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天气背景

天气背景

天气背景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03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环境污染及其防治、农业基础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6篇、会议论文17篇、专利文献12659篇;相关期刊54种,包括应用气象学报、浙江气象、气象水文装备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2013年全国重大天气气候过程总结和预报预测技术经验交流会、第30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天气背景的相关文献由282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爱华、王存亮、郭艳等。

天气背景—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6 占比:0.67%

会议论文>

论文:17 占比:0.13%

专利文献>

论文:12659 占比:99.19%

总计:12762篇

天气背景—发文趋势图

天气背景

-研究学者

  • 许爱华
  • 王存亮
  • 郭艳
  • 马中元
  • 魏勇
  • 刘志勇
  • 刘月坤
  • 叶晓冰
  • 叶晓春
  • 叶树春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庄龙楷
    • 摘要: 午后,我走在热浪滚滚的街头。街上的香樟树像害了病似的,无精打采地耷拉着枝条。(这一处环境描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地交代了炎热的天气背景,烘托出“我”烦闷的心情。)“亏我把你当成最好的朋友,可你不但在我当值日班长的时候捣乱,还当众顶撞我。”
    • 刘春; 肖雯; 曾喻; 李海俊
    • 摘要: 利用2012—2020年CLDAS格点小时温度数据,通过插值、合成分析等技术,分析江西省不同天气背景下气温的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江西省气温日变化曲线呈单峰形,整体上表现为06—15时为气温上升阶段,其中08—12时为快速上升阶段;16—05时为气温下降阶段,其中17—20时为快速下降阶段。2)不同地形和季节日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略有差异,平均而言高山地区最高气温出现于14时,较平原、丘陵早1 h;冬季最低气温出现在07时,较其他季节迟1 h。3)不同地形大部分时段气温表现为丘陵>平原>高山,丘陵地区气温高于平原在12—17时最明显,温差为1—2°C,高山地区较两者低4—5°C。4)不同天气背景下,气温日变化曲线仍呈单峰形,日最高气温大概率出现在14—16时,日最低气温在23时—次日06时各时次出现概率大致相同。气温日较差在有雨条件下最小,为2—3°C;晴天不同云量条件下,气温日较差最大,为6—8°C,阴天最小,为3—5°C;气温日较差在强降温天气大于强回暖天气。
    • 钤伟妙; 罗亚丽; 曹越; 张晓; 车少静
    • 摘要: 2020年1月5日07时至6日04时(北京时,下同)华北中部出现一次回流暴雪天气,过程最大降雪量15.5 mm。文中应用ERA5再分析和多种高分辨率观测资料分析了此次暴雪的大尺度天气背景和本地动、热力状况,探讨了暴雪落区、强度演变和降雪微物理特征及成因。结果表明,受河套地区地面倒槽和东北平原高压影响,900 hPa以下东北气流(被称为“回流”)自东北平原经渤海抵达华北平原,早于降雪7 h开始影响华北中部,受太行山阻挡在华北平原形成浅薄的近地面中尺度辐合线,对应暴雪落区;暴雪落区位于500 hPa高空槽前、700 hPa南北走向切变线东侧,850 hPa受西南低涡外围东南气流影响。