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奈韦拉平

奈韦拉平

奈韦拉平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药学、内科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60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606篇;相关期刊110种,包括井冈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世界核心医学期刊文摘(妇产科学)等; 相关会议11种,包括2014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第二届全国病毒性肝炎慢性化重症化基础与临床研究进展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等;奈韦拉平的相关文献由566位作者贡献,包括周细根、高世成、卢洪洲等。

奈韦拉平—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60 占比:20.57%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1.54%

专利文献>

论文:606 占比:77.89%

总计:778篇

奈韦拉平—发文趋势图

奈韦拉平

-研究学者

  • 周细根
  • 高世成
  • 卢洪洲
  • 李太生
  • 梁生林
  • 甘立新
  • 蔡卫平
  • 戴懿
  • 朱余兵
  • 李金亮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马良秀; 左慧; 徐峰
    • 摘要: 以2-氯烟酸和2-氯-3-氨基-4-甲基吡啶为起始原料合成中间体I;然后通过氨化和环化反应,在微通道反应器中连续化合成奈韦拉平中间体II和奈韦拉平;在合成中间体II的反应中考察反应温度、反应物料摩尔比和气体流速对反应的影响;合成奈韦拉平的反应中重点考察反应温度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合成中间体II的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温度为90°C,物料摩尔比n(中间体I)/n(环丙胺)=1/1.2,氮气流速为25 mL/min为最佳;合成奈韦拉平的最佳工艺条件是反应温度为110°C.在最佳工艺条件下,中间体II的转化达到率为99.5%以上,选择性为99%以上.
    • 刘玉环; 王彩英; 张慧敏; 徐琳; 庞琳
    • 摘要: 目的探讨奈韦拉平与齐多夫定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暴露婴儿母婴阻断结局、肝功能、血常规及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9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收治的HIV感染患者分娩新生儿70例,最终纳入研究63例,根据出生后6h内母婴阻断用药情况分为奈韦拉平组(37例)和齐多夫定组(26例).比较2组婴儿性别、出生体质量和分娩方式等基本资料,HIV母婴阻断效果和HIV抗体转阴率,出生6周和出生3个月的生长发育情况、肝功能和血常规.结果2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质量、低出生体质量儿比例和分娩方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组婴儿出生6周、3个月HIV-RNA均阴性,HIV母婴阻断效果均为100%,出生24个月2组婴儿HIV抗体均转阴,阻断成功率均为100%.出生6周,奈韦拉平组总蛋白水平低于齐多夫定组[(52.62 ±0.48)g/L比(55.01 ±0.57)g/L],白细胞计数高于齐多夫定组[(8.34 ± 0.42)x 109/L 比(6.99 ±0.19)x 109/L](均P0.05).结论奈韦拉平与齐多夫定对HIV暴露婴儿母婴阻断结局和生长发育均无影响,奈韦拉平对肝功能中总蛋白生成有影响,齐多夫定对造血功能有一过性抑制作用,二者均能对HIV进行完全阻断.
    • 沈谏娣; 林菁; 马丙南; 谭文争
    • 摘要: 目的 探讨新生儿单用齐多夫定或奈韦拉平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母婴传播对其早期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76例HIV阳性孕妇所分娩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齐多夫定组和奈韦拉平组,每组38例.研究组新生儿给予齐多夫定治疗,对照组新生儿给予奈韦拉平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服药期间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早期生长发育情况.结果 两组新生儿服药期间腹泻、中性粒细胞减少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齐多夫定组新生儿服药期间呕吐、肝损害、贫血发生率分别为10.53%、5.26%、28.95%,均明显低于奈韦拉平组的的28.95%、21.05%、52.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齐多夫定组新生儿服药期间体质量增长、头围增长、身长增长速度分别为(20.15±2.36)g/d、(0.70±0.19)cm/周、(0.79±0.18)cm/周,均高于奈韦拉平组的(17.82±1.59)g/d、(0.62±0.12)cm/周、(0.68±0.14)cm/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IV阳性孕妇所分娩新生儿单用齐多夫定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优于奈韦拉平,同时其针对新生儿生长发育影响程度低于奈韦拉平,更益于新生儿生长发育.
    • 张柠
