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训练
归因训练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38篇,主要集中在教育、体育、心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35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91559篇;相关期刊262种,包括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国教育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中国首届心理咨询师大会暨心理危机干预研讨会、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等;归因训练的相关文献由445位作者贡献,包括韩仁生、满力、王斌等。
归因训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91559篇
占比:99.63%
总计:91897篇
归因训练
-研究学者
- 韩仁生
- 满力
- 王斌
- 余强
- 向梦思
- 张宁
- 杨丽明
- 王纯
- 韩含
- 刘秀勤
- 单敬
- 孙洲元
- 尚秋敬
- 尹华荣
- 张志捧
- 张晓宏
- 曹晖
- 曹聘
- 李梅
- 焦永倩
- 王冬华
- 王大伟
- 王慧萍
- 王艳静
- 童莉
- 翟丽萍
- 胡象岭
- 范秋生
- 薛雅静
- 谢源进
- 谭冬梅
- 阳淑芸
- 马剑芳
- 马红宇
- 黄雪颖
- 伍媚春
- 刘力
- 刘晓
- 刘蔚
- 华翠环
- 司军强
- 吕燕
- 吴琦
- 吴艳平
- 夏迎娟
- 姜世昌
- 孙凌宇
- 孟春玲
- 张亚林
- 张秀珍
-
-
董慧君;
王红宇;
蒋欣
-
-
摘要:
目的:探究在归因训练联合心理引导干预对肾脏移植手术病人归因方式、自我管理效能及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方法:选取医院重症医学科2019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83例肾脏移植手术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肾移植术后护理及心理引导,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联合归因训练,干预前后采用归因方式问卷(ASQ)、健康促进策略量表、单项目主观幸福感量表对病人的归因方式、自我管理效能及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病人正性事件、ASQ总分高于对照组,负性事件得分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观察组病人减轻压力、正性态度、自我决策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实施干预后幸福感、自我适应度、家属理解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归因训练对肾脏移植手术病人实施干预,可改善病人归因方式,提高自我管理效能,增强病人主观幸福感。
-
-
左小芳;
王良梅;
张成伟
-
-
摘要:
目的:探讨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实施归因训练的效果。方法:选择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收治的接受肾移植手术的患者10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50例。在研究过程中,观察组有2例出现排异反应,对照组有1例出现排异反应,1例未能够顺利完成治疗,剔除4例,最终纳入96例患者,两组各48例。对照组行常规术后训练疗法,观察组行术后早期归因训练疗法。对比两组疗法前后负性情绪、归因方式、睡眠质量及生活质量变化情况。结果:两组治疗4周后孤独、焦虑、抑郁、愤怒及总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除孤独外,焦虑、抑郁、愤怒及总分分别为(12.97±2.66)分、(8.80±1.09)分、(5.08±0.84)分、(40.28±4.9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归因方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治疗4周后归因方式各项评分中内外、普遍、稳定和总分分别为(2.50±0.61)分、(4.02±0.65)分、(5.99±0.94)分、(13.28±2.16)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各睡眠质量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入睡时间、睡眠时间、睡眠效率、睡眠质量及总分分别为(1.81±0.47)分、(1.26±0.41)分、(0.91±0.27)分、(1.15±0.41)分、(5.26±0.95)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4周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4周后生活质量各项评分中的生理功能、社会功能、心理职能、疾病治疗、总体生活质量及总分分别为(24.85±2.95)分、(39.94±3.78)分、(24.73±2.04)分、(25.39±2.06)分、(22.69±1.83)分、(145.02±13.6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肾移植受者术后早期实施归因训练疗法可明显缓解其负性情绪,改善归因方式与睡眠质量,提高生活质量。
-
-
柴红;
石彩晓;
尚清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和身心健康水平的影响.方法 采取便利抽样法,于2019年9-12月选取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的324名儿科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2名.对照组儿科护士进行常规工作和日常学习,而干预组儿科护士则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归因训练进行干预,干预3个月后采用护士同情心疲乏量表和康奈尔健康问卷调查两组儿科护士的同情心疲乏和身心健康水平.结果 干预3个月后,干预组护士同情心疲乏量表总分为(93.31±12.48)分,低于对照组的(110.71±13.57)分,且干预组的热情丧失、精神紧张、情感淡漠、行为消极、斗志丧失以及能力怀疑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的康奈尔健康问卷总分为(15.78±3.46)分,低于对照组的(20.63±4.5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归因训练可降低儿科护士同情心疲乏水平,改善护士的身心健康水平,提升护理质量.
