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毒株
弱毒株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351篇,主要集中在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植物保护、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0篇、会议论文18篇、专利文献33959篇;相关期刊82种,包括生物技术通报、广西畜牧兽医、畜牧兽医学报等;
相关会议17种,包括第三届东北三省暨内蒙古自治区免疫学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畜牧兽医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九次学术研讨会、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等;弱毒株的相关文献由1058位作者贡献,包括田克恭、张许科、汪铭书等。
弱毒株—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959篇
占比:99.51%
总计:34127篇
弱毒株
-研究学者
- 田克恭
- 张许科
- 汪铭书
- 程安春
- 孙化露
- 孙进忠
- 于泽坤
- 单学强
- 李思菲
- 栾志舫
- 刘阳
- 李明义
- 李朝阳
- 毕云英
- 程晓霞
- 金红岩
- 陈少莺
- 马礼照
- 郭容利
- 何孔旺
- 廖永洪
- 朱小丽
- 林锋强
- 王继春
- 童光志
- 陈仕龙
- 侯继波
- 刘伟
- 孙国凤
- 宁宜宝
- 张洪亮
- 李莉萍
- 杨峻
- 梁万文
- 王劭
- 王志胜
- 王楠
- 王瑞
- 童武
- 许梦微
- 贾仁勇
- 邵华斌
- 郑亚婷
- 郑浩
- 金宁一
- 金扩世
- 陈明
- 陈舜
- 黄婷
- 丁家波
-
-
-
程伟华;
梁耀祥
-
-
摘要:
当前,有很多种猪场(扩繁场、原种场)将自产小种苗投放到有饲养资质且生物安全条件好的养户去饲养,我们一般将这种养户简称为种猪代养户或种猪代养场。小种苗经过5~6个月的饲养后,选留合格种猪,再根据种源性质和种猪日龄供给需要的母猪场,其中商品场引种更新的频率较高,一般都是从代养场选留引种回场。由于当下引种的外部环境比较复杂,非瘟防控形势依然严峻,野毒和各类型弱毒株仍将长期存在。
-
-
陈维;
谭涛
-
-
摘要:
自2018年我国首次确诊非洲猪瘟疫情以来,各规模化猪场纷纷进行了非洲猪瘟防控的探索,根据非洲猪瘟病毒通过接触传播且传播速度慢的流行特点,有关猪场发明了精准清除策略,推广后得到了业内人员的广泛认可.然而随着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和基因缺失株(又称为"疫苗株")的出现,这一方法已经不如之前那样有效.本文通过对非洲猪瘟病毒的病原学、流行病学、实验室诊断以及精准清除策略的回顾,分析了当前猪场存在非洲猪瘟病毒强毒株、弱毒株和基因缺失株并存和干扰等现状,总结了非洲猪瘟诊断与防控策略.根据目前的情况,生物安全依然是预防非洲猪瘟最根本的方法,精准清除需要更加严格的采样和检测,对感染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和疫苗株的猪群进行更专业的精准清除,同时需要加强对各种应激因素的控制,提高猪的抵抗力,减少非洲猪瘟病毒弱毒株潜伏感染猪的排毒量.希望本文能为我国防控和根除非洲猪瘟提供有益的参考.
-
-
戈胜强;
王志亮;
张潇月;
吕艳;
王振忠;
韩乃君;
张永强;
钱莺娟;
蔡玉梅;
吴晓东
-
-
摘要:
目前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仍无疫苗可用,使得该病防控难度较高.早期非洲猪瘟病毒(ASFV)的弱毒株研制主要通过细胞传代方式.经过国外多年研究积累,现已经在多种细胞上获得毒力致弱毒株.细胞传代致弱株是ASF疫苗研究的候选方向之一,且对于基因敲除弱毒疫苗研究具有很好的指导借鉴作用.国内目前尚无这方面的调查研究,为此对国际上ASFV细胞传代致弱毒株相关研究进行整理,分析其传代致弱规律,以期为我国ASFV细胞适应株研究及新型疫苗研制提供参考.
