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基因缺失

基因缺失

基因缺失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38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基础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02篇、会议论文70篇、专利文献89028篇;相关期刊396种,包括微生物学报、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中华医学遗传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55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第十二届全国土壤微生物学术研讨会暨第五届全国微生物肥料生产技术研讨会、华东六省一市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学会2014年学术交流大会暨浙江省第十一届学会会员代表大会等;基因缺失的相关文献由4075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同垒、张志强、陈焕春等。

基因缺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02 占比:0.89%

会议论文>

论文:70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89028 占比:99.03%

总计:89900篇

基因缺失—发文趋势图

基因缺失

-研究学者

  • 吴同垒
  • 张志强
  • 陈焕春
  • 刘湘涛
  • 史秋梅
  • 张克山
  • 田宏
  • 邓云
  • 郑海学
  • 党文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LI DAN; WU PAN-XUE; LIU HUA-NAN
    • 摘要: 非洲猪瘟(ASF)是猪的一种高传染性、高致死性的接触性传染病,它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SFV)感染引起的,ASFV是一种双链DNA病毒,基因组庞大复杂,可编码170~190种蛋白。ASF自2018年传入我国以来,对我国的社会、经济等造成严重影响,但目前尚无可用的商品化疫苗,ASF的防控受到巨大挑战。目前ASF疫苗的研发主要包括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活载体疫苗以及基因缺失活疫苗等,其中基因缺失活疫苗的研发被普遍认为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方式。
    • 庄婉玉; 洪钰; 林栋; 黄龙生
    • 摘要: 孤独症谱系障碍(ASD)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全球性的公共卫生问题。近年来,诸多研究表明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功能障碍与ASD发病存在密切关系。文章总结归纳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与ASD关系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从躯体感觉神经元功能与人体生长发育的关系、ASD患者的躯体感觉障碍、ASD躯体感觉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存在的不足与展望等方面进行阐述。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是躯体感觉神经通路中的初级处理中枢,也是重要的信息传递枢纽,对躯体感知觉的形成至关重要;其与大脑间的信息传递对大脑发育、各种复杂行为及情绪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ASD患者普遍存在躯体感觉行为的改变,通过躯体感觉刺激后可能会改善ASD相关症状。ASD躯体感觉障碍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2个方面,其中遗传因素包括γ-氨基丁酸A型受体亚基β3基因突变、甲基化CpG结合蛋白2基因功能缺失或突变、SHANK3基因突变、Fmr1基因缺失、Cntnap2基因缺失;感染、药物、压力、肥胖等不利环境因素均可能导致ASD发病风险增高。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作为通路中感觉初级处理和神经传递枢纽,是ASD的感觉障碍表型中重要的功能障碍位点。靶向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也许可以为躯体感觉异常和ASD治疗提供新的策略。但由于ASD临床表现的多样性、不同致病基因和发病机制的差异性、脊髓背角内感觉中间神经元的高度多样性等原因,下一步还需深入开展有关外周躯体感觉神经元在ASD中的应用研究,以进一步明确其内在机制。
    • 邓聪; 康嘉乐; 林梅双; 林艳芬
