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

教育不平等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221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1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24706篇;相关期刊174种,包括中国青年研究、北京社会科学、才智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北京师范大学首届教育社会学论坛、2006年和谐社会与新农村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2006年全国青年农业经济学者年会等;教育不平等的相关文献由250位作者贡献,包括杨俊、方长春、黄潇等。

教育不平等—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15 占比:0.86%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4706 占比:99.11%

总计:24927篇

教育不平等—发文趋势图

教育不平等

-研究学者

  • 杨俊
  • 方长春
  • 黄潇
  • 刘精明
  • 张锦华
  • 王元超
  • 吴方卫
  • 吴晓刚
  • 吴炜
  • 张丽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孟大虎; 许晨曦
    • 摘要: 自2000年以来,我国教育扩展的速度和步伐明显加快。教育扩展显著改善了人口受教育状况,但群体间在平均受教育年限增加幅度和受教育程度改善上存在显著异质性。对于我国各省份内部而言,教育扩展几乎都产生了降低教育不平等的积极效应,但在很多省份,教育在人口中的分配仍然处于“高位”不平等状态。与此同时,全国教育基尼系数的水平却是上升的,组内的教育不平等下降并没有导致整体的教育不平等下降。因此,应继续深化和优化教育扩展进程,以深化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加强“四新建设”和紧缺专业人才培养,重塑生产人力资本的教育培训体系,高度重视对教育不平等问题的治理,从而实现教育资源的公平及优化配置。
    • 赵立业; 吴卫星
    • 摘要: 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的数据,采用因子分析法构建金融素养指标,分析金融素养对代际收入流动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结果表明,金融素养能够降低父代收入对子代的影响,促进代际收入流动;通过影响创业活动和负债倾向,金融素养对农业户口和低收入群体作用效果更明显。在教育不平等背景下,金融素养能缓解由教育结果不平等引起的代际收入持续性。提高金融素养是促进低收入群体代际流动,实现共同富裕的一条途径。
    • 郭丹丹
    • 摘要: 教育是维护社会平等的重要机制,教育资源是调节社会平等的工具性存在。教育与社会的交互作用是以资源分配为中介来完成的。按照从外部社会资源到教育资源,再从教育资源到个体分配的次序,中介机制可分为以学校阶层构成为中介要素的宏观中介机制和以学生学业成绩为中介要素的微观中介机制;回到资源语境本身,不仅体现为不平等的表现形态,也可追溯到中介机制发生的最终解释系统。把握竞争性与教育性的平衡,维护教育独立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坚持多因素和综合性相结合,体现从单一走向多元的方向性,是促进现代社会教育更加趋向平等的可能路径。
    • 郭丹丹
    • 摘要: 教育不平等的现实和对平等的不懈追求,是同一问题的两面,伴随着教育的发展走势越来越细微、幽深。发生学在此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不平等机制的研究框架。本研究梳理和探究当前存在的不平等在教育领域的作用机制和形成逻辑。从实践发生,追溯不平等事实发展的逻辑理路;从认识发生,总结平等追求中的理论凝结;从政策发生,考察平等理念在现实中的推进。通过实践、认识和政策发生,得出当下教育不平等是关系与资源分配交迭的结论,并提出相关建议。
    • 尹秋玲
    • 摘要: 阶层分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竞争现象兴起且日趋激烈化,在实践形式上表现为择校报班、母职陪读、父职配合与家校关系经营,可从教育责任伦理变迁视角来解释其兴起逻辑。教育责任伦理意旨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四类主体在教育服务资源供给、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上的责任归属秩序,可通俗理解为:谁应为学生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开放化、教育资源质量结构等级化的“推力”与家庭教育发展任务刚性化的“拉力”中,教育责任伦理朝着家庭化方向发生变迁,从传统“读书的料”变成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它为家长全面参与教育提供了价值合理性,并在县域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刺激家长教育竞争实践,由此推动农村教育竞争兴起。教育责任伦理家庭化也意味着农民子女教育阶层流动模式日渐从学生个体奋斗转变为家庭组织化动员,家庭成了新时期教育不平等扩大和再生产的前沿阵地,亟须引起重视。
