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浓香型大曲

浓香型大曲

浓香型大曲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84篇,主要集中在轻工业、手工业、微生物学、化学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6307篇;相关期刊17种,包括兵团工运、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贵州农业科学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2017年全国调味品行业科学技术交流大会等;浓香型大曲的相关文献由271位作者贡献,包括罗惠波、黄丹、明红梅等。

浓香型大曲—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2 占比:1.13%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6307 占比:98.86%

总计:6380篇

浓香型大曲—发文趋势图

浓香型大曲

-研究学者

  • 罗惠波
  • 黄丹
  • 明红梅
  • 周健
  • 姚霞
  • 叶光斌
  • 许德富
  • 卫春会
  • 杨晓东
  • 沈才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陈桂芳; 王晓慧; 赵琦; 邵高超; 董大伟
    • 摘要: 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从优质浓香型大曲中筛选得到8株产香功能细菌,经高通量测序鉴定发现8株菌株均为芽孢杆菌属。以小麦固体培养基为发酵底物开展单菌株产香试验,感官闻香后发现菌株X-8产香效果最好,表现为浓郁的甜酱香味。经分子生物学鉴定,该株产香细菌X-8为枯草芽孢杆菌。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该菌株发酵后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发现香气物质丰富,其中吡嗪类和醇类物质含量较高,酸类和酯类物质较少,不产生醛类和胺类物质。
    • 谢菲; 刘雪娇; 古丹; 卢中明; 范昌明; 杜礼泉
    • 摘要: 研究以不同产乙酸能力的浓香型大曲为研究对象,基于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大曲微生物(真菌、细菌)的多样性和菌群结构进行解析,通过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对挥发性化合物进行测定,并结合正交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寻找不同产乙酸能力大曲的差异性代谢物,利用相关性网络分析寻找基于产乙酸的核心功能微生物。结果表明:大曲的产乙酸能力与其本身乙酸含量的高低呈较强的正相关性;不同产乙酸能力大曲的差异性代谢物有8种,其中,与乙酸相关的有4种,即2,3-二甲基苯酚、2,3,5-三甲基葵烷、4-萜烯醇和蘑菇醇,均与乙酸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与大曲产乙酸相关的微生物有9个属,即与Rhizomucor(毛霉属)、Lichtheimia(横梗霉属)、Weissella(魏斯氏菌属)、Bacillu(芽孢杆菌属)、Candida(假丝酵母属)和Mitochondria有较强的正相关性,与Rhizopus(根霉属)、Trichosporon(毛孢子菌属)和Leuconostoc(明串珠菌属)有较强的负相关性。
    • 田殿梅; 秦辉; 黄荣; 黄孟阳; 罗德盛; 刘文鲁
    • 摘要: 采用安琪小曲复配不同比例浓香型大曲酿酒,探究浓香型大曲对小曲酒出酒率、主要风味物质及酒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纯安琪小曲酿酒比较,大曲添加量为5%时,出酒率提高4.23%;大曲添加量为20%时,所产基酒感官品质最佳,异丁醇及异戊醇含量分别降低0.44 g/L、0.40 g/L;大曲添加量为10%时,基酒中乙酸乙酯及乳酸乙酯含量分别增加0.78 g/L、0.04 g/L;大曲添加使酒醅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增加,且不同大曲添加量使酒醅优势菌群与丰度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说明浓香型大曲的添加能提升安琪小曲酒产品质量。相关性分析表明,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与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伊萨酵母属(Issatchenkia)与根霉属(Rhizopus)间呈显著负相关(P<0.05),出酒率及乳酸乙酯含量与伊萨酵母属相对丰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乳酸乙酯含量与根霉属相对丰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
