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核定位信号

核定位信号

核定位信号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99篇,主要集中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6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581409篇;相关期刊57种,包括湖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学报:英文版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第四次猪病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病毒学学术研讨会、第八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等;核定位信号的相关文献由331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北忠、周青、曹省等。

核定位信号—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81409 占比:99.99%

总计:581489篇

核定位信号—发文趋势图

核定位信号

-研究学者

  • 刘北忠
  • 周青
  • 曹省
  • 钟梁
  • 胡波
  • 杨进孝
  • 段志强
  • 王益佳
  • 王飞鹏
  • 邓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夏阳; 武斌; 张毅; 李吉达
    • 摘要: 核定位信号介导的蛋白入核是细胞内信号传递网络中核内外物质信息交流的重要一环,绝大多数病毒蛋白进入细胞核均需要核质转运受体识别和结合入核蛋白携带的核定位信号序列.病毒蛋白的入核转运机制在病毒感染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病毒的复制、毒力具有重要意义,针对该机制的研究有利于新的抗病毒靶点的发现.本文对核定位信号的分类信息进行了总结,并对不同的核质转运受体及其介导的入核机制进行了比较分析,概述了病毒入核蛋白及其核定位信号在病毒感染机制中的研究发现.
    • 段志强; 谢玲玲; 周迪; 王燕碧; 赵采芹; 唐宏
    • 摘要: 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M蛋白一种非糖基化膜相关蛋白,主要位于病毒囊膜内表面,构成了病毒囊膜和核衣壳连接的支架.研究表明,M蛋白是一种细胞核-细胞质穿梭蛋白.在NDV感染早期,M蛋白可通过自身携带的核定位信号进入细胞核.根据已报道的相关RNA病毒M蛋白功能的研究结果,推测NDV M蛋白早期的细胞核定位有利于细胞质中病毒基因组的复制和转录,并且可能会抑制细胞基因的转录和蛋白质合成.目前,国内外对M蛋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M蛋白与NDV毒力和复制的关系以及以M蛋白为核心的病毒样颗粒形成机制和利用方面,而对M蛋白细胞核定位的机制和功能研究相对较少.鉴于M蛋白细胞核定位在NDV复制和致病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本文主要从NDV M蛋白的细胞定位特征、M蛋白细胞核定位的分子机制和功能方面进行阐述,以期为NDV M蛋白细胞核定位的功能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 耿怀民; 张艳俊; 李聚贤; 崔钟池; 王菲; 王海燕; 刘大群
    • 摘要: NAC(NAM/ATAF/CUC)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在生物和非生物胁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本研究从小麦基因组中鉴定出9个C末端带有核定位信号的NAC转录因子,对其理化性质、系统发育模式、保守基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9个NAC转录因子均是亲水蛋白,分子量范围在19.63~28.92 kD之间,等电点范围在8.40~9.87之间,同一亚族成员具有相似的保守基序.对这9个NAC转录因子在小麦与条锈菌、赤霉菌互作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进行了模拟分析,发现TaNACL-B1和TaNACL-D1的表达受条锈菌和赤霉菌的诱导.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PCR)技术检测了接种叶锈菌的小麦中TaNACL-A1、TaNACL-B1和TaNACL-D1的表达模式,结果显示,3个基因的表达量在小麦与叶锈菌亲和互作与非亲和互作中存在明显差异,均在12~72 h呈上升趋势,在亲和组中的表达量高于非亲和组,表明它们可能在小麦与叶锈菌互作过程中发挥负调控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初步筛选到了与小麦抗病相关的带有核定位信号的NAC转录因子,为研究NAC转录因子在小麦与病原物互作过程中的作用提供了参考.
    • 羊帆; 赵越; 王春玉
