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酶电极

酶电极

酶电极的相关文献在1979年到2022年内共计473篇,主要集中在化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生物化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9篇、会议论文25篇、专利文献168390篇;相关期刊130种,包括山东科学、中国药学杂志、传感技术学报等; 相关会议19种,包括中国感光学会影像材料的研究与应用学术研讨会、2009年第十五次全国电化学学术会议、中国颗粒学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等;酶电极的相关文献由873位作者贡献,包括史建国、毕春元、马耀宏等。

酶电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25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168390 占比:99.83%

总计:168674篇

酶电极—发文趋势图

酶电极

-研究学者

  • 史建国
  • 毕春元
  • 马耀宏
  • 杨俊慧
  • 孙士青
  • 朱思荣
  • 王丙莲
  • 孟庆军
  • 张金玲
  • 杨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锋; 阿茹拉; 李斌
    • 摘要: 采用纤维素纳米晶(NCC)为模板,正硅酸甲酯为硅源前驱体,蒸发自组装、高温碳化制备了手性向列型介孔碳.SEM和BET比表面积及孔隙分析表明该介孔碳材料保持了NCC高度有序的左旋手性向列型微观结构,比表面积高达449 m^(2)g^(-1),孔体积为0.51 cm^(3)g^(-1),平均孔径5.43 nm.以手性向列型介孔碳为载体固定漆酶制备漆酶电极,研究了该漆酶电极对邻苯二酚的直接电化学行为和催化氧化还原性能,并成功应用于邻苯二酚的定量检测.结果表明,邻苯二酚在漆酶电极表面能进行直接的电化学反应,该漆酶电极构成的生物传感器对邻苯二酚具有良好稳定的电流响应,线性检测范围为1.1~22.8μmol/L,选择灵敏度为0.016 A/(mol/L),检测限为0.217μmol/L.该漆酶电极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稳定性和重现性,较高的灵敏度和较低的检测限,在废水邻苯二酚检测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 杜祎; 张金玲; 朱凯; 朱思荣; 史建国; 张利群; 毕春元
    • 摘要: 目的:为了快速准确地测定豆豉中的谷氨酸含量,建立一种无需复杂衍生化预处理、基于酶电极技术快速测定豆豉中谷氨酸含量的方法。方法:将谷氨酸氧化酶固定化在聚碳酸酯膜上,与过氧化氢电极自组装成谷氨酸生物传感器,采用两点定标法实现谷氨酸含量的快速测定。结果:谷氨酸含量在0.00~100 mg/dL时具有良好的线性和稳定性,用该方法重复10次平行实验,线性方程为:y=0.9942x+0.5262,R^(2)=0.9999,相对标准偏差为0.65%,加标回收率为98.3%~100.8%。所需样品进样量为25μL,响应时间为20 s,每次测定成本仅为几毛钱。结论:该方法准确率高、稳定性好、专一性强、操作简单、成本低,是一种可靠的检测豆豉中谷氨酸含量的方法。
    • 段世梅
    • 摘要: 酶电极生物传感器血糖检测仪是一种新型的快速血糖测定方法,国内外无相应的产品标准和行业标准可供参考,性能研究和临床评价方面缺乏相应的借鉴经验。本研究从医疗器械技术审评角度对酶电极生物传感器血糖检测仪的安全性、有效性进行探讨,期望能给医疗器械注册技术审评人员和注册申报企业提供一定的借鉴。
    • 崔馨予; 吴冉冉; 王园明; 朱之光
    • 摘要: 酶促生物电催化是一种绿色高效的催化技术,充分结合了生物酶催化和电催化的优点,可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的相互转换,目前已在生物发电、电能存储、CO_(2)固定、传感与监测等方面受到广泛关注。本综述分析了酶促生物电催化的发展现状与当前面临的挑战,从合成生物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氧化还原酶的结构功能和酶促生物电催化系统的基本要素,探讨了酶的改造,包括定向进化、理性设计和引入非天然组件等,以及通过构建多酶复合体模块和强化生物-非生物界面电子传递等方法以提高系统性能。围绕电子传递和能量转化效率等问题,阐述了酶的定向固定方法、电子传递机制以及电极材料设计原则。此外,总结了酶促生物电催化技术在酶燃料电池、生物传感器、化学品酶电合成等合成生物学相关领域的前沿应用。最后,本文展望了未来前景,并提出了从设计改造电活性生物元件、拓宽反应电势、放大反应系统等方面进一步提升酶促生物电催化系统的性能和可应用性。
    • 朱思荣; 毕春元; 杜祎; 张金玲; 高广恒; 张利群; 赵晓华; 杨艳
    • 摘要: 电流型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中经常会遇到酶活性抑制剂干扰问题,在存在酶活性抑制剂的环境下,用酶电极生物传感检测,分析结果会显著偏低.根据电流型酶电极生物传感器的检测原理,设计了一种抗抑制剂干扰的测定方法,传感器正常定标完成后,先按正常方法进行测定,然后用样品加标样进行第二次测定,两次测定具有相同的酶抑制剂环境.通过两次测定结果比较,算出第二次测定所加标样的响应结果,计算出抑制剂对酶活的抑制系数,最终通过第一次测定结果和抑制系数计算出样品中待测物的浓度.这种测定方法能有效消除酶抑制剂对分析结果的影响,拓展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在工业领域中的应用范围.
