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教科文艺>2011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2011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2011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

  • 召开年:2011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1-05-27

主办单位:北京市科协;北京数字科普协会

会议文集:2011年北京数字博物馆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本文从博物馆文化展示的特点出发,分析博物馆数字化展示的内容与技术需求,并结合故宫博物院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VR演播厅为例,从观众需求和博物馆展示目的的角度浅谈演播厅环境与数字化展示内容之间的相互关系.
  • 摘要:博物馆是人类培养精神文明的一个重要场所,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到白发长髯的老人,脱离了精神文明的洗礼终将成为站在社会最末端的群体.然而不是所有的人都有机会进到真实的场馆里去触摸历史痕迹的,网络的产生与数字化服务可以让人们足不出户,就能凭借自己的需求与愿望准确地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当今社会对于建设虚拟博物馆的技术在不断地更新进步,主要采用的三维影像技术也在日趋完善,越来越多的文博系统关注到这个庞大的需求市场,未来博物馆的数字化服务也将飞速发展."科技馆"是一个向人们讲述科学生活的场馆,具有更强的互动性,这样就更易于融入数字化的技术,将其虚拟数字化地展现在网络之中.科技馆是一个既包含科学原理性又含趣味性的一个拥有特殊功能的展馆,在设计科技馆的时候就需要凸显网站的功能性,将艺术表现无形地融人这种功能性之中,创建出一个生动活现的博物馆。
  • 摘要:作者在2006年、2009年两次到加拿大讲学,顺道参访了加拿大东部四个城市魁北克市、蒙特利尔、渥太华和多伦多的博物馆、美术馆、科技馆,拍摄了大量的资料.论文将向读者介绍加拿大东部博物馆的展陈设计——传统与现代的风格,现代的展陈设计风格亦包含数码技术的参与.
  • 摘要:通过科普资源共享网格平台的设计研究,以及平台具体功能结构的设计,为今后科普资源共享相关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可行的方案和技术架构。科普资源共享网格平台的设计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数据的壁垒,打通了资源信息交流的通道,解决了分布异地多样的资源共享问题,将会吸引更多的机构和用户加入到共享平台,参与网络科普的建设。
  • 摘要:博物馆的日常工作中,为文物命名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服饰类文物的命名也不例外。以服装为例,规范的名称一般由色彩、材质、特殊工艺、纹样、形制等要素组成,所以,建立一套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命名的行业标准显得十分必要。本文指出了当今博物馆系统为服饰色彩命名缺乏行业规范标准.通过对当今博物馆系统中对中国传统服饰色彩命名的方式和现代服装工业对服饰色彩数字化命名方式的分析,综合两种方式特点,试探讨用色彩数字化命名方式建立一种新的中国传统服饰色卡,作为日后博物馆服饰色彩命名的行业标准.并指出这种色卡的特点,以及为满足这些特点未来所需做的努力.
  •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信息产业的蓬勃发展和高新技术的层出不穷推动了多种行业的沧桑巨变,直接挑战着社会的传统模式和行为方式.随着国家的长治久安以及对文博的发展重视,文博的安保系统在近10年内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如何运用好现有的设备和技术,把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RFID技术、通信技术系统、指挥调度系统、应急处理系统有效地整合在一个平台上,建立一套以物联网为依托的全新的安保预警防范调动指挥系统,服务于当今文博的安保工作,是本文探讨的目的.
  • 摘要:物联网应用已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十二五"期间博物馆需要以崭新的风格来发挥其应有的功能.本文结合传统博物馆观众服务需求,提出基于物联网的博物馆观众服务新模式,为观众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知识导航服务.以RFID、传感网络等为技术支撑,实现面向博物馆的"预约—参观—导航—互动"一体化的观众服务体系,让观众体验"智慧"的博物馆魅力,感受无形的物联网文化消费.
  • 摘要: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和人们对文化信息需求的增长,方便快捷的无线通信技术势必要走入博物馆数字化服务的建设中来.小型手持式移动设备如智能手机的兴起,为博物馆数字化导览服务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技术途径.目前大多数手持移动设备都集成了蓝牙无线接口、无线局域网卡以及无线射频识别技术等多种高速无线通信网络设备.受众只要利用自己的移动设备就可以接收到个性化、多媒体化的信息,这也使博物馆的导览服务更加快捷方便,内容更加丰富多彩,充分发挥博物馆在知识普及和文化传播方面的作用.
  • 摘要:当代博物馆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趋势是数字化服务的出现及深入发展.基于数字信息技术的数字化服务为公众提供浏览、展示、讲解、宣传、互动体验、资源共享等服务项目,使公众的参观更加便捷、自主、有目的性,提升博物馆的参观质量和服务质量.数字化服务在实践博物馆新理念的同时也促进了当代博物馆的新发展,对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阵地作用,促进学习型社会、和谐社会的构建有重要作用.
  • 摘要:本体是对概念的规范说明,能够做到知识的共享和重用,因而本体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在信息检索中.本文将本体应用到徐悲鸿画藏的检索系统中,提出了一个基于本体的检索框架,并对如何具体建立知识库、对知识库进行扩充及检索均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将基于本体的检索与基于关键字的检索进行了对比。
  • 摘要:基于RFID的博物馆藏品管理系统可实现博物馆的智能化与信息化,可极大地满足博物馆的管理需求,提高藏品管理效率、流通速度以及检索速度和效率,有利于归纳整理馆藏,大大减轻工作人员的工作负荷,服务也更加人性化。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在其逐步改变人们工作方式、学习方式与生活方式的同时,相信今后的博物馆信息电子化将会越来越大地发挥它的作用。
  • 摘要:本文以故宫博物院公开发表的系列大型虚拟现实(VR)作品《紫禁城·天子的宫殿》为典型案例,结合故宫博物院近十年的VR作品开发历程,分析VR技术的特点与局限性.在探讨故宫作为遗产地所具有的文化价值的同时,详细阐述VR技术在文化遗产地展示领域中的应用发展.