    • 摘要: 目的:构建赖氨酸去甲基化酶2A(lysine demethylase 2A,KDM2A)全长及截短重组表达质粒,并初步探究其在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中的定位及机制.方法:根据KDM2A的mRNA编码序列及蛋白结构域特点设计合成KDM2A全长及截短表达序列的引物,以含有KDM2A全长编码序列的质粒作为模板,通过PCR扩增目的片段,再用限制性内切酶NotⅠ和XbaⅠ进行双酶切,连接转化后,挑取单克隆菌落扩增,并提取质粒进行酶切鉴定及测序比对.将序列比对正确的KDM2A全长及截短重组质粒转染到HEK293细胞中,进行Western Blot实验检测KDM2A全长及截短蛋白在HEK293细胞中的表达.将构建好的KDM2A全长及截短重组质粒转染到前列腺癌CWR22Rv1细胞中,进行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外源的KDM2A全长及截短蛋白在细胞中的定位.结果:构建了KDM2 A全长及截短重组表达质粒;重组质粒能够在细胞中表达;KDM2 A全长蛋白主要分布在细胞核,少量分布在细胞质;C1截短蛋白分布在细胞核;N1、C2截短蛋白分布在细胞质.结论:KDM2A蛋白的核定位序列位于564-888位氨基酸之间,本实验为后续深入研究KDM2A在肿瘤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提供了实验基础.
    • 栾宏瑛; 陈爱娥; 王荟洁; 刘晶; 王洪洋; 李灿辉
    • 摘要: 植物细胞高度分隔成不同的膜亚细胞结构,在不同的地点适当地装配相关的蛋白来执行特定的细胞反应.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以高度协调的方式进行蛋白质表达和运输.细胞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能够促进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对研究蛋白的细胞生物学功能有重要作用.基于目前NLS植物表达载体存在局限性,本研究用无缝克隆技术,将NLS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ene,GFP)融合,插入植物双元表达载体pRI101-AN中,获得一个新的pRI101-NLS-GFP植物表达载体.利用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介导瞬时表达体系在本氏烟(Nicotiana benthamiana)中表达pRI101-NLS-GFP,以未融合NLS的pRI101-GFP为对照,荧光观察表明NLS-GFP融合蛋白主要聚集在细胞核,而pRI101-GFP荧光遍布整个细胞.同时利用马铃薯晚疫病致病疫霉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分泌的精氨酸-某氨基酸-亮氨酸-精氨酸(arginine-x-leucine-arginine,RXLR)效应蛋白PITG_04314(PITG:Phytophthora infestans T30-4 gene,GenBank No.XM_002905913)进一步研究该载体是否将融合蛋白成功导入细胞核中.前期研究证明PITG_04314定位于细胞核,伴有细胞质的背景,而细胞核是其毒性功能的主要场所.为进一步证实PITG_04314的细胞定位,通过无缝克隆技术将PITG_04314融合到pRI101-NLS-GFP和pRI101-GFP中.发现与前期研究结果一致,GFP-PITG_04314定位于细胞核,伴有细胞质的背景,而NLS-GFP-PITG_04314聚集于细胞核中.瞬时超量表达GFP-PITG_04314和NLS-GFP-PITG_04314都能促进晚疫病的侵染,表明细胞核是PITG_04314发挥毒性的场所.研究结果表明,基于无缝克隆技术的NLS-GFP融合基因植物表达载体系统可以使目标蛋白定位于细胞核中.该载体有望在病原菌蛋白细胞生物学功能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 袁超; 高洪波; 周磊; 韩一帆; 段志强
    • 摘要: Prox1(prospero-related homeobox protein 1)作为转录因子,在胚胎发育与癌症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为预测和鉴定鸡(Gallus gallus)Prox1蛋白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首先对鸡Prox1蛋白进行截短表达,通过荧光观察和亚细胞定位分析确定其NLS所在区域.运用在线软件预测鸡Prox1蛋白截短体中假定的NLS(putative NLS,pNLS),构建鸡Prox1蛋白pNLS缺失体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转染细胞,通过观察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确定NLS;进一步将鉴定的鸡Prox1蛋白NLS进行保守性分析,并检测其对外源蛋白的核输入能力;另外,利用NLS点突变鉴定鸡Prox1蛋白NLS中的关键碱性氨基酸位点.结果表明,鸡Prox1蛋白N端(1~220 aa)具有细胞核定位特征,NLS预测结果显示其N端存在2个pNLS,分别为pNLS1(15KRRR18)和pNLS2(163RAKRAR168).对pNLS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pNLS1和pNLS2共同决定了鸡Prox1蛋白的细胞核定位.另外,鸡Prox1蛋白NLS1和NLS2基序在其他禽类、人(Homo sapiens)和不同哺乳动物间均保守,并且与SV40大T抗原NLS具有相同的核输入能力.此外,碱性氨基酸点突变实验证实,K15、R16、R18和K165、R166、R168分别是NLS1和NLS2的关键碱性氨基酸位点,这些位点共同决定了鸡Prox1蛋白的细胞核定位.本研究证实鸡Prox1蛋白存在2个高度保守的NLS,两者共同决定细胞核定位,为后续研究鸡Prox1蛋白细胞核定位的分子机制及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 段志强; 邓珊珊; 袁超; 高洪波; 嵇辛勤; 赵佳福; 阮涌