    • 李明
    • 摘要: 基于CGSS的5期数据,文章从教育结果不平等和教育机会不平等关系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城乡教育不平等的队列演变趋势。研究发现,对于1949—1995年出生的城乡居民而言,城乡教育结果不平等随队列的演进呈现先降后升的“V”形变迁趋势,最低点出现在1970队列附近。对城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分解分析发现,这是各升学阶段的机会不平等和权重共同变化的结果。在早期队列当中,小学入学率的饱和有效地缓解了城乡教育结果不平等。而到了晚期队列,初中升高中阶段机会不平等的上升及权重的大幅增加使得该阶段成为城乡教育结果不平等的主要来源。本研究的政策意涵在于:降低农村籍学生基础教育辍学率,提升其高中升学率对于缩小当前阶段的城乡教育结果不平等至关重要。
    • 谢永祥
    • 摘要: 已有研究基于理性行动理论来解释高等教育扩张后城乡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差距进一步拉大这一社会事实,但该理论假定城乡居民的教育成本与教育机会总量一致,忽视了农村居民遭遇的直接结构排斥。从结构排斥假设出发,使用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8)数据,以城乡居民高中教育机会获得差距来理解城乡高等教育不平等。研究发现:第一,1999年后,农村、县镇居民与城市居民的普通高中教育机会获得差距进一步扩大,农村与县镇居民遭受空间排斥;第二,1999年后,与城市居民相比,农村居民更可能进入中等职业教育,而与普通高中相比,就读中等职业教育不利于高等教育机会的获得,农村居民遭受通道排斥;第三,在空间与通道双重排斥的影响下,高等教育扩招后,农村、县镇居民与城市居民的高等教育机会获得差距进一步增大。这为大学扩招后城乡高等教育机会不平等加剧的经验事实提供了新的理论解释。
    • 史春玉; 袁媛; 潘怡铮
    • 摘要: 基于累积劣势理论框架,运用在绍兴市实地访谈数据,发现既有教育分流制度导致弱家庭资本背景的农民工随迁子女往往只能在位于城市边缘地区的薄弱学校就读,造成教育起点劣势.随着教育阶段的深入,各种结构性因素包括薄弱学校、 散养式家庭教育模式、 消极同侪效应、 社会刻板印象等交织互动,形成累积性劣势行动框架环境,共同作用于随迁子女的教育期望、 学习表现和学业能力,最终在随迁子女中间形成一种"自弃文化",主动放弃对高学业成就的追求.因此基于择优录取原则的教育机会分配应当重视教育起点公平和竞争过程条件公平.
    • 乔俊苗
    • 摘要: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CFPS)研究教育的代际传递问题.结果表明: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对子女的受教育水平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父母的受教育程度越高,子代就有更多的教育机会;父亲与母亲不同的受教育水平对子代的教育机会有不同的影响,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子代的教育影响更大;从教育的代际流动性方面来看,农村的教育代际流动性低于城市,最后再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
    • 乐志强; 尹科
    • 摘要: 目前关于教育在代际流动中作用机制的研究往往忽视家庭背景因素可能造成的教育不平等,或者较少考虑宏观环境因素对代际流动的影响.为弥补这一不足,可从收入代际流动的视角,将父代收入对子代教育获得的影响以及子代教育获得对其收入的影响这两个问题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并关注宏观环境的作用.结合相关文献,从理论上分析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作用机制,研究结果显示:优势家庭通过投资子代教育进行代际地位传递是合理的,但会导致教育不平等;教育在代际流动中的中介效应较大,但受到公共教育经费投入政策、教育扩张政策、收入不平等等宏观环境的影响;教育对我国代际流动性的解释力可能低于社会资本和财富资本.由此,建议健全婴幼儿教育和医疗保健体系、改善家庭教养方式和儿童成长环境、加大对低收入地区和家庭的教育财政投入、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制度.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