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八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第八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7
  • 召开地:南宁
  • 出版时间: 2007-05-25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广西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八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开展鼻咽癌的生物治疗首先在于用系统生物学的观点来看待鼻咽癌,即鼻咽癌也是一种多因素起因、多步骤发展的全身性、系统性疾病。本文论述了鼻咽癌的生物治疗与分子靶向治疗。
  • 摘要:广西鼻咽癌防治工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最初只在广西医科大学附院,后在区人民医院有放疗.开始是深部X线机,后期才有Co60机.目前,广西除个别地区还未有放疗外,余均有相当水平的放疗设备。本文论述了广西鼻咽癌死亡回顾性调查、头颈肿瘤临床统计分析以及血清学普查。
  • 摘要:目的:BRD7是我室通过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自主克隆的一个鼻咽癌抑瘤新基因,并已初步证实为一个潜在的核转录调节因子.本研究旨在对BRD7的核定位信号进行预测、结构分析和功能鉴定,并考察其对BRD7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对BRD7的核定位信号进行预测和结构分析,然后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FP)介导的直接荧光和间接免疫荧光定位方法分别对核定位信号的功能进行鉴定,并考察其对BRD7亚细胞定位的影响. 结果:BRD7的65~96位氨基酸具有潜在核定位信号(NLS)的结构特征,该核定位信号包含三簇碱性氨基酸残基,可视为由两个紧密相邻、部分重叠的双向核靶序列NLS1和NLS2组成;并发现NLS及其构成上的NLS1和NLS2均具有介导异源蛋白GFP胞核定位的功能,从而证实BRD7的65~96位氨基酸为BRD7功能性核定位信号所在区域,且单簇碱性氨基酸残基的缺失不足以破坏其核定位信号的功能;同时发现野生型BRD7呈胞核分布,而核定位信号缺失型BRD7主要呈胞浆分布. 结论:BRD7的65-96位氨基酸为BRD7功能性核定位信号所在区域,在BRD7胞核分布模式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 alpha,HIF-1α)表达与鼻咽癌(NPC)临床及预后的相关性. 方法:对2000年4月-2002年4月收治的经病理明确诊断、完成根治性放疗、随访3年以上的97例NPC放射治疗前活检标本(经病理证实均为低分化鳞癌),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二步法检测HIF-1α在NPC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并分析HIF-1α的表达与NPC分期、颈部淋巴结转移、生存率、远处转移和复发之间的关系. 结果:NPC组织中HIF-1α表达率为56.71%.HIF-1α表达与鼻咽癌的NPC分期、颈淋巴结转移、3年生存率、远处转移及复发倾向有密切关系. 结论:HIF-1α表达对判断鼻咽癌病变进展、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出现趋势、转移复发有指导意义,是评估预后的重要指标.
  • 摘要:目的:从基因水平了解癌-睾丸抗原SCP-1在人鼻咽癌的表达情况. 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技术,检测28例鼻咽癌组织和40例非癌鼻咽部组织SCP-1 mRNA的表达.随机抽取SCP-1表达阳性的PCR产物进行DNA测序并结合临床指标进行统计学处理. 结果:SCP-1mRNA在鼻咽癌的表达率为14.3%(4/28),在非癌鼻咽部组织无表达;测序结果表明PCR扩增产物序列与目的基因序列相符;SCP-1 mRNA的表达率与鼻咽癌病人的年龄、性别和血清抗EBV水平无相关(P>0.05). 结论:SCP-1 mRNA在鼻咽癌组织中有表达,提示SCP-1可能是一种新的鼻咽癌肿瘤靶抗原.
  • 摘要:目的:探讨蒽醌类化合物GXHSWAQ Ⅰ对放射剂量为2Gy不敏感的鼻咽癌CNE-1细胞放射增敏作用及对放射增敏相关基因的影响. 方法:通过MTT比色法检测GXHSWAQ Ⅰ对鼻咽癌CNE-1细胞株的生长抑制作用以及确定其在体外增敏剂量和放射增敏比,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XHSWAQ Ⅰ作用前后,细胞放射敏感性基因Ku70、Ku80及ATM的表达情况. 结果:GXHSWAQⅠ在浓度低于62.5 μg/ml时对鼻咽癌CNE-1细胞无生长抑制作用(IR<10%),采用7.8 μg/ml浓度时能抑制照射后CNE-1细胞的生长,其放射增敏比高于安卡胶囊,对放射敏感相关基因Ku70、Ku80及ATM的表达均有下调的作用. 结论:GXHSWAQ Ⅰ对鼻咽癌CNE-1细胞具有放射增敏作用,其作用机制与Ku70、Ku80、ATM相关.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DNA载体介导RNA干扰技术,抑制鼻咽癌细胞中EB病毒(Epstein-Barr virus)潜伏膜蛋白1(latent membrane protein-1,LMP-1)表达的可能性,并观察LMP-1基因沉默对鼻咽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方法:设计合成针对EB病毒LMP-1基因的短链干扰RNA(small hairpin RNA,siRNA),利用脂质体转染导入EB病毒(+)的鼻咽癌细胞C611,用半定量RT-PCR检测LMP-1 mRNA水平的变化,筛选出能有效抑制LMP-1表达的siRNA序列筛选出最佳RNA干扰序列.根据此序列合成能转录出干扰RNA的DNA模板插入pAVU6+27质粒,构建能够介导RNA干扰的发夹状干扰RNA(small hairpin RNA,shRNA)DNA表达载体.采用磷酸钙共沉淀法将质粒导入C611细胞,G418筛选找到LMP-1基因沉默的亚克隆C611L,通过胰酶消化后细胞脱落时间,观察贴壁生长能力的变化,肿瘤细胞穿膜实验分析细胞基底膜穿透能力与对照组的差异,采用划痕时间观察细胞移动能力的改变,以检测LMP-1基因沉默对鼻咽癌细胞转移能力的影响. 结果:导入有效干扰siRNA后,C611细胞中LMP-1 mRNA水平下降90%以上.在shRNA表达载体有效转染的C611细胞中,也能对LMP-1基因的表达产生稳定的抑制.肿瘤细胞转移实验表明,LMP-1基因沉默的C611L细胞在胰酶消化后,脱落时间延长;相同时间内穿过人工基底膜的和移动到划痕生长的细胞数量较对照组减少.说明C611L细胞贴壁生长能力提高,基底膜穿透能力和细胞移动能力下降. 结论:RNA干扰能够有效抑制EB病毒LMP-1基因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shRNA表达载体能够在鼻咽癌细胞内介导RNA干扰,并获得对LMP-1基因稳定的抑制.LMP-1基因可能通过贴壁生长能力,基底膜穿透能力和细胞移动能力等不同方面影响鼻咽癌细胞的转移.