    • 摘要: 本研究旨在探讨M蛋白核定位信号(NLS)突变对新城疫病毒(NDV)致病性的影响.将M蛋白NLS突变体病毒和亲本病毒分别感染4周龄SPF鸡,观察鸡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检测鸡喉头和泄殖腔排毒情况以及不同组织中的病毒含量,并对免疫器官进行显微病变观察,以及分析免疫器官中M蛋白的表达量和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变化.结果表明,鸡感染亲本病毒后产生典型的新城疫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喉头和泄殖腔持续排毒且排毒量高,试验鸡的存活率为0%;而鸡感染突变体病毒后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轻微,喉头和泄殖腔排毒时间延迟且排毒量低,试验鸡的存活率为70%.组织病毒含量测定结果表明亲本病毒能在不同组织中复制,尤其以免疫器官(脾、胸腺和法氏囊)和气管中的病毒含量高;而突变体病毒仅在免疫器官和气管中复制,且病毒含量低.病理组织学观察和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亲本病毒能造成严重的免疫器官损伤且M蛋白表达量高,而突变体病毒则未引起明显的病理变化且M蛋白表达量低.此外,突变体病毒感染引起的免疫器官中IL-1β、IL-6、IL-10、IFN-β和IFN-λ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要明显低于亲本病毒,说明M蛋白NLS突变降低了NDV诱发的细胞免疫应答反应.本研究首次证实M蛋白NLS突变可显著降低NDV对鸡的致病力,这为深入研究M蛋白细胞核定位在NDV致病性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 邓珊珊; 高洪波; 袁超; 赵佳福; 倪萌萌; 段志强; 嵇辛勤
    • 摘要: 本研究旨在预测和鉴定鸡基质蛋白3(matrin 3,MATR3)的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通过核定位信号在线预测软件预测鸡MATR3蛋白中存在的假定NLS(putative NLS,pNLS),根据预测结果构建鸡MATR3蛋白pNLS缺失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通过观察缺失体重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来确定其NLS.根据鸡MATR3蛋白NLS邻近碱性氨基酸序列特征,构建NLS邻近氨基酸缺失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后通过荧光观察和亚细胞定位分析来确定NLS邻近碱性氨基酸是否参与鸡MATR3蛋白的细胞核定位.另外,对鸡MATR3蛋白NLS在不同物种间的保守性以及对外源蛋白的核输入能力进行分析和检测.结果表明,鸡MATR3蛋白中存在4个pNLS,其中pNLS2 (596 PSDKKSK602)缺失导致鸡MATR3蛋白丧失细胞核定位特征.将构建的鸡MATR3蛋白NLS邻近碱性氨基酸缺失的重组真核表达载体转染细胞,通过荧光观察和亚细胞定位分析,发现鸡MATR3蛋白NLS邻近的碱性氨基酸不参与NLS介导的MATR3蛋白细胞核定位.此外,笔者发现该NLS基序在不同物种的MATR3蛋白中均保守,并且与SV40大T抗原NLS具有相同的核输入能力.鸡MATR3蛋白中存在一个高度保守的NLS(596 PSDKKSK602),其邻近的碱性氨基酸位点不参与MATR3蛋白的细胞核定位.
    • 段志强; 嵇辛勤; 邓珊珊; 胡焱; 赵佳福; 倪萌萌
    • 摘要: [目的]研究鸭源新城疫病毒(Newcastle disease virus,NDV)M蛋白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突变对其毒力和复制能力的影响.[方法]利用鸭源NDV SS1株P基因和F基因上的AgeⅠ和Bstz17 Ⅰ酶切位点,将overlap PCR方法获得的M蛋白NLS突变的片段替换到pNDV/SS 1GFP中获得全长质粒pNDV/SS1GFP-M/NLSm.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拯救M蛋白NLS突变体病毒,并对拯救的病毒进行血凝(hemagglutination,HA)试验、荧光试验和M基因测序鉴定.另外,对突变体病毒进行M蛋白的亚细胞定位观察,以及病毒的生物学特性、空斑形成能力和体外增殖能力测定.[结果]成功构建M蛋白NLS突变的全长质粒pNDV/SS1GFP-M/NLSm.细胞转染物接种鸡胚后的第1代尿囊液无HA效价,盲传3代才能检测到拯救病毒的HA效价.进一步的荧光试验和M基因测序确定拯救的病毒是突变体病毒rSS1GFP-M/NLSm.与亲本病毒rSS1GFP相比,突变体病毒M蛋白由细胞核定位变为细胞质定位.此外,突变体病毒的毒力、在鸡胚上的复制能力以及在细胞中的空斑形成能力显著降低,并且感染细胞后产生的细胞病变轻微,M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量均降低,说明M蛋白NLS突变使病毒的体外增殖能力受到抑制.[结论]NLS突变导致的M蛋白细胞核定位功能丧失可明显降低鸭源NDV的毒力和复制能力.
    • 崔晶晶; 周青; 曹省; 邓倾; 胡波; 王益佳
