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阶层流动

阶层流动

阶层流动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社会学、中国政治、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5966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四川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5第十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2012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第三届(2016)时尚传播国际论坛等;阶层流动的相关文献由18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红瑾、何炼成、侯丽羽等。

阶层流动—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0.61%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25966 占比:99.37%

总计:26130篇

阶层流动—发文趋势图

阶层流动

-研究学者

  • 王红瑾
  • 何炼成
  • 侯丽羽
  • 刘涛
  • 吕静
  • 周雪娇
  • 崔江龙
  • 康杰
  • 廉思
  • 张梦雨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晓琳
    • 摘要: 实现全面依法治国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内容和重要保障,提高司法信任则是实现全面依法治国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CGSS2017数据,揭示了阶层流动对我国公民司法信任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统计结果表明:我国公民不仅有较高的司法信任水平,而且规模性地实现了上向阶层流动。下向阶层流动会显著抑制公民的司法信任,上向阶层流动则会通过提升公民的社会公平感从而间接地促进司法信任;社会公平感在公民的上向阶层流动和司法信任之间发挥完全中介效应。可见,欲进一步提升公民的司法信任,须扩大其上向阶层流动机会,缓解其社会地位焦虑,强化其社会公平感。
    • 缪姝涵; 顾辉
    • 摘要: 学校是社会工作专业的研究和服务领域之一,但目前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活跃度偏低,国家“双减”政策的落地和推进为学校社会工作研究与实践带来了新机遇。当下中小学开展课后服务存在着专业师资不足、服务专业化程度不高等痛点和难点。天文科普是青少年感兴趣的主题,课后服务市场需求较大。在教育资源存在差异的状态下,学校社会工作可发挥专业优势,提供天文科普等课后服务,配合“双减”政策落地,有利于提升青少年科学素养,促进教育阶层流动
    • 尹秋玲
    • 摘要: 阶层分化背景下农村教育竞争现象兴起且日趋激烈化,在实践形式上表现为择校报班、母职陪读、父职配合与家校关系经营,可从教育责任伦理变迁视角来解释其兴起逻辑。教育责任伦理意旨政府、学校、家长和学生四类主体在教育服务资源供给、教育过程与学生学业成就上的责任归属秩序,可通俗理解为:谁应为学生教育发展负主要责任?在农村教育资源配置模式开放化、教育资源质量结构等级化的“推力”与家庭教育发展任务刚性化的“拉力”中,教育责任伦理朝着家庭化方向发生变迁,从传统“读书的料”变成了“不能输在起跑线上”。它为家长全面参与教育提供了价值合理性,并在县域开放的教育环境中不断刺激家长教育竞争实践,由此推动农村教育竞争兴起。教育责任伦理家庭化也意味着农民子女教育阶层流动模式日渐从学生个体奋斗转变为家庭组织化动员,家庭成了新时期教育不平等扩大和再生产的前沿阵地,亟须引起重视。
    • 葛鹏; 葛玉好
    • 摘要: 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六年的数据研究了城乡大学毕业生的收入差距问题。研究发现:(1)城市大学生的收入显著高于农村大学生;(2)控制就业地区后,两者的收入差距不再显著;(3)控制父母受教育水平后,两者的收入差距也不再显著;(4)同时控制就业地区和父母受教育水平后,农村大学生的平均收入反而高过城市大学生,因为考上大学的农村学生是“极度正向选择”的群体。机制分析显示,农村成长环境对孩子的风险偏好等非认知能力存在消极影响。因此,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仅靠高等教育难以弥合,还需对农村孩子的非认知能力进行有意识的培养,以促进农村大学生的跨阶层流动
    • 陈奕涛
    • 摘要: 乡村振兴与乡村建设的关键在教育,但是当前农村新“读书无用论”观念的存在,却成为新阶段乡村教育振兴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对于这一观念,我们可以从农村中小学生及其家长的观念与行为中看到,其主要表现为农村父母对其子女家庭教育的消极观念、农民子女普遍且严重的厌学倾向以及他们对继续读书孩子的不解与质疑。其形成逻辑在于农村特定阶层基于其经济身份所导向的知识观。针对此种社会现象,政府治理要以乡村教育行动为着力点,通过推动知识价值在农村的普及、建立不同阶层社会交往机制、建构乡村知识场域、将专家学者引入乡村教育体系来逐步化解新“读书无用论”。