  • 摘要:伴随着ICT技术的迅猛发展及普遍应用,人们的工作、学习、生活、交流、娱乐等越来越多地和网络紧密联系在一起,"无时无刻不上网"的时代正在到来.网络信息传播的跨时空、跨地域、大容量、个性化和交互性等特点,使科学信息资源的广泛传播与深度开发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科学传播作为一种新型科普途径,经过十多年的发展,表现形式及功能日趋多样化.而博物馆和科技馆作为科学传播的一脉媒介,在网络时代演变出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数字科技馆等新的传播形式.作者结合参与建设中国科普博览虚拟博物馆群、中国数字科技馆及科普网格的经验和思考,对博物馆和科技馆理念在网络科学传播中的应用和延伸进行了探讨,对后续发展进行了初步展望.
  • 摘要:作为新媒体的网络,不仅是博物馆展示宣传的新途径,还是博物馆拓展教育功能的重要手段.博物馆应该利用互联网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快乐学习和生活的网络环境,一个有利于青少年心智成长的网络环境.本文就国内外博物馆少儿版网站建设、博物馆网站青少年教育内容的构建等问题进行了对比和分析,并根据我国博物馆发展现状,对中国博物馆网站开发针对青少年教育方面的内容及少儿版网站建设的实践工作,进行了研究、探索和展望.
  • 摘要:文化遗产作为人类社会发展历程中,具有普遍价值的文物和人类生活见证品同样也正经历着数字化的洗礼.虽然我国并不是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发源地,但在这场变革中,人们并不甘于落后,一直奋起直追,赶超世界领先水平.特别是近10年以来,我国文博工作者运用大量先进的技术和手段将文化遗产数字化、虚拟化,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静下心来,认真思考有关文化遗产数字化的诸多理论问题.本文选取其中的有关数字化对象性的专门性问题展开讨论,讨论数字化的工具属性,明确文化遗产数字化的对象和目标,探寻理想的数字化形态,为建立起理想而健康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事业提供些许参考和启发.
  • 摘要:数字博物馆是运用数字技术对传统博物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功能进行再现和延伸,它以数字藏品为核心,通过多样化的展示形式,实现资源和知识的整合,致力于文化的全民"所有"和全民"享有".目前,我国数字博物馆的应用得到很大发展,但受政策、财力、认知、标准规范、技术、人才等方面的限制,仍有广阔空间.数字博物馆的发展必将超越传统博物馆的围墙,融入公共文化生活和社会全面发展的潮流之中,以多向传播的方式,突出体现共建、共享的特性,为中华文化的弘扬和文化认同的培养,担任中间力量.
  • 摘要:本文介绍了公众对昆虫数字化博物馆的需求,国内外昆虫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情况等,提出了在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和网络宽带不断普及的情况下,我国昆虫数字化博物馆的未来发展趋势:科普对象范围不断扩大、展示的内容更加丰富、科普主体的范围不断增多.
  • 摘要:近来,对于博物馆的功能和职能的重新认识,即博物馆应成为推动社会文化发展的积极力量,已经基本得到大家的认可,并已经成为一些博物馆实现新时期建设与发展的指导理念.在促进博物馆实现这一重大转变的过程中,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具有关键性的作用,这包括资源整合与跨库(机构)调用、网络推广、数字展示,等等.数字化并不只是把纸质文档变成数字档案,它将使博物馆的工作结构、工作模式、工作流程,以及工作理念发生深刻交化.它将使博物馆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大幅提升,进而将使博物馆呈现出全新的面貌.因此,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思路和方式,也应根据博物馆功能和职能的新认识做出调整.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所要完成的任务是:以实体博物馆为基础,实现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的数字化采集,构建基于网络、包含各项业务管理、应用系统和数据库系统的博物馆运营信息平台。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化的知识产品制造、知识传播、博物馆运营等方面工作,从而全面提升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具体说来,推动资源整合与共享;促进博物馆业务成果的集体记忆;规范工作流程与方式;提高工作效率与准确度;拓展服务范围与深度;提升知识保存能力和知识传播能力。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移动博物馆"的现状和发展意义,列举出"移动博物馆"的种类及对其优缺点进行解析,进而提出“移动博物馆”的功能设定,人员编制,工作内容。将“移动博物馆”引入国内博物馆事业中,立足于国内城乡文化发展与交流的现状,确实存在很多可实施的必要。目前“移动博物馆”的发展脚步较为缓慢和曲折,但把博物馆送下乡,把博物馆带回家,让更多人走近文物、亲历博物馆,这是件可预见其未来的良好事业。不仅可促进社会的和谐繁荣,同时有利于加强各阶层的知识交流,促进文化的振兴与发展。
  • 摘要:雅昌公司十余年来精心打造《中国艺术品数据库》,在建设过程中,遇到了许许多多的问题,并采取了一系列的解决措施,最终实现了对中国艺术品的数字化管理和应用.本文介绍的就是雅昌公司对中国艺术品数据库的建设经验总结,以及对数据库建设的认识和思考,包括数据库建设的标准、技术、平台和数据库应用及经营等各方面,以达到为数字化博物馆的建设提供一些参考意见的目的.
