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氧化偶联

氧化偶联

氧化偶联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2年内共计599篇,主要集中在化学、化学工业、石油、天然气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3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273440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石油化工、石油与天然气化工、天然气化工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中国化工学会2017年石油化工学术年会 、第五届全国化工年会、2008'中国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技术信息交流会暨发展战略研讨会等;氧化偶联的相关文献由1178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明森、武洁花、赵清锐等。

氧化偶联—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3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3440 占比:99.89%

总计:273733篇

氧化偶联—发文趋势图

氧化偶联

-研究学者

  • 张明森
  • 武洁花
  • 赵清锐
  • 刘东兵
  • 邵芸
  • 李德宝
  • 林明桂
  • 薛伟
  • 贾丽涛
  • 冯静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牛晓旭
    • 摘要: 人工神经元网络(ANN)是一种通过模拟大脑处理信息的方式发展起来的数据处理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领域中被广泛用于产量预测、甲烷物性计算、甲烷吸附与分离以及甲烷催化转化等领域。针对甲烷催化转化领域,综述了近年来ANN技术在甲烷干重整、蒸汽重整、联合重整和氧化偶联反应中的应用进展,结果表明:ANN在预测甲烷转化率、产物收率等方面具有准确性好、泛化能力强、鲁棒性好的优点,在催化工艺优化、催化剂组成优化等方面也有很好的应用,对该领域存在的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 杜鸿雁; 杨磊; 任昕昕; 栾玉静; 于忠山; 赵建强
    • 摘要: 以2-氰基-4-硝基苯胺为原料,经氧化偶联、酰胺化、亲核取代反应、分子内Wittig反应、还原反应等过程实现了7-氨基氯硝西泮的化学合成,在反应完成后可以直接过滤淋洗即可得到产物,无需其他纯化,操作简便。
    • 吴晓雪; 齐妍妍; 王盈懿; 王丽; 涂高美; 傅仰河; 陈德利; 朱伟东; 张富民
    • 摘要: 本工作以生物质壳聚糖作为牺牲模板,乙酰丙酮钒为金属钒源,ZnCl_(2)为造孔剂,采用高温热解结合酸洗的策略制备出一种钒氮共掺杂多孔碳(V-N-C)催化剂。表征结果表明,V-N-C催化剂的比表面积高达1470 m^(2)·g^(-1),孔容为1.06 cm^(3)·g^(-1),质量分数为0.19%的钒物种可能以单原子VN_(x)形式高度分散在载体上。在苄胺氧化偶联合成亚胺的反应中,V-N-C表现出高催化性能,底物苄胺的转化率和产物亚胺的选择性均为99%,性能明显优于均相VO(acac)_(2)和多相V_(2)O_(5)催化剂。此外V-N-C催化剂连续重复使用9次也未出现任何活性衰减的问题,且对一系列含有不同官能团的底物也具有优良的普适性。机理研究表明,苄胺和氧气首先分别在催化剂VN_(x)和缺陷位点活化成苄基亚胺和H_(2)O_(2)中间体,然后苄基亚胺与苄胺缩合脱NH_(3)生成目标产物亚胺。
    • 毛文发; 郑赛男; 骆念军; 周静红; 曹约强; 周兴贵
    • 摘要: 针对列管式固定床反应器中的单根反应管,采用在接近工业条件下获得的CO氧化偶联制草酸二甲酯动力学方程,建立了一维、二维拟均相模型,并与单管实验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一维拟均相反应器模型更能准确描述单管反应器内的CO偶联反应。进一步利用一维拟均相模型模拟计算了操作参数对床层热点温度、反应转化率、产物选择性及床层压降的影响,分析了反应器热点温度对操作参数的敏感性。计算结果表明:冷却介质温度对反应管热点温度、亚硝酸甲酯转化率有较大影响,是需要严格控制的工艺指标;较低的空速容易引起反应器飞温;反应器进口压力、原料气进料温度和反应物组成在计算范围内对反应器热点温度影响相对较小。为了提高偶联反应器的负荷和强化床层内的传热效果,可以将进料空速提高至4000 h^(-1),同时,可以通过将反应器进口压力增大至500 kPa来降低压缩机能耗。研究结果可为现有列管式CO氧化偶联反应器的改进和工艺优化提供参考。