    • 摘要: Objective To improve the canines myocardial infarction curative effect by using ultrasound targeted microbubble destruction (UTMD) combining with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 peptide to increase hAng-1 gen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Methods Forty-six canine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4 groups (n=10 in each group) after the models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 were prepared.Group A were untreated control;Group B were transfected with hAng-1;Group C were transfected with UTMD+hAng-1;Group D were transfected with UTMD+NLS 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hAng-1.The therapeutic agents were intravenously injected at one week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in each group,and the ultrasound were irradiated at the precardium in group C and D.①Echocardiography was used before and at one week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28 days after gene transfection.Two-dimensional echocardiography was used to detect cardiac function,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the left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and the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were used to detect myocardial perfusion of all canines in the four groups.②On twenty-eight days after gene transfection,mRNA and Western Blot were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 of hAng-1.Immunohistochemistry was used to detect capillary density of peri-infarct area and microvessel density (MVD).Masson′s trichromatic staining and gross specimen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degree and the area of myocardial fibrosis.The gene transfection efficiency and the curative effect of all the four groups were evaluated and compared.Results ①Before myocardial infarction,in four groups canine ventricular wall motion and cardiac function were normal,and myocardial filling defect was not showed by 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At one week after myocardial infarction,the left ventricular anterior and interval walls motion and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four groups were significantly decreased.Myocardial contrast echocardiography showed anterior and interval walls myocardial filling defect.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among the four groups(P>0.05);On 28 days after gene transfection the 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 in the four group were increased in an order of group A,B,C,D,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when comparing group C and D with other groups separately(P0.05).基因转染后28 d,A、B、C、D组心功能依次增高,C、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肌造影D组可见较多造影剂充填,C组少许造影剂充填,A、B组造影剂充盈缺损.②RT-PCR和Western Blot显示D组hAng-1基因表达量明显高于其他组,C、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免疫荧光SP法结果显示A、B、C、D组MVD依次增大,C、D组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④Masson染色及心脏大体标本显示心肌纤维化程度及面积A~D组依次减低.结论 NLS肽能促进UTMD介导hAng-1基因在缺血心肌内的高效表达,为缺血性心脏病的基因治疗提供新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