-
-
李林林;
徐志宏;
孙敏华;
董嘉文;
吴彩艳;
廖申权;
孙铭飞;
吕敏娜;
邝瑞欢;
张建峰
-
-
摘要:
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在华南地区流行,本试验在获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天然弱毒株SG株的基础上,采用具有在线控制pH和溶解氧(DO)的5 L发酵罐,通过对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过程中DO值、发酵培养转速进行优化,获得1型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株SG株.结果显示:SG株发酵培养的最适培养基配方中每升培养基含胰蛋白胨17.5 g、大豆蛋白胨7.5 g、酵母提取物7.5 g、葡萄糖2.5 g;SG株发酵培养的最适DO值为20%、最适转速为150 rpm,当发酵8 h活菌数达到高峰(1.27×1010 CFU/mL);以获得的优化工艺在GMP生产车间规模化发酵生产3批鸭疫里默杆菌弱毒株SG株,收获弱毒菌液的活菌数均高于1.0×1010 CFU/mL.本试验为鸭疫里默氏杆菌弱毒疫苗抗原的高效制备提供了指导.
-
-
华炯钢;
叶伟成;
刘可姝;
云涛;
倪征;
陈柳;
朱寅初;
张存
-
-
摘要:
为了解新型鸭呼肠孤病毒(Novelduck reovirus,NDRV)弱毒株感染雏番鸭后在体内的分布和排毒规律,本研究采用传代致弱的NDRV JDm10-150毒株接种1 d龄雏番鸭,对接毒后6 h~35 d雏番鸭的血液、脑、胸腺、心、肝、脾、肺、肾、胰腺、法氏囊、盲肠扁桃体、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采用qRT-PCR方法检测病毒分布情况.结果显示:接6 h后,在各组织脏器及血清中可检到NDRV核酸,且肝和脾病毒含量最高.随后,各组织脏器及血清中NDRV核酸含量逐渐减少.接毒后9 d,各组织器官及血液均检测不到NDRV核酸或NDRV核酸检测为阴性(Ct>35).接毒后第13~35 d,除脑和血清外,大部分的组织脏器中均又检测到NDRV核酸,且NDRV核酸含量基本稳定,其中脾脏和法氏囊组织中NDRV核酸含量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对不同时间采集的咽拭子和泄殖腔拭子进行检测,发现雏番鸭在接毒后6 h开始向外界排毒,之后通过泄殖腔排毒,直至攻毒后28 d停止排毒.以上检测结果表明,NDRV JDm10弱毒株感染雏番鸭后快速侵入各组织脏器和血液,脾脏和法氏囊为主要侵染和定殖场所,主要通过泄殖腔分泌物向外界排毒.
-
-
-
蒋文明;
李阳;
李金平;
袁丽萍;
侯广宇;
程善菊;
刘华雷
-
-
摘要:
为建立可以区分H7N9流感病毒强毒株和弱毒株的方法,通过比对GenBank和GISAID中H7N9流感病毒的HA基因序列以及本实验室保存的病毒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和2条探针,建立了区分H7N9流感病毒强弱毒株的实时荧光RT-PCR方法,同时对该方法的反应体系和反应参数进行优化,并开展特异性和敏感性试验以及临床应用试验.特异性试验显示,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对其他常见亚型的禽流感病毒和其他禽病病毒检测均为阴性.敏感性试验显示,该方法对H7N9流感强毒和弱毒HA基因的检测下限分别为0.004 fg和0.1fgRNA模板,高于两种商品化试剂盒的灵敏度.利用该方法对40株经实验室分离鉴定的H7N9流感病毒进行对比验证,发现检出率和符合率均为100%.结果 表明,该方法具有特异、敏感、准确的优点,可用于H7N9流感病毒的快速检测,同时还可区分强弱毒株,对H7N9流感病毒,尤其是高致病性流感病毒的早期诊断和有效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
-
杨伟;
廖晓糠;
田红宇;
韦冠东;
汤德元;
曾智勇;
黄涛;
王彬;
胡玲玲;
龙冬梅;
黄秋涵
-
-
摘要:
为了解日本乙型脑炎病毒(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的免疫效果,笔者分析了JEV强、弱毒株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真核表达的差异.通过观察JE减毒活疫苗(SA14-14-2株)和JEV贵州分离株(GZ株)分别在BHK-21细胞上出现的CPE,并收集强、弱毒株的细胞悬液,提取总RNA,分别设计6对特异性引物,应用RT-PCR技术扩增非结构蛋白NS1、NS2A和NS1-2A的编码基因,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NS1r、pcDNA3.1(+)-NS2Ar、pcDNA3.1(+)-NS1-2Ar、pcDNA3.1(+)-NS1q、pcDNA3.1(+)-NS2Aq和pcDNA3.1(+)-NS1-2Aq,将构建成功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健康小鼠,最后采集小鼠的血液和组织分别进行JEV抗体检测和细胞免疫水平检测.研究结果显示:JEV GZ强毒株与JEV SA14-14-2弱毒株能在BHK21细胞上增殖并产生CPE现象;构建的6种真核表达质粒免疫小鼠后经血常规和T淋巴亚群检测可以极显著或显著增加CD4+和CD8+细胞的含量.表明JEV强毒株非结构蛋白所诱导的细胞免疫略优于弱毒株非结构蛋白诱导的细胞免疫,但差异不明显.本研究结果可为日本乙型脑炎病毒的病原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
-
徐洋;
尹文林;
姚嘉赟;
蔺凌云;
袁雪梅;
潘晓艺;
沈锦玉
-
-
摘要:
为了研发1种黄颡鱼鲇鱼爱德华氏菌弱毒活疫苗,以开展候选弱毒株的筛选,从湖州地区患"裂头病"的黄颡鱼体内分离到1株细菌,暂命名为AW30726K.应用理化特性及16S rRNA对其进行鉴定,并展开致病性和免疫原性研究.结果显示,AW30726K为鲇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该菌对黄颡鱼(100±2)g的LD50为9.33×109 CFU/mL,不同免疫途径下的活菌免疫保护率为74% ~100%,血清抗体效价均在21 d达到峰值,且免疫效果以注射免疫为最佳,而浸泡与口服免疫效果相近.上述研究表明,新分离的AW30726K为鲇鱼爱德华氏菌弱毒株,能有效防御鲇鱼爱德华氏菌的感染,可作为弱毒疫苗的候选株.
-
-
张华;
刘波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食品卫生学分会第十一次学术研讨会》
| 2010年
-
摘要:
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是重要的食源性病原菌,可引起人与动物的胃肠炎、脑膜炎、败血症、流产等.其感染过程的每一步均由特定的毒力因子介导.本试验应用荧光定量PCR,比较分析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弱毒株H4(4a型)与强毒株10403S(1/2a型)、681(4b型)主要毒力基因(prfA、plcA、hly、mpl、actA、plcB、inlA、inlB和sigB)的表达水平差异.除应激调控因子σB(sigB)外,H4株主要毒力基因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10403S与681.膜裂解因子的高表达导致H4更易暴露于宿主免疫系统而被清除,从而引起毒力下降.本研究为探明这类菌株的弱毒机制奠定了基础.
-
-
-
石坤;
魏建超;
刘希茜;
吴亚玲;
李伦峰;
邵东华;
邱亚峰;
马志永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技术学分会暨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分会第十二次学术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目的:为了建立一种鉴别猪猪流行性腹泻强毒和疫苗毒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 方法:根据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基因组基因设计一对通用引物和2条特异性MGB探针,通过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的优化,进行特异性、灵敏度和重复性检验. 结果:该方法在通过StepOnePlus分析软件可得出该病毒强弱毒的标准曲线的相关单数(R2)均为:0.993,斜率为:-3.122,扩增效率为109.102%.扩增曲线圆滑平整且在一定范围(108拷贝/μL-102拷贝/μL)内都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说明该标准曲线的各个点有明显的线相关性,梯度稀释很好.与猪圆环病毒2型(PCV2)、猪瘟病毒(CSFV)、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猪细小病毒(PPV)均无交叉反应,具有高特异性. 结论:成功建立了一种能快速、敏感、特异地鉴别猪流行性腹泻炎强毒和疫苗毒的TaqMan-MGB荧光定量PCR方法.