    • 朱永富
    • 摘要: 作为一个符号,"凤凰男"是社会阶层差异和阶层流动的产物。当代中国最突出的社会阶层差异是城乡差异。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种社会结构内化成了李佩甫的小说意义结构。在书写城乡二元结构时,"凤凰男"成了他一个重要的叙事符号。正是通过"凤凰男"的阶层流动,李佩甫小说映照出了当代社会存在的诸多问题。李佩甫小说中"凤凰男"往往是在农村吃"百家饭"长大的,进入城市之后,往往对乡亲们有着很强的使命感。
    • 陈乐
    • 摘要: “乡野”和“庙堂”隐喻两种不同的场域:在物理层面,前者象征农村生活空间,而后者象征城市生活空间;在制度层面,前者象征社会结构的下层,而后者象征社会结构的中上层.从乡野到庙堂的穿越,既是物理空间的迁移,也是社会阶层的流动.陪读作为农村家庭投资子女教育的一种方式,是借由物理空间的迁移而期望实现社会阶层的流动.然而,陪读虽然将农村子弟从乡土空间转移到城镇空间当中,但由于农村家长可能依然延续其既有的文化惯性及教育观念和教育方式,因而陪读这一行为本身在助力农村子女的学业成功上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在多元竞争的新情境下,农村家庭需再造其教育观念,超越单一化的教育投入,而从更多元的内容中拓展其子女的教育.学校与农村家庭之间需建立有效的家校合作机制,以促进学校中的文化形态与教育理念迁移到农村家庭当中.此外,应挖掘乡村空间中有教育意义的元素,以拓展学校的教育边界和教育内容,从而助益于消除城乡之间的隔阂,实现城乡教育的良性互动与共同发展.
    • 汤瑞丽
    • 摘要: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进阶过程中,大学促进阶层流动的社会功能已完成了从直线跨越到非线性发展的转变。虽然促进阶层流动并非其天赋职能,但出于获取制度合法性的生存需求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考量,大学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传统语境中,上大学意味着阶层的直线跨越,高等教育通过地位商品的优势实现学生的平台上移,以文化资本的累加实现资本的综合化,并以竞争后移的方式助学生实现阶层的二次流动。在时代背景下,直线跨越希望渺茫,非线性发展理应被众人接纳。大学不再强调阶层跨越的单向性、不可逆性与僵直性,转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迂回、弹性的流动方式。从质量观的角度出发,以多元渠道的畅通减缓阶层流动的阻力、以高阶思维的获得作为反贫困的内生机制,以价值融合与文化实践模糊阶层藩篱等,将是与之匹配的行动策略。
    • 周雪娇; 崔江龙; 吕静
    • 摘要: 基于2015年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CSS)数据,运用有序Logit模型考察阶层定位与社会公平感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从阶层定位来看,中低阶层群体的社会公平感越强和预期阶层流动越快则幸福感越强,以往阶层流动仅对低阶层居民的幸福感具有显著影响,而高阶层居民的社会公平感、阶层流动与幸福感的关系并不显著,阶层流动可以调节阶层定位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效应。从社会公平感来看,对公平感较强的群体来说,阶层定位和预期阶层流动对其幸福感存在积极影响;对公平感较低的群体来说,阶层定位和以往阶层流动对其幸福感存在积极影响,机会公平感对于提高社会公平感较低群体的幸福感具有更为重要的作用。研究还发现,阶层定位及阶层流动、社会公平感对居民幸福感的影响有明显的地区、城乡、性别异质性。因此,提出在有效解决社会公平问题的同时,要提高社会各阶层流动的积极性,从而增强居民幸福感。
    • 汤瑞丽
    • 摘要: 在高等教育从精英化、大众化再到普及化的进阶过程中,大学促进阶层流动的社会功能已完成了从直线跨越到非线性发展的转变.虽然促进阶层流动并非其天赋职能,但出于获取制度合法性的生存需求与人道主义精神的价值考量,大学仍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在传统语境中,上大学意味着阶层的直线跨越,高等教育通过地位商品的优势实现学生的平台上移,以文化资本的累加实现资本的综合化,并以竞争后移的方式助学生实现阶层的二次流动.在时代背景下,直线跨越希望渺茫,非线性发展理应被众人接纳.大学不再强调阶层跨越的单向性、不可逆性与僵直性,转而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迂回、弹性的流动方式.从质量观的角度出发,以多元渠道的畅通减缓阶层流动的阻力、以高阶思维的获得作为反贫困的内生机制,以价值融合与文化实践模糊阶层藩篱等,将是与之匹配的行动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