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环境气象

环境气象

环境气象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64篇,主要集中在环境污染及其防治、环境科学基础理论、大气科学(气象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8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133964篇;相关期刊64种,包括无线互联科技、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实验技术与管理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中国气象学会2003年年会、第五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第九届全国大气环境学术会议等;环境气象的相关文献由478位作者贡献,包括步巧利、翁佳烽、夏冬等。

环境气象—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8 占比:0.09%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33964 占比:99.91%

总计:134088篇

环境气象—发文趋势图

环境气象

-研究学者

  • 步巧利
  • 翁佳烽
  • 夏冬
  • 李明华
  • 洪莹莹
  • 甘泉
  • 邓雪娇
  • 张小玲
  • 杨青
  • 范绍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步巧利; 黄先香
    • 摘要: 基于2017-2020年佛山市3个国家基本气象站的观测资料和8个国家环境监测点的臭氧监测资料,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佛山市臭氧污染特征及其与气象因素的关系,并定量化分析了佛山臭氧的关键气象指标,结果表明:(1)2017-2020年佛山市臭氧污染具有明显的日、月、季节和年变化特征,日变化呈单峰变化,06:00-08:00最低,峰值出现在午后14:00-16:00;9月臭氧平均质量浓度最高,12月臭氧质量浓度最低;后汛期臭氧质量浓度高于前汛期,汛期质量浓度高于非汛期;2017-2020年年均、汛期的质量浓度和超标日数总体呈下降趋势。(2)臭氧超标多出现在气温较高、风速偏小、相对湿度低、日照时数长、无降水或微弱降水的天气,当日均风速小于2 m/s、平均气温高于28°C、日照时数大于4 h时,有利于臭氧的生成。
    • 吴礼凤; 陈妍; 周晓仪; 黄扬东; 翁佳烽
    • 摘要: 基于肇庆市2014—2018年PM_(2.5)质量浓度数据,使用HYSPLIT模式计算肇庆市干季的后向气流轨迹,并应用聚类分析法、潜在源贡献因子分析和质量浓度权重轨迹分析方法评估PM_(2.5)污染物的外来输送特征和潜在源区。结果表明:(1)2015—2018年肇庆市PM_(2.5)污染维持在较高水平,2017—2018年PM_(2.5)污染略有加重趋势;(2)污染较重的月份主要在1—4和10—12月,1月PM_(2.5)污染最严重,而6月PM_(2.5)质量浓度最低,5、7和8月无PM_(2.5)污染超标;(3)全年PM_(2.5)日平均质量浓度与风速相关性最高,干季与风速的相关系数有所提高;(4)干季影响肇庆的气流有5条,其中超过1/2源自东北和偏北方向的气流,来自东北方向的气流轨迹对PM_(2.5)污染贡献最高,其次来自偏西方向绕过珠三角北部进入肇庆的轨迹和广东省内短距离输送的轨迹;(5)肇庆市干季PM_(2.5)外来输送潜在源区主要位于肇庆辖区内和珠三角中南部城市以及粤东、粤东北部分地区,其中佛山、珠海、中山、东莞、惠州、广州南部对肇庆PM_(2.5)质量浓度贡献均超过60μg/m;。
    • 摘要: 《区域环境气象系列丛书——上海环境气象研究》许建明等著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协作中心,在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和长三角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方面发挥着核心作用。该书系统总结上海市气象局在超大城市大气污染机制研究和污染天气预报服务等方面的最新成果;从地面观测、大气遥感、数值模拟、实验室分析等几个方面介绍上海大气污染的基本特征、形成机制及其对人体健康的影响;梳理上海空气质量预报、重污染天气应急预警、健康气象风险预报等业务,以及支撑预报服务业务的环境气象观测系统、模式系统和业务平台技术。可为气象部门从事环境气象、健康气象科技业务工作的同志提供参考。
    • 丁丽佳; 凌良新; 谢汉良; 陈新煜; 杨婕俐
    • 摘要: 利用潮州市区2014—2020年O_(3)逐小时质量浓度数据,分析了O_(3)质量浓度的年、月、季、日变化特征,结合相应时段潮州国家站气象资料,分析O_(3)质量浓度、不同级别与气象条件的关系。结果表明:2014—2020年潮州市区O_(3)污染呈波动下降趋势,污染主要发生在春末夏初和夏末秋初。O_(3)质量浓度的日变化呈单峰变化,最低值出现在07:00—08:00,最大值出现在14:00—16:00。最大O_(3)8 h质量浓度与气温、日照呈正相关关系,与降水、相对湿度、风速基本呈负相关关系。不同级别O_(3)质量浓度的气象条件有较大差异,一级大多出现在气温较低、相对湿度较大、日照时数较少且多伴有降水的天气;超标则出现在降水少、气温高、相对湿度小、日照时数多、风速小的天气。