  • 摘要:服饰类藏品是传统陈列中最难以展示的一类藏品,亟待引入数字手段,以便更好地保护、展示和研究藏品.而北京服装学院民族服饰博物馆作为全国第一个服饰类专业博物馆,在保护藏品安全的条件下,除了要满足对外开发的需求外,还要承担着教学和科研的任务,因此在数字化方面的需求就更加急迫.本文简要介绍了本馆在博物馆数字化方面的需求、设想和遇到技术和资金问题,提出了可行性建议。
  • 摘要:明定陵是目前唯一被正式发掘了的明代帝王陵墓,在其出土的3000余件文物中,品种繁多的纺织品和服饰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出土的600余件各种袍料、匹料和服饰的纹样,除了代表皇权的龙纹外,还有许多源于现实社会生活的优美图案.这些图案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明代社会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和社会经济状况,为明史研究提供了丰富、宝贵的实物资料,而且还因其寓意丰富,备受世人喜爱,发展为传统图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另一方面,由于在织造过程中采用了妆花、刺绣、缂丝等织造工艺,这些纹样图案还具有配色灵活,色彩富丽、形象生动的特点.但是由于丝织品自身的特性以及实体展示的局限性,上述内容在十三陵博物馆中是无法全面、系统地记录和展示的,即使有部分展示,其效果也远远不够.但是如果将其进行数字化处理,其信息资源承载、信息传递、信息共享、信息展示等方面,均会有质的飞跃,对研究历史,对宣传、保护优秀的传统文化也将起到推动作用.
  • 摘要:在文化体验产业迅速发展的十年,见证了大众对文化体验这个名词从陌生到熟悉的过程:由最早期的多媒体发散改为新媒体,后又变更为声光电、互动装置艺术、高科技展示、数字艺术、互动体验、多维体验,直至最后的文化体验等各名称的衍变;从公共展览的图文静态展览发展到现在的声、电、光、影结合的动态高科技展示;从最初的计算机上的互动制作到现在的机电图像结合的互动体验实物制作.经历了文化行业的革新过程,深感与传统文化产业相比,文化体验产业核心是创意,灵魂是文化,支撑是科技,形式是体验.
  • 摘要: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迅猛发展,铁路科技也相应发生了大跨越,但是这部分科技知识是抽象的、深奥的,对于没有相关铁路背景知识的普通观众来说更是难以准确理解.作为对外传播知识使者的行业博物馆,中国铁道博物馆立足自我,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把博物馆与观众的互动作为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通过展品互动更好地做到吸引观众、服务观众.总之,互动展示形式影响着观众获取信息的效果和体验,互动服务有利于观众理解本馆或者更大方面——这个行业的理念和主题,使观众得到心灵的互动、情感的升华和科学的启迪。但是由于在这方面探索的还不够深刻,还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所以还要继续在这方面不断创新,目标是让观众在愉快中学习,感悟科学知识的魅力,同时发挥好科普前沿阵地的作用,促进全民科学素质发展。
  • 摘要:动物数字博物馆是一个主要围绕动物学、生态学、环境科学、动物和环境保护等方面进行构建的数字化博物馆,经过创建和改版后,动物数字博物馆形成了核心栏目与特色栏目相结合的公众科普平台.在动物数字博物馆建设过程中,建设者和开发人员对网站的互动性展开了研究,如何增强网站与公众的互动性,加强知识传播的效率和范围.2010年起,动物数字博物馆与基于Wiki技术的互动百科合作,创设了动物数字博物馆互动栏目,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动物数字博物馆的互动功能,为数字博物馆增添了活力.
  • 摘要:本文从公众需求与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出发,以虚拟博物馆中的虚拟现实技术和维基式的结合为主要论点,就维基模式对虚拟博物馆的影响进行讨论.21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的迅猛发展为受众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信息资源共享的环境,传统的实体博物馆在传播渠道、传播的时间空间上有一些弊端,大量珍贵的文物资源信息不能被及时共享,在现代的信息技术、数字化技术支持下应运而生的虚拟博物馆在可视性、交互性、扩展性、灵活性等方面具备许多先天优势,在虚拟现实技术的推动下,能够更加容易地跨越时间和空间,给予受众直观的多感知感受,结合维基式的网络平台概念,使博物馆改变以往的单向传播知识的模式,使受众充分地参与进来,能极大地激发受众对博物馆的重新关注.
  • 摘要:随着智能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互联网数字应用呈现多元化的趋势.智能终端由于具有便携的特点,同时其传感器具有的独特操作模式使得其在人机交互上具有普通电脑无法比拟的优势.本文针对智能终端的设计特点及目前智能终端上提供的应用分析,希望能够为数字博物馆在移动终端上开发出更具科普性、趣味性和交互性的高质量产品提供依据.未来的移动互联网,将向着社区方向发展,体现群体性智慧;同时将从综合性的信息向个性化、兴趣的推送发展,人的个性得以体现。随着移动终端在数字博物馆的广泛应用,未来的数字博物馆将不再是单一的形式,将会与各种技术进行融合——实体博物馆、互联网虚拟博物馆、移动终端技术良好的融合,覆盖人们生活的时时刻刻、任何地点,才能够极大地提升博物馆的价值。
  • 摘要:当今世界,数字技术不断向前发展,实体博物馆中的展示方式也随之发生变化,虚拟数字化改变着传统博物馆中展陈设计的方式,使之变成数字博物馆,让参观者与展品之间具有更强的互动性、沉浸感,并且进一步符合了当今信息时代的阅览方式.本文主要阐述新媒体艺术中遥在技术的虚拟现实在数字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以数字化的形式为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注入新的活力,让遥在技术所呈现的"虚拟现实"的沉浸感在数字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范围更广,更好地为大众服务.
  •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通信技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而如何更好地履行博物馆的文化职能,如何更好地发挥数字博物馆所具有的优势,如何更好地体现数字博物馆的价值,如何更充分地展示藏品所蕴藏的文化含义,这些都是值得深思熟虑的问题.本文通过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当中的应用研究,论述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博物馆中所起的促进作用,从而使数字博物馆的发展更符合信息化时代的要求,满足大众的需求.多媒体技术在数字博物馆当中主要的应用形式有互动型多媒体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以及多媒体触屏系统。
  • 摘要:近几年,随着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不少博物馆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并在陈列布展中尝试和探索应用数字技术.中国农业博物馆陈列中应用数字技术,突出了陈列的主题,延伸了陈列的内容,扩大了展示容量,拓展了陈列的表现方法和表现形式,使非物质农业文化遗产得以展示和传承。博物馆陈列主要是通过实物展示方式进行的,数字技术作为展示的辅助手段,应用中要把握尺度。根据表现的内容、对象和环境选择相应的数字技术,要有利于陈列的展示效果,有利于教育水平的提高,要锦上添花,不可喧宾夺主。数字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博物馆在展示观念、展示内容和展示手段上的变化,数字技术在博物馆陈列中的应用必将展现美好的前景。
  • 摘要:近年来依托网络平台建设虚拟展厅是各博物馆将数字化博物馆由理念变为现实的主要实践活动.本文阐述了虚拟现实的概念、应用分类和技术构成,对文博行业应用虚拟现实的案例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从军事博物馆在军事模拟训练器、全景展厅制作等方面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情况,以及对应用虚拟现实技术的前景展望进行了翔实的论述.
