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2354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79篇、会议论文74篇、专利文献8088篇;相关期刊683种,包括中国妇幼健康研究、母婴世界、临床肝胆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59种,包括达能营养中心第十八届学术研讨会、第七届中国生殖健康产业博览会——新技术、新产品科技论坛暨学术研讨会、内蒙古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第六届一次学术交流会等;母婴传播的相关文献由4621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伟、罗婵、刘伟等。

母婴传播—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79 占比:21.83%

会议论文>

论文:74 占比:0.71%

专利文献>

论文:8088 占比:77.46%

总计:10441篇

母婴传播—发文趋势图

母婴传播

-研究学者

  • 赵伟
  • 罗婵
  • 刘伟
  • 王临虹
  • 方利文
  • 朱启镕
  • 乔亚萍
  • 李燕
  • 桂希恩
  • 王前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杨秀珍; 黄平; 陈勇毅
    • 摘要: 目的:探讨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对艾滋病孕妇产前检查的干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20年6月阳江地区检测发现的110例艾滋病孕妇为研究对象,给予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干预,分析技术干预效果。结果:在110例艾滋病孕妇中,34例孕妇终止妊娠,占比30.91%;76例继续妊娠,占比69.09%。妊娠结局:死胎2例,活胎74例,死胎与活胎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母婴阻断干预结果比较,继续妊娠并活胎的74例孕妇服用抗病毒药物,占比100%;72例婴儿,系统管理服用抗病毒药物,占比97.30%;72例活胎婴幼儿进行艾滋病毒检测,检出率为0。对72例婴儿随访18个月,艾滋病抗体阳性者为0。结论:对于艾滋病孕妇,落实艾滋病母婴阻断技术,有助于控制艾滋病在母婴间的传播,降低婴儿艾滋病毒感染率,提高新生儿生命健康。
    • 张玉蓉; 彭孟云; 尹玥; 汪静
    • 摘要: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孕妇妊娠中晚期口服替诺福韦酯(tenofvir disoproxil fumarate,TDF)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选取2017年9月至2019年6月于本院肝胆病科门诊接受TDF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中晚期孕妇30例,连续用药至分娩当天停药,新生儿出生后均采取标准的免疫预防措施。对比孕妇TDF治疗前、分娩前及停药后ALT、AST及HBV DNA载量水平,并观测乙肝病毒在母婴之间的阻断情况及停药后母亲的安全性等。结果 经TDF治疗后,孕妇分娩前ALT及AS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HBV DNA载量水平较基线水平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入组孕妇所产新生儿随访期12月内血清HBsAg阳性率为0%,母婴阻断率达100%,且新生儿生长发育状况良好,未见畸形及发育异常。停药后1~3月内,产妇HBV DNA载量水平逐渐升高到产前水平,至停药后12月,共计7例产妇出现肝功能异常(23.33%),其中2例轻度升高,未予治疗自行缓解,5例(16.67%)重新给予抗乙肝病毒治疗后恢复正常。结论孕中晚期口服TDF抗病毒治疗能够有效且安全地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分娩后立即停药有一定肝功能异常风险,但予以规范治疗后病情可控,安全性较好。
    • 连志丽
    •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联合苄星青霉素阻断乙肝合并梅毒感染患者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4月—2020年3月收治的106例妊娠期乙肝合并梅毒感染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对照组采用常规保肝手段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联合组采用替诺福韦联合苄星青霉素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疗效、血清中HBsAg和HBV-DNA水平、阻断效果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联合组对乙肝治疗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分娩前联合组HBV-DN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妊娠期乙肝合并梅毒感染患者采用替诺福韦联合苄星青霉素阻断母婴传播的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症状,降低患者体内乙肝病毒水平,对阻断病毒的母婴传播效果显著,且兼用药安全,值得推广。
    • 张沝; 张薇莉; 赵隽
    • 摘要: 目的分析替诺福韦联合不同剂量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乙肝病毒(HBV)母婴传播中的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8年3月HBV感染的妊娠妇女[高载量(HBV DNA>1×10^(6)IU/mL)]1000例,分为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1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替诺福韦300 mg/d+新生儿出生后12 h内、1月肌注200 IU HBIG+0、1、6月注射10μg乙肝疫苗)。比较两组基线资料、新生儿情况、抗-HBs水平、母婴阻断效果、安全性、随访24个月情况。结果基线资料及新生儿情况在二组中的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乙肝免疫球蛋白200 IU组出生1月、7月的抗-HBs水平[依次(295.8±42.9)mIU/mL、(764.1±146.3)mIU/mL]高于乙肝免疫球蛋白100 IU组[依次(250.9±33.7)mIU/mL、(737.2±152.1)mIU/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替诺福韦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无不良反应。结论替诺福韦联合200 IU剂量HBIG在乙肝疫苗阻断HBV母婴传播中有助于短期内提高免疫保护及阻断效果,而长期效果与联合100 IU剂量HBIG相当,两种方案均安全可靠。
    • 吴雪玲; 安良敏; 李其钧; 余素琼; 李白梅; 陈慧翠