  • 摘要:目的:追踪调查鼻咽癌(NPC)高发家系成员中新病例的发生情况,监测家系成员的EB病毒感染指标动态,并分析其与发病危险性之联系,以提高NPC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的几率. 方法:对16个鼻咽癌高发家系(其三代成员中至少出现过2例鼻烟癌病例)成员共416人进行连续36个月的追踪随访,并用ELISA法检测其血清EBV-VCA-IgA、EBV-EA-IgA. 结果:高发家系成员EBV-VCA_IgA阳性率(滴度≥1:10为阳性)为26.44%(109/416),EBV-EA阳性率(滴度≥1:5为阳性)3.67%(15/416),均高于当地体检人群的相应数据,差异有显著性.在追踪调查的36个月中,共出现NPC新病例9例(Ⅰ期5例,Ⅱ期4例). 结论:NPC高发家系成员中发生新病例的频率非常高;其发病危险性与其EBV-VCA-IgA和EBV-EA-IgA抗体的高阳性表达有密切关系;对NPC高发家系进行定期追踪监控,可提高三早率,最终可能提高NPC的治疗效果.
  • 摘要:目的:热休克蛋白70(HSP70)在许多恶性肿瘤中有过度表达,但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与临床意义还未有结论,本研究旨在检测鼻咽癌组织中HSP70的阳性表达及含量水平,探讨HSP70与鼻咽癌患者血清EB病毒抗体IgA/VCA、临床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SP免疫组化法检测38例鼻咽癌组织中HSP70表达水平,采用ELISA法和RT-PCR法检测38例鼻咽癌组织中HSP70和HSP70mRNA表达含量,分析鼻咽癌组织中HSP70和HSP70mRNA表达含量与血清EB病毒抗体IgA/VCA滴度、TNM分期、临床分期及预后之间的关系. 结果:①HSP70在Ⅱ、Ⅲ期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率为60.5%.②HSP70、HSP70mRNA的表达及含量与血清EB病毒抗体IgA/VCA滴度呈正相关(P<0.05),但在TNM、Ⅱ、Ⅲ临床分期中,HSP70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HSP70的表达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的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65.21%vs80.00%(P>0.05);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47.83%vs60.00%(P>0.05).5年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2.17%vs66.66%(P>0.05). 结论:HSP70在部分鼻咽癌患者组织中的过度表达与患者治疗后的预后无关.
  • 摘要:粒细胞P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刺激粒细胞P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向粒细胞集落形成单位和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的分化增殖,进而促进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增加.笔者观察了GM-CSF预防鼻咽癌根治性放疗所致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的疗效和毒副反应,探讨了其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不同的鼻咽癌患者采用相同的常规放射治疗后可出现不同的肿瘤局控率、放疗急性反应及远期并发症,其原因与患者的正常组织及肿瘤组织存在放射敏感性个体差异有关.本文旨在探讨用腮腺功能动态检测来预测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可行性. 方法:前瞻性研究42例鼻咽癌病人放疗前、放疗20Gy、60Gy时行腮腺ECT检测,记录左、右腮腺摄取功能、排泌功能,计算20Gy、60Gy时左、右腮腺摄取功能减退率、排泌功能减退率;放疗前、放疗50Gy、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行鼻咽MRI检查,观察放疗50Gy时鼻咽肿瘤消退率及放疗结束后3个月时有无残留病灶,统计分析正常组织敏感组与不敏感组间、鼻咽肿瘤组织局控组与残留组间,左、右腮腺摄取功能减退率、排泌功能减退率等指标间有无差异,并分析这些指标间相互关系. 结果:在放射敏感组,左右腮腺排泌功能减退率在20Gy、60Gy均较不敏感组更明显,而摄取功能减退率两组间无差异.左右腮腺摄取功能减退率在放疗20Gy~60Gy时变化不明显,无损伤率在28/42(66.67%)以上,2级以上的减退率在8/42(19.05%)以下,无极度减退者.左右腮腺排泌功能减退极为明显,20Gy时中度以上减退者、极度减退者分别达27/42(64.29%)、19/42(45.24%)以上,60Gy时中度以上减退者、极度减退者则分别达37/42(88.10%)、33/42(78.57%)以上. 结论:腮腺ECT动态检测结果显示,射线主要损伤腮腺的排泌功能,在皮肤、黏膜放射反应敏感组,与不敏感组比较,20Gy、60Gy时左右腮腺排泌功能减退率明显增加,有可能作为预测鼻咽癌正常组织放射敏感性的指标.
  • 摘要:TNM分期的提出至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现已独立、广泛地应用于恶性肿瘤诊断及治疗中,它是以病灶侵犯范围作为分期的主要依据,即先将原发肿瘤(Trumor,T)、区域淋巴结转移(Node,N)、远处转移(Metastasis,M)的严重程度划分为几个层次如T1-4、;N0-3及M0-1,然后根据T、N及M三者的不同组合成为若干个期别,如Ⅰ-Ⅳ期.本文论述了鼻咽癌MRI与CT的对比研究、MRI相对于CT对鼻咽癌T分期、N分期及临床分期产生的影响以及以磁共振成像为主要手段的鼻咽癌分期系统的建立。
  • 摘要:目的:NPCM是最近发现的新基因,其结构类似uPAR,研究表明uPAR参与恶性肿瘤的转移活动并与许多肿瘤的预后相关.NPCM是否也影响恶性肿瘤的生物学行为和预后,还有待于探讨.本实验主要研究NPCM基因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及转移的关系. 方法:应用RT-PCR方法检测正常鼻咽上皮细胞和鼻咽癌细胞株中NPCM的表达的差异;应用Western-blotting及RT-PCR方法检测不同放射敏感性的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CNE2的放射敏感性高于CNE1)中NPCM表达的差异,以及不同剂量照射后相同时间点及相同剂量照射后不同时间点CNE1、CNE2中NPCM表达的差异;应用RT-PCR方法检测不同转移潜能的鼻咽癌细胞株5-8F、6-10B(5-8F的转移潜能高于6-10B)中NPCM表达的差异,以及相同剂量照射后不同时间点5-8F、6-10B中NPCM表达的差异. 结果:结果显示在正常鼻咽上皮细胞及鼻咽癌细胞株中均有NPCM表达,正常鼻咽上皮细胞中NPCM的表达略低于鼻咽癌细胞株;在不同放射敏感性的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中NPCM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异,CNE1、CNE2细胞在0、1、2、4、8 Gy照射后12h及4Gy照射后0、1、3、6、12、24、48 h时NPCM的表达也无明显差异;在不同转移潜能的鼻咽癌细胞株5-8F、6-10B中NPCM的表达量无明显差别,5-8F、6-10B细胞在4 Gy照射后0、1、3、6、12、24、48 h时NPCM的表达也无明显差别。 结论与讨论:初步研究表明NPCM在鼻咽癌细胞中的表达高于正常鼻咽上皮细胞,而在鼻咽癌不同放射敏感性细胞株和不同转移潜能的细胞株中NPCM的表达无明显差异,这提示NPCM基因可能与鼻咽癌的放射敏感性及转移无关.下一步将应用RNA干扰技术沉默鼻咽癌细胞株中NPCM基因的表达,并检测干扰前后细胞放射敏感性和转移潜能的变化,以深入的探讨及明确NPCM基因与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及转移的关系.