  • 摘要:VR技术在数字美术馆中的成功应用,重组了艺术、艺术家和参与者之间的文化生产关系.随着该项技术在艺术研究与实验领域的全面展开,一种独特的数字世界的美学叙事体系和艺术存在方式也正在逐渐形成.艺术家赋予了"创造的过程"以新的含义,观众则被赋予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浸入式体验参与互动.而VR技术不仅限于在艺术领域中的应用,在本文关于佛教数字博物馆方案中,通过以该项研究为主体的前沿科技力量与佛教文化的整合,将建造出具有国际化和时代感的佛教文化圣地,成就"万象森列,融通内慑"的佛教艺术极品.该方案作为一个范例,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佛教思想的方法论,给参观者带来前所未有的心灵震撼效应,其独特的展示方式、强大的整合功能以及技术优越性,也将为其他领域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和进一步发展开拓出新的思路.
  • 摘要:近年来,RFID(Radio Frequency Identification,即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快速发展,在各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本文分析了RFID技术为博物馆藏品管理带来的优越性,以及在博物馆藏品数字化管理中应用RFID技术存在的困难,提出以整体规划、分步实施为指导思想,电子标签的选型设计必须以文物安全为首位,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藏品管理和利用系统,除了购买RFID硬件设备外,只需在现有系统的基础上进行升级改造,即可实现文物出人库、文物动态实时监控、文物未授权移动报警、PDA手持机文物快速盘点、PDA手持机文物快速定位查询、展厅及库房的远程管理、防盗报警联动等功能。选定某一类藏品作为RFID应用试点之后,需要展开大量实验及测试,大致可以分成电子标签基本性能测试、实验室模拟测试及实际应用测试三个阶段。
  • 摘要:继成功发表两部大型VR(虚拟现实)作品之后,故宫博物院从2006年至2010年又接连推出了《养心殿》和《倦勤斋》两部大型VR作品.本文主要以这两部最新的VR作品的创作实践为线索,分析了故宫博物院VR作品的内在特性——人文性与技术性的概念及相互作用,探讨如何掌控这些特性,并在人力、物力和时间有限的情况下,使其对故宫博物院的虚拟现实化数字艺术创作过程产生积极影响,从而超越有限的技术层面,制作出更优秀的VR作品,表达无限的人文精神,更生动地诠释紫禁城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
  • 摘要:电影创作手法,尤其是纪录片创作的一些手法,对于博物馆文化展示类影片的创作有着积极的作用.本文旨在分析几种常用的电影创作手法,如戏剧性的结构,线性、非线性甚至环形的叙事方式,以及旁白、字幕、解说词的使用等.并结合故宫博物院的实际条件与创作环境,着重讨论上述手段应用于博物馆文化展示类视频作品时各自所具有的特性,尝试探索一个新鲜的、具有大众吸引力的文化展示影片创作角度.
  • 摘要:随着通信产业蓬勃发展,高新技术、产品应运而生.物联网的诞生,很好地解决了博物馆行业的燃眉之急,加之射频识别(RFID)、无线传感器(WSN)、全球定位系统(GPS)、无线网状网(MESH)等技术的成熟,更是很好地辅助了物联网在博物馆行业的应用.在设计并实现基于展厅内文物定位跟踪系统、游客导览定位管理系统、馆藏文物库存管理系统、馆藏文物运输管理系统这四个子系统的博物馆智能化定位跟踪与监控管理系统后,博物馆的日常管理、藏品安全、游客参观服务等各个方面将有极大提高,既能推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又可增强游客的游览兴趣。并且通过建设全国性的博物馆信息化平台,可通过互联网将各博物馆的藏品信息上传至网络,实现文物信息的全国联网管理。
  • 摘要:周口店遗址博物馆是一家区属馆,本文通过对博物馆信息化应用、服务的6个方面的解读,以及博物馆信息化应用、服务、完善的现状分析,针对本博物馆在信息化服务发展6个方面的利与弊,提出了优点与改进,肯定了周口店博物馆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升华成为一个全方位的数字化博物馆,为中小型博物馆信息化服务发展提供了发展模式及想象空间.
