⅠ)的最大氧化还原能力均提高,叶片光合反应中心活性提升及开放程度加大,光合反应中心能量流降低,光能吸收性能指数也随之提高,可以看出此浓度处理下桑树光合作用途径的能量利用效率提升.但在高浓度处理下(35 mmol/L和50 mmol/L),叶片的反应中心活性与开放程度均降低,反应中心能量流变大,但能量利用减小,电子传递链也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甚至破坏,整体光合特性受到了抑制.总体来看,NO2湿沉降对桑树叶片光系统的光合特性的影响呈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现象.
    • 刘丽; 梁乐缤; 时悦; 王小治; 封克; 王圣森
    • 摘要: 为提高对六价铬[Cr2O2-7,Cr(Ⅵ)]的去除能力,采用硫代硫酸钠对零价铁(ZVI)进行改性.采用吸附实验研究所制备的硫化零价铁(S-ZVI)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溶液中Cr(Ⅵ)的去除能力,结合对材料的表征分析,探讨了S-ZVI去除Cr(Ⅵ)的机理.结果表明:硫掺杂后形成FeSx并覆盖在ZVI表层,所得S-ZVI的表面积约为ZVI的2倍.硫化改性有效地提高了材料对水体中Cr(Ⅵ)的吸附和还原能力.在pH为3时的吸附数据更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和Langmuir吸附等温模型,其中S-ZVI对Cr(Ⅵ)的去除量约为ZVI的3倍.反应后材料的解吸实验和XPS分析显示Cr(Ⅵ)大部分被还原为Cr(Ⅲ),并进一步被吸附沉淀.硫化改性提高了ZVI的导电能力,从而提高了ZVI在Cr(Ⅵ)还原过程中的电子传递速率.低pH值和高温更有利于两种吸附剂对Cr(Ⅵ)的去除,而腐植酸(HA)抑制Cr(Ⅵ)的去除.因此,S-ZVI对Cr(Ⅵ)的去除包括还原、吸附和共沉淀机制,S-ZVI较好的性能可能与其良好的电化学特性和较大的表面积有关.
    • 李怡冰; 李涵; 黄文轩; 孙亚青; 操家顺; 罗景阳
    • 摘要: 生物炭作为一种重要的碳质固体材料,其来源广、成本低、性质优良,在土壤改良和环境治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该文主要分析总结了不同原料和制备条件对生物炭性质的影响以及生物炭在电子传递与催化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性质、产率等与制备原料和热解参数(热解温度、反应停留时间和加热速率等)等密切相关;相比快速热解,高温慢速热解更有利于生物炭产率和性能的提升;通过化学或物理方法对生物炭修饰改性可定向改变生物炭的比表面积、催化性能或吸附能力;生物炭中大量的表面含氧官能团、持久性自由基使其具备独特的氧化还原特性(如电子传递、催化氧化等),广泛应用于能源回收以及污染物降解去除等环境领域.该文从生物炭性能的优化提升、环境应用效能的影响因素和关键作用机制,以及生物炭的回收和再生利用等经济效益方面进行了总结和展望,为后续生物炭在环境领域的进一步应用提供了思路,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和现实意义.
    • 田晓春; 李祎頔; 潘琴; 赵峰
    • 摘要: 微生物是自然界中广泛存在的生命体,它们通过呼吸代谢转化碳水化合物并产生能量的过程与电子转移密切相关,在元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与物质能量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微生物电化学的原理及其应用近年来备受关注.电化学及其联用技术能够从电子转移层面揭示微生物/非生物界面物质和能量转化机制,是直接、有效的分析手段.其中,扫描电化学显微镜(Scanning electrochemical microscopy,SECM)是一种基于氧化还原反应的空间成像技术,可以原位监测微区环境中的电化学反应信号,具有灵敏高、空间分辨率高等优点.SECM在微观层面揭示微生物电子传递机制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涵括了原位监测微生物呼吸活性、产电能力以及生物膜的微区环境(如pH、溶解氧、H2 O2浓度)等.本文基于SECM工作原理,详细阐述了其在微生物电子传递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归纳总结了微生物电化学在微生物芯片、生物电化学系统、金属腐蚀等领域的应用潜力,并基于SECM的拓展技术,展望了微生物电化学的发展趋势以及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 崔志成; 付亮; 赵琦; 周丹丹
    • 摘要: 铁还原菌是一种典型的异化金属还原菌,广泛分布于海洋沉积物、陆地深地层等自然环境,该类细菌可以将铁氧化物中的Fe(Ⅲ)还原为Fe(Ⅱ),在铁、碳的生物地球化学铁循环中发挥重要作用.铁还原菌的末端电子不局限于Fe(Ⅲ),还可以是其他高价金属、有机污染物,可用于土壤、地下水的污染修复和毒性削减.在微生物电化学系统中,铁还原菌氧化有机物产生的电子直接传递给电极,可以产生电能.基于这种独特的胞外电子传递方式,衍生出了微生物燃料电池、微生物电解池、微生物脱盐电池、微生物燃料电池耦合芬顿反应以及光催化微生物燃料电池,常用于微生物发电、生物传感器、生物制氢、定向发酵、海水淡化、生物脱盐和污染物分解矿化.本文从异化铁还原菌的代谢机制、微生态作用、环境修复、水资源再生与能源转化四个方面,综述了铁还原菌的作用原理及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论述了目前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以期为铁还原菌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技术研发提供参考.
    • 罗景阳; 邵钱祺; 王凤; 方世玉; 张乐; 黄文轩
    • 摘要: 厌氧消化是有机废弃物处理的重要途径之一.首先,综述了碳基材料对提升有机废弃物厌氧消化产酸和产气的效能作用及主要影响因素;然后,从微生物群落结构和丰度的变化、功能微生物活性的提升(如代谢酶和基因丰度等)、微生物之间电子传递的加速、有毒污染物(如氨氮、有机酸等)毒性的削减以及与铁等物质的协同作用等多角度,探究了碳基材料强化厌氧消化效能的关键作用机制;最后,从高效、经济的厌氧消化系统构建以及耦合工艺的开发等角度进行了展望.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