    • 张丽; 李磊; 杨红龙
    • 摘要: 选用深圳气象梯度塔的气象观测数据、石岩自动站气象数据和市环境监测西乡站PM_(2.5)质量浓度数据,对逆温造成的静稳条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低能见度的出现与逆温密切相关,月、日变化规律与逆温出现规律一致,但逆温出现并不一定会造成低能见度和污染物质量浓度超标,还与逆温特征、逆温层数有关。(2)污染物质量浓度与逆温层数呈正比,层数越多PM_(2.5)质量浓度越高。(3)在逆温底高不变情况下,顶高越高,逆温强度越强,对污染扩散越不利;逆温厚度越厚,对污染扩散越不利。(4)逆温底风速越大,对污染扩散越有利;PM_(2.5)污染发生时,逆温底主导风向为NW-N-NNE,占总风频38%;清洁时主导风向为ESE-S,占总风频357%。
    • 林晓青; 张小柳; 罗志鹏; 刘建标
    • 摘要: 采用陆河国家气象观测站1967—2018年常规气象资料,从人体舒适度气象指数(BCMI)、温湿指数(THI)、风寒指数(CI)、度假气候指数(HCI)及负氧离子浓度等级对陆河生态气候休闲养生适宜性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陆河全年60%以上的日数为气候舒适期,且舒适期天数随时间有弱增长趋势;气候条件在休闲养生方面总体适宜,特别是在10—11、3—4月尤其突出;各月THI值均未超过80,无“高温不适”气候,基本无温湿胁迫;各月CI值均小于650,无“寒冷不适”气候,基本无冷胁迫,多以舒适为主;负氧离子年均浓度为2 954 cm^(-3),其中1—10月份为最高等级1级,空气特别清新,尤其夏季负氧离子浓度高达3 500 cm^(-3)以上。
    • 郭永婷; 余冬文; 黄观荣; 刘玮莹
    • 摘要: 利用2016—2020年韶关市主城区5个国控环境监测站常规6参数逐时观测资料和韶关市气象局站地面气象要素数据,分析了韶关市主城区臭氧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气象因素影响。结果表明:2016—2020年韶关市主城区出现臭氧轻度污染72 d、中度污染4 d、重度污染0 d。臭氧质量浓度从79μg/m^(3)(2016年)上升到92μg/m^(3)(2017年)再下降到84μg/m^(3)(2020年)。臭氧污染呈现显著季节性差异,秋季污染最严重、冬季基本无污染。韶关市主城区5个国控站臭氧污染最严重的是韶关学院站和碧湖山庄站,最轻的是曲江监测站。干燥晴朗、高温炎热(≥35°C)、日照充足、湿度小的天气容易导致出现臭氧污染。2017年9月出现了严重的光化学污染,过程最大臭氧1 h和最大8 h臭氧质量浓度分别为228、213μg/m^(3),最长过程维持天数为7 d。
    • 徐晓艳; 王永芳; 赵一鸣; 柳佳欣
    • 摘要: 在环境气象立体监测(含海上探测)、智慧风电场开发运营、航空安全与效率提升风场探测场景中,传统方法成本高、精准度差,且可能威胁工作人员人身安全。相比较而言,采用激光测风雷达进行风场探测,不仅成本大幅降低,探测精准度高,部署灵活,而且安全可靠,维护便利,具有非常明显的发展优势。目前适逢国家大力支持风电、海洋探测、防灾减灾等方面的建设及科研工作,为多平台多模式高精度三维相干测风激光雷达技术发展提供了更优的产业环境。
    • 摘要: 3月15日,我国新疆、甘肃、内蒙古、北京等12省区市遭遇明显的沙尘天气,局地能见度不足300米。“这是近10年我国遭遇强度最高、范围最广的一次沙尘天气过程,已达到强沙尘暴级别。”中国气象局环境气象中心主任张碧辉说。据气象卫星估算,可视的沙尘区面积约为46.6万平方公里。本次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沙尘主要起源于蒙古国。3月13日以来,蒙古国大部分省份相继遭遇特大沙尘暴和暴风雪等灾害性天气。由于蒙古气旋发展强盛,沙尘随着气旋后部的冷高压东移南下影响了我国北方大部地区。
    • 胡猛; 陈蝶聪; 任文斌
    • 摘要: 利用揭西县8个大气负氧离子自动监测站数据,对揭西县大气负氧离子浓度空间分布与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表明:揭西县大气负氧离子资源十分丰富,负氧离子浓度呈现从西往东、从北往南逐渐增加的趋势,东部生态区负氧离子浓度普遍较高,年平均浓度基本超过1 000 cm-3,全县年平均为1 609 cm-3,揭西县坪上镇石内村最高,高达2 609.1 cm-3.在居住区,一天之中负氧离子浓度在清晨前后最高,并有夜间高、白天低的变化规律;在生态区,负氧离子浓度有白天高、夜间低的变化规律,且最高浓度出现在上午.揭西县京溪园镇粗坑村夏季正午负氧离子浓度最高,有明显的年变化波动,1月负氧离子浓度最高,达2 728 cm-3.大北山森林公园冬季午后负氧离子最盛,年变化波动较小,12月负氧离子浓度最高,8、9月负氧离子浓度处于较低水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