    • 摘要: 目的:探究妊娠合并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产妇经奈韦拉平联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本院82例妊娠合并HIV感染产妇2014年1月~2018年11月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1)和对照组(n=41).对照组采用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治疗,观察组采用奈韦拉平联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新生儿存活率、分娩方式(阴道分娩、剖宫产)、新生儿HIV阻断成功率、产妇不良反应(头痛头晕、胃肠反应、发热、皮疹、贫血)发生率、新生儿并发症(窒息、足月小样儿)发生率.结果:两组新生儿存活率为100.00%,两组新生儿分娩方式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阻断成功率100.00%高于对照组85.37%(P0.05);两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妊娠合并HIV感染产妇采用奈韦拉平联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治疗可有效降低艾滋病母婴传播发生率,且不会明显增加不良反应,具有一定安全性.
    • 莫涛
    • 摘要: 目的:探讨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伦治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长期效果和安全性.方法:2014年9月-2016年9月收治艾滋病HIV感染患者88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4例.A组采用奈韦拉平治疗,B组采用依非韦伦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病毒学疗效和CD4+T淋巴细胞计数.结果:两组治疗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和48个月的病毒抑制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和48个月的CD4+T淋巴细胞增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消化道症状、皮疹发生率高于B组,A组中枢神经症状发生率低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奈韦拉平和依非韦伦治疗HIV感染的长期效果大体类似,但不良反应的类型有所不同,临床上可根据不同人群的特点,谨慎选择.
    • 徐红纳; 才玉婷; 靳立国; 张朝立
    • 摘要: 以4-甲基吡啶为起始原料,经硝化、还原、氯化三步反应合成了医药中间体2-氯-3-氨基-4-甲基吡啶,总收率为68.3%,较原有的4-甲基吡啶缩减了合成步骤,收率提升了11%.
    • 万细岚
    • 摘要: 目的 探讨拉米夫定与齐多夫定联合奈韦拉平对人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患者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70例HIV感染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予以拉米夫定与齐多夫定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奈韦拉平治疗.比较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病毒载量、细胞免疫功能(CD4+T淋巴细胞)变化;比较治疗12个月内,两组患者药物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结果 治疗6个月后及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病毒载量较治疗前降低(P0.05).结论 拉米夫定与齐多夫定联合奈韦拉平用于治疗HIV感染患者,能够降低其病毒载量,提升细胞免疫功能,并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性.
    • 王新茗; 郑玲利; 袁明勇; 陈静; 张仲林
    • 摘要: 目的:建立全自动二维色谱法(2D-HPLC)结合拦截技术测定人血清中奈韦拉平浓度的方法.方法:样品采用高氯酸沉淀蛋白直接进样的方法,用二维高效液相色谱法在线固相萃取并分析测定.第一维色谱柱为Aston SC2柱(25 mm×3.5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6 mol·L-1三乙胺(调pH=6.9)(23:77,v/v);流速:1.0 ml·min-1;第二维色谱柱为Aston SN(10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甲醇-0.04 mol·L-1磷酸二氢钾(磷酸调pH=3.0)(45:55,v/v);流速:1.2 ml·min-1;中间柱为Aston SCX MC2(3.0 mm×10 mm,5μm);检测波长:281 nm;柱温:40°C;进样量:200μl.结果:奈韦拉平在0.1~10.0μg·ml-1内与峰面积线性关系良好,r=0.9999,最低定量限(LOQ)为0.1μg·ml-1,绝对回收率为92.51% ~94.94%(RSD=1.6%,n=5),日内、日间RSD分别为1.51% ~1.89%和1.52% ~1.92%(n=5).结论:该方法快速、简便、准确、重复性好,适用于临床上奈韦拉平的血药浓度检测.
    • 何溪; 李凌华; 朱媛媛; 蔡卫平; 洪文昕; 陈劲锋; 王建
    • 摘要: 目的:比较奈韦拉平(NVP)、依非韦伦(EFV)、洛匹那韦/利托那韦(LPV/r)联合两种核苷类反转录酶抑制剂(NRTIs)对初治HIV感染者血脂的影响.方法:采用双盲法随机选择初治的CD4+T淋巴细胞计数<250个/μL的HIV感染者入组,通过Spw-Pb网络数据平台按1:1:1随机分配为A、B、C组,分别采用NVP、EFV、LPV/r为基础的3种抗病毒方案,对治疗前和随访过程中(12、24、36和48周)患者血清甘油三脂及胆固醇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共入组300例,其中280例患者按照原方案完成随访至48周,3组患者基线信息匹配.在接受治疗48周后,C组受试者血中的甘油三酯水平分别比A组和B组高出1.07 mmol/L(P<0.01)和0.69 mmol/L(P<0.01);血清总胆固醇的水平亦高于其他两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艾滋病初治患者中,LPV/r引起的血清甘油三酯升高较NVP、EFV更明显,临床医生需要高度警惕LPV/r相关高脂血症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