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闳
容闳的相关文献在1981年到2022年内共计355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史、教育、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48篇、会议论文7篇、相关期刊236种,包括神州学人、广东社会科学、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中国留学文化学术研讨会、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史分会第十届学术年会等;容闳的相关文献由326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喜所、关威、关靖雯等。
容闳
-研究学者
- 李喜所
- 关威
- 关靖雯
- 刘学照
- 宾睦新
- 张慕洋
- 章开沅
- 雷颐
- 严加红
- 井振武
- 余明侠
- 冀豪伟
- 刘永
- 卢豫冬
- 吴洪成
- 周棉
- 周颖
- 唐越
- 孟祥祺
- 左鹏军
- 张瑞安
- 徐如
- 戴学稷
- 李子吟
- 李萍
- 杨海亮
- 沈潜
- 潘婷婷
- 王续颖
- 石芸
- 袁汉巨
- 谢撼澜
- 赵宁
- 赵巍巍
- 迟维霞
- 邓洁
- 陈国贵
- 陈志兰
- 陈志武
- 马帅
- 马想斌
- 高丽芳
- 高倩云
- 黄晓东
- 黄英
- 一丁
- 丁三青
- 丁云
- 丁宝兰
- 丁晓禾
-
-
王瑞珺
-
-
摘要:
新冠疫情,使得幼儿园与家庭面临着更为复杂与艰难的教育困境,尤其是家园共育方面.在疫情暴发期间,根据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要求,各地学校开始采取网络教学的方式以保证教育活动正常进行.一些幼儿园教师也在网络上与家长、幼儿开展了各种各样的互动尝试,但是由于幼儿的年龄与学习具有特殊性,幼儿园网上教学活动很快被喊停.而后,即使陆续开学,幼儿园也是采取封闭式管理.家园共育面临了前所未有的困境.
-
-
关靖雯
-
-
摘要:
广东香山人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国外高等学府的中国人,对东学西渐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翻译规范是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取舍的产物,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发挥作用。本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容闳于东学西渐中,在预备规范影响下的翻译选材,初始规范影响下的翻译倾向,及初始规范、操作规范共同影响下的翻译策略,以期能为现有的容闳研究及容闳翻译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
-
艾晓丹;
张炼
-
-
摘要:
《西学东渐记》原名My Life in China and America,记录了自晚清以来中西文化交流的历史过程,其中的历史成功经验对如今的中西文化交流仍具有一定的启发和借鉴意义。书中的主人公容闳是经历超越“本我”、坚守“自我”、达到“超我”境界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业的贡献者,也是留学先贤、推行西学东渐的抗争者和赤心报国的爱国者。文章意在借鉴前人庖丁解牛的经验和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先驱的人格变化历程,为当代的中西文化交流事业带来一些启发性思考。
-
-
任叁
-
-
摘要:
1872年,容闳带领首批30名幼童赴美,由此开启了中国近代留学史。到今年,中国首批官派留学生出洋已有150年。百余年来,从留学潮到海归潮,国际人才的流动,为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和全球化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不久前,全球化智库发布《海归中国》并举办研讨会,结合大量丰富详实的海归案例,再现了百余年中国海归全景图。
-
-
刘煜
-
-
摘要:
1872年,“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组织第一批留美幼童30人赴美留学,此后至1875年,清政府每年继续遴选30名少年渡洋深造,4年共派出120名,是为中国最早的官派留学生。遥看150年前的首批留美幼童,虽然经历了一系列艰辛的过程,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打开了近代官派留学教育的先河,这段历史也被誉为中国留学教育的里程碑。
-
-
张玮
-
-
摘要:
一1828年,容闳出生在广东香山县一户贫困的农家。容闳7岁的时候,被父亲送到了澳门的马礼逊教会学校的预备班,原本属于香山县管辖的澳门,其时已经被葡萄牙人实际占据了近300年。容闳有一个哥哥,之前被父亲送去读了传统的私塾。如果按照现在的观念,父亲应该是更疼爱容闳的——把他送到了所谓的"国际学校"。
-
-
李胜伊
-
-
摘要:
清末的留美教育,已被很多学者研究和注意.作为留美教育的机构载体——出洋肄业局,却总是被忽略.出洋肄业局虽存在不到十年的时间,但是其开拓性、重要性、前瞻性应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出洋肄业局培养了优秀人才,推动了留美、留日的浪潮,促进了西学东渐和东学西渐,促进了大使馆的发展,一定意义上可被看做是大使馆的前身.
-
-
恽文捷
-
-
摘要:
1908到1911年,容闳、孙中山联合美国人荷马·李、布思和艾伦等,在北美秘密策划了以"红龙-中国"为代号的反清革命方案.中美学者在解读"红龙史料"研究容、孙、李向美国财团开展革命融资的动机时,提出了一些理想化、简单化甚至错误的解释.笔者在整理和翻译"红龙计划"档案史料后认为:创立共和、风险投资和谋求美国的亚太霸权是策划者们发动反清革命的核心目的.在以革命手段将个人或团体的政治、经济利益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进行捆绑时,他们因目标和身份的差异形成了对中国政局、中美关系和国际形势的不同判断.这不仅造成部分策划者态度的反复与彼此之间的误解,更在诱导美国财团在投资中国革命这一关键问题上几乎偏离了反清革命的初衷.
-
-
董西飞
-
-
摘要:
从中国留学之父容闳的"以西方之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日趋文明富强之境",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从1872年第一批幼童随着轮船赴美留学,到紧跟改革开放步伐的青少年留学大潮,留学生始终是"兴国"和"强国"画卷里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是新型的知识分子群体、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是推动社会变革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有生力量。值共和国72岁华诞之际,本文邀请了6位90后留学一代表达自己对祖国的美好祝愿。他们虽然年小,但眼界开阔、知识丰富,他们有的学成回国,有的依旧旅居海外,但无论扎根哪里,祖国都是心中不变的依靠与牵挂。
-
-
唐晓鹏;
陆婉莹;
王世琦
-
-
摘要:
容闳是中国近代化的推动者和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作为第一代美籍华裔,容闳对西方文化有着强烈的认同,却将自己的所学全部用在中国的发展上。他的一生是矛盾的一生,一方面他想要在文化上拥抱美国,但由于种族和文化的原因被排斥;另一方面,他用自己的所学为中国政府效力,却又由于西化的观念无法被清政府所接受和信任。容闳因此成为流散者,游离在中国和美国的夹缝之间。本文从双重主导理论范式出发,分析容闳如何陷入身份困境,成为游离于中国和美国之外的流散者,并详细探讨他的主要化解策略,以期为其他在全球化浪潮下具有同样身份困惑的个体或群体提供一些借鉴。
-
-
李喜所
- 《北京大学纪念辛亥革命百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
| 2011年
-
摘要:
本文所指的革命主要为近代意义上狭义的以武装斗争来实现政权的更迭,辛亥革命还将这种革命赋予了民主共和的现代意义.这虽然是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派艰苦努力的结果,但就本质视之,是鸦片战争以来晚清社会文化演进的必然.清朝为应对几千年"未有之变局",举办洋务,客观上促进了新的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势力的崛起;而对维新运动的镇压,延误了改革;1901年后匆忙启动的新政,又使改革失控.清廷的倒行逆施,举措失误,为革命"创造"了良机.容闳作为近代第一位留美生,与晚清历史相始终,他与清朝的合作与分离,到最后投入辛亥革命,由一个典型的个案见证了清朝如何一步一步地自掘坟墓,"制造"革命。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