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情养性
怡情养性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11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体育、轻工业、手工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专利文献261篇;相关期刊105种,包括美术、中医健康养生、当代广西等;
怡情养性的相关文献由107位作者贡献,包括朱光潜、刘应征、林宁等。
怡情养性
-研究学者
- 朱光潜
- 刘应征
- 林宁
- 陈文艺
- 丁凯红
- 何建东
- 俞启瑞
- 健民
- 刘勇先
- 刘庆和
- 刘德海
- 刘志信
- 刘跃
- 单国强1
- 卢嘉佳
- 史波
- 吴福华
- 吴粉珍
- 吴黎宏
- 唐惠忠
- 孙云毅
- 孙士杰
- 孙家峰
- 孙思欣
- 孙晓绯
- 孙立峰
- 孙雅娟
- 孟令豹
- 季将耀
- 宁艳梅
- 小嗳妈妈
- 尤今
- 尹智炜
- 张俊
- 张曼娟
- 张桂辉
- 张武华
- 张馨文
- 彭明权
- 徐国荣
- 拜湃
- 文兰
- 本刊编辑部
- 朱佳娴
- 朱培垓
- 李优治
- 李小军
- 李玮
- 李艺群
- 李阳波
-
-
-
-
摘要:
以“美”锻造,向“美”奔跑,愿你展欢颜。——江虹她从“美育”的视角来研究和创建特色班级,引导学生在班级生活中朝夕相处、共同奋进,在班级活动中荣辱与共、苦乐相协,在彼此心中消弭隔阂、相互感通。她挖掘丰富的美育资源。孔子时代就推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发展到今日,我们的班级美育内容更为丰富,美育载体更为多样。和顺情志的课程、具体可感的形象、怡情养性的活动、涤荡人心的情感都能给班级成员提供感性的触碰,进而点燃其心灵,升华其精神世界。
-
-
李优治;
朱佳娴
-
-
摘要:
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朱光潜先生也曾指出,"美育为德育的基础",强调道德的养成要从怡情养性做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提出,"美是纯洁道德、丰富精神的重要源泉。
-
-
王幸
-
-
摘要:
人们常认为,怡情养性是学习或欣赏绘画所得到的最大益处。但真的只有这些吗?每当我想提笔学习绘画时,这个问题就会蹿进脑海。直到有一天,我看到了卡拉瓦乔的《以马斯的晚餐》。那是在英国国家美术馆32号展厅里,《以马斯的晚餐》挂在最显眼的位置。故事记载于《路迦福音书》中:复活节的晚上,两个信徒步行回到以马斯。途中,出现了一个陌生人,请求与他们同行。于是,三人一起到达了以马斯。
-
-
宁艳梅
-
-
摘要:
中医养生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明代学者陈益祥提出了“六养”:流水之声可以养耳,青禾绿草可以养目,观书绎理可以养心,弹琴学字可以养指,逍遥杖履可以养足,静坐调息可以养筋骸,就是强调怡情养性,从而调畅气机、疏通气血、调整脏腑功能、维持机体健康。
-
-
-
-
摘要:
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也是一位胸怀韬略的大军事家、政治家。生于1328年,卒于1398年,寿终于71岁,这在古代帝王将相中,也是不多见的。他之所以长寿,恐怕与他善于怡情养性,修身健体有关。
-
-
李小军
-
-
摘要:
古人寄情山水,以山水怡情养性,以山水寄寓哀乐,以山水探寻人生的哲理。柳宗元、袁宏道、张岱三位文人钟情山水,以山寄情,形成了文化史上千峰竞秀、各美其美的景象。仁者柳宗元:借厚重之山吐胸中之气以山比德显政,是柳宗元故事里的永恒内容。
-
-
张桂辉
-
-
摘要:
退休之后,闲来无事,除了看看书报、写写文章,自由自在、别无其他爱好的我,偶尔与朋友相约外出垂钓。钓鱼,久坐不动,频抛鱼饵,既可获得乐趣,又可怡情养性。唐代李群玉有诗云:"七尺青竿一丈丝,菰浦叶里逐风吹。几回举手抛芳饵,惊起沙滩水鸭儿。"几年下来,断断续续水边垂钓,多多少少有些许体会:钓鱼战果大小,除了技巧高下,关键更在于是否准备好"芳饵"。
-
-
耿洁;
董楠
-
-
摘要:
2015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强调开设丰富优质的美育课程,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要增设戏剧课程。为了贯彻落实意见,培养“完整的人”,学校尝试将戏剧美育融入教学实践,希望每位教师都能通过这种怡情养性的方式引领学生树立良好的审美观,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并借助戏剧美育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教育融入戏剧 戏剧走进课堂为提高教师开展戏剧美育的能力,学校坚持组织相应的教师培训。
-
-
吴黎宏
-
-
摘要:
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有些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
-
-
洛梅笙
-
-
摘要:
“杖入园林,令园丁种植蔬菜,开垦沟畦,芟草灌花,结缚延蔓,斫伐横枝,毋滋冗杂。时即采花插瓶,以供书斋清玩。”这是明代文人高濂怡情养性的日常活动,瓶花则是作为这类燕闲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明代文人们对于花材组合搭配的细细思量、花器的精心选择,如此费劲的精致,是以鉴赏的形式定义了生活之美,以抵达所向往的极乐——是在繁华趋富的时代下,于一花一叶中寻找“桃花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