    • 摘要: 目的为探究铁摄取相关基因iucA在尿路致病性大肠埃希菌(UPEC)致病中的作用,利用UPEC模式菌株CFT073,通过λRed同源重组方法构建iucA基因缺失株ΔiucA,同时构建回补株C-iucA。方法测定A600绘制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和无菌尿液中的增殖曲线。比较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对人膀胱癌上皮细胞株5637体外黏附和侵袭能力。构建小鼠尿路感染模型,检测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膀胱的定植能力。结果CFT073、ΔiucA和C-iucA菌株在LB液体培养基中增殖速率相似(P=0.153)。ΔiucA在无菌尿液中的增殖速率低于CFT073(P=0.001),C-iucA的增殖速率较ΔiucA有所上升(P=0.005)。ΔiucA对5637细胞的黏附和侵袭能力均低于CFT073(P=0.007、0.002)。C-iucA的黏附和侵袭能力较ΔiucA有所上升(P=0.046、0.037)。ΔiucA在小鼠膀胱的定植能力低于CFT073和C-iucA(P=0.002、0.017)。结论iucA基因可能通过促进UPEC增殖、黏附和侵袭以及在靶器官的定植能力在UPEC致病中发挥作用。
    • 朱明哲; 印春生; 夏应菊; 单虎; 刘业兵
    • 摘要: 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是一种胞内寄生虫,可以感染多种动物和人。目前,国内外缺乏针对预防弓形虫病的疫苗,传统灭活疫苗和弱毒活疫苗存在保护力差、弱毒返强等缺点。近年来,随着基因敲除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刚地弓形虫免疫效果的研究着眼于构建不同基因缺失株,通过比较特定基因缺失的虫株与正常虫株在毒力、生长发育、宿主的免疫反应方面的差异,研究不同基因在免疫逃逸中的作用。本文通过对弓形虫有关基因缺失株的最新研究进展予以综述,以期为弓形虫疫苗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袁梅; 吉俊芝; 张钰; 何琴; 吴敏; 沈爽; 腾琳; 方春
    • 摘要: 为了探明糖基转移酶GalU对单增李斯特菌致病性的影响,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技术构建了galU基因缺失株,分析了亲本株ScottA、缺失株ΔgalU和回补株CΔgalU的生长能力、对细胞的黏附侵袭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生长试验结果显示,galU基因缺失并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在BHI培养基中的生长能力。细胞侵染试验结果显示,ΔgalU对肠上皮细胞Caco-2的黏附率(0.74±0.18)%和侵袭率(0.70±0.10)%均显著低于亲本株ScottA的黏附率(2.01±0.11)%和侵袭率(2.48±0.25)%,回补株CΔgalU与亲本株的黏附侵袭率则并无显著性差异。免疫印迹结果显示,内化素InlB在ΔgalU细菌表面的锚定量显著低于亲本株,但其表面InlA的锚定量与亲本株并无显著性差异。小鼠试验结果显示,ΔgalU感染的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细菌载量分别为(3.76×10(-7)±1.41×10(-7))CFU/g和(2.88×10(-7)±2.31×10(-7))CFU/g,均显著低于亲本株感染小鼠肝脏和脾脏中的细菌载量;此外,ΔgalU感染组小鼠的存活率高于亲本株,但与回补株感染组小鼠的存活率一致。上述结果表明,糖基转移酶galE缺失不影响单增李斯特菌的生长能力,但可能通过影响其InlB的锚定介导该菌侵染宿主细胞的能力以及对小鼠的致病性。本研究结果为深入探索糖基转移酶GalU介导单增李斯特菌的致病机制奠定了基础。
    • 高萍; 易婷; 朱天民; 金硕果
    • 摘要: 阿尔茨海默病(AD)是一种以认知功能进行性下降为特征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造成沉重的经济负担,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有效的治疗策略。AD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多种机制导致β淀粉样蛋白(Aβ)的产生和清除之间失衡,造成了Aβ在大脑中的增加和脑实质内斑块的最终积累,这是AD发病和发展的关键步骤[1]。AD普遍的病因可能与大脑Aβ清除功能障碍有关,各种体外和体内实验结果强调水通道蛋白4(AQP4)可为AD中Aβ代谢和清除的分子靶点[2]。
    • 李泽琦; 汪玉倩; 李小艳; 林向民; 袁军
