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空间

教育空间

教育空间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335篇,主要集中在教育、建筑科学、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95670篇;相关期刊249种,包括当代教育科学、职教论坛、电化教育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中国社会学会社会建设研究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暨“时空研究与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学术研讨会、2006年“21世纪城市发展”国际会议、200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等;教育空间的相关文献由385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磊、李吉林、王大力等。

教育空间—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 占比:0.34%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95670 占比:99.65%

总计:96004篇

教育空间—发文趋势图

教育空间

-研究学者

  • 张磊
  • 李吉林
  • 王大力
  • 乔立恭
  • 于竞
  • 刘海洋
  • 吕进锋
  • 和超
  • 孙俊
  • 师慧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钱春富; 李磊; 罗明东
    • 摘要: 教育地理学是地理学研究拓展及地理学科贡献交叉学科建设的重要机遇,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在突出了研究内容及体系特点的同时也存在理论研究耗散性与实践研究分散化的瑕缺与不足,理论建构的零散化引起了理论研究的耗散或系统理论缺失,应用研究的碎片化导致了研究实践的分散,使得教育地理学研究尚未充分贡献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本文从理论建构、实证研究、主要概念、主要学科、主要视角、主要技术、交互背景、研究视域等几个大的层面分析与勾勒,力图反映国内教育地理学研究大致的发展背景、建构思路、研究框架与建设现状,并就中国教育地理学研究的优势、瑕缺及未来趋势进行了梳理、评析与反思,提出思考建议及展望。
    • 黄一帆; 周福盛
    • 摘要: 空间不仅具有盛载教育现象与教育活动的功能,更具有教育生产和建构的意义,要解释和解决教育问题必须具备相应的空间观念。从空间的视角反思学校育人面临的困境,发现其存在教育生态空间区隔、学校物质空间虚化、教师自主空间局限和学生发展空间被挤占等问题。新时代“双减”改革直指上述困境,以期将教育生态空间从“自我区隔”转向“协同开放”;学校物质空间从“或有或无”转向“可感可知”;教师自主空间从“被动压制”转向“主动发展”;学生发展空间从“刚性约束”转向“韧性培养”。通过构建多维一体的教育生态空间、营造学校和谐平等的文化空间、落实教师赋权增能的自由空间以及健全学生发展的生命空间,实现学校育人的空间转向。
    • 柯文涛
    • 摘要: 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隐性教育资源,校厕是一个被学界忽视但却极为重要的教育空间。校厕集多种空间教育意蕴于一体,不仅是师生生理宣泄的物理空间,而且是寻求教育自由的精神空间、接受学校教育的"第二空间"、校园暴力的实施空间和校园恶习的滋生空间、教育管理的惩戒空间和改造空间。学校教育的众多议题与校厕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校厕理应是研究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场域。
    • 刘丙利; 胡钦晓
