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翻译规范

翻译规范

翻译规范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438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汉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30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9962篇;相关期刊269种,包括现代交际、外国语文(四川外语学院学报)、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上海师范大学2013年长三角研究生学术论坛、第十四届全国科技翻译研讨会、2006年全国翻译高层研讨会等;翻译规范的相关文献由451位作者贡献,包括廖七一、傅敬民、张鑫等。

翻译规范—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430 占比:4.13%

会议论文>

论文:8 占比:0.08%

专利文献>

论文:9962 占比:95.79%

总计:10400篇

翻译规范—发文趋势图

翻译规范

-研究学者

  • 廖七一
  • 傅敬民
  • 张鑫
  • 徐修鸿
  • 韩江洪
  • 仝亚辉
  • 任晓霏
  • 刘冲亚
  • 喻旭东
  • 姜琴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王毅
    • 摘要: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撰写的《红星照耀中国》是新闻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作品。本文结合这部通讯汇编在中国的翻译与出版,探讨了回译过程中翻译规范对文本选择与译者行为的导向与制约作用,具体分析了操作规范在实现回译评价标准中的践行过程。分析表明,《红星照耀中国》的翻译与出版是翻译规范推动与制约下的一次文化复原,对原作内容的积极引导与接纳,对原文风格的准确把握和译者超凡的素养成就了我国翻译史上的一次经典。
    • 喻旭东; 傅敬民
    • 摘要: 描述翻译规范概念于21世纪初引入中国,截至目前在国内的应用与研究大抵还是以西方的翻译规范理论为基石,缺少用中国思维对翻译规范的诠释。中国哲学中的象思维可以弥补西方翻译规范研究中本源性概念界定不清的问题,为翻译规范研究带来“天人合一”的整体视野和生命视角。本文基于西方翻译规范研究已有成果,以“道象互为”的中国象思维认识构式为指导,对翻译规范的本质属性进行探讨,尝试厘清翻译规范的整体内涵。文章提出翻译规范在形而上层面体现为翻译之道,在形而下层面体现为翻译之象。研究旨在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象互是”“道象互释”和“道象互施”翻译规范本源性概念体系,以深化对翻译规范的认识,为翻译实践、翻译教学和翻译批评活动提供一个可资利用的概念工具。
    • 胡静
    • 摘要: 近几十年世界经济不断蓬勃地发展,中国从一个处于经济崩溃边缘的贫穷国家已经成长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而中国的航运业作为一个先锋正在快速发展。目前海洋航运已经是全球运输中最主要的运送方式,占国际贸易总运力的2/3以上。中国是海运强国,进出口货物总数的大约百分之九十五以上都是利用海上运输进行的。在这样的背景下,关于海事文献的研究也越发重要,本文主要以切斯特曼的翻译规范来分析海事文献翻译的过程和结果。
    • 邓林
    • 摘要: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中国文学的译介传播间接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而鲁迅小说以国民性批判和民族启蒙为特点,塑造了诸多集国民性和民族性特点的经典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在翻译中的再现效果无疑影响着中国国际形象的塑造。本研究以鲁迅第一部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中塑造的“狂人”形象为例,借助语料库工具总结“狂人”形象在蓝诗玲译本、莱尔译本和杨氏译本中的再现特点。研究发现,三个译本中再现的“狂人”形象在饱满度上存在较大差异,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原因在于译者对原文人物形象文学性和译文流畅性的取舍差异而造成的人物形象翻译策略差异。研究认为,中国文学人物形象的外译应在反映和展现优秀积极的中国文化以及国家形象的前提下,通过适当调整其表现方式以符合受众的阅读审美度,提高其接受度。
    • 周姗姗
    • 摘要: 大学校训的英译在学校对外交流与建设国际化高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本文就大学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汉英翻译现状,借用切斯特曼翻译规范理论,分析了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与期待规范和交际规范不符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校训英译的规范性,还会给目的语读者造成理解困惑。针对校训“博学”和“自强不息”的英译问题,本文研究提出借译和仿译的翻译方法能够符合期待规范;通过创译的翻译方法能够符合交际规范,为大学校训的英译提供了可行的研究思路。
    • 张玲
    • 摘要: 字幕翻译对于昆曲走向世界起着关键作用。本文以三个成功的昆曲《牡丹亭》字幕英译为研究对象,在考虑昆曲特点的基础上,探讨昆曲字幕英译多重元素交织中呈现的规范特征。研究发现,李林德的译文在尽可能直译的基础上进行了删减、缩译和阐释;汪榕培的译文力求还原原著优美的语言,并且常通过意译显化逻辑;汪班的译文或对原文进行增补和扩充,或放弃原文的形式进行阐释。三个译文均以可接受性为初始规范,同时各有特色,体现出昆曲字幕英译的操作规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 朱江霖; 刘著妍
    • 摘要: 王佐良先生在我国翻译界享有盛誉,培根的《论读书》的翻译是他广为流传的名篇。本文从图里的翻译规范视角,从预前规范、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三个层面,涵盖从翻译背景分析到具体词句的选择,对王佐良《论读书》的翻译策略进行描述性研究。翻译过程中的不同规范将影响译者的翻译风格,研究发现,王佐良先生既保留了原文的神韵,达到了与原文风格一致,又做出适当调整,传达原文的潜在意义,使译文满足中国读者的期待。
    • 关靖雯
    • 摘要: 广东香山人容闳是第一个毕业于国外高等学府的中国人,对东学西渐有着重要的贡献和影响。翻译规范是译者在两种不同语言、文化、篇章传统之间取舍的产物,翻译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不同的规范发挥作用。本文基于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探讨容闳于东学西渐中,在预备规范影响下的翻译选材,初始规范影响下的翻译倾向,及初始规范、操作规范共同影响下的翻译策略,以期能为现有的容闳研究及容闳翻译研究提供有益补充。
    • 苏欣
    • 摘要: 华兹生是国外迄今为止翻译苏轼诗词最多的一位译者。按照图里的翻译规范理论,将文本置于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中,能够更准确地解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抉择。华兹生的译诗选篇倾向于山水禅诗和乐观主义诗篇,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文化思潮影响下译诗的预备规范。在操作规范方面,苏轼诗歌中的节奏、叠词和对仗等形式特点被折射译入英语的自由诗体中,产生了译文杂合的现象。在初始规范方面,华兹生在源语文化规范和目的语文化规范之间寻求平衡,使得苏轼诗词在异域文化中得到再生与融合,其译作是中美文化折射与融合的结果,对当下典籍英译具有启迪意义。
    • 韩菲; 何春艳
    • 摘要: 以《骆驼祥子》中的“两可型”叙事话语为研究对象,论述和分析了翻译规范和译者身份、译者惯习对于译者行为和翻译抉择的影响,指出了制度化译者施晓菁在译本选择和翻译策略上均倾向于符合国家机构考量和遵从基本翻译规范,尽力达到语义和语言形式的求真;市场化译者葛浩文选择译本时注重个人兴趣和市场需求,译文力求达到语义的求真和语境意义的务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