降雪前1 h石家庄市观测到800 m以下转为东北风,1 km以下气温迅速下降至-5—-1°C,形成“冷垫”;暴雪区上空700 hPa附近低空急流较降雪早2 h出现,随后急流变厚、向下伸展至2 km高度,其下部暖湿空气沿“冷垫”爬升触发降雪,急流风速增至极值(19 m/s)和急流指数达峰值(约8)与大于1 mm/h强降雪时段重合,此时700 hPa上下为上升运动和水汽输送的大值中心。本次降雪粒子直径多为0.35-0.55 mm,降雪强度与粒子数浓度呈线性正相关;降雪云层位于1.3-5.5 km高度,大致以3 km(约-10°C)为分界线,下层为冰雪混合层,上层为冰雪层,冰雪层相对湿度与地面雪花粒子浓度及降雪强度呈正相关。基于雨滴谱仪探测资料反演的地面反射率因子与降雪强度拟合关系为Z=149.85R^(1.14)。
    • 樊文雁; 蔡子颖; 姚青; 王晓佳; 唐颖潇; 韩素芹
    • 摘要: 采用大气化学模式定量估算2019年4月~9月区域输送对京津冀区域,特别是天津市O_(3)浓度的影响,分析天气形势和气象条件与区域输送的关系.结果显示,京津冀区域13个城市O_(3)以区域输送贡献为主,不同城市O_(3)差异较大,天津本地贡献占比24%,区域输送以京津冀区域其他城市和山东为主,共贡献48.3%.低压、低压前和低压后形势下,O_(3)区域输送占比最高.途径天津偏南区域的气流是造成天津高浓度O_(3)污染的重要因素,也是区域输送的主要路径.随着O_(3)浓度升高,输送贡献占比呈逐步上升趋势,重度污染时本地生成与区域输送贡献相当.一次典型O_(3)污染过程分析表明,高温强辐射天气和有利的天气形势促进O_(3)本地生成,西南气流和弱下沉气流下的区域输送共同维系了这场持续3d的连续污染过程.
    • 热孜瓦古·孜比布拉; 阿依谢姆古丽·孜比不拉; 胡素琴; 玛依热·艾海提; 杨鸿
    • 摘要: 根据1961—2018年喀什地区9个国家站浮尘日数逐日观测资料,利用气候学统计、M-K突变检验等方法分析喀什地区浮尘日数的时空分布等气候特征,分析2019年3月19—25日喀什地区出现的强浮尘造成的重污染天气成因.结果表明:喀什地区年平均浮尘日数为71 d,浮尘日数总体呈减少趋势,并于1997年前后发生了显著减少性突变.2019年3月19—25日出现的强浮尘天气过程,持续时间长,影响范围广,乌拉尔山高压脊发展,脊前横槽转竖,在新疆东部回流东灌冷空气是造成此次沙尘过程的天气背景.浮尘天气造成21—24日喀什地区空气污染指数AQI指达500,属严重污染,首要污染物PM2.5和PM10在21日、22日达到峰值,分别为494、1175μg/m3.热力、动力条件以及近地面存在逆温层均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污染过程前后喀什市本站气压与PM10、PM2.5浓度均呈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762、0.507,均通过0.05显著性水平检验;气温与PM10浓度呈负相关,与PM2.5相关性不明显;相对湿度跟PM10和PM2.5呈正相关,表明气象因子在大气污染过程中对大气环境影响明显.
    • 邓佩云; 穆建华; 舒志亮; 李进玉; 田磊; 杨勇
    • 摘要: 基于六盘山区区域自动站和探空资料、ERA-Interim高时空分辨率的再分析资料以及Ka波段毫米波云雷达资料,采用天气特征分析、物理量诊断以及多资料融合分析方法,对六盘山区一次降水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该次降水过程是受"两槽一脊"的环流背景以及500 hPa短波槽和700 hPa切变的共同影响形成的稳定性层状云降水;六盘山区降水强盛阶段,水汽通量散度在六盘山系东坡存在低层辐合或弱辐散、高层辐散的动力场,区域平均水汽通量为2.50 g/(s·hPa·cm),水汽来源为孟加拉湾、南海;此次降水前后云层数呈双峰型,降水发生时,云系从多层云变为深厚的单层云,且在小时雨量最大值出现的前1 h,达最大云厚,降水过程结束前1 h,云系由单层云变为双层云,随着降水过程的结束,云系波动性消散;低云云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降水过程的形成.
    • 汤洁; 徐芬; 吴海英; 夏网萍; 安礼政
