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

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2年内共计886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儿科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17篇、会议论文54篇、专利文献204866篇;相关期刊330种,包括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临床内科杂志、内科急危重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41种,包括全国民族医、中医血液病学术研讨会暨青年学术论坛、第九届中国肿瘤内科大会、第四届中国肿瘤医师大会暨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2015年学术年会、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等;噬血细胞综合征的相关文献由2467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昭、王旖旎、张嘉等。

噬血细胞综合征—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817 占比:0.40%

会议论文>

论文:5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204866 占比:99.58%

总计:205737篇

噬血细胞综合征—发文趋势图

噬血细胞综合征

-研究学者

  • 王昭
  • 王旖旎
  • 张嘉
  • 王晶石
  • 吴林
  • 刘炜
  • 王晓琳
  • 李佩章
  • 王英
  • 李彦格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孙洪坤; 王丽君; 于文征; 刘晓丹; 宋斌
    • 摘要: 目的 探讨成人及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患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是否存在差异,并协助判断预后、指导治疗。方法 收集初次诊断为HPS的患者资料,分析其相关指标的差别。结果 成人患者与儿童患者比较,在白细胞、血清乳酸脱氢酶、甘油三酯、纤维蛋白原及血清肌酐水平方面存在差异,P均<0.05。结论 在成人与儿童HPS患者中,上述指标的差异提示二者在疾病进展及预后方面不同。
    • 张帆; 刘景华; 王吉刚; 刘彦琴; 佟丹江; 周凡
    • 摘要: 目的探讨继发于不同病因的噬血细胞综合征(HPS)临床指标差异以及生存分析。方法选取2013—2021年北部战区总医院初诊为HPS的33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病因分为肿瘤相关组(n=14)、感染相关组(n=12)及不明原因组(n=7)。比较3组患者的实验室指标,分析3组生存情况。应用Cox回归分析影响患者生存的因素。结果与感染相关组、不明原因组比较,肿瘤相关组患者血清铁蛋白及β2微球蛋白明显较高;肿瘤相关组sCD25水平高于感染相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相关组患者中位总生存期为23 d,低于不明原因组的747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血小板、抗核抗体、血清肌酐、碱性磷酸酶、脾大及铁蛋白为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白细胞、血小板、抗核抗体、肌酐、碱性磷酸酶、脾大及铁蛋白为影响生存时间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相关组患者总生存期低于不明原因组。此外,可以根据临床指标追踪HPS继发病因,进而判断患者生存时间,更好指导治疗。
    • 胡越; 林传明
    • 摘要: 组织细胞坏死性淋巴结炎(Histiocytic necrotiz⁃ing lymphadenitis,HNL),也称为菊池-藤本病(Kiku⁃chi-fujimoto disease),最早由菊池[1]、藤本[2]两位日本学者报道,是一种罕见的淋巴组织细胞疾病。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syndrome,HPS)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继发于多种致病因素导致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反应性增生,伴有吞噬自身血细胞的现象。由于此病发生率不高,易误诊为其他良性淋巴结病、淋巴瘤等。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组织坏死性淋巴结炎合并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病例报道如下。
    • 何佳珂; 马景胜; 杨文涛; 朱红飞; 杜文鹏; 吴观胜; 尹成龙; 刘海浪; 邹华; 姜正尧; 李国惠; 饶美英; 郭晓晖; 李齐根; 钟林
    • 摘要: 目的在非移植噬血细胞综合征(HPS)治疗方案基础上,为肝移植术后再发HPS患者建立特定的个体化药物治疗策略。方法临床药师通过参与本中心1例肝移植术后再发HPS患者的诊治过程,与医生通力协作,整合治疗药物监测,药物药动学特征以及血浆置换药物清除特点,制定免疫抑制和免疫调节策略,调整抗感染方案,利用血液制品并采用血液净化手段,有效进行对因及支持治疗。结果该患者一般情况恢复良好后出院,随访至今近1年,健康生存。结论临床药师应积极参与罕见疑难重症的诊疗,积极评估药物疗效,协助临床制定个体化用药方案,提升药学服务水平,促进临床用药有效安全。
    • 王新梅; 钟敏; 蒋玉凤; 肖科
    • 摘要: 目的了解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并以“brucella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布鲁菌”“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筛选并总结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59岁女性患者以反复腹泻、发热、多汗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查见噬血细胞,血培养结果为马耳他布鲁菌,经抗布鲁菌治疗后好转,最终诊断为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检索出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7篇。结合该院病例,共1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5~73岁,以发热和/或寒战、乏力、消化道症状、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16例为确诊病例,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7例患者同时接受布鲁菌病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9例仅针对原发疾病布鲁菌病进行治疗,2例治疗不详;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16/17)病情好转,1例预后不详。结论部分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可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通过抗布鲁菌病和/或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 刘薇; 张梦; 徐欣; 王洪武; 吴迪; 齐俊英
