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菌病
布鲁菌病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595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75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7篇;相关期刊201种,包括基层医学论坛、中国感染与化疗杂志、中华传染病杂志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等;布鲁菌病的相关文献由1849位作者贡献,包括徐立青、张跃新、德恩金等。
布鲁菌病
-研究学者
- 徐立青
- 张跃新
- 德恩金
- 杨旭欣
- 贾斌
- 马丽
- 梁秀文
- 梁晨
- 蒋荣猛
- 何晶晶
- 孙华丽
- 张雁
- 范伟兴
- 赵冬梅
- 郑遵荣
- 魏伟
- 刘志国
- 刘日宏
- 张立波
- 张红芳
- 李强
- 王建玲
- 王立军
- 胡桂英
- 薛红梅
- 许立华
- 贾凤菊
- 赵志军
- 赵琳琳
- 韩丽红
- 魏荣杰
- 任可
- 冯铁柱
- 刘健鹏
- 刘宏睿
- 刘志国2
- 刘日宏2
- 刘武
- 刘永华
- 刘洪艳
- 刘红葵
- 刘长民
- 卢军
- 周惠玲
- 唐中权
- 孙养信
- 尹华发
- 岑枝梅
- 张丽
- 张晓燕
-
-
张璇;
王丽;
彭芸芸
-
-
摘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养殖向着规模化、集约化及科学化的方向不断发展。规模养羊场中布鲁菌病防控属于重要的工作内容,但一些地区发病率在上升。布鲁菌病属于人畜共患病,一旦发病不仅会影响规模养羊场的良性发展,还会影响社会稳定,探讨有效的防治措施意义重大。
-
-
王新梅;
钟敏;
蒋玉凤;
肖科
-
-
摘要:
目的了解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特征。方法对1例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结果、治疗和预后进行分析,并以“brucella and hemophagocytic syndrome”“hemophagocytic lymphohistiocytosis”为主题词检索PubMed数据库,以“布鲁菌”“噬血细胞综合征”为主题词检索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检索2000—2020年公开发表的文献,筛选并总结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的临床资料。结果该院59岁女性患者以反复腹泻、发热、多汗为主要表现,血常规提示全血细胞减少,骨髓涂片查见噬血细胞,血培养结果为马耳他布鲁菌,经抗布鲁菌治疗后好转,最终诊断为布鲁菌病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检索出中文文献6篇、英文文献7篇。结合该院病例,共18例患者,男性14例,女性4例,患者年龄2.5~73岁,以发热和/或寒战、乏力、消化道症状、肝脏/脾脏/淋巴结肿大为主要表现;16例为确诊病例,2例为临床诊断病例;7例患者同时接受布鲁菌病和噬血细胞综合征的治疗,9例仅针对原发疾病布鲁菌病进行治疗,2例治疗不详;经治疗后大部分患者(16/17)病情好转,1例预后不详。结论部分布鲁菌病患者临床症状不典型,可继发噬血细胞综合征,通过抗布鲁菌病和/或调节免疫等综合治疗多数预后良好。
-
-
曾国芬;
庄江锋;
高亮;
沈堃宇;
张杨;
苏桂华;
高志良;
舒欣
-
-
摘要:
【目的】分析疫区及非疫区两家三甲医院收治的布鲁菌病(布病)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中山大学附属喀什医院(喀地一院)及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中山三院)住院的67例布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病史、症状、体征、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案,比较两地患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选择的差异。【结果】喀地一院、中山三院分别有23例(43.4%)、11例(78.6%)患者具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P=0.019)。发热、乏力、关节疼痛是布病最常见的症状。除了首发纳差症状外,两家医院患者的起病症状大致相同。患者发热、肌肉疼痛发生率及热峰相似,但喀地一院多汗、乏力、关节疼痛、皮疹症状较中山三院常见。两家医院患者均有病例出现肝脾肿大,但均无明显浅表淋巴结肿大。喀地一院、中山三院分别有39例(73.6%)、11例(78.6%)患者发生并发症,院间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P=0.971),且均以肝炎和骨骼损害最常见。中山三院患者脊柱炎(P=0.042)及神经型布病(P=0.041)的发生率高于喀地一院,其余并发症分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喀地一院有7.5%患者使用单药治疗,59.7%使用二联抗菌治疗,均高于中山三院(0、50.0%)。后者使用三联方案的比例高于喀地一院(50.0%vs.11.3%)。【结论】不同地域布病的临床特征总体类似,但在流行病学史、症状、并发症及治疗方案选择上存在部分差异。临床实践中应结合本地病例的特点综合分析,提高布病的认识,减少误诊、漏诊。
