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

母婴阻断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550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临床医学、妇产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40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5221篇;相关期刊268种,包括家庭保健、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母婴世界等; 相关会议7种,包括第7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内蒙古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六届一次学术交流会、第6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等;母婴阻断的相关文献由1160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文华、马丙南、曾祥娥等。

母婴阻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540 占比:9.36%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5221 占比:90.47%

总计:5771篇

母婴阻断—发文趋势图

母婴阻断

-研究学者

  • 李文华
  • 马丙南
  • 曾祥娥
  • 宁艺芳
  • 李杰
  • 李燕
  • 林菁
  • 桂秀芝
  • 翟祥军
  • 陈少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林巧旋; 苏华彩; 林美君
    • 摘要: 目的探究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对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2月至2021年1月于汕尾市妇幼保健院实施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的60例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在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及护理,研究组给予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及护理。比较两组产妇产后12个月时的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分娩时及6个月时阳性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载量和HBV-DNA载量状况,同时比较两组产妇护理前后的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与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结果新生儿出生后12个月时,研究组新生儿的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研究组产妇的SAS与SDS评分分别为(35.15±7.59)分、(39.06±7.41)分,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6.21±8.24)分、(47.24±7.15)分,且两组均明显低于护理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前馈控制的健康教育及护理对乙型肝炎母婴阻断实施干预可提升母婴阻断成功率,同时可改善产妇的负性情绪。
    • 张丽娜; 芮执平; 张晓丽; 展宗瑛
    • 摘要: 目的:研究甘肃省靖远县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母婴传播阻断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效果,为进一步探索乙肝防控策略、制订乙肝防控措施提供建议。方法:调查2016年10月1日—2017年10月31日期间靖远县所有助产机构入院分娩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产妇所生的新生儿,并对新生儿进行随访,检测其HBsAg和乙型肝炎表面抗体(HBsAb)。结果:研究共纳入HBsAg阳性住院产妇所生新生儿131名,其在出生24 h内全部进行了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首针(HepB1)接种。新生儿乙肝病毒指尖血检测结果显示,HBsAg阳性者1人,母婴阻断失败率为0.76%(1/131);HBsAb阳性者101人,母婴阻断成功率为77.10%(101/131);HBsAg和HBsAb全部阴性者29人,母婴阻断成功但免疫失败率为22.14%(29/131)。结论:乙肝疫苗联合免疫球蛋白阻断乙肝母婴传播措施实施情况较好,阻断HBsAg阳性母亲垂直传播乙肝病毒效果显著。
    • 赵睿; 李丽; 张改霞
    • 摘要: 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 HBV)感染到目前为止仍然是一个全世界范围内有待解决的问题。HBV的母婴传播是其最常见的传播途径,据估计经此途径感染HBV的人口数占慢性感染者的40%~50%,因而要控制HBV感染最关键的步骤在于成功阻断其母婴传播。国内外研究报道表明HLA分子的表达在儿童、成人HBV感染以及慢性HBV感染所致的肝硬化、肝癌中都起着调节作用,这也为我们探究阻断HBV母婴传播,控制其感染慢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 代芳; 刘亚; 唐清华
    • 摘要: 目的 对昆明市2018年至2021年孕产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两对半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三病”感染情况,为下一步防治提供一定理论依据。方法 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10月间在昆明市妇幼保健院进行产前筛查孕产妇16466例,全部进行过艾滋病、梅毒和乙肝血清学检查,将“三病”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共检出艾滋病阳性3例,阳性率为0.02%。梅毒抗体阳性54例,阳性率为0.33%。表面抗原阳性112例阳性率为0.68%。结论 适龄妇女尽早开展三病检测,便于早期发现病毒携带者,并给予有效的干预措施。在孕前加强三病知识的宣传教育,有助于减少母婴传播几率,减少新生儿感染的发生,以达到落实优生优育政策,持续提高人口综合素质。
    • 何冰
    • 摘要: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酯治疗妊娠24周后慢性乙型肝炎(乙肝)与母婴阻断的有效性。方法从本院2018年11月至2019年11月收治的妊娠24周后慢性乙肝患者中选取80例,利用抽签分组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给予对照组替比夫定治疗,给予观察组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清ALT、HBV-DNA水平均优于对照组,转阴率与母婴阻断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妊娠24周后慢性乙肝患者采取替诺福韦酯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血清ALT、HBV-DNA水平,提高转阴率与母婴阻断率,治疗效果十分显著。
    • 蔡淑敏
    • 摘要: 目的收集漳州市梅毒阳性孕产妇检测等情况,评价近年来漳州市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的效果。方法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系统"(IPMTCT MIS)中收集2012—2020年漳州市梅毒检测数据和个案随访卡,采用描述性方法进行分析。结果2012—2020年漳州市孕期保健893568人,孕期梅毒检测率为59.09%(527968/893568),阳性率为0.17%(886/527968);产时梅毒总检测率为98.53%(588778/597583),仅产时检出阳性率为0.24%(241/101822)。孕期干预治疗率为73.85%(624/845);梅毒阳性母亲所生活产儿830人,预防性治疗率为74.94%(622/830)。随访检出先天梅毒29例,平均发生率为4.77/10万活产(29/607687);年度先天梅毒发生率最高为13.70/10万活产(2014年),最低为0(2016年和2020年)。结论漳州市预防梅毒母婴传播工作取得较大成效,先天梅毒发生率逐年下降。但孕期检测率仍有待提高,应积极做好孕产妇早期诊断、规范治疗、新生儿早期治疗和随访,最大限度地减少因母婴传播造成的儿童感染。