  • 摘要:本文阐述了世博会与展览展示概念及其关系的界定,分析了世博会展览展示的内涵和外延,以及世博会展览展示工程的特点和要求;通过回顾了解和分析研究往届世博会的展览展示形式与技术,总结出了世博会展示工程的特点;重点介绍了上海世博会展示工程中应用数字化视觉媒体技术的亮点案例,分析了媒体工程理念的创设与应用;针对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展览展示中的应用问题,从多个方面总结了从世博会的筹办、设计、工程建设与运营管理中可获得的经验教训,从而对数字博物馆的建设起到启迪、借鉴的作用.关注世博会的传播与影响,借鉴世博会的成果与经验,对实体化的科技博物馆和数字化的科技博物馆的设计与建设都将会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两者的核心建设是展览展示的效果和展示工程化的实施.世博会提供了很好的借鉴素材,研究与借鉴世博会的展览展示工程,对数字化科技博物馆的发展趋势将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 摘要:数字博物馆是信息化时代出现的一种对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新模式,随着大量的文物被发掘及数字化,使得数字文物的有效管理及快速使用成为当务之急.目前数字文物的高效、快速检索已成为困扰数字博物馆应用的难点问题之一.基于内容检索技术是一项从数据库中找出与待检索数据内容相似的技术,该技术利用从待检索数据中自动抽取底层特征,并与数据库中的特征进行计算和比较,从而得到与之相似的目标数据,该技术的核心问题是对数据内容进行提取和匹配。本文从以下三个方面探讨基于内容的检索技术:一是基于内容的图像检索;二是基于内容的视频检索;三是基于内容的三维模型检索。三种技术都是先通过提取数据中的特征,然后进行特征匹配来完成数据的检索,其主要区别在于提取的数据特征方式不同。
  • 摘要:现在,越来越多的博物馆都在进行数字化建设.作者结合参加过的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工作,对大型综合性博物馆存储与备份系统的建设做一些初步研究.作者希望能够给在建设数字化系统中的博物馆或准备建数字化系统的博物馆,或承建博物馆数字化工程的人员以借鉴.一个大型的信息系统通过数据中心为整个系统提供集中的数据处理能力,数据中心保存和管理着大量的数据。数据中心必须有5个核心部件,有应用、数据库、服务器和操作系统、网络和存储阵列。博物馆也不例外,在博物馆中,图片、音视频等媒体资料及文物信息会被经常查阅和使用。所以,一个能支持快速访问和大容量的存储系统就非常重要。而常见的存储形式有三种:直连存储( DAS)、网络直连存储(NAS)和存储区域网络(SAN)。备份是为了应对灾难恢复、归档和可操作备份及因存储设备出现物理损坏,软件故障或病毒攻击而造成数据丢失。数据备份也可用于删除或有意的数据破坏而导致的数据丢失。备份应考虑留存周期、备份策略及恢复等。目前,磁带和磁盘是两种使用最为普遍的备份介质。对于一个拥有数字化系统的大型博物馆来说,备份到磁盘较适合博物馆的业务需求。备份到磁盘可以快速地查找所需要的资料,节省时间和空间。
  • 摘要:博物馆展览活动中,展品作为包含了复杂信息的符号,在传播信息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如何选择和编排这些信息,是展览策划的主要内容.对于基于网络媒介的数字博物馆来说,对藏品信息进行细致的筛选、编码和规范,组织辅助参观手段,是丰富展览内容、提高信息利用效率的基础.
  • 摘要:本文对数字媒体艺术设计理论进行了简要综述,在此基础上总结了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在故宫博物院数字化文化展示平台中的应用,指出故宫博物院的数字媒体艺术设计具有娱乐性、创作性特点,承担了社会服务功能.
  • 摘要:观众体验教育是博物馆教育的重要环节,体验教育滞后必将造成博物馆教育的滞后.近年来,博物馆观众体验教育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还需进一步改进.在博物馆信息化建设中,利用数字技术设计的博物馆数字化体验教育节目是拓展观众体验教育的有效手段.该类节目可以按照知其然(了解知识)、知其所以然(掌握道理、原理)、使其然(体验参与)这三个层次的目标,将博物馆知识传递给观众.
  • 摘要:数字博物馆的产生和发展,使得当代意义上博物馆的展陈形式翻开了崭新的篇章."为感觉而设计"的想法,是结合当代数字博物馆建设中人性化体验设计而提出的."多感官设计"即是在体验环境下的"感觉设计",即:开发感官机能,针对各种感官的接受特点进行个性化设计的观点和理念.本文从参观者体验的角度出发,以多感官设计为切入点,寻找一种能"走出去,请进来"(使展品以更有效的方式传播出去,并吸引更多的参观者主动参与进来)的设计方法,力求为数字博物馆建设提供人性化设计建议.
  • 摘要:近几年来,随着网络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数字化博物馆成为现代博物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标志,馆藏文物三维数字化,也成为数字化博物馆内容建设的核心,进而对博物馆的数字化服务模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那么如何提供博物馆快捷、方便、安全等高效率数字化服务?本文经过对软件服务模式的分析,并结合博物馆数字化服务内容,提出基于PaaS的博物馆(科技馆)数字化服务模式.采用PaaS服务模式,能给博物馆带来更高性能、更个性化的服务.PaaS服务模式在功能上包括:数字化内容加工,特别是采用"图像建模"方式对展品三维模型化.数字化内容管理.通过PaaS,为博物馆提供数据存储、管理,以及各类开放应用等服务,通过提供的在线编辑等服务软件,可远程、可视对三维模型进行优化、二次加工、加密等操作管理.数字化内容的应用.通过"云"端传输,为博物馆提供三维模型的在线播放、展示等应用服务,"云"端自建三维模型播放器,博物馆可实现"即需即用",同时提供API接口,博物馆可自定义开发自己所需的任何应用程序.
  • 摘要:科普教育领域是关系国家持续发展大计的基础领域之一,国家一直对此非常重视,并出台很多相应法规和文件,为科普领域的发展明确了方向和提供了保障.但科普教育发展到现在,还有许多不够完善的地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在注重科学知识传输的同时,对科学精神、科学方法和科学过程的科普教育力度不够,效果并不明显.科普领域具有先进的技术、场地和平台等软硬件设施,也具有丰富的科学知识信息资源,并采用了各种技术和手段进行科普创作,提高了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但在如何提高人们的科学素质方面,很少具有鲜明的方法和手段,这是目前科普教育领域的薄弱环节.本文主要探讨采用地理信息领域的时空属性以及图形可视化技术来加工创作科普知识的方法和手段,改变科普知识的表现方式,增加科普信息的承载量,提高可阅读性和知识易接收性.