    • 程伟; 陈雪峰; 陈兴杰; 周端; 杨金玉; 薛锡佳; 潘天全
    • 摘要: 为明确皖北地区浓香型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别解析不同产地大曲曲皮和曲心的真菌群落结构,并进行T-test比较组间差异物种。结果表明,皖北地区3家酒企的浓香型大曲,曲皮共有真菌OTU为43个、曲心共有真菌OTU为47个、曲皮与曲心共有真菌OTU为51个;曲皮样品组中丰度较高的有布氏白粉菌属(BZS,Blumeria,57.13%)、根霉属(FYS,Rhizopus,62.77%)和子囊菌属(LQS,Eurotium,54.18%),曲心样品组中丰度较高的有踝节菌属(BZI,Rasamsonia,44.12%)、嗜热子囊属(FYI,Thermoascus,44.89%)和布氏白粉菌属(LQI,Blumeria,36.99%);基于门水平的组间T-test表明,曲皮和曲心分组间的差异物种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毛霉菌门(Mucoromycota)。该研究为明确皖北地区浓香型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提供依据,对大曲的微生物组信息扩充具有参考价值。
    • 徐广波; 关玉权; 李增; 高志远; 魏云; 岳超; 牛彬
    • 摘要: 浓香型大曲培养过程的码曲、翻曲等均需要人工操作,存在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分析与探讨了一种浓香型大曲组合式培曲装置,该装置主要包括支撑架和升降机构;其中,四个支撑架的中部均设有开口,前后两个支撑架的相对内侧面上端之间设有顶梁;升降机构设置于四个支撑架之间,升降机构和顶梁的上表面均放置有前后对称的托曲方管。该组合式培曲装置,能够自由调节托曲方管的间距和高度,适用于不同大小曲块的培育,并对托曲方管的位置进行锁止限定,以避免托曲方管发生位置偏移而导致曲块跌落。实践表明,该组合式培曲装置的设计合理,符合设备安全要求,可以满足大曲培养的工艺要求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 程伟; 陈雪峰; 陈兴杰; 周端; 付欢; 薛锡佳; 鹿静静; 代森
    • 摘要: 为明确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的真菌群落结构及其与质量指标的关联性,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解析不同地区大曲曲皮与曲心的真菌群落结构,再分别检测其糖化力等7项质量指标,并进行真菌群落及其与质量指标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区浓香型大曲的曲皮共有真菌OTU为43个、曲心共有真菌OTU为47个,曲皮中的根霉(Rhizopus)、根毛霉(Rhizomucor)、布氏白粉菌(Blumeria)和散囊菌(Eurotium)为优势菌属,曲心中的嗜热菌(Thermomyces),散囊菌(Eurotium)和嗜热子囊菌(Thermoascus)为优势菌属,其丰度占比均在10%以上。相关性分析表明,嗜热菌(Thermomyces)与水分呈极显著正相关,被孢霉(Mortierella)与还原糖呈极显著正相关,根霉(Rhizopus)、匍柄霉(Stamphylium)和链格孢属(Alternaria)与糖化力呈显著正相关,罗萨氏菌(Rasamsonia)与酯化力呈显著正相关。该研究对大曲微生物组信息扩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曾玉雪; 罗惠波; 余东; 黄丹; 郭辉祥; 邹永芳
    • 摘要: 从浓香型白酒大曲中筛选出生物胺降解菌,并研究其生长特性和在固态发酵条件下降解生物胺的能力.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发酵液中生物胺含量,得到1株降解生物胺效果最好的酵母菌,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其为奥默柯达酵母,将其命名为Kodamaea ohmeri HJM.研究K.ohmer HJM的生长特性,得到其最高耐受温度为43°C,乙醇最高耐受体积分数为14%,耐受酸最低为pH 2,并具有较高的葡萄糖耐受性.在固态发酵条件下,利用小麦为发酵基质得到接种菌液样品组和空白对照组中生物胺含量具有显著差异(P<0.05),其对几种生物胺的降解率分别为:腐胺(39.19±0.08)%、尸胺(33.77±0.06)%、甲胺(32.44±0.06)%、乙胺(23.39±0.06)%、吡咯烷(63.42±0.02)%、异戊胺(49.83±0.07)%、环己胺(49.73±0.03)%、环戊胺(66.07±0.08)%.该研究从浓香型大曲中分离出对生物胺降解率较高的菌株,可为白酒中生物胺的调控提供参考价值.