  • 摘要:目的: 18F-脱氧葡萄糖(Fluorine-18 Fluorodeoxyglucose,18F-FDG)PET/CT显像可明显提高肺癌、食管癌等多种肿瘤的诊断、分期与疗效评估的准确性,有助于更准确地制定治疗方案.但目前应用18F-FDG PET/CT对鼻咽癌进行临床分期与疗效评估的研究尚比较少,本文探讨全身18F-FDGPET/CT显像在鼻咽癌首次分期、再分期及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澳大利亚Peter MacCallum肿瘤中心2002年2月至2005年12月43例鼻咽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扫描报告,根据病历记录、病理结果及临床随访确定最终结果,计算18F-FDG PET/CT与传统影像学检查CT、MR的准确性、特异性、灵敏度、阳性预测值(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PPV)与阴性预测值(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NPV),分析18F-FDG PET/CT显像在鼻咽癌分期与疗效监测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结果:18F-FDG PET/CT和传统影像学检查CT、MR诊断鼻咽癌总的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与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5%,100%,86%,93%,100%和66%、79%、65%、82%、58%.18F-FDG PET/CT诊断结果使2例首次分期、7例再分期患者治疗方案得到改变,并影响3例再分期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在疗效监测组中,其结果使医生改变5例、影响11例患者治疗方案的制定.18F-FDGPET/CT检测到2例第二原发肿瘤,1例是甲状腺癌,1例是低度胃癌. 结论: 18F-FDG PET/CT全身显像对鼻咽癌N、M分期与疗效监测的临床作用明显优于CT、MR检查.
  • 摘要:目的:分析30岁以下鼻咽癌的临床特点,生存率和影响预后的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四会市1971年1月至2003年12月登记确诊的132例30岁以下鼻咽癌的临床资料,观察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分析其临床特点及影响预后的因素. 结果:全组30岁以下鼻咽癌占同期登记确诊鼻咽癌的6%,性别比为1.28:1,总的五年十年生存率分别为37.5%和21.82%,Ⅰ期、Ⅱ期、Ⅲ期和Ⅳ期的五年生存率分别为100%、53.85%、28.30%、和18.10%.放疗组的五年生存率为45.54%,无放疗组的五年生存率为"0",单因素分析显示:临床分期是否放疗和颈淋巴结转移大小是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 结论:30岁以下鼻咽癌患者Ⅱ期、Ⅲ期病例较多,影响其预后的主要因素为临床分期、颈淋巴结转移、放射治疗,复发和远处转移是死亡的主要原因.
  • 摘要:目的:分析在调强放射治疗(IMRT)靶区勾画与计划制定期间鼻咽癌肿瘤体积的变化. 方法:2005年3月至2005年12月,31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在本院接受调强放射治疗.在对患者行CT模拟定位扫描后,进行靶区勾画和IMRT计划制定,通过验证后,行CT校位时进行第二次CT扫描.记录两次扫描间隔的时间,并将两次CT图像进行融合后测量肿瘤体积的变化.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分析两次扫描肿瘤体积的变化,肿瘤体积变化影响因素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共检测原发灶31例,淋巴结60例(其中ⅡA区淋巴结28例,Ⅱ B区淋巴结25例,Ⅲ区淋巴结1例,VA区淋巴结6例).两次扫描时间间隔9~27d,中位时间18d.对于31例原发灶,二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419~13.629 cm3,平均值1.523 cm3,其中3例病例原发灶较第一次扫描时缩小,8例无明显变化,20例较第一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9).对于60例淋巴结,二次扫描之间差值的变化范围为0~5.659 cm3,平均值0.399 cm3,其中47例无明显变化,13例较第一次扫描时增大,前后两次扫描两者体积变化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5).无论是原发灶还是淋巴结,也无论是单因素分析还是多因素分析,两次测量肿瘤体积的差值与第一次扫描时肿瘤的体积大小具有显著的相关性,而两次扫描的时间间隔无明显的相关性. 结论:IMRT制定时间间隔肿瘤体积大的病例受影响较大,但是否肿瘤体积增大会影响IMRT的疗效尚需大量临床病例证实.扩大GTV与CTV的范围降低肿瘤体积增大对疗效的影响,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正常组织损伤,在IMRT制定期间行诱导化疗来降低影响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选择.
  • 摘要:目的:评价不同放疗阶段鼻咽癌(NPC)患者的生存质量. 方法:采用患者自填的方式,对518例鼻咽癌患者应用中文版SF-36和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价SF-36的信度及效度,比较不同放疗阶段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在SF-36各领域的差异. 结果:SF-36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不同放疗阶段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在SF、RE、MH三个领域和HT(健康变化)方面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SF-36是普适性量表,评价结果与临床实际情况略有不符,有必要制定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评价的专用量表.