    • 摘要: 为系统评价外膜蛋白在环境胁迫条件下的生物学功能,以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ATCC 7966为研究对象,选取33株外膜蛋白缺失菌株,对其贴太紧在渗透压、金属离子、H_(2)O_(2)及pH等胁迫条件下的生长状态进行测定。结果发现:编码TonB家族蛋白基因AHA_0461、AHA_4275被敲除的菌株在渗透压胁迫条件下较野生型菌株生长更好;编码未知功能蛋白基因AHA_2282被敲除的菌株在金属离子胁迫条件下生长较弱,而ΔAHA_0904菌株在渗透压胁迫条件下生长状况较好;编码长链脂肪酸转运蛋白基因AHA_2145被敲除的菌株在H_(2)O_(2)和金属离子胁迫条件下生长状态较弱;而编码OmpA家族蛋白基因AHA_1279、AHA_1281和分泌素家族蛋白基因pilQ、AHA_0569被敲除的菌株在H_(2)O_(2)胁迫条件下的生长均弱于野生型菌株。提示这些蛋白可能在细菌响应环境胁迫方面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有望为今后全面地了解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响应不同环境胁迫的机制提供思路,为该病原菌的防治提供可能的靶点。
    • 刘书涵; 李锦龙; 周青
    • 摘要: 目的观察对比增强液体衰减反转恢复(CE-FLAIR)序列MRI影像组学模型判断成人弥漫性低级别胶质瘤(DLGG)1p/19q状态的价值。方法纳入135例成人DLGG患者、含81例1p/19q共缺失,经分层抽样按7∶3比例将其分为训练集(n=95)及验证集(n=40)。基于训练集CE-FLAIR数据提取、筛选DLGG 1p/19q共缺失影像组学特征,构建支持向量机(SVM)、随机森林(RF)、极限梯度提升(XGBoost)、轻量梯度提升机(LightGBM)及逻辑回归(LR)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计算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影像组学模型判断训练集及验证集DLGG 1p/19q状态的价值,并以DeLong检验进行比较。结果共提取851个影像组学特征,以Mann-Whitney U检验筛选出74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者,再经5折交叉验证的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选出12个与1p/19q状态显著相关者;以之构建的SVM、RF、XGBoost、LightGBM及LR模型评价训练集DLGG 1p/19q状态的AUC分别为0.89、0.97、0.97、0.96及0.85,评估验证集的AUC分别为0.86、0.92、0.93、0.92及0.78。验证集中,LR模型的AUC低于SVM、RF、XGBoost及LightGBM(Z=2.981、3.136、3.014、2.827,P均0.05);RF模型准确率最高,为88.24%。结论基于CE-FLAIR影像组学模型可有效评估成人DLGG1p/19q状态;SVM、RF、XGBoost及LightGBM模型效能均较高,以RF模型准确率最高。
    • 摘要: 近日,由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联合中国农科院兰州兽医研究所等单位历时18年,共同研制的布鲁氏菌基因缺失标记活疫苗产品在国内首发上市。该产品能有效区别疫苗免疫和自然感染,突破了制约布病疫苗生产应用的重大技术瓶颈,其生产应用将对全国羊布病的有效防控和净化发挥积极作用,为《畜间布病防控五年行动方案(2022-2026年)》的顺利实施提供重要科技支撑。
    • 杨伏春; 刘芮; 李晓涵; 高立; 刘长军; 祁小乐; 崔红玉; 王笑梅; 高玉龙; 李凯
    • 摘要: 旨在构建鸭肠炎病毒(DEV)UL41基因缺失毒株,并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分析,本研究以克隆有DEV 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为骨架,利用Red/ET重组技术构建缺失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 dUL41;将UL41基因缺失重组黏粒D1 dUL41与其他4个克隆有DEV基因组片段的亲本黏粒共转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拯救获得UL41基因缺失毒株rDEV-SD19/dUL41。将该基因缺失病毒感染DEF后,提取病毒基因组进行PCR鉴定及测序,并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该病毒感染细胞中UL41基因表达情况;绘制拯救的基因缺失病毒的生长曲线,分析其体外复制特性。PCR及测序结果显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缺失UL41基因的重组黏粒D1 dUL41。将该基因缺失黏粒与其他含有DEV基因组的亲本黏粒共转染DEF后能够产生典型的蚀斑病变。PCR及测序结果显示,UL41基因成功从DEV基因组中缺失;间接免疫荧光试验发现,基因缺失病毒rDEV-SD19/dUL41感染DEF后,未见UL41蛋白表达。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EV UL41基因缺失病毒。体外生长曲线显示,rDEV-SD19/dUL41在DEF中的复制能力明显低于亲本病毒,提示UL41蛋白在DEV复制中发挥重要作用。UL41基因缺失DEV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UL41基因在DEV感染和致病中的作用机制奠定了基础。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