    • 摘要: 申请号:201811033877【公开号】CN108872344A【公开日】2018.11.23【分类号】G01N27/327【申请日】2018.09.05【申请人】赛特甘纪(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发明人】封心建;唐鹤鸣【摘要】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富氧纳米生物酶电极、传感器装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该富氧纳米生物酶电极在电极基体上修饰有富氧功能的空心结构纳米材料、过氧化氢的催化剂颗粒和与待测物对应的氧化酶。
    • 张金玲; 杜袆; 高广恒; 赵晓华; 张利群; 朱思荣; 史建国; 毕春元
    • 摘要: 黄曲霉毒素与其氧化酶接触时会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产生过氧化氢及其他产物.本研究采用酶电极生物传感器,将黄曲霉毒素氧化酶固定在醋酸纤维素载体膜上,制备电流型电化学酶电极.在SBA流动注射分析仪器上安装黄曲霉毒素氧化酶电极,检测黄曲霉毒素含量.结果表明,黄曲霉毒素酶电极对黄曲霉毒素具有良好的响应特征,测定精密度(RSD)为1.20% (n=10),线性范围为0~100 μg/L(R2=0.999 6),加标回收率为96%~ 102.4%.因此,本研究建立的酶电极分析法可用于玉米中黄曲霉毒素B1的检测.%The redox reaction will occur when aflatoxin contacts with its oxidase,which can produce hydrogen peroxide and other products.In this research,the method of enzyme electrode biosensors was used to immobilize aflatoxin oxidase on cellulose acetate carrier membrane and prepare electrochemical enzyme electrode.Aflatoxin oxidase electrode was installed on the SBA flow injection analysis instrument to detect the content of aflatoxin.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toxin enzyme electrode had good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to aflatoxin,the precision (RSD) was up to 1.20% (n =10),the linear range was 0 ~ 100 μg/L (R2 =0.999 6),and the recovery rate was 96% ~ 102.4%.Therefore,the enzyme electrode analysis method established in this study can be used for the detection of aflatoxin B1 in maize.
    • 陈东霞; 张力; 李晓霞; 朴金花; 梁振兴; 姜建国
    • 摘要: 本文以循环伏安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聚吡咯(PPy)膜,以水热还原法制备了三维石墨烯(GN),并以此构建了甘油酶电极.所构建的甘油酶电极以甘油激酶(GK)和甘油三磷酸氧化酶(GPO)为催化剂,以三维石墨烯(GN)为载体,以聚吡咯(PPy)为介体,以Nafion溶液作为粘结剂.该甘油酶电极可以在酶、介体及电极表面提供良好的电子转移.论文探究了吡咯的聚合条件,并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电化学方法对其进行了表征;对该酶电极的修饰材料、工作条件等进行了优化,采用电化学方法对其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吡咯的聚合圈数为8时其导电性能最优,所述的基于聚吡咯/石墨烯的甘油酶电极在pH为7.0,浓度为0.2mmol/L的磷酸缓冲溶液对甘油有着较高的电流响应,其催化电流达46.2 μA,电流密度达677.6 μA/cm2.
    • 范佳乐1
    • 摘要: 1962年,英国科学家Clark利用不同的物质与不同的酶层发生反应的工作原理,在传统的离子选择性电极上固定了具有生物功能选择的酶,从而构成了最早的生物传感器——酶电极。经过近20年的发展,于20世纪80年代,生物传感器的研究全面发展起来。电化学生物传感器是生物传感器中研究最早、种类最多的一个分支,具有专一、高效、简便、快速的优点,在生物、医学及工业分析等方面受到了高度重视和广泛应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