    • 摘要: 智慧教育塑造了新的教育形态、教育结构和教育关系,呈现出独特的空间特征。空间生产理论强调基于空间逻辑分析自然与社会的发展,为我们超越时间的单一向度窠臼,从更广阔和更具生产性的空间向度理解和推进智慧教育,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从空间逻辑来看,智慧教育在空间形态上包括为教育活动提供技术性和实体性支撑的物质空间,由信息技术创设并通过符号媒介构建的精神空间,以及为学生创建问题解决、经验再造、智慧生成场景的实践空间;三类空间通过物的生产、关系的生产和人的生产,最终指向智慧型人才的培养和智慧社会的实现。智慧教育的空间生产应当遵循如下路径:按照主体性和差异性原则谋划空间设计,满足不同主体的多元需求,最大限度实现学生的智慧生成;注重空间交往的纵深度和流动性,促进学生在知识、能力、情感和道德上的全面发展,提升其在不同文化情境中的交往能力;倡导智慧教育空间生产的正义性,确保不同区域学校、师生对于智慧教育的享有权、平等权和自主权;实现主体性和总体性相结合的空间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智慧的升华,促进智慧教育与智慧社会的深度融合。
    • 戴春; 赵晓雪; 常逸凡
    • 摘要: 公共教育空间是学校与社区融合的媒介,对其有效设计可以促进媒介属性的发挥,使社区空间资源更好地被学校利用进而反哺社会.文章从教育空间的媒介属性出发,讨论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融合方式,以"走向新校园"参展项目为样本,探讨公共教育空间设计的未来方向.
    • 戚兴华
    • 摘要: 研究生教育体系国际比较可为国内高质量研究生教育体系建设提供经验借鉴。从高等教育依附论视角观察,受高等教育世界体系话语影响,研究生教育体系国际比较面临挑战,维度聚焦在体量与质量两方面,对象集中在“显”制度与“优秀”个案两端。以中美两国研究生教育体系的比较为例,国际比较存在规模比较误解、机构比较误读与实力评价误用等对象偏移、方法偏差现象,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制度比较主导下存在一定的价值偏向。应注意比较方法的适用与更新,并可从系统-组织与教育空间两种视角进一步推进研究生教育体系国际比较。
    • 周立洁; 柳士彬
    • 摘要: 目前我国高职教育空间存在着学校空间围隔规训、数字空间取悦僭妄、总体空间割裂缺陷等主要问题,严重阻滞了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在此关键节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最新发布的“新的教育社会契约”对教育空间问题给予了高度关注,适时指明了全球教育空间治理的方向和趋势,对于我国高职教育空间治理的深刻变革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鉴于此,我国未来的高职教育空间治理应以“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精神为指针,在确立学校是独特的学习场所、数字技术是双性的学习手段、生物圈是多重的教育空间、知识共享空间是全纳的教育资源等全新理念的同时,应进一步打造开放包容的高职物理空间,管控智能合作的高职数字空间,拓展绿色生态的高职生物圈空间,构建融合贯通的高职教育空间体系。
    • 伏雪兰; 王稳东
    • 摘要: 行动是人与人之间相互影响的意向性活动,是儿童进入世界和显现自我存在的基本方式。基于实践与空间互动建构的社会空间理论,游戏空间以教育关系的再生产、游戏中物的改造、象征性游戏元素的建构等作用于游戏主体的身心发展,具有鲜明的教育性、建构性、关系性和文化性。游戏实践中主体间持续性的交互行动以及其生命成长诉求的不断变化,共同赋予了游戏空间建构的内生动力,使得游戏空间超越了纯粹物性的存在而成为对儿童生命成长具有重要意义的教育空间。游戏空间教育功能的实现要以促进儿童身心和谐成长为依据,通过激发儿童的探究,在深度参与游戏实践中实现其经验的持续积累与更新;深化主体间的对话交流以不断丰富儿童的教育关系,增强其应对新问题情境的能力;创设有助于儿童行动的游戏活动,发展其生活感知力和认知力。
    • 查人韵
    • 摘要: 儿童深刻丰富的内在体验是其生命成长的条件和动力。体验的形成和发生是在特定的教育空间进行的,体验本身即是一种生命建构的内在精神空间。体验的活动性,需要有效度的物理空间;体验的教育性,需要有温度的交往空间;体验的成长性,需要有向度的文化空间。儿童积极的体验空间建构需要体现:建构简化的社会空间,增强体验的深刻性;建构优化的交往空间,增强体验的灵动性;建构美化的文化空间,增强体验的成长性。
    • 方靖; 钟晨曦; 吴彦; 吴瀚; 李健; 谭偲
    • 摘要: 校园建筑针对特定群体,可以向所在城区辐射文化价值。创新的教育模式,需要创新的建筑空间与之呼应,以gad设计的3所校园为例,探讨在“高密度”的制约条件下,中小学校园针对“亲和自然”策略提出的三种解法,强调校园建筑作为未来创新教育模式的载体,应重拾对场地的人文关怀,重塑空间与个体的情感连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