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博物馆
数字博物馆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2年内共计900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55篇、会议论文199篇、专利文献116310篇;相关期刊421种,包括美与时代(上旬刊)、才智、文物鉴定与鉴赏等;
相关会议63种,包括2017年数字博物馆研讨会、2015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2013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等;数字博物馆的相关文献由11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宏哲、鲍泓、张浩达等。
数字博物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6310篇
占比:99.27%
总计:117164篇
数字博物馆
-研究学者
- 刘宏哲
- 鲍泓
- 张浩达
- 张剑平
- 梁晔
- 蔡紫瑄
- 周明全
- 周敏
- 张妮佳
- 税午阳
- 陈刚
- 马楠
- 刘欣
- 常樱
- 徐光美
- 李敏
- 杨玉辉
- 柴惠芳
- 肖云
- 蒋磊宏
- 谭翠萍
- 赵沁平
- 郑怀国
- 郭利
- 陈华新
- 陈默
- 黎文
- 刘朝东
- 刘绍南
- 刘英
- 刘越
- 向辉
- 吴欣明
- 周华
- 孟祥旭
- 尹珍
- 张小李
- 徐士进
- 徐崇斌
- 李一凡
- 李丽
- 李凌云
- 李莉
- 杜煜
- 柴敏
- 沈旭昆
- 王宁
- 王春
- 王晨
- 王永平
-
-
徐瑞;
米汉林;
王晨
-
-
摘要:
博物馆是传统文化的产物,为摆脱传统博物馆在大数据时代面临的困境,文章尝试在大数据技术的基础上,对现有的数字博物馆相关的管理模式提出建议。并基于大数据的特点,对数字博物馆数据采集、数据融合进行讨论。希望通过大数据技术在传统博物馆中的应用,将其藏品以更具个性化、年轻化、多元化的形式呈现给观众,以加快传统博物馆的转型升级,提高博物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
-
马晓羚
-
-
摘要:
教育作为博物馆的基本功能之一,肩负着文化传承的重任。在数字化时代的推动下,博物馆正向着网络化、教育化、智慧化的发展进程迈进。同时,博物馆教育与信息技术相融合,衍生出了"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思维。故宫博物院作为中国博物馆的标杆,紧跟时代步伐推出了"数字故宫"小程序平台,是我国文物数字化的成功典范。本文以"数字故宫"为案例,分析其成功运营的途径,以期对"互联网+博物馆教育"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
-
-
祁尧
-
-
摘要:
数字博物馆建构在文物数字化、文本信息化的基础上,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其对展陈品、文字、传统文化进行融合再创作,以准确传播展览信息为目标,增强体验互动为主线来满足不同观众的需求。故宫博物院走在文博数字化探索的前列。以故宫上线的青少版网站为例,文章研究数字博物馆背景下的“云教育”设计应用,针对该应用为青少年观众个性化定制的科普动画、智能服务、交互体验三种形式的设计实施路径进行解析,结合新媒体传播的多元化、定制性、情境化、游戏化等设计理念,助力我国数字博物馆“云教育”平台创新发展。
-
-
-
王良;
王菲
-
-
摘要:
在历史学科核心素养中,史料实证素养是确保达成其他各种素养的基础。在线上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更加充分地使用数字博物馆等网络资源进行教学,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的意识。本文将以七年级下册“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中“遣唐使与鉴真东渡”这一子目为例,就历史线上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史料实证意识进行初步探索,力图通过多种史料的收集和探究活动,引导学生利用史料论证具体的历史问题,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
-
-
李辉
-
-
摘要:
杭州是一座有着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城市。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杭州都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存,尤其在两宋,杭州人民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绚丽多姿的精神文化。从这个意义上讲,研究宋韵就是研究、发掘宋代一切和谐美好的东西,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中的优秀因素。在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兴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充分利用数字博物馆这一“窗口”可以更好地展示宋韵文化,推动城市历史文脉薪火相传。