  • 摘要:由于X线检查鼻咽癌难以发现咽后淋巴结转移,到了八、九十年代,影像学高速的发展,CT和MR检查能捡出鼻咽癌咽后间隙淋巴结肿大和转移,引起放射治疗学界高度重视.对鼻咽癌放射治疗靶区设计、咽后淋巴结消退的评估、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对预后影响和鼻咽癌临床分期中的意义进行广泛和深入研究.本文就鼻咽癌咽后间隙淋巴结采用MR和超声检查细针穿刺活检的方法,对鼻咽癌诊断、病理、预后、分期的研究,开拓了新的研究领域.
  • 摘要:目的:评估NPC患者治疗前后的性功能状况,探讨认知干预对性功能的影响. 方法:31例新入院的NPC患者作为干预组,在治疗前进行认知干预.40例来院复查的NPC患者作为对照组.分别采用O'Leary(1995)男性性功能问卷和女性性功能指数(Female Sexual Function Index,FSFI)量表评估患者治疗前及治疗结束3个月至1年内的性功能状况. 结果:干预组男性性功能各个维度及总分在治疗前后改变均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男性患者性功能除了知觉项外的各维度及总分均下降,且改变有统计学意义,其中有15例完全无性生活.女性患者中干预组有2例,对照组有1例由于其配偶不愿意而在治疗结束至回答问卷时完全停止性生活. 结论:认知干预保护了NPC患者治疗后的性功能,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18氟-脱氧葡萄糖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仪(18FDG PET)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咽部复发或残留再程三维适形放射治疗(3DCRT)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1998年7月至2000年10月,经病理活检证实的36例首程放射治疗后鼻咽部复发或残留的鼻咽癌患者,按1998年UICC鼻咽癌TNM分期标准再分期,T1N0M011例,T2N0M025例.所有病例均采用CT模拟定位,结合FDG PET确定靶区范围,用三维适形治疗计划系统设计放射治疗计划,剂量体积直方图(DVH)评价和优化放射治疗计划,计划靶区体积(PTV)中位体积为27.6cm3(7.9~41.8 cm3),全组病例均采用5~6个固定共面、非共面适形野照射(2Gy/次,5次/周,总剂量66~68Gy,6~7周完成). 结果:病例随访率100%,随访时间33~60个月(中位随访时间48个月).36例患者中,FDG PET和CT比较GTV大小无变化的占36.1%(13/36)、增加的占16.7%(6/36)、缩小的占47.2%(17/36).1、2、3年局部控制率分别为97.2%、75.0%、58.3%;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4%、86.1%、72.0%;1、2、3年无瘤生存率分别为85.7%、76.6%、56.1%.急性放射反应主要是急性放射性口咽、鼻咽黏膜炎和口干,多为1~2级.晚期放射损伤包括听力丧失5.6%(2/36)、张口困难25.0%(9/36)、吞咽困难8.3%(3/36)、慢性副鼻窦炎33.3%(12/36)、脑神经损伤13.9%(5/36). 结论: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结合18FDG PET确定靶区范围在鼻咽癌放射治疗后鼻咽部局部复发或残留中有较好的疗效,同时由于靶区缩小而使放射损伤发生率降低,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观察分析鼻咽癌患者放疗后急性和晚期副反应情况. 方法:对门诊随访的89例鼻咽癌患者进行调查,随访的中位时间为2年(6个月至20年).鼻咽部放疗的中位剂量为7000cGy,颈部放疗的中位预防剂量为5000cGy,中位治疗剂量为6000cGy,接受诱导/同步/辅助化疗患者60例. 结果:在急性期3~4度口腔黏膜和皮肤损伤的发生率分别为41.5%和16.9%,78.7%患者出现严重口干,耳鼻反应的发生率分别为66.3%和64.0%,34.8%的患者出现放射性水肿,68.5%的患者出现全身反应.晚期共79.8%患者出现放射性中耳炎表现,其中53.9%患者出现听力下降,42.7%出现鼻腔症状,11.2%仍存在重度口干,66.3%患者发生2度以上的龋齿,严重的放射性皮肤损伤及颈部软组织纤维化未见,3度张口困难1例,放射性骨髓炎1例,放射性颅神经损伤8例,放射性脑病3例,第二肿瘤2例. 结论:同十几年前相比鼻咽癌患者发生严重晚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放射性中耳炎和放射性龋齿的发生率仍较高,同步化疗可能增加或加重急性期放疗反应,但并未对晚期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影响.
  • 摘要:目的:探索雌孕激素受体(ER、PR)表达与鼻咽癌远处转移的相关性,为预后判断提供参考指标. 方法: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81例鼻咽癌患者的组织标本. 结果:①ER和PR在鼻咽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35.8%和53.1%;②PR在T分期中其表达强度有统计学意义(P<0.01),PR在Ⅳb阳性表达率和表达强度均明显高于其他各期(P<0.01);③ER和PR在远处转移患者(包括放疗前和放疗后)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放疗后无瘤生存5年以上患者(P<D.01和P<0.05). 结论:鼻咽癌组织中ER和PR阳性表达与远处转移呈正相关,阳性表达尤其强阳性者提示预后不良.内分泌治疗有可能减少或推迟远处转移的发生.
  • 摘要:目的:用3D-TPS计算其等剂量分布的方法比较鼻咽癌常规放疗中使用低熔点铅块(low point-melting alloy lead,LML)和多叶光栅(multileaf collimator,MLC)两种方案的优劣. 方法:选择12例鼻咽癌初治患者,分期为T1~T4,用三维计划系统对每例患者分别作出使用不规则野挡铅和MLC方案,通过DVH评估这两种方案中靶区覆盖率(V95)、重要器官的受量(D5,D10和D50等)及其平均剂量(Dmean),比较全组病例上述指标的均数和标准差的百分率. 结果:①两组方案均可满足鼻咽部计划靶体积的剂量要求,不规则野挡铅方案V95比MLC方案高2.17%,显著优于MLC方案(P=0.004),而对早期(T1~T2)患者,两种方案无统计学意义(P=0.06).②对5%、10%体积脑干平均受照剂量(D5、D10)和视交叉平均剂量(Dmean),;两组方案分别为45.96Gy、36.93Gy、33.48Gy(挡铅)和51.12Gy、42.47Gy、37.94Gy(MLC),不规则野挡铅方案比MLC方案能更好保护脑干和视交叉;而对早期患者,两组之间无差异.③挡铅方案腮腺、颞颌关节、垂体受照剂量与MLC无明显差异. 结论:与MLC方案相比,挡铅方案对中晚期鼻咽癌患者在获得满意的剂量覆盖率同时,可以更好的保护脑干、视交叉等敏感器官.