  • 摘要:公共博物馆一直以来仍然被认为存在着精英主义的气质,但发展到了今天,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开始试着与更广泛的公众相交流.这一方面是出于博物馆运营所需资金的现实上的考虑;另一方面,当今的博物馆人已经在反思,思考什么才是公众的真正需要,怎样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博物馆的价值.在如今的信息化情势下,利用数字博物馆的创新去接触年轻的、大量的、新的观众群体,是每个西方博物馆都努力在做的事.文章将会搜索和讨论一些美国数字博物馆在这方面所做出的资源开发,网上商店,社交网络的成功例子,首先,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对博物馆来说不能是一个孤立的、单独进行的工作。也就是说,博物馆没办法只借由一个具备先进信息技术的工作团队就真的能让数字博物馆完善。从文章中的一些例子可以看到,数字博物馆是倾动博物馆全体人员的工作,从策展人到教育部门,从访问者服务部门、市场推广、资金发展到信息技术部门,等等。这与当代西方的展览组织团队工作模式一样,只有各个部门相互协调、共同合作,一个展览的筹备才能是一个有机的过程。另外,数字博物馆在网络上的开放,使得图像等的版权问题浮现。如今,美国的博物馆都有一个专门负责图像版权的部门,如果个体或者其他机构需要关于某个藏品的高质量的图像用于非赢利的事宜,可以在同意保证合法地使用图像的前提下购买。这种既能满足个体和机构需求,又能够为博物馆自身带来好处的做法目前在我国还没能很好地实现。一方面是由于政策法规在条文或执行上的不完善,一方面是出版行业一些习惯性的、但不正确的做法,还有一方面是博物馆自身工作的忽略,这值得从国家、行业和机构的不同层面去共同关注。可以说,为了遵循和实现各自机构的使命和目标,抱着造福社会的良好心愿,美国的博物馆人在不断地试着发现社会发展的潮流,并且试着追寻这潮流中暗含的大众的新需求。他们的努力如今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那些来自网友的大量关注和热情,短期上来看是对实体博物馆收藏和展览等工作的直接推动,从长远来看却是深入到国民人心的、潜在的文化教育。随着时间的积累,便会形成一种良性循环的趋势。这种趋势对国家、社会或者博物馆来说,一定是一种正面、积极的发展方向,这也便是数字博物馆发展的深刻意义所在。
  • 摘要:数字博物馆从以物为中心到以人为本的理念正成为博物馆发展新的思考点.提出数字博物馆的新媒体观,运用新媒体跨界融合功能,在数字博物馆传播、服务、融合等方面推动数字博物馆走向新境界和新格局.
  • 摘要:文博领域可开发的信息资源种类繁多,浩如烟海.本文跟随文博领域信息化、数字博物馆蓬勃发展的趋势,为提升文博领域信息管理的水平和效力,针对国外文博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进行分类研究,文主要对美、加、欧、日等国文博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出其特点和经验.
  • 摘要:博物馆观众调查是获取观众反馈、发现问题改进博物馆管理的一种最客观、最有效的手段.中国数字博物馆的建设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却忽视了观众调查的开展.数字博物馆能够实现几乎所有类型观众调查方法,并且具有传统观众调查方法无可比拟的巨大优点.其主要方法包括:网页实时在线(含触摸屏)问卷调查、电子邮件问卷调查、网站留言板(含触摸屏)、论坛、电子邮箱、博客等实现观众留言、在线聊天系统实现观众座谈.观众调查在国内数字博物馆建设中的应用罕有值得推介的成功案例.统计表明,50%以上的网站通过网站留言板、论坛、电子邮箱、博客实现了观众留言;极少有博物馆开展实时在线问卷调查和电子邮件问卷调查;基本上没有博物馆利用在线聊天系统实现观众座谈.今后,数字博物馆在建设中,要了解新技术的发展对博物馆观众调查手段的革命性变革并乐于采用新技术;要在数字博物馆建设中拨出专门的资金用于博物馆观众调查;要重视对观众意见的回复;要重视问卷调查法,也不能偏废论坛和微博等形式的观众调查;开展观众调查要以博物馆业务人员为主.
  • 摘要:当今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越来越大,而传统的实体博物馆由于自身的一些限制,无法满足公众对博物馆日益增长的需求,因此数字博物馆应运而生.数字博物馆以满足公众需求为基础,增强博物馆的公益性、公共性、多样性和均等性.本文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阐述了数字博物馆的特点和优势,从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和博物馆本身的社会价值来看,建设数字博物馆时应遵循三个规律:一是注重遵循计算机网络技术基础工程的发展规律;二是遵循博物馆的发展规律;三是遵循为公众服务的规律。数字博物馆的发展一定要以公众需求为基础,以满足公众所需为最根本的出发点。客观地说,相对于传统的实体博物馆,数字博物馆更能满足公众的需求,具体表现为服务理念从以展品为主到以观众为主,服务对象从精英主义到大众文化,服务形式从请勿触摸到欢迎参与。总之,博物馆如果希望发挥影响力,首先需要做到的便是满足观众的需求,引起观众的兴趣,使观众主动进入博物馆。新的博物馆形式将是以观众的立场为出发点,更强调参与和互动沟通的数字博物馆。
  • 摘要:近年来,在博物馆领域广泛开展的无障碍环境建设,包括建筑无障碍、交通无障碍、信息无障碍、文化无障碍等内容,是方便包括残障人士在内的全体公民参与博物馆活动的基本措施,是博物馆在历史发展新时期推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本文探讨信息无障碍在博物馆的发生和发展,以及针对视障观众在博物馆展厅开展信息无障碍服务,博物馆信息无障碍有两条思路,一种思路是“由特殊到特殊”,另一种思路是“由一般到特殊、再由特殊到一般”,的设计理念,在对一个系统进行无障碍程度的评价时,可以参照管理万维网标准和技术的w3c发布的信息无障碍规范,而该规范主要包括2个主题,3个优先级、14条准则和65个检查点,并通过应用案例进行了论证.
