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

诗歌翻译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2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7279篇;相关期刊775种,包括文教资料、考试周刊、海外英语(上)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楚简楚文化与先秦历史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第18届世界翻译大会等;诗歌翻译的相关文献由1726位作者贡献,包括熊辉、何捷、王家新等。

诗歌翻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820 占比:19.9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7279 占比:79.89%

总计:9111篇

诗歌翻译—发文趋势图

诗歌翻译

-研究学者

  • 熊辉
  • 何捷
  • 王家新
  • 谷羽
  • 韩竹林
  • 张旭
  • 焦鹏帅
  • 吴来安
  • 张传彪
  • 李丹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关键词

    • 杨加伟
    • 摘要: 从“相似性”到“最佳关联”,是对翻译“对等”这一核心概念的再认识,从认识论和方法论意义上颠覆了传统的“翻译必须忠实”这一先验性的伦理预设。而西方译学描写立场则有助于审视特定历史语境下目标文化中人眼中翻译的最佳相似。提出最佳相似在语用学意义上的实现路径:在第一阶段,译者基于自己的认知视域和互文解读,在阅读原诗的过程中将诗歌文字、风格和作者意图融入自己的前理解中,形成第一次“视域融合”。在第二阶段,译者须考虑读者的认知视域,在译诗中再现原诗意图,并根据受众的认知视域和期待进行信息调整。以此为基础评析了《断章》七个英译本并尝试进行重译。
    • 郭淼
    • 摘要: 认知诗学源自语言学科与文学学科的相交,旨在研究读者的阅读过程和文本意义的生成过程。其相关发展与研究备受注目,与诗文翻译的联系也日益紧密,越来越多的学者重视其在诗文翻译研究中发挥的重要角色。本文将基于认知诗学视域角度对《西江月·黄州中秋》三个译本的认知过程进行分析,同源文本进行对比,观察三个译本认知过程对原文本的忠实度。
    • 陈智鹏
    • 摘要: 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虽然分属不同的方向,但也有相同之处可供借鉴。诗歌创作和诗歌翻译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推动诗歌的发展。本文探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和区别点,结合国内外诗人和译者的工作经验以及学者对于个别诗人兼诗歌翻译家的研究成果,论证诗歌翻译和诗歌创作的相互影响,以此说明诗歌翻译与诗歌创作两面一体、不可分割。
    • 梁瑛; 赵欣
    • 摘要: 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因其独特的魅力被视为文学珍宝。古诗词的语言文字含蓄、精练,意境丰富,蕴涵了无穷的语言魅力。诗歌要“走出去”,忠实传达源语作者的思想情感和艺术风格,在翻译的时候就离不开异化法。异化法能较大程度上保留原文的形美和音美,使译作能具有与原作同样的诗情画意,它要求译者应当具有敏锐的文化触角。本文以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例,赏析许渊冲先生译本中异化翻译法的应用,旨在讨论他如何表现和传达其译作中蕴含的中国古典特色文化以及诗歌语言特有的形式。
    • 袁仕萍
    • 摘要: 1940年9月到1944年6月,邹绛在国立武汉大学外国文学系就读。从1942年9月发表译诗处女作《一个不作法事的和尚》到1944年6月毕业离校,邹绛以大学学生身份,集译者、诗人、学者三种角色,翻译诗歌作品11首(见附录表一),创作诗歌作品15首(见附录表二)。邹绛国立武汉大学时期的诗歌翻译的成就和格律体诗歌创作实践对中国现代诗学具有较高价值。论文以其译诗《一个不作法事的和尚》为考察对象,分析邹绛诗歌翻译思想及贡献。
    • 郑家麟
    • 摘要: 陌生化是文学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一种现象,它强调通过不同寻常的写作技巧,使熟悉的图像或语言变得陌生。陌生化的目的是激发读者的思维,延长文字的审美,创造独特的意境。通常而言,陌生化主要体现在词汇、语法规则和句子结构上,使文学充满活力。由此可见,诗歌就是一种典型的陌生化文学。诗歌常不拘泥于形式,用简短的几行字表达着丰富的情感,具有极高的自由度,这也是为什么陌生化是诗歌中常用的手段。因此,诗歌翻译的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将原文通过陌生化翻译成目的语。陌生化能否被传达,将直接影响到译诗的质量和意境。该文选取中国古代诗歌和外国诗歌,结合陌生化手法和诗歌翻译,分析陌生化在诗歌翻译中的体现。通过分析我们可以发现,陌生化在整个翻译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是译者的再创造过程,充分体现了翻译所带来的新颖效果。
    • 李星; 伏飞雄
    • 摘要: 好的翻译,是一种为原作赋予新的生命力的再创作,使读者在读译文时能获得读原作一般的理解和感受。梭罗的诗朴质而有诗性,且融合了他独特的精神境界,想要翻译好尤其艰难。能否准确表达原诗的意思、符合作者思想、“更像诗”,应是诗歌翻译的三项基本标准。以此对比徐迟、潘庆舲和许崇信、林本椿对梭罗《湖泊》一诗的翻译,可发现徐迟的翻译更能呈现原诗表达的意思、梭罗独特的宗教意识、对自然生态和社会生态的态度,其翻译表达更“像诗”,诗风更符合原诗质朴的特点。当译者读懂梭罗,身临其境,才能准确翻译他的诗。
    • 游瑞娇
    • 摘要: 文学作品翻译不易,诗歌作品翻译更加不易。诗歌是文学作品的顶峰,具有丰富的意象、节奏、风格和情感,要实现翻译信息的等值难上加难。尤金·奈达的功能对等翻译理论为诗歌翻译提供别样视角,对于指导诗歌翻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功能对等翻译观视角下,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照顾译文和译文读者的感受,强化语义层面、信息层面和句子层面的功能对等。
    • 孟珺捷
    • 摘要: 1880年德国神学家、翻译家及汉学家维克多•冯•施特劳斯(Victor von Strauß)出版了历史上第一个以中文原文为母本《诗经》德文译本,因其文学及文化价值得到德国汉学界及文学界的高度赞扬。本文从考察施特劳斯译介《诗经》的动机入手,从翻译学视角剖析施特劳斯译本在结构、底本依据、韵律、修辞等方面的诗歌翻译策略,探索施特劳斯《诗经》译本的文化价值,并考据其在《诗经》西传德国历史上产生的影响。
    • 王宇涵
    • 摘要: 宋词作为中国古代文学桂冠上光彩夺目的一颗巨钻,在古代文学的阆苑中,它是一枚璀璨绚丽的明珠。凡是译者都知道译事并不只是简简单单地将源语转换为目标语,更何况具有音韵格律的诗词,在翻译上自然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从而令广大翻译学者对诗词翻译望而却步。许渊冲先生在多年的翻译实践中提出了“三美论”,在英译宋词领域起了很好的启发和指导作用。该文以许渊冲先生提出的“三美论”为视角,结合经典宋词翻译实例,分别探析“意美”“音美”“形美”在宋词英译中的具体应用,由此可见,“三美论”对中国经典宋词英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译者应在诗词翻译中以“三美”为标准,才能不失原诗词的艺术魅力,中国诗词的美才能被世界所领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