  • 摘要:目的:比较二维放疗(2DRT)、二维加后程三维适形放疗(2DRT+3DCRT Boost)、调强放疗(IMRT)对初治鼻咽癌的剂量学优缺点. 方法:初治鼻咽癌患者20例,均分别做2DRT、2DRT+3DCRT Boost、IMRT三种计划,计划之间区别在于鼻咽原发灶和上颈淋巴引流区.靶区限制剂量为PTVnx68~74 Gy,PTVnd62~70 Gy,PTV160~64 Gy,PTV254 Gy.2DRT采取常规分割照射,分四段缩野推量.2DRT+3DCRT Boost也采取常规分割,对2DRT的第三、四段采用3DCRT Boost.IMRT采用同期加速推量法授予处方剂量,PTVnx2.27~2.47 Gy/次,PTVnd2.07~2.33 Gy/次,PTV12.0~2.13 Gy/次,PTV21.8 Gy/次,每周照射5d,共计6周完成.依据剂量体积直方图(Dose-Volume Histograms,DVH)对靶体积和敏感器官的剂量分布进行评价. 结果:IMRT/2DRT/2DRT+3D Boost计划的Dmean、D95、V95分别为:GTVnx:79.3Gy/70.6Gy/70.7Gy、74.4Gy/68.1Gy/68.4Gy、99.9%/96.2%/98.1%; CTV1:75.7Gy/69.7Gy/69.8Gy、66.8Gy/64.3Gy/65.1 Gy、99.7%/99.7%/99.9%; CTV2:69.2Gy/64.4Gy/64.7Gy、58.5Gy/50.9Gy/51.6Gy、99.5%/93.9%/95.0%.颞颌关节:Dmean、D33、V60Gy分别为右侧43.6Gy/67.0Gy/64.1Gy、45.5Gy/67.6Gy/64.7Gy、0.3%/94.3%/79.2%;左侧45.8Gy/67.1Gy/63.1Gy、48.8Gy/68.1 Gy/65.0Gy、4.8%/92.4%/83.6%;腮腺:Dmean、D33、V32Gy分别为右侧40.6Gy/64.7Gy/62.4Gy、43.5Gy/68.9Gy/65.8Gy、66.0%/99.8%/99.9%;左侧39.7Gy/64.3Gy/61.7Gy、43.3Gy/68.2Gy/64.9Gy、66.5%/99.6%/99.7%;靶区外腮腺:Dmean、D33、V32Gy分别为右侧30.3GGy/63.7Gy/60.7Gy、31.8Gy/67.8Gy/63.9Gy、34.6%/99.7%/99.8%;左侧30.4Gy/62.8Gy/59.5Gy、32.1Gy/67.4Gy/62.9Gy、38.1%/99.3%/99.3%. 结论:IMRT、2DRT、2DRT+3D Boost三种计划均能较好覆盖肿瘤靶区,以IMRT剂量最高.2DRT+3D Boost相比2DRT有一定剂量学优势.IMRT能满足所有正常组织的临床剂量学要求尤其在对腮腺、颞颌关节的保护上有明显优势.2DRT+3D Boost比2DRT优势在腮腺、颞颌关节、下颌骨的保护.
  • 摘要:目的:检测鼻咽癌CNE1细胞株潜伏膜蛋白1(LMP1)胞外肽段表达的稳定性. 方法: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CNE1细胞LMP1的表达情况,通过RT-PCR技术,扩增CNE1细胞中含有LMP1三段胞外段的序列并测序. 结果:免疫组化显示CNE1细胞高表达LMP1,扩增的LMP1胞外段的序列并测序,测序结果与已知序列相同,连续传代的CNE1细胞LMP1胞外段表达稳定. 结论:证实LMP1胞外段表达稳定,为进一步研制LMP1胞外段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并为其在确定鼻咽癌放疗靶行区的功能显像的研究中奠定基础.
  • 摘要:在世界范围内鼻咽癌属罕见癌瘤,在大多数国家鼻咽癌的发病率或死亡率均低于10万分之一.但在中国南方部分省份,鼻咽癌是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在10/10万以上,排在恶性肿瘤的2、3位.在上世纪80~90年代,大量的鼻咽癌流行病研究探讨了其地理分布、人群分布和发病危险因素,鼻咽癌与中国白话语系人群的遗传易感性关系、与广东人早年吃咸鱼和其它腌制食品的关系、与EB病毒感染和长期活跃的关系已经基本清楚.近年来,鼻咽癌研究更多着重于遗传易感性相关基因的研究、鼻咽癌筛查和早期诊断方法研究和临床治疗研究.本文主要对近年鼻咽癌发病和死亡趋势分析和部分危险因素研究进行了综述。
  • 摘要:本文为了寻找鼻咽癌的分子标志物,在鼻咽癌全基因组表达谱分析的基础上利用监督聚类方法筛选到的100个鼻咽癌差异表达基因,然后使用Weighted Voting算法最终筛选到6个基因,包括鼻咽癌上调基因RB1,STMN1,DSP和下调基因SERPINB6,AGTRL1和SYTL2.其6个基因代表的分类预测模型能将鼻咽癌和鼻咽慢性炎症上皮很好的区分开来(33/34,97.1%的正确率,Fisher's exact test,p-value=8.389×10-8).利用RT-PCR方法对其中的SERPINB6和AGTRL1基因进行验证、证实microarray结果可靠.表明这6个基因的表达可基本代表鼻咽癌的表达特征、为鼻咽癌的候选分子标志物,但其生物学意义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本文为了在病毒的整个基因组中研究基因的功能,分析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将含有野生型的整个EB病毒(EBV)基因组的BAC-EBV质粒(p2089)转染至EBV阴性的HEK293细胞,经潮霉素筛选建立了HEK293/p2089稳定细胞系.再构建pcDNA3.1(+)/BZLF1和pcDNA3.1(+)/BALF4真核表达质粒,共转染至HEK293/p2089细胞内,诱导其裂解性复制产生可视化的重组EBV颗粒.重组EBV颗粒感染Raji细胞,在倒置荧光显微镜下和采用流式细胞仪记数GFP阳性细胞,根据这些"绿色Raji单位"确定病毒的滴度.在国内首次建立这种以BAC为基础的EBV感染性克隆技术,将允许对EB病毒基因组中任何基因的任何遗传修饰,为在整个基因组中对EB病毒基因功能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也为对EBV与其相关的肿瘤如鼻咽癌发生机理的研究建立了新的技术平台.