  • 摘要:为了将《数字数学博物馆》建成最具人文精神的网站,作者设计时在思考如何将科学与人文融合的问题,并做了以下探索:讲知识背后的故事,抽象概念不再是无本之源;讲重大数学问题解决的全过程,了解对解决问题有重要影响的人与他的作用,而不是一个片段;讲科学发展中人和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不是光讲一个孤立的知识;将数学家与数学史上一些重要的事件结合起来介绍;介绍数学家个体,也介绍数学家群体;讲创新的艰难,为追求真理要突破传统的束缚并要敢于向权威挑战;数学家的成功与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密切相关,这是数学文化的核心.
  •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对比实体博物馆与数字博物馆在目标受众、信息传播与接收、展示陈列方式等方面的具体差异,明确数字博物馆的服务定位,引出数字博物馆与博物馆的互补——"思考的延续、辩证的深入、理论的映射"的服务价值.进而,简析数字博物馆的基础服务、技术架构,结合其服务价值需求,为数字博物馆勾勒一个简易、明晰的服务体系.探讨展品陈列、理论研究、社会活动的综合服务对服务体系的支撑.最后,通过分析技术融合并结合受众服务需求,探讨数字博物馆所提供的服务与博物馆服务的多条连接通道如"互联网通道"、"电信通道"、"广播电视通道",并通过对现有技术的理解尝试捕捉未来技术趋势,支持促进数字博物馆服务演进.通过上述三方面论述为数字博物馆的服务发展提供理论探索、技术构想.从而为计划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各类业主提供思想准备、技术准备和服务准备,以期使可能的、未来的投资具有更高效率.
  • 摘要:数字化时代既给博物馆的传统管理模式带来了冲击,同时又为博物馆的发展和知识的传播开辟了无限的空间.随着数字技术成果在博物馆行业中的成熟应用,许多中小型博物馆在文物藏品数字化管理、多媒体陈列展示、数字导览讲解、建立数字化网站等方面开展了有益尝试.在博物馆数字化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弥补中小型博物馆在专业人才和资金方面的不足,加强其数字技术的应用,为提升博物馆的知识传播能力开辟新途径.因此,建议善于利用社会资源,加强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专业技术支持,加大经费支持是中小型博物馆开展数字化建设的有力保障,“微博”的兴起对中小型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启发。
  • 摘要:本文以中小博物馆数字化基础建设推进为议题,在明确数字化博物馆概念和实现数字化博物馆应该做的基础工作后,确定老舍纪念馆在数字化基础建设中的初级尝试的位置,列举老舍纪念馆历年在数字化方面的尝试,从中总结取得的效果,分析尝试中遇到的问题和原因,得出中小馆在进行数字化基础建设中的优势和劣势,找到作为中小馆推进数字化基础建设应该认知“数字化博物馆”的概念和实现形式,不断了解其发展的态势;以实现“数字化博物馆”为最终目标,认清本馆的实际条件:现实地制订一个科学合理的总体规划和系统计划,分步优化实现;为开展数字化建设打下牢靠的基础,不同部门的工作人员要对自己主要负责的工作内容了然于胸,完善并深化相关信息,便于随时取用;通过不同方式向优于开展数字化建设的前辈学习交流,参加相关培训,多听多看多学。
  • 摘要:本文主要探讨网络上的数字博物馆,通过对其概念的阐述,以及对我国数字博物馆发展现状的分析,从理论基础、技术创新、藏品信息、观众范围、观众反馈方面对数字博物馆的发展趋势提出了几点思考.
  • 摘要:宣南地区作为京剧的发祥地,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作为以传承和发展宣南文化为己任的宣南文化博物馆,常设梨园胜景展厅,以向广大游客介绍京剧发展历程,彰显国粹独特魅力.为了使展览更加生动,更加有效地利用现有展陈空间及展陈设备,更加有效地实现与游客的互动,本文就北京宣南文化博物馆梨园胜景展厅的数字化改造方案进行了初探.利用展厅现有建筑结构及触摸屏,结合数字化展陈手段,打造一个数字化的京剧世界,使游客切身体验京剧演员的成长经历,并从中学习到京剧的一些基本知识及宣南地区的深厚京剧底蕴.
  • 摘要:本文通过从公众需求、博物馆功能、各不同博物馆在展览及展陈中所运用的互动化项目及取得的成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方向等不同方面,利用数字化手段管理展品和展示展品的数字化博物馆,有利于整合全国的各类展品的资源,达到资源共享;提高了博物馆展品的管理水平,方便查询和研究,使展品的保护、展示和研究手段达到一个新的层次;传达给用户的信息量大,声音、图片、动画等多媒体信息同时展现给用户,拓展观众的想象空间,更容易形成用户的沉浸感。总之,数字博物馆的建设最终将打破传统博物馆之间的壁垒,实现文物资源的全人类共享。我们可以看出数字博物馆在新世纪里,能够弥补传统博物馆的各种不足,将会越来越受到社会公众的关注。因此数字博物馆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它将成为传统博物馆在互联网络上最大限度的延伸。
  • 摘要:近十年来,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经济也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信息化浪潮已经波及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的行为和心理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为了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功能及满足人们日益提高的需求,如何把新科技运用到博物馆展品的传播中,便成为一个巨大的课题.在这个终端多元化的时代,媒介传播方式极大地增加.很多博物馆内部已经存在诸多的数字化的内容,包括馆藏文物的介绍资料、声音、视频,博物馆的历史背景资料,网站新闻介绍等,但是它们之间无法有效地互相联动。博物馆提供的众多的服务项目,由于没有信息化的手段与游客进行沟通互动,这些服务项目往往不能很好地服务游客。特别是无法感受到信息化时代给他们带来的全新感觉,缺少身临其境的互动体验,比如编钟一类的文物,只能观其形而不能闻其音,不免给游客带来很多遗憾。新媒体互动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交互方式的发展也愈加多样化,给人们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博物馆的展览展示不断加入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满足广大观众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欣赏要求.中国长城博物馆2007年经过改陈,在展览展示中,不仅运用图片、文物、场景等进行静态展示,还运用电动图表、液晶电视、投影仪、幻影成像、自动语音导览、电子触摸屏等新技术手段,对长城——这一中华民族的象征进行全方位的展示,使整个展览动中有静、动中有影有声,更具趣味性和吸引力.