    • 摘要: 目的:研究用替诺福韦酯阻断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3月至2021年1月英德市人民医院收治的50例携带HBV的孕产妇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用替诺福韦酯对研究组孕产妇进行治疗,不为对照组孕产妇使用任何药物,待两组孕产妇分娩后为其新生儿接种HBV疫苗及注射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比较两组孕产妇血清HBV-DNA、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及其所产新生儿血清HBV-DNA、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结果:治疗4周后及分娩时,研究组孕产妇血清HBV-DNA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孕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孕产妇所产新生儿在出生时、出生后3个月及出生后6个月其HBV-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孕产妇所产的新生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替诺福韦酯阻断HBV母婴传播的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新生儿HBV-DNA和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阳性率。
    • 连宏宇; 徐君球; 方蓓欢; 徐海耿; 黄满仙
    • 摘要: 目的分析舟山市2018年—2020年孕产妇梅毒母婴阻断情况及相关因素,为完善舟山市梅毒母婴阻断措施并消除梅毒母婴传播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预防艾滋病、梅毒和乙肝母婴传播管理信息系统导出2018年—2020年舟山市梅毒感染孕产妇的个案资料,分析其基本特征、检测率、治疗率等。结果 2018年—2020年舟山市行梅毒检测的孕产妇共17 734例,检测率99.98%,仅产时检出率呈逐年下降趋势(P0.05)。不同治疗时期的梅毒感染孕产妇所生新生儿TRUST滴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感染孕产妇分娩前/孕晚期TRUST滴度≥1∶4时,其所生新生儿TRUST阳性率远高于TURST滴度阴性和TRUST滴度≤1∶2的孕产妇(P<0.05)。结论 2018年—2020年舟山市未发生梅毒母婴传播。应重视重点人群人性化及个性化管理,提高产前/孕前梅毒筛查,定期监测梅毒感染孕产妇TRUST滴度并及早干预,从而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 陈志英; 李妍; 谷金玉; 杨超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核苷(酸)类似物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在阻断乙型肝炎母婴传播中对孕妇血清病毒载量和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6月至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HBsAg和HBeAg双阳性,HBV DNA≥1×10^(6)IU/mL的孕妇共249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按是否服用抗病毒药物以及抗病毒药物的不同,分为A组(口服替诺福韦,n=123)、B组(口服替比夫定,n=85)和C组(未服用抗病毒药物,n=41)。A组和B组于孕中晚期开始服药,至分娩停药。三组新儿出生24h内注射乙型肝炎高效价免疫球蛋白100IU,乙肝疫苗按标准免疫程序接种。比较孕妇治疗前后HBV DNA水平变化和母婴阻断效果,以及孕期和产后肝功能变化情况。结果:分娩前,经抗病毒治疗的A组、B组和未服用抗病毒药物的C组HBV DNA总体分布存在统计学差异(H=109.006,P0.05)。分娩前,A组和B组孕妇血清ALT、AST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低于C组(P0.05),且三组间血清ALT水平的总体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母婴阻断率成功率100%。C组母婴阻断成功率为97.6%。结论:替诺福韦和替比夫定均可有效降低乙型肝炎病毒载量,且在降低病毒载量和改善孕期肝功能上无差异;应用抗病毒药物不增加产后停药后肝炎发作风险,但无论是否应用抗病毒药物,均需密切关注产后肝功能变化。
    • 姜先杏; 洪永孟; 陈兴
    • 摘要: 目的探讨替诺福韦酯联合双重免疫方案阻断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携带孕妇母婴病毒传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阳江市公共卫生医院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70例慢性HBV携带孕妇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孕期不给予抗病毒干预,观察组在孕24~28周口服替诺福韦酯直至分娩。两组新生儿出生后均给予双重免疫方案(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200μg肌肉注射+重组乙型肝炎疫苗20μg,0、1、6个月程序肌肉注射)。比较两组孕妇肝功能指标、HBV DNA水平,新生儿HBV感染情况、新生儿情况及用药安全性。结果两组孕妇治疗前、分娩时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孕妇HBV DN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娩时,观察组HBV DNA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孕妇均未发生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替诺福韦酯联合双重免疫方案阻断HBV携带孕妇母婴病毒传播效果显著,能有效降低分娩时HBV DNA水平,降低新生儿HBV感染率,安全性高。
    • 蒋海燕; 徐晓英; 顾桂芳
    • 摘要: 目的:探讨妊娠中后期口服替诺福韦联合主被动联合免疫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HBV)母婴传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纳入2017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南通大学附属海安医院产科就诊并分娩的HBV感染孕妇8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孕产妇给予常规保肝治疗,观察组孕产妇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替诺福韦口服治疗,两组新生儿均给予主被动联合免疫阻断治疗,观察两组孕产妇的肝肾功能指标变化、妊娠结局和婴儿生理指标。结果:治疗前两组孕产妇的HBV DNA、ALT、TC和Cys C水平比较无差异(P>0.05);产前1天和产后3个月时观察组孕产妇HBV DNA和ALT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孕产妇的早产、剖宫产、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和新生儿黄疸等指标无差异(P>0.05)。产后1个月时,两组新生儿的身高和体重无差异(P>0.05),观察组新生儿HBsAg阳性率、HBeAg阳性率和HBV DNA≥100 IU/mL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HBV感染孕妇妊娠中后期给予替诺福韦口服联合主被动联合免疫治疗,能有效阻断HBV的母婴垂直传播,用药安全性较高。
    • 熊玲玲
    • 摘要: 尖锐湿疣(CA)是目前国内外流行发病最多的性传播疾病,本病容易复发,有大样本资料显示,男性人群复发病例的发生率为(47~163)/10万,女性人群为(23~110)/10万。本病临床治疗以尽早去除疣体为目的,尽可能消除疣体周围亚临床感染,以减少或预防复发。与宫颈癌是“近亲”尖锐湿疣几乎都是因性接触传播(少数病例由间接接触、医源性传播、母婴传播等方式传播),通过接触被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皮肤或黏膜而感染,但并不是所有HPV病毒都会引起尖锐湿疣。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