  • 摘要:内皮素(Endothelin,ET)是一种强烈的血管收缩剂。1988年Masashi Yanagisawa等由猪主动脉中分离出ET,并对它进行了测序、分型等工作.现在知道,ET有3种异构肽:ET-1,ET-2,ET-3。它们都是由21个氨基酸组成的小分子多肽。内皮素通过2种受体起作用,分别称为内皮素受体A和B(ETAR,ETBR).内皮素多肽、受体及其通路,我们统称为内皮素系统(ET axis)。本文论述了内皮素系统在一些肿瘤中的研究现状以及内皮素系统在鼻咽癌的研究现状。
  • 摘要:目的:探讨用松胞素阻滞微核法来预测鼻咽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价值. 方法:用松胞素阻滞微核法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检测鼻咽癌高分化鳞癌细胞株CNE1及低分化鳞癌细胞株CNE2在不同X线剂量照射下染色体断裂或缺失程度的差异,与经典的克隆形成法存活分数比较. 结果:CNE1、CNE2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在照射剂量0、0.5 Gy时差异不明显,但在1Gy及以上剂量照射时,CNE2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明显比CNE1大.CNE1、CNE2的微核率、微核细胞率与照射剂量间呈线性正相关,其斜率CNE2明显比CNE1大.微核率、微核细胞率与细胞株的存活分数明显负相关. 结论:松胞素阻滞微核法微核率、微核细胞率敏感地检测出CNE1、CNE2放射敏感性差异,与克隆形成法检测结果一致,提示松胞素阻滞微核法是一种检测鼻咽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准确、简便、有效的方法.
  • 摘要:目的:了解有鼻咽癌家族史个体血清中EB病毒EBNA、zta 抗体的分布情况. 方法:选择鼻咽癌病人41例,有鼻咽癌家族史的非患者43例,正常人群90例,用ELISA检测血清EBzta IgG和EBNA1 IgA抗体。 结果:有鼻咽癌家族史个体的EBzta IgG和EBNA1 IgA两抗体水平与正常人群对照组比较没有显著差异(t=1.085,t=0.014,P>0.05),与鼻咽癌病人比较显示低于鼻咽癌病人组(t=9.789和t=8.836,P<0.001);以rOD值高于阳性临界值为阳性,有鼻咽癌家族史个体血清EBzta IgG阳性比例高于正常人对照组(x2=11.34,P<0.01).而EBNA1 IgA阳性比例两人群比较没有显著性差异(x2=1.304,P>0.05). 结论:有鼻咽癌家族史个体患鼻咽癌的危险性高于正常人群.
  • 摘要:目的:了解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及其影响因素,为临床提供参考资料. 方法:采用患者自填的方式,对518例鼻咽癌患者应用中文版SF-36和自制调查表进行调查,评价SF-36的信度及效度,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 结果:SF-36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影响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主要有放疗阶段、职业、是否患有其他慢性病和方言. 结论:临床医生应针对各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的因素,因人而异,分类指导,以最大限度的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来自地域的人群感染EB病毒的血清学抗体谱是否存在差异. 方法:从鼻咽癌高发区中山市的健康成人中收集348例中山籍贯原住居民的血清和81例外省籍贯居民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EBNA1-IgA、EBNA1-IgG、VCA-p18-IgA、VCA-p18-IgG、Zta-IgA和Zta-IgG等六种抗体水平,比较不同抗体组合时,两个人群样本的抗EB病毒抗体谱的差别. 结果:当三项IgA类抗体皆为阴性时,外省籍贯阴性率远远大于中山籍贯样本(P=0);当EBNA1-IgA单阳时,外省籍贯样本阳性率远远高于中山籍贯样本(P=0.001);当Zta-IgA单项阳性时(P=0.008),或者Zta-IgA和VCA-p18-IgA同时阳性时(P=0.001),中山籍贯样本阳性率明显高于外省籍贯样本.而三项IgG类抗体的任意组合,中山籍贯和外省籍贯都无显著性差异. 结论:中山籍贯原住居民感染的EB病毒常常处于激活状态,相反,外省籍贯的中山居民感染的EB病毒处于潜伏期时表达的EBNA1水平更高;这提示中山籍贯原住居民比外省籍贯居民具有更高的风险罹患鼻咽癌.
  • 摘要:广西的鼻咽癌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及病因研究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初期开展的全国居民死因回顾性调查.根据该项调查研究的汇总资料,在我国大陆地区,鼻咽癌死亡率高于全国(大陆地区)平均水平的省级区域(均按当时建制)有6个,广西是其中之一.本文论述了广西的鼻咽癌流行情况与病因的研究情况。
  • 摘要:目的:利用核磁共振成像(MRI)探讨鼻咽癌咽后淋巴结转移的发生率、分布和转移规律. 方法:回顾性分析294例经病理证实的初治鼻咽癌患者的MR资料,分析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原发灶侵犯部位、颈部淋巴结转移和鼻咽癌分期的关系. 结果:165(56.1%)例患者发现有转移咽后淋巴结.从C1水平到C3水平,外侧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呈递减.口咽、鼻腔、茎突前、后间隙侵犯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患者具有较高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31例(10.5%)仅出现咽后淋巴结转移,54例(18.4%)仅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134例(45.6%)同时出现咽后和颈部淋巴结转移.T、N0及Ⅰ期的患者咽后淋巴结转移率较低. 结论:从C1水平到C3水平,外侧组咽后淋巴结转移率呈递减趋势.咽后淋巴结转移与鼻咽癌早期局部侵犯及上颈链、颈后三角的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咽后淋巴结和Ⅱ区颈部淋巴结均为是鼻咽癌淋巴结转移的首站.