  • 摘要:博物馆场馆虚拟现实展示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具有的沉浸感、交互性特点,通过趣味性的提升、参与性的加强,使得展示内容具有较高的接受度,成功地在观者认知层面上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本文试图阐释为了达到更好的传播效果,即心理和态度层面上的传播效果,"对话"在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的重要性.同时,试图分析场馆虚拟现实展示中反馈环节目前存在的问题,笔者认为如果想要获得有参考价值的反馈信息,首先需要在操作层面上构建适合的反馈环境。可以考虑加强讲解员的作用,搭建和观众交流的平台。比如在展示过程中设定适当的交流时间,由讲解员进行引导,主动从观众那里获取意见信息。另外,还需要摸索一套反馈体系。比如在现场设置问卷调查,或者利用网络开设反馈信箱,拓展反馈渠道。在获得反馈信息后,如何处理也是一大难题。观者的反馈信息除了上述说到的感性多于理性之外,还具有过于笼统、零散等特点,传播者需要对这些反馈进行分析并从中确定有参考价值的信息。
  • 摘要:在查阅各种文献资料,并进行现场CG(计算机动画)制作材料的收集、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倦勤斋通景画的特点,同时发挥虚拟现实技术的优势,再现了倦勤斋通景画虚拟场景.通过虚拟现实展示,寻找一个配合倦勤斋修缮工程的新型展示方向.在这次展示中,进行了艺术和内容上的创新尝试,成功展示了倦勤斋古建筑背后的设计思想,让国内外观众由通景画进入到一个中国皇帝的江南梦境,相比以往的节目更多了一份人文的关怀.运用此技术不仅丰富了文化遗产的内涵,而且也提高了展示艺术和手法,使观众了解了倦勤斋通景画的历史渊源及其重要意义.
  • 摘要: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艺术以及文化艺术的发展,文物数字化已经越来越受到大众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数字博物馆是数字化技术在博物馆研究领域和应用的集中体现,而文物的数字化是建设数字博物馆的基础,更是核心内容.本文主要分析了几种文物数字化技术,以及它们在数字博物馆中的应用.
  • 摘要:本文从数字博物馆的公共服务性角度,探讨数字博物馆作为一种新的文化传播媒介,如何完成在实体博物馆中难以实现的公众对话环节.并探讨在这个环节中,最前沿的虚拟现实技术是如何有效地促进公众对话.而博物馆实体资源开发为数字资源的服务系统,它包含信息采集,数据库建设,数字虚拟展厅。
  • 摘要:数字博物馆作为近几年在互联网中新兴的行业群体,使用SNS技术作为辅助发展模式,注定会为整个行业带来新鲜的血液.通过对社会关系系统、微博客系统、知识库系统等深入研究,最终帮助数字博物馆完成Web3.0的转换.通过对API产品的研究,对内容复用、内容推送模式的探索,最终形成完整的虚拟电子产品线.
  • 摘要:水晶石公司凭借在数字视觉和网络交互技术领域的多年经验积累,利用其国内领先的NCITY虚拟体验平台提供博物馆数字化互动展示的应用,在互联网和智能终端上实现了博物馆虚拟浏览体验和文物的三维交互展呈,通过网络化环境为大众提供文化资产的服务,这在国内文博展览展示领域是一次创新的尝试,也为该领域开辟了一个新的发展思路.
  • 摘要:运用现代化新技术、新平台——微博,来为博物馆数字化建设服务,满足观众不断产生的、新的个性化需求,加强博物馆亲和力,以一种全新的形式展示博物馆文化,让博物馆走在社会发展的最前沿,为博物馆累积更多的人气,促进博物馆事业发展.
  • 摘要:在日常的生活、生产活动中,在诸如工业产品展示、商品展示、影视、游戏、虚拟现实场景中的物体展示,基于军事虚拟战争中大量物体的三维重建,都有大量的相关需求亟待满足;互联网的形态一直以来都是2D模式的,但是随着3D技术的不断进步,在未来的5年时间里,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互联网应用以3D的方式呈现给用户,包括网络视讯、电子阅读、网络游戏、虚拟社区、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甚至对于旅游业,3D互联网也能够起到推动的作用,一些世界名胜、雕塑、古董将在互联网上以3D的形式来让用户体验,这种体验的真实震撼程度要远超现在的2D环境。物体若实现立体展示,首先要构建物体的三维模型。因此,三维模型的合成速度、效率对上述应用的推广起着重要的影响,对基础投入本来就非常有限的科普展览展示应用来说,尤其重要。目前,构造三维模型的成熟方法主要有:三维软件建模和利用仪器设备建模,重点介绍了基于序列图像三维模型重建方法。
  • 摘要:随着计算机虚拟现实技术的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将这一数字化展示技术应用于日常的展览中,而三维数据的CG(计算机动画)制作是一切虚拟现实展示技术的基础,本文以故宫文化资产数字化应用研究所发表的虚拟现实节目为例,剖析博物馆虚拟现实展示技术中的CG制作方法.
  • 摘要:首都博物馆视频采集与制作小组于2006年底正式成立,它的成立主要填补了首都博物馆"文化遗产和博物馆信息集成应用体系"中对动态视频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加工、应用等方面的空缺.本文从首都博物馆视频影像资料采集的意义说起,通过首都博物馆影像资料的采集方式、影像资料的加工方式、影像资料的存储方式、影像资料的应用途径、今后注意的问题这五大方面,归纳及总结首都博物馆目前的基本情况,为今后博物馆在动态影像资料的收集、整理、使用上提供一定的参考.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