-
-
米爱红;
高瑞瑞;
戴毅;
王晓娜;
刘晓;
夏迎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归因训练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血液净化的ESRD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护理组(n=42例)采用常规护理,归因训练组(n=4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归因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归因方式、负性情绪(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21版项BDI-21)。结果干预后,归因训练组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归因训练组负性事件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正性事件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归因训练组BAI评分、BDI-21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归因训练可增强接受血液净化的ESRD患者主观幸福感,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还能促使患者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
-
谢战德
-
-
摘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也在逐渐完善和改变.新时代的背景下,教师不应该只让学生进行文化课知识的学习,单纯为了考出一个好成绩,而是需要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增加自己的社会竞争力.如今,体能教学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注重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以提高自己的综合素养为学习目的,好的身体素养是学生提升自己能力的关键所在,所以体育教育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提升学生的身体素养和体能水平,如此一来学生才可以真正地成为新时代所需要的新型人才.因此,人们关于某一种行为进行分析,只有了解这个行为的根本原因,他们才能够有效地去控制行为.归因在学生运动训练过程中有着很大的必要性,让学生明确了自己为什么要去运动,这样一来他们才可以有目标地去进行运动训练,运动效率才会得到提升.
-
-
米爱红;
高瑞瑞;
戴毅;
王晓娜;
刘晓;
夏迎娟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接受血液净化治疗在终末期肾病(ESRD)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河南省直第三人民医院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接受血液净化的ESRD患者85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组.常规护理组(n=42例)采用常规护理,归因训练组(n=43例)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采用归因训练.比较两组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归因方式、负性情绪(贝克焦虑量表BAI、贝克抑郁量表21版项BDI-21).结果 干预后,归因训练组主观幸福感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归因训练组负性事件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正性事件评分高于常规护理组(P<0.05);归因训练组BAI评分、BDI-21评分低于常规护理组(P<0.05).结论 归因训练可增强接受血液净化的ESRD患者主观幸福感,改善其焦虑、抑郁情绪,还能促使患者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
-
-
赵艳红;
王丽梅;
赵阳;
李桂萍;
王彭;
邵笑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对肺癌术后患者癌性疲乏、生存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9年7月-2020年7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89例肺癌术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4)及观察组(n=45).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归因训练干预.收集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两组患者癌性疲乏量表(CFS)、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WHOQOL-100)及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评分.结果 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WHOQOL-10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CFS评分低于干预前,且观察组CF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1、3个月观察组患者HAD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归因训练能有效改善肺癌患者癌性疲乏及焦虑抑郁症状,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
-
高莹莹;
刘长红;
刘鸿;
王蔚云;
沙璐璐;
陆媛;
许睿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在老年心脏瓣膜置换术(HVR)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5月至2020年5月我院收治的老年HVR患者113例,采用分层随机法分为观察组57例与对照组5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观察组联合应用归因训练.出院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归因方式与自我管理能力.结果 观察组老年HRV患者正性事件、人际事件、成就事件、内外维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负性事件、宿命维度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症状管理、治疗依从性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情绪管理、自我效能管理、自我管理能力总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归因训练有助于引导老年HRV患者形成积极的归因倾向,促进自我管理能力的养成.
-
-
-
武瑾;
陆颍;
徐珍珍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归因训练在非小细胞肺癌患者(NSCLC)术后情绪管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8月-2019年7月收治的128例NSCLC术后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7年8月-2018年7月纳入的NSCLC术后患者64例设为对照组,2018年8月-2019年7月纳入的NSCLC术后患者64例设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采用归因训练.采用归因方式问卷(ASQ)、医院焦虑抑郁量表(HADS)、肿瘤治疗功能评价量表-肺癌(FACT-IA.0)评价干预的效果.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患者ASQ总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HADS中的焦虑、抑郁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后观察组患者FACT-LA.0总分及各维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归因训练能帮助NSCLC术后患者建立积极的归因方式,有效缓解其负性情绪,提高生活质量.
-
-
-
赵翠英
-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归因是根据所获得的信息,对他人或自己的外在行为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其行为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训练是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成绩的有效干预手段。目前,关于归因训练的实践研究比较匮乏,本文从高职学生的社会心理的角度出发,试图通过对高职学生归因问题研究的分析,探索高职学生归因过程的特征。并通过对当今三种主流归因训练模式的理论探究,尝试架构与高职学生归因特征相适应的归因训练模式的设计框架,并在本院的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教学进行跟踪实验,初步探讨了高职学生在计算机实践教学过程中归因训练应注意的问题,为其他专业的归因训练研究提供了思路。
-
-
胡芬玲
- 《北京市高等教育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
| 2008年
-
摘要:
每个学生在教育实践中都会遭遇成功或失败,学生对其学业成败的归因可以直接影响其情绪体验、成就动机水平和学习行为。在我国目前的教育实践中,由于忽视对学生正确的归因训练,导致部分学生经常体验学业失败带来的烦恼、自卑和无助,极大地降低了学生的抱负水平和学习效率。本文拟就归因理论在教学中的运用,探讨通过合理的归因训练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实现预期的教学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