-
-
石峰
-
-
摘要:
数字技术的推陈出新为传统民居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崭新的契机,徐州户部山民居的建筑木雕融合了中国南北建筑木雕的装饰精髓,不仅具有较高的建筑艺术价值,还蕴含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内涵。文章剖析其装饰艺术的特征与保护现状,探索基于国家资源库云平台的数字博物馆开发路径,创新设计出传承户部山民居建筑木雕装饰精髓的数字博物馆,为传统民居建筑木雕装饰艺术的数字化保护与推广提供参考。
-
-
王佳睿
-
-
摘要:
博物馆作为传播文化知识的媒介之一,已经成为提升城市文化品质不可或缺的重要场所。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线下博物馆已经无法满足人们对文化知识的需求,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沈阳市部分数字博物馆本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过将沈阳市数字博物馆与其他城市的数字博物馆进行对比,明确沈阳市数字博物馆有待改进的地方,提出数字博物馆在活动宣传。
-
-
郝静
-
-
摘要:
在国家高度重视互联网与数字经济发展的大背景下,我国各博物馆也在积极推动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数字博物馆已在保藏、展示、教育和研究等不同层面展现其优越性。文章主要从数字博物馆提供的教学资源、数字博物馆在自主学习方面的优势以及数字博物馆在专业课堂上的作用等方面,来论述数字博物馆在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以期进一步探讨数字博物馆与文物及博物馆学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
-
郭万虹
- 《2020年中小学教育减负增效专题研讨会》
| 2020年
-
摘要: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代,包括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内的新型信息技术不断涌现,博物馆需要使用更多创新方法来传播文化和知识.数字博物馆的主要思想是利用数字技术促进展览和多媒体互动.对于生长在数字时代的青少年群体来说更是如此,这些博物馆内的数字化应用和技术对青少年群体来说意义非凡,这些技术是贯通青少年和博物馆之间的一座座桥梁,帮助他们与文物和历史进行更好的互动.而承载着这些技术和资源的数字博物馆恰恰应当在此时肩负起青少年教育和知识传播的职责,不断探寻促成技术、历史文化知识与青少年受众之间融合的方式.
-
-
牟文青;
康炳倩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媒体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数字博物馆建设带来了发展的契机,博物馆纷纷利用各类新媒体技术,改变教育模式.新媒体为提高博物馆教育质量、传播优秀历史文化提供了更为有力的支撑.本文首先对新媒体概念进行厘定,随后将从展示设计应用以及传播运营应用两个维度展开,结合实际案例,分析新媒体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所扮演的角色和应用的方法,以期在这一分析过程中,明确未来数字博物馆在新媒体应用方面的路径和前景.
-
-
翟杉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介于国家与私人之间的公共领域,既是一个公共空间,也是一种公共媒介,具有平等性、开放性、批判性等特点,为社会重大问题提供了公开讨论的平台,有利于形成公意,对于提升公民精神、促进社会资本的活跃程度、及时发现社会问题,减轻社会治理的成本、提高治理效率、促进社会和谐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代以来,由于商业资本的渗入、权力的干预、对技术理性的过于推崇,导致公共领域逐渐衰落,人们对公共事务越来越冷漠、参与越来越少、公共话题越来越浅薄而碎片化.数字博物馆具有教育功能、媒介功能,其独有的权威性与议题设置功能可以极大提高公民的参与范围、参与程度与参与质量,对于重建公共领域意义重大.
-
-
周瑞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博物馆信息化,即不断应用最新的科技理念为观众提供服务.陕西数字博物馆依托先进的网络科技手段,通过全面整合全省文物信息资源,采用动态模拟、三维演示等先进的文物数字化展示手段,将全省实体博物馆和丰富的馆藏文物呈现在观众面前,为公众提供集观赏性、知识性和互动性为一体的交流平台.通过博物馆数字化,积累原始数据资源,实现信息共享,推动领域内文化前行;对数据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实现信息融合,向智能化过渡;构建大数据分析平台,逐步实现博物馆的智慧化.