  • 摘要:目的:鼻咽癌'92临床分期已应用长达15年,且其研究的资料是以CT为基础,随着诊断和治疗水平的提高,鼻咽癌的预后发生明显改变,指导治疗并预测预后的TNM分期系统也应改进,因此我们提出修改鼻咽癌临床分期的建议.本研究旨在基于MRI资料评价推荐的鼻咽癌临床分期的预后预测价值. 方法:收集2003年1月至2004年12月间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放疗科收治经病理证实、治疗前均行鼻咽和颈部MRI检查、无远处转移的初诊鼻咽癌517例,根据推荐的鼻咽癌临床分期,对患者进行重新分期. 结果:根据推荐的鼻咽癌临床分期,Ⅰ~Ⅳ期的病例分别为4.3%、22.8%、44.9%、28.0%;Ⅰ~Ⅳ期的4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4.7%、94.3%、82.7%、64.8%;T1~T4的4年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5.1%、97.7%、90.9%、81.1%;N0~N3的4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91.1%、83.2%、76.1%、50.9%. 结论:推荐的临床分期能较好的预测目前鼻咽癌预后、简明易记、实用性强,建议临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DNA修复酶-6-氧-甲基鸟嘌呤DNA甲基转移酶(O6-methylguanine-DNA methyltransferase,MGMT)的高表达是肿瘤对亚硝脲等烷化剂产生耐药性的重要机制,目前的研究已经证实MGMT在脑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对烷化剂类药物耐药性、化疗效果以及患者的生存率有一定的关系.MGMT在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中的研究较少,在NPC辅助性化疗中,与烷化剂作用机制相似的铂类是最重要的.本研究通过分析MGMT在NPC组织中的表达,分析其与患者年龄、性别、分期、治疗效果以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62例1998年10月起至2003年12月在本院确诊NPC的石蜡标本中MGMT的表达情况,并对所有患者进行2~7年的随访.采用SPSS10.0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MGMT的表达与NPC患者的年龄、性别、分期及治疗效果无相关性;但与局部复发及生存率有显著性相关,MGMT表达阳性患者相比较于阴性者,局部复发率明显升高(p<0.05),而生存期明显下降(p<0.05). 结论:MGMT的表达与NPC的预后有关,能否作为NPC患者预后的预测指标,值得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有研究提示血清血管内皮抑素浓度与肿瘤的复发及转移等密切相关.关于治疗前外周血血管内皮抑素浓度与初治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预后的关系的报道尚少,故本研究检测外周血血管内皮抑素(endostatin)浓度,探讨其与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性别、T分期、N分期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218例初治局部晚期(92分期Ⅲ121 例、Ⅳa97期)患者及20例健康人外周血endostatin的浓度,并分析外周血endostatin浓度与患者性别、T分期、N分期及治疗后远处转移及局部区域复发的关系. 结果:局部晚期鼻咽癌的外周血endostatin浓度中位值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以187.50 ng/ml为截点将218例患者分为两组,低浓度组(≤187.5ng/ml),高浓度组(>187.5ng/ml).经使用log-rank法双侧检验可见,两组2年无区域局部复发率、2年无进展生存率、2年总生存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2年无转移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34).多因素分析显示:治疗前外周血血管内皮抑素浓度(95%可信区间,1.039-3.696,p=0.03)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后远处转移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治疗前外周血endostatin浓度与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后远处转移呈正相关,可作为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后远处转移的预测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采用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进行咽旁插植后装放疗的新方法,旨在解决常规后装治疗的上述缺陷. 方法:选择2005年9月至2006年9月初治和复发鼻咽癌外照射后仍有鼻咽黏膜下肿瘤残留超过1cm或(和)咽旁浸润但侵犯范围较局限的患者23例,在鼻窦内窥镜引导下经鼻腔进行鼻咽及咽旁施源器插植术,术后经CT扫描定位并确认插植位置合格后,利用三维近距离治疗系统进行鼻咽、咽旁肿瘤靶区勾画、剂量优化和组织间近距离治疗,测量治疗前后施源器植入的深度,并观察近距离治疗的疗效及并发症. 结果:施源器均成功将准确插入肿瘤区,插植位置100%合格.插和拔施源器时粘膜下植入深度分别为(9.59±2.72)mm和(9.43±2.30)mm,无统计学差异(t=0.23);漂移长度为(0.754±0.75)mm.随访3~15个月(中位随访时间6个月),随访率100%,无大出血、感染等手术并发症,无腭穿孔、鼻咽坏死等严重后装放疗并发症,3例鼻甲粘连,经分解后完全缓解.治疗后3个月内肿瘤全消失,无肿瘤局部复发,无远处转移. 结论:经鼻窦内窥镜鼻咽、咽旁插植定位准确,固定良好,安全可行;对鼻咽癌放疗后鼻咽、咽旁残留病灶进行组织间近距离治疗近期疗效良好,无严重近期并发症.
  • 摘要:目的:评价SF-36生存质量量表(SF-36)在鼻咽癌患者生存质量应用中的信度和效度. 方法:2007年1~2月期间,统一受训的调查员使用SF-36对526例确诊的鼻咽癌患者进行自评量表式调查,并采用相关分析、信度分析和因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量表的信度和效度. 结果:SF-36具有较好的分半信度和内部信度.除VT和SF外(信度系数也在0.6以上),各领域的内部信度系数均在0.7以上.SF-36有良好的内容效度和区分效度;同时,量表的结构跟假设构思基本相符,提取的7个主成分代表了各个领域,累计贡献达61.18%. 结论:SF-36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可用于评价鼻咽癌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鼻咽癌诊断方法常规采用间接鼻咽镜或电子鼻咽镜在鼻咽腔内咬取组织送病理检验以确诊鼻咽癌.但临床工作中仍有20%~30%的鼻咽癌病人鼻咽腔内活检不能确诊的.通常采用CT或MR检查鼻咽及咽旁间隙拟有肿瘤加上颈部淋巴结活检或穿刺病理诊断证实转移性癌的,就按鼻咽癌放射治疗处理.病人经放疗后复查并非鼻咽癌,而是头颈部其他肿瘤如会厌癌、舌根癌、喉咽癌等,造成再治疗的困难.鼻咽腔内活检困难的原因,鼻咽微小原发肿瘤生长咽隐窝内、鼻咽黏膜下肿块、咽后淋巴结肿大、鼻咽癌从咽隐窝直接穿破咽颅底筋膜侵犯咽旁间隙、鼻咽癌放疗后咽旁肿块复发与放疗后组织硬变鉴别,笔者试想通过CT、MRI和超声检查,并在超声引导下细针穿刺活检,取得病理诊断,提高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提高疗效.本文论述了具体的诊断结果。
  • 摘要:目的:评价鼻咽癌患者外照射后加用腔内及咽旁间隙插植三维后装放疗的副反应及局控率. 方法:收集了2005年6月至2007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68例经腔内及咽旁间隙插植三维后装放疗的鼻咽癌患者,60例为初治病人,8例为复发病人,其中6例复发病人已行二程放疗.初治病人为外照射后补充照射或者推量,外照射剂量平均为60~74 Gy,后装剂量7~20 Gy,平均14Gy;复发病人以三维后装放疗为主,总剂量12~36 Gy,平均剂量为24.6 Gy.以上病例后装放疗均通过三维TPS计划系统逆向调强设计后装三维放疗计划. 结果:放疗后3个月复查,所有患者肿瘤全部消失;随访至2007年3月,鼻咽局部无复发或未控的病例,1例鼻咽腔出现坏死. 结论:鼻咽癌腔内和咽旁插植三维后装放疗近期疗效好,副作用小.