    • 宋杨杨; 丁思琪; 郑诗阳; 梁可心; 李子怡; 马林宇珊
    • 摘要: 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反应在化工领域是一个热门研究课题,其中钨酸钠体系催化剂受到众多研究者的广泛关注。介绍了催化剂中不同Na_(2)WO_(4)含量、反应原料不同配比、反应温度、接触时间、催化剂中不同W和Mn含量、六方氮化硼掺杂的Na_(2)WO_(4)-Mn/SiO_(2)和不同SiO_(2)载体催化剂对甲烷氧化偶联催化反应性能的影响。同时探讨了哪种情况下的催化剂存在较好的C_(2)烃选择性。通过以上研究,为甲烷氧化偶联反应的研究和天然气的进一步有效利用奠定了基础。
    • 迟子怡; 刘成伟; 张欲凌; 李学刚; 肖文德
    • 摘要: CO与亚硝酸甲酯(MN)氧化偶联制草酸二甲酯(DMO)是合成气制乙二醇过程的关键步骤,现有工业装置存在效率低的问题。采用包括副反应(生成碳酸二甲酯和甲酸甲酯)动力学的动力学模型和二维两相反应器模型,对CO氧化偶联的移热式固定床反应器进行建模,研究了换热方式及操作条件对反应器性能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温度的二阶导数作为飞温的判据是灵敏和可靠的。与常规的逆流和恒温移热方式相比,并流移热使反应器形成更为均匀的温度分布,有利于提高反应器产能。增加入口MN含量会升高反应器MN转化率和热点温度;但是,由于CO、NO和反应物MN之间存在竞争吸附,增加入口CO和NO含量会导致MN转化率和热点温度降低,所以增加入口压力导致MN转化率降低。且热点温度对MN和NO的含量更为敏感,应严格控制入口MN和NO的含量。采用遗传算法进行反应器工况寻优,确定了最优的反应条件,可提高单台反应器对应的乙二醇(EG)年产能至12万吨。
    • 卢小彪; 肖茜; 万常峰; 汪志勇; 刘晋彪
    • 摘要: 碳-碳键的构建是有机反应中最常见的一类反应,也是构建有机化合物骨架最常用的手段.近些年,通过脱羧反应来构建碳-碳键,碳-杂原子键得到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肉桂酸类化合物的脱羧偶联反应也得到了较多的关注.这类反应一般包括两个过程,自由基加成和羧基的脱去,从而得到新的有机化合物.这类反应的特点是用氧化剂产生自由基,在反应过程产生二氧化碳和水为副产物,相比使用卤代试剂或者有机金属试剂来说,更为绿色.作者在之前的研究过程基础上发现,在无需任何金属催化剂的条件下,只用过氧叔丁醇(有机溶剂)作为氧化剂,肉桂酸类衍生物和酰胺类能够发生脱羧氧化偶联反应,实现C(sp3)-C(sp3)键的生成.该反应特点是没有用过渡金属盐作为催化剂,符合绿色化学的发展要求.
    • 李珅珅
    • 摘要: 金属配合物在激光能源、生物技术、发光致电、催化等很多领域被广泛研究应用。本文考察了一种铜基金属配合物催化氧化偶联反应的能力。通过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了该配合物催化苯酚衍生物氧化偶联制得联苯醌的过程,研究中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红外光谱跟踪分析,最终在筛选出的实验最佳条件下,研究了铜基金属配合物Cu(p-4-bmb)Br2在催化制备3,3,’5,5’-四叔丁基-4,4’-联苯醌的能力。
    • 李珅珅
    • 摘要: 金属配合物在激光能源、生物技术、发光致电、催化等很多领域被广泛研究应用.本文考察了一种铜基金属配合物催化氧化偶联反应的能力.通过运用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了该配合物催化苯酚衍生物氧化偶联制得联苯醌的过程,研究中用色谱法进行分离提纯,红外光谱跟踪分析,最终在筛选出的实验最佳条件下,研究了铜基金属配合物Cu(p-4-bmb)Br2在催化制备3,3,'5,5'-四叔丁基-4,4'-联苯醌的能力.
    • 肖晓敏; 曹学雨; 吴新宇; 耿豪杰; 於思瑜; 刘社田
    • 摘要: 现有的由甲烷直接转化生产大宗化学品过程,包括氧化偶联制乙烯、选择性氧化制甲醇和脱氢低聚制芳烃等,依然停留在实验室研究阶段,无法达到工业化要求。其原因在于单程目的产物收率低,能耗高,无法和现有生产过程竞争。而其技术障碍则与甲烷C—H键活化条件苛刻、产物不稳定、催化剂选择性和稳定性差等因素相关。本文主要分析了实现甲烷活化和高效直接转化过程中的一些关键技术问题,主要包括临氧转化过程中的选择性氧化、脱氢低聚过程中的热力学平衡限制及催化剂稳定性等,并对其可能的解决途径进行了探讨。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