    • 摘要: 目的:评价细胞因子在早期诊断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2018年1月~2020年12月收治的50例继发性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HLH组)及50例重型肝炎合并感染(重肝组)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分析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并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其诊断价值。结果:HLH组的血细胞减少患者构成比、乳酸脱氢酶(LDH)、超敏C反应蛋白、铁蛋白、白细胞介素(IL)-2受体、IL-10和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显著高于重肝组,IL-1β、IL-8水平明显低于重肝组(P均<0.05)。二元Logistic回归显示LDH、IL-2受体为独立危险因素,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910、0.908,当LDH≥398 U/L时,其诊断HLH的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93.9%;当IL-2受体≥2 861 U/mL时,其诊断HLH的灵敏度为78%,特异度为95.9%。联合细胞因子谱诊断时AUC为0.911,灵敏度为74%,特异度为100%。结论:在HLH早期,LDH、IL-2受体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且细胞因子谱在HLH及重型肝炎合并感染患者中的表现差别较大,联合诊断价值更高。
    • 吴飞凤; 佘周; 罗森林; 刘瑛; 万伍卿; 文川
    • 摘要: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治疗后继发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收集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患儿在接受依托泊苷(VP16)治疗后继发APL的临床资料,并结合国内外报道的17例病例进行文献复习。结果某院收治1例表皮短杆菌感染相关HLH,接受HLH-04方案治疗后继发APL,给予化疗后APL缓解并存活。复习文献纳入17例HLH治疗后继发白血病病例,共18例:男性13例,女性5例,首次诊断HLH年龄为0~19岁,中位年龄为3岁,HLH类型中EB病毒感染相关HLH(EBV-HLH)占61%,VP16累积剂量为400~20500 mg/m^(2),中位数为3100 mg/m^(2);继发白血病潜伏时间为6~72个月,中位时间为26个月。18例患者中死亡6例,存活12例,其中6例M3接受化疗后均完全缓解并存活。结论感染相关HLH是HLH继发白血病中较常见的原发病类型,在继发白血病中,以APL发生率较高。在HLH治疗期间,需要关注VP16累积剂量、应用频率、联合方案以及患者个体差异等情况,骨髓的分子生物学有助于监测继发白血病的发生。
    • 宋曼; 海力其古丽·努日丁; 王学梅; 严媚
    • 摘要: 目的分析儿童恶性肿瘤合并噬血细胞性淋巴组织细胞增生症(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HLH)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20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中心收治的55例继发性HLH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因分为恶性肿瘤合并HLH组(17例)和非恶性肿瘤合并HLH组(38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部分指标、生存时间等差异进行回顾性分析,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秩和检验、χ2检验、Kaplan-Meier生存分析等统计方法对两组之间进行比较,利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与非恶性肿瘤合并HLH组比较,恶性肿瘤合并HLH组更容易出现呼吸系统受累、浆膜腔积液、低蛋白血症、黄疸,且年龄偏大、血小板计数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3岁、红细胞水平、血红蛋白浓度是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HLH病因多样,其中恶性肿瘤合并HLH进展快,临床工作者应提高对本病的认识,做到早发现、及时干预,以延长患儿的生存时间。
    • 芦小珊; 辛佳纯; 李莉; 王海琳
    • 摘要: 妊娠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HLH)是产科较为罕见的一种严重危及母婴健康的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本文中该患者以肝功能改变为首发症状,入院第3天开始伴有不明原因高热,病情加重,建议手术终止妊娠,术后给予预防感染、保肝、降胆汁酸、退烧等对症治疗后,肝功能明显好转,但仍反复高热,后经多学科会诊、实验室检查以及骨髓活检确诊为妊娠合并HLH,给予抗病毒、免疫抑制等对症治疗后患者预后较好,后期随访未见异常。本文通过对该患者诊治经过进行报道以及复习相关文献,介绍妊娠合并HLH的临床特征、发病机制、诊断标准、治疗方式以及预后情况,以提高临床医生对该疾病的认识,扩宽诊疗思路,减少漏诊误诊。
    • 杨振中; 张阳; 齐兴菊; 刘叶; 刘衡
    • 摘要: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水平变化在儿童EBV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EBV-HLH)中的诊断价值及预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1年4月贵州省人民医院收治的30例EBVHLH患者的临床资料,同时选取同期3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EBV-IM)患儿为EBV-IM组。比较两组患儿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等凝血指标的差异,通过ROC曲线分析各凝血指标对EBVHLH的诊断效能;比较存活与死亡EBV-HLH患儿各凝血指标的差异,分析各指标的预后意义。结果EBVHLH组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均较EBV-IM组明显增高(P<0.05),EBV-HLH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量(FIB)较EBV-IM组明显降低(P<0.05)。血浆D-二聚体、FIB、FDP预测EBV-HLH的敏感度分别为97%、93%、87%,特异度分别为93%、87%、87%。在这些凝血指标中,D-二聚体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均较高,FDP敏感度较FIB低,但特异度相似。EBV-HLH死亡病例与存活病例比较,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P<0.05)。结论除血浆FIB降低外,血浆D-二聚体、FDP、PT、APTT、TT、INR升高等凝血功能异常在儿童EBVHLH患者中也较为常见。血浆D-二聚体、FDP升高可辅助诊断EBV-HLH,有助于从EBV-IM患者中早期识别出EBV-HLH患者。APTT明显延长、FIB明显下降提示预后不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