    • 何建新; 胡艳玲; 何汶珊; 雷诗涵; 刘诗泳; 罗仕洋; 屈廷啟
    • 摘要: 为研究大曲-多菌种耦合-发酵桑叶茶的品质,以大曲接种量、初始糖度、发酵温度和叶子含水量为工艺指标,研究不同工艺参数对桑叶茶黄酮、氨基酸、总酚和感官品质的影响,通过响应面-主成分分析法确定最佳工艺.实验结果表明:发酵桑叶茶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叶子含水量65%,大曲接种量8%,初始糖度6%,发酵温度30°C,规范化综合得分为0.996±0.02,与理论规范化综合得分1.0105±0.01接近.在此条件下,得到发酵桑叶茶黄酮含量为35.81 mg/g,氨基酸含量为1.38 mg/g,总酚含量为16.68 mg/g.本实验通过响应面-主成分分析法优化桑叶茶发酵工艺,为桑叶茶的开发利用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 汪凌旭; 易卓林; 赵海; 黄丹; 罗惠波
    • 摘要: 浓香型大曲是酿造浓香型白酒专用的糖化发酵剂,长期在开放性的操作环境下,定向富集了大量的微生物并产生多种酶系,形成了有利于浓香型白酒酒质的自然复合体.本文较为全面地总结了浓香型大曲中菌系、酶系的研究进展,并从其各自的研究方法入手对其进行了比较和展望.传统的菌系研究方法主要依赖于对可培养微生物的分离鉴定,该方法可以有效认知特定优良菌种的特性,但识别物种数量有限.近年来,研究较多的是利用非培养方法进行微生物物种和优势群体的解析,包括聚合酶链式反应-变性梯度凝胶电泳(PCR-DGGE)、高通量测序和组学技术等.传统的酶学研究主要包括大曲粗酶液和大曲来源微生物发酵粗酶液的研究,它可用来识别大曲主要酶系,但对各类功能酶的细分及其微生物溯源尚待深入研究;目前较前沿的酶系研究是利用宏转录组学和宏蛋白组学,开展大曲的丰富酶系和优势功能酶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通过异源表达,获取大曲特有功能酶系.鉴于浓香型大曲样品的复杂性以及目前技术的局限性,使得其中微生物群落的功能与联系、酶系之间复杂关系以及共性规律还无法完全、清晰地展示.因此,在有关检验检测持续发展和酿酒行业应用需求的驱动下,相信以上关系及共性规律还将得到不断的揭示和丰富.
    • 张倩; 罗惠波; 黄丹; 韩保林; 李子健; 谢军; 余东; 邹永芳; 郭辉祥; 文静; 张玲玲
    • 摘要: 对浓香型白酒包包曲制曲过程中曲皮、曲心微生物菌群结构演替规律进行研究,分析曲皮、曲心理化因子与大曲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相关性,解析包包曲独特的结构赋予的大曲微生物种群多样性及形成机制.对包包曲制曲过程中曲皮、曲心pH值、总酸、温度、水分进行了测定,通过扩增子测序研究了曲皮和曲心微生物群落结构,利用线性判别分析效应值( linear discriminant analysis effect size,LEfSe)分析了曲皮、曲心微生物种群差异,采用冗余分析、mantel test分析及Pearson相关性分析分析了理化因子与大曲微生物群落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曲皮、曲心细菌和真菌群落具有明显差异,乳杆菌属( Lactobacillus) 、魏斯氏菌属( Weissella) 、根霉属( Rhizopus) 、根毛霉属( Rhizomu-cor)、毕赤酵母属(Pichia)、曲霉属(Aspergillus)的丰度在曲皮中显著更高,嗜热子囊菌属( Thermoascus)、假单胞菌目( Pseudomonadales) 、根瘤菌目( Rhizobiales) 、酵母菌目( Saccharomycetales) 、锁掷酵母目( Sporidiobolales)的丰度在曲心中显著更高.而pH值、总酸、温度、水分是影响曲皮、曲心微生物组成的重要因素.研究结果揭示了包包曲发酵过程中曲皮、曲心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差异,有助于包包曲微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解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