-
-
李健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中国数字博物馆已进入高速建设期并取得了丰富成果,但从交互中介视角探索数字博物馆发展契机的研究仍显不足,本文从数字博物馆用户体验现状入手,对互动体验形式化、知识单向传播的问题根源进行了剖析,并通过明确数字博物馆作为交互中介的渠道使命,从革新观念、善用技术、创新内容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观众参与的优化策略.
-
-
陈曦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北京旧城由于其历史建筑数量多、种类丰富、年代集中、历史街区保存相对完整的特点,展示需要"点面结合""虚实交汇".由于数字博物馆具有几乎不受展示空间、内容限制,可以生动无损地再现历史建筑和场景原貌,交互性、参与性强等明显优势,可以满足上述要求,是对旧城历史建筑特别是历史街区进行综合展示的最佳途径之一.本文拟从该角度出发,对数字博物馆在北京旧城历史建筑展示中的应用现状、优势和存在问题进行阐述.
-
-
郑颖尔;
杨宇;
黄骞;
张纯
- 《2018年(第五届)科学与艺术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倾斜摄影技术借助无人机等低空载具,拍摄多角度、多重分辨率且蕴含准确空间信息的影像,生成数字化三维实景模型,具有低成本、广域、机动灵活等特点,可应用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的全工作流程.本文通过安徽瞻淇村实景建模案例的实施归纳提出倾斜摄影三维建模技术应用于传统村落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技术框架和应用方法,并提出以倾斜摄影技术为基础结合全景技术、虚拟现实仿真展示和其他辅助技术等,构建"感知、互联、智能"的数字博物馆新形态的建议.
-
-
-
李廙
- 《2018年中国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博物馆发展论坛”高端峰会》
| 2018年
-
摘要:
数字博物馆主要由“数字”和“博物馆”两部分构成.点明“数字博物馆”是个博物馆,因此它应该具备博物馆的功能,能对藏品进行保存、研究、展示和传播利用.对于实体博物馆而言,藏品是博物馆开展一切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于数字博物馆而言,其藏品具有特殊性,“数字”已经说明其特点.数字博物馆赖以活动的基础就是数字形式的藏品,既包括实体藏品的数字化性质,也包括藏品背景信息、研究信息等数字化的数据.保存空间不再是建筑空间,而是存储设备的空间;展示空间不再局限于实体场馆,而可将网络空间作为展示空间.教育可以通过网络广泛传播,随时对用户开放.数字博物馆,作为通过互联网为社会和公众提供资源支持和提供科普服务的一种媒介形式的创新,不仅仅在形式上,其本质应在艺术设计上追求变革,在新观念的启迪下勇于探索,力求创新。在通过艺术设计出来的文化中,设计者、陈列品和参观者之间有一种情感在里面,就好比如同是一种记载,一种诉说感。为此数字博物馆的艺术对设计者提出更高的要求,而设计者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才能更优秀地将艺术形式或文化发挥得更高层次,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也通过数字博物馆进人实体博物馆的发展带来启发。
-
-
李丹芳;
郑霞
- 《2019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2019年
-
摘要:
博物馆网站打破了实体博物馆的时空界限,因此具有比实体博物馆更广泛的用户群体,更加多样化的用户需求,这使得分众成为博物馆网站建设的重要内容.博物馆网站的分众可以理解为馆方根据一定的指标将网站用户分为不同群体,并从不同群体的需求出发,提供相对应的内容与服务.本文通过对博物馆网站分众进行再思考,对现有博物馆网站常见的分众模式进行了总结,分析现有博物馆网站分众模式存在的分类不合理、提供的内容与服务针对性不强等问题,并提出建议,馆方应当结合人工智能领域的相关技术进行分众框架的架构,并不断完善其内容与服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