    • 吴秀秀; 杜文玲; 占思思
    • 摘要: 目的:观察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对妊娠合并乙肝患者母婴阻断成功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妊娠合并乙肝患者138例,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单药治疗组、联合治疗组各69例。单药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治疗,联合治疗组采用替诺福韦联合人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治疗。检测患者治疗前后乙型肝炎病毒(HBV)-DNA、谷氨酰转肽酶(GGT)、丙谷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水平。统计对比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sAb阳性率、HBV DNA阳性率以及母婴阻断成功率,新生儿并发症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血清AST、GGT水平均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低于单药治疗组(P<0.05);与单药治疗组相比,联合治疗组血清ALT水平及HBV-DNA载量更低,ALT复常率(91.3%)、HBV-DNA转阴率(87.0%)、阻断率(97.1%)、HBsAb阳性率(97.1%)升高,HBsAg阳性率(0)、HBV-DNA阳性率(1.5%)、新生儿IgA、IgM、IgG水平以及并发症(2.9%)降低(P<0.05)。结论:采用被动免疫疗法联合抗病毒疗法治疗妊娠合并乙肝,可更有效降低患者血清中HBV-DNA水平,提高患者肝脏功能、免疫功能,提高ALT复常率、HBV DNA转阴率,改善新生儿免疫能力,降低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母婴阻断效果更佳。
    • 张改萍
    • 摘要: 我国是一个乙肝大国,在实施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免疫规划前,乙型肝炎病毒以母婴传播为主,占30%-50%,且多发生在围生期,通过乙型肝炎病毒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准妈妈,尤其是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和乙型.肝炎E抗原双阳性,有可能将乙型肝炎病毒传染给宝宝,引起宝宝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即乙型肝炎妈妈如果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乙型肝炎E抗原均阳性却不干预的情况下,其宝宝约有80%~90%感染概率。所以,防止新生儿感染,最主要的是阻断母婴传播。
    • 程芳; 陈毅华; 岳春霞; 胡敏; 齐明华
    • 摘要: 目的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患者应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母婴阻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130例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对照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65例。对照组接受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替诺福韦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水平以及治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新生儿出生5 min时Apgar评分、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ALT(27.03±4.99)U/L、HBV-DNA(2.53±0.39)IU/ml均低于对照组的(52.18±7.34)U/L、(5.31±0.32)IU/ml,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时、6月龄、12月龄时的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阳性率、乙型肝炎e抗原(HBeAg)阳性率、HBV-DNA≥100 IU/ml发生率均为0,对照组新生儿在出生时、6月龄、12月龄时的HBsAg阳性率分别为13.85%、10.77%、10.77%,HBeAg阳性率分别为12.31%、9.23%、7.69%,HBV-DNA≥100 IU/ml发生率分别为12.31%、6.15%、6.15%;观察组新生儿在出生时、6月龄、12月龄时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DNA≥100 IU/ml发生率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乙型肝炎妊娠患者应用替诺福韦酯进行母婴阻断效果较好,可以改善血清ALT、HBV-DNA水平,降低新生儿在出生时、6月龄、12月龄时的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HBV-DNA≥100 IU/ml发生率,不影响新生儿出生5 min时Apgar评分。
    • 曹秀贞; 易为; 刘雪梅; 李静; 刘星
    • 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母亲所生儿童3岁时的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情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以2017年1月1日至2018年5月1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产检并分娩的HBV感染孕妇及其分娩的婴儿为研究对象,婴儿完成规范的乙肝疫苗接种及乙肝免疫球蛋白注射,并对婴儿随访至3岁。1岁及3岁时检测婴儿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gen,HBsAg)、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体(hepatitis B virus surface antibody,HBsAb)滴度、肝功能及血红蛋白等,通过医院HIS系统和LIS系统收集孕妇孕产期临床生物化学指标、HBV DNA、孕期抗病毒治疗情况及孕产期并发症等。按儿童3岁时HBsAb水平将母亲及儿童分为无/弱应答组(HBsAb<100 mIU/ml)和强应答组(HBsAb≥100 mIU/ml)。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3岁儿童对乙肝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符合条件的HBV感染孕妇及其分娩婴儿各155例,孕期未应用抗病毒药物行母婴阻断者39例,用药者116例(其中拉米夫定30例,替比夫定86例),用药组孕中期(用药前)HBV DNA为(7.35±0.57)lg IU/ml,未用药组孕中期HBV DNA为(7.26±0.71)lg IU/m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56,P=0.393);用药组分娩前HBV DNA为(3.69±0.88)lgIU/ml,未用药组分娩前HBV DNA为(6.77±1.22)lg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7.04,P<0.001)。23例儿童出生后7个月~3岁曾补种乙肝疫苗,3岁时HBsAb中位滴度为208.84 mIU/ml;132例未补种,3岁时HBsAb中位滴度为94.07 mIU/ml,较1岁时(370.66 mIU/ml)显著降低(z=-0.607,P<0.001),补种疫苗儿童3岁时HBsAb滴度显著高于未补种疫苗儿童(z=-2.402,P=0.016)。未补种乙肝疫苗儿童1岁时乙肝疫苗无/弱应答率为25.75%(34/132),3岁时无/弱应答率为51.52%(68/132),补种乙肝疫苗儿童3岁时无/弱应答率为21.74%(5/23)。155例母婴阻断成功儿童至3岁时无1例感染HBV。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补种乙肝疫苗是3岁儿童乙肝免疫应答效果的独立保护因素(OR=0.259,95%CI:0.09~0.741,P=0.012)。结论孕期应用乙型肝炎抗病毒药物可显著降低HBV DNA水平,不影响婴儿对乙肝疫苗的免疫应答,补种乙肝疫苗是3岁儿童乙肝疫苗免疫应答效果的独立保护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