-
-
胡睿铭;
汤细彪;
吴斌;
陈焕春
- 《第17届全国规模化猪场主要疫病监控与净化专题研讨会》
| 2016年
-
摘要:
伪狂犬病(Pseudorabies)是由伪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猪和多种家畜共患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PRV主要感染猪,能够导致仔猪的高死亡率和种猪繁殖障碍,对养猪业危害极大.疫苗免疫在伪狂犬病控制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2011年开始,中国出现了PRV变异毒株的流行,很多免疫了Bartha-K61株弱毒疫苗的猪场仍然出现伪狂犬病暴发的现象.病原学研究证明PRV变异株的致病力显著增强,而Bartha-K61株疫苗的保护效力显著下降.本研究室通过基因工程技术,以PRV变异株SMX2012株为亲本株,构建了gI、gE、TK三基因缺失毒株rSMX2012△gI/gE△TK.本研究通过一系列动物实验,研究了rSMX2012△gI/gE△TK株的安全性和免疫保护力;为PRV变异株弱毒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
-
阚式绂;
李霄;
金宁一
- 《第三届东北三省暨内蒙古自治区免疫学学术会议》
| 2013年
-
摘要:
目的:近年来,痘苗病毒天坛株作为抵抗感染性疾病(如人免疫缺陷病毒)疫苗的载体方面得到极为广泛的应用.然而,因免疫痘苗病毒后产生的种痘后副作用较大,有少部分群体种痘后会并发脑炎等严重症状.因此,通过基因工程方法,获得更加安全有效的痘苗病毒天坛株基因工程疫苗,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rn 方法:研究人员用基因打靶技术,定向敲除痘苗病毒天坛株基因组中的目标基因。本实验基于传统的痘苗病毒天坛株,分别构建了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缺失弱毒毒株MVTT1,MVTT2和MVTT3。并对重组病毒的毒性进行T体内和体外分析。首先在BHK-21,Vero,MDCK,HeLa和PK15五种细胞中,对MVTT1,MVTT2,MVTT3和野生型VTT的扩散能力及细胞毒性通过结晶紫染色实验和MTT实验进行分析。然后,通过鼻内和颅内感染途径分析MVTT1,MVTT2,MVTT3和野生型VTT的体内毒力,测量小鼠体重下降程度及小鼠的死亡数;皮内感染家兔皮肤分析MVTT1,MVTT2,MVTT3对家兔皮肤的损伤程度。对重组病毒进行了致病性评测后,继续进行免疫原性评测。以BALE/c小鼠为动物模型,检测血清中IL-2,IL-4,IL-10和IFN-y的含量和特异性抗体水平,并进行攻毒保护实验,分析小鼠的免疫水平,进而评价MVTTl,MVTT2和MVTT3的免疫原性。rn 结果:利用Cre-LoxP系统,成功构建了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缺失型MVTTl MVTT2和MVTT3,且均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缺失TC7L-TK2L基因和TA35R基因不影响病毒形态。根据结晶紫染色实验和MTT检测细胞存活率的体外实验结果,表明敲除了TC7L-TK2L和TA35R两段基因的重组病毒的扩散效率下降,对细胞的杀伤能力下降,细胞毒性下降。通过称量小鼠体重,验证出MVTT3减毒100倍;通过测量小鼠ICLD50,验证出MVTT3减毒3200倍。此外,细胞因子检测和中和试验结果表明,敲除TC7L-TK2L和TA35R两段基因后的重组病毒作为抗原刺激机体,没有降低免疫应答水平,仍可诱导产生较高水平的IL-2,IL-4,IL-10和IFN-ro并可刺激小鼠体内抗体的产生和分泌,保持了其作为疫苗的免疫原性。攻毒保护试验结果表明,敲除TC7L-TK2L和TA35R两段基因后的疫苗仍具有较高的保护效力。rn 结论:本实验基于VTT,在不引进外源标记基因的条件下,首次同时缺失TC7L-TK2L和TA35R两段基因,使VTT减毒,但保持了野生型病毒的免疫原性,筛选出的MVTT3对治疗多种传染性疾病和肿瘤具有广阔的前景。
-
-
高明燕;
徐步;
王鑫;
龚建森;
刘学贤;