    • 摘要: 2017年8月1日18:10-18:30受1710号台风“海棠”外围螺旋雨带影响,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出现EF1级龙卷.利用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多普勒雷达资料等,对龙卷过程进行分析.结果 显示:龙卷发生在“海棠”残留低压和副高边缘间的东南暖湿急流中,其发生前1h地面出现小尺度涡旋并沿着地面辐合线移动.龙卷影响时,相邻地面自动站观测到气压上升、气温和露点下降、风力明显增大.逐渐增大的对流有效位能、小的对流抑制能量、较大的0~1 km垂直风切变、1 km以下的抬升凝结高度、干侵入等环境场特征均有利于本次龙卷风暴的生成.淮安多普勒雷达探测到入流缺口、TVS特征、气旋性风场结构.通过垂直螺旋度分析和双多普勒雷达风场反演等方法,发现在龙卷发生前低层环境垂直风切变有利于小尺度涡旋生成,中低层水平风场以辐合为主.当出现龙卷时,气旋式辐合中心下降有利于涡旋触地,龙卷发生地位于低层涡旋移动方向左前侧与1 km高度切变线附近.
    • 周玉都; 刘淇淇; 郭立平; 霍彦峰
    • 摘要: 利用河北省廊坊市9个国家气象观测站资料和中国气象局CMA下发MICAPS资料,采用数学统计的方法,对廊坊市2009—2017年"倒降"温气候特征及其出现时的气象背景条件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廊坊"倒降"温区域在三河、大厂最少,在廊坊中南部区域分布相对均匀,且站次年变化呈缓慢上升趋势;"倒降"温日数冬季最多,春季最少,站次秋季最多,春季最少;"倒降"温日数在1月、12月出现得最多,站次在1月和7月出现得最多.从"倒降"温出现时的气象背景条件看,500 hPa形势占比排名前3的是脊前西北气流、平直西风环流和槽前西南气流,地面形势占比排名前3的是高压底部、回流、高压前部;日最大风速风向主要分布在偏北风和偏东风,日最大风速、风力集中分布在2~5级;天气现象中降雨和轻雾出现的频率最高.从频率直方分布、核密度估计和正态分布密度的分布特征看,日平均相对湿度呈"单峰型"或"双峰型"分布,850 hPa变温呈"单峰型"分布.
    • 赵桂洁; 何娜; 郝翠; 李靖; 李桑
    • 摘要: 利用2018年10月1日至2019年9月30日北京地区55个地面气象站的实况观测数据对欧洲中期天气预报中心的全球预报(ECMWF-thin)、国家气象中心区域预报(Grapes)、北京睿图(RMAPS)、国家级指导预报(SCMOC)、北京智能网格温度客观预报(BJTM)和集合相似预报(AnEn)的逐日最高、最低气温预报结果进行检验评估。结果表明:(1)ECMWF-thin模式预报效果优于Grapes和RMAPS,客观方法BJTM和AnEn对ECMWF-thin的改进效果明显。(2)AnEn在10月至次年4月预报效果好,BJTM在5—9月预报效果好;不同预报时效中,AnEn在短期、中期前段预报效果较好,BJTM在中期5~9 d预报效果相对较好。(3)以南郊观象台为代表站进行检验,结果显示模式预报均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客观方法对系统偏差有很好的订正效果。(4)在降水、大风或无天气系统时,BJTM、AnEn的日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较高;雾霾天气背景下,ECMWF-thin的最高温度预报准确率较高。雾霾、大风和无天气系统时,ECMWF-thin最低温度预报偏差最小,客观方法对模式预报无改进;降水天气背景下,RMAPS和BJTM对最低温度的预报偏差最小。
    • 摘要: 1大气成分及相关特性变化观测研究1.24基于航测的云底气溶胶活化率和过饱和度估算2016年11月13日在北京地区上空存在持续稳定的层状云天气背景下,利用飞机开展了气溶胶粒径谱、化学组成、云滴谱等参量的垂直观测,研究了本次个例中云底气溶胶的活化能力。结果表明,探测期间北京地区为轻度污染天气,地面气溶胶浓度(0.11~3μm)达到了4600 cm-3。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