  • 摘要:目的:比较BPP方案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和PF方案诱导化疗加放疗加辅助化疗在局部晚期鼻咽癌治疗的效果与毒副作用. 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54例接受放化结合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其中74例采用BPP方案同期放化疗加辅助化疗(A组);80例采用PF方案诱导化疗加放疗加辅助化疗(B组).放疗采用常规技术. 结果:全程治疗结束后3个月肿瘤疗效评价:A组CR 97.3%,;B组CR 88.8%.A组和B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79.7%、76.4%;无远处转移生存率分别为72.8%、74.9%;无疾病进展生存率分别为71.7%、66.7%.A组和B组2~3级恶心、呕吐发生率分别为47.3%和57.5%;白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43.3%和27.5%;皮肤反应发生率分别为73.0%和87.5%.口腔黏膜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6.2%和86.2%. 结论:采用BPP方案同期放化疗治疗局部晚期鼻咽癌近期疗效优于PF方案.3年生存率两组无差别.A组血液毒性较高,B组皮肤黏膜反应较重.但是,有关结果需进一步随机对照研究.
  • 摘要:目的:评价适形调强放射治疗(IMRT)在鼻咽癌治疗中的应用及其疗效和毒副作用. 方法:从2003年10月到2006年4月共计47例鼻咽癌患者接受了全程调强放射治疗.所有患者都经病理学确诊,其中Ⅰ期4例;Ⅱ期19例;Ⅲ期15例.逆向计划和调强治疗的实施采用NOMOS Peacock Ver.3.0系统.GTV处方剂量为68~70Gy,每次分割2.13~2.2 Gy.CTV处方剂量为58~60 Gy,每次分割1.85~1.88 Gy.下颈部及锁骨上淋巴引流区采用前切线野照射46~60 Gy. 结果:全部患者均在7周之内顺利完成全程调强放疗.GTV平均剂量71.5 Gy(68.2~74.8 Gy),CTV 61.5 Gy(59.6~64.3 Gy).2年总生存率和无局部复发生存率均为100%,2年无远处转移生存率为93.62%.Ⅱ度和Ⅲ度皮肤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是21.3%(10/47)和38.3%(18/47),Ⅱ度和Ⅲ度口咽黏膜放射性损伤的发生率分别是51.1%(24/47)和34.0%(16/47).治疗结束后1年,≤Ⅰ度和≥Ⅱ度口干症的发生率分别是85.1%(40/47)和14.9%(7/47). 结论:适形调强放射治疗在鼻咽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肿瘤局部控制.对正常组织和敏感器官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尤其在腮腺功能保护方面.治疗期间的毒副反应在可接受的范围.远期效果需进一步对照研究.
  • 摘要:目的:对于复发低分期的放疗后局部残留、复发鼻咽癌,二程放疗可以取得较好的局部控制,但其放射性后遗症也相当严重:而救援性外科手术在取得相仿甚至更优疗效的同时,能够使患者得到更好的生存质量,但传统开放式手术进路创伤大.本文将介绍一种新型鼻进路鼻咽癌救援手术: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 方法:从2003~2006年,作者选择放疗后局部残留、复发鼻咽癌患者19例进行经鼻内镜鼻咽切除术,将鼻咽肿瘤和足够的安全边缘连续、整块切除.观察疗效和并发症. 结果:全部患者均在鼻进路下根治性整块切除并且切缘阴性,鼻咽创面愈合良好,术后均未追加术后放疗.无张口、吞咽、发音障碍和其他手术并发症发生,无围手术期死亡.随访6~38个月,3例术后原位复发,无远处转移和死亡. 结论:鼻进路鼻咽癌救援手术能充分暴露鼻咽以及咽旁间隙浅部,将鼻咽癌残留、复发病灶按肿瘤外科原则进行根治性切除.
  • 摘要:体位固定技术是放射治疗计划执行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放射治疗的质量控制和保证的重要内容,对实现肿瘤"三精"放疗有着重要的作用.近十几年来,随着肿瘤放射治疗事业的发展,体位固定技术在放射治疗中的重要性日益受到重视,也取得良好的发展,尤其是在放射治疗鼻咽癌这一疾病上得到较好的体现.本文论述了固定源皮距技术、等中心给角照射技术以及适形放射治疗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口腔溃疡的有效治疗方法. 方法:自1999年10月至2005年10月共收治鼻咽癌放疗后口腔溃疡病例64例,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30例,观察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含漱液,观察组在常规含漱液基础上加用含有维生素B12的含漱,比较两组治疗放疗后口腔溃疡的疗效. 结果:全部患者无一例出现过敏、中毒及其它不良反应.观察组的显效率为58.8%,对照组的显效率为33.3%,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X2=4.1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94.1%,对照组的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为60.0%,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X2=6.77). 结论:维生素B12治疗放疗后口腔溃疡取得较好了较好的效果,且配方简单、经济、安全,值得进一步推广和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诱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点及有关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国内文献报道的85例鼻咽癌放疗后诱发的恶性肿瘤.放射源为60Co、深部X线和6MVX线,诱发肿瘤区剂量5800~9900 cGy. 结果:鼻咽癌放疗后2~26年在面颈部诱发恶性肿瘤,其中癌47例,肉瘤41例.诱发肿瘤治疗后中位生存期42月,肉瘤疗效差. 结论:鼻咽癌放疗可诱发头颈部恶性肿瘤,可能与射线种类、照射部位、照射剂量、照射时年龄等因素有关,诱发肿瘤仍有积极治疗价值.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