胡茂志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十六次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禽多杀性巴氏杆菌(Pasteurella mμltocida,Pm)可以引起家禽,特别是鸡、鸭、鹅、火鸡等的急性出血性败血症,造成严重经济损失.本文选取强毒菌株C48-1和天然弱毒菌株1010,进行PCR扩增、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 对两个菌株OmpA基因进行PCR克隆测序及序列分析表明,Pm的OmpA同源性比较高,尤其C端氨基酸更加保守。值得注意的是,国内标准强毒菌株C48-1与天然弱毒菌株1010(禽口服2x109活菌安全)OmpA核昔酸与氨基酸同源性为100%,推测其OmpA基因与细菌毒力并无相关性。
-
-
-
李正;
程相朝;
张春杰;
张明亮;
田芳华;
龙塔
- 《2012年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学术研讨会》
| 2012年
-
摘要:
目的:为研制出更加安全并保持良好免疫原性的弱毒株及疫苗活载体.rn 材料与方法:通过重组自杀性质粒介导的细菌同源重组技术,将已经缺失cya基因的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株进一步缺失crp基因,构建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株的crp/cya双基因缺失突变株.以转化了重组自杀性质粒pREΔcrp的大肠杆菌x7213为供体菌,SL1344Δcya为受体菌进行接合转移,两步法筛选crp/cya基因双缺失突变株,并对其表型、遗传稳定性、生长特性、毒力等生物学特性进行鉴定,同时与野生株SL1344、单缺失株SL1344Δcrp及亲本株SL1344Δcya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系统的对比研究.rn 结果与结论:PCR和测序鉴定结果表明双缺失株构建成功。经对该菌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研究发现,SL1 344AcrpAcya的血清型与单缺失株SL1344△crp、亲本株SL1344△Acya及野生株SL1344保持一致,且能够稳定遗传缺失后的crp基因;其生化特性与亲本株基本相近,但与野毒株相比发生明显变化,生长速度也更为缓慢;雏鸡毒力测定试验显示,双缺失株毒力较两个单缺失株降低了约100倍,较SL1344至少降低了约106倍。由于常规灭活疫苗产生的保护水平低且持续时间短,一直以来其效果都饱受争议。近年来通过基因工程方法构建减毒沙门氏菌作为口服疫苗及其作为疫苗活载体表达外源抗原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国内外已经成功构建多株毒力基因突变的减毒沙门氏菌作为口服活疫苗及疫苗载体的候选菌株。cya和crp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多种调节功能,包括碳水化合物及氨基酸的利用,细菌代谢过程中某些基因的转录,营养物质的运送和分解,一些氨基酸渗透酶的合成,鞭毛、菌毛的合成,外膜蛋白的合成以及多种基因表达等。crp与cya基因的突变势必影响菌体的正常代谢速率、生理合成功能及多种基因的表达等,从而降低毒力。本研究利用重组自杀性质粒构建鼠伤寒沙门氏菌SL1344△Acrp△Acya双缺失株,并系统研究对比了其生物学特性,为研制更加安全有效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及其疫苗载体奠定了基础。
-
-
唐清;
付艳苹;
姜道宏;
李国庆;
易先宏
- 《中国植物病理学会第八届青年学术研讨会》
| 2007年
-
摘要:
真菌病毒广泛存在于真菌中,其核酸类型多为dsRNA,也有少数为ssRNA。大多数真菌被侵染后不表现症状,但有些真菌病毒可以对寄主造成显著影响,如引致寄主真菌生长缓慢、菌落形态异常和致病力显著下降等,即弱毒现象(Hypovirulence)。由于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原真菌间扩散可导致病原真菌群体出现致病力衰退。因此,与植物病原真菌衰退相关的真菌病毒在植物病害控制中有重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