-
-
殷萌;
柳菲;
罗妙玲;
博·格丽;
胡玉雪
-
-
摘要: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白介素-10(IL-10)、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白介素-17(IL-17)变化及与预后效果的关系。方法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接诊的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本研究中,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n=40,采用多西环素单药治疗)与治疗组(n=40,选择多西环素加左氧氟沙星治疗),分析两组治疗前后外周血中IL-10、TGF-β、IL-17变化,用药后的临床疗效,肝功能中AST、ALT、TBIL的变化,用药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组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IL-10、TGF-β、IL-17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肝功能指标[AST:(18.03±1.06)U/L,ALT:(20.16±1.45)U/L,TBIL:(11.15±1.04)μmol/L]均低于对照组[AST:(20.45±1.14)U/L,ALT:(26.48±2.06)U/L,TBIL:(15.48±1.79)μ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对于布鲁菌病的治疗,单一用药的临床疗效没有联合用药显著,且联合用药后患者的外周血中IL-10、TGF-β、IL-17等指标均有显著改善,能明显提升临床疗效,值得推广。
-
-
徐峥;
谢松松;
阿孜古丽·阿布来提;
谭风雷;
张跃新
-
-
摘要:
目的探讨急、慢性期布鲁菌病(简称布病)患者miRNA-155、miRNA-21及Th1、Th2、Th17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差异,了解布病的免疫特点。方法收集急、慢性布病患者73例以及健康对照者30例血标本,采用CBA法测定其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8)、Th2类细胞因子(IL-10、IL-33)以及Th17类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同时对其中30例急、慢性布病患者以及15例健康对照者采用荧光实时定量PCR(qRT-PCR)法检测其血标本miRNA-155和miRNA-21的表达情况。采集上述研究对象实验室检查(ESR、CRP)结果,对以上各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急、慢性组Th1类细胞因子(IFN-γ、TNF-α、IL-18)、Th2类细胞因子(IL-10、IL-33)和Th17细胞因子(IL-17)表达水平均升高(P均<0.05);其中,Th1和Th17类细胞因子在急性期升高显著,Th2类细胞因子在慢性期增高显著(P均<0.05);急、慢性组miRNA-155和miRNA-21表达均上升(P均<0.05);miRNA-155在急性组升高显著;IL-18的表达与IFN-γ、TNF-α表达呈正相关,IL-33的表达与IL-10表达呈正相关;miRNA-155表达与Th1、Th17类细胞因子以及CRP、ESR均呈正相关。结论患者感染布鲁菌后,机体免疫应答在急、慢性期存在差异,急性期以miRNA-155、Th1和Th17类细胞因子表达为主,慢性期以Th2类细胞因子表达为主;miRNA155与Th1、Th17类细胞因子表达以及布病炎症水平(CRP、ESR)密切关联,推测miRNAs可能影响Th细胞的分化,进而参与布病的发生和发展。
-
-
周湘桂;
李彦平;
高宁;
李硕;
谭清华;
纪泛扑;
王坤正;
王伟
-
-
摘要:
目的探讨直接前方入路(DAA)手术治疗布鲁菌病单侧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的临床效果。方法结合相关文献对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21年7月收治的1例布鲁菌病单侧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女,55岁。临床表现为左髋疼痛、且逐渐加重,左髋关节活动障碍,发热,乏力等;结合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诊断为布鲁菌病合并左侧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术后病理证实。行DAA手术治疗,术中在直视下行左侧髋关节病灶清除、引流术。术后3周左髋部无明显疼痛,髋关节活动度基本正常;术后1个月随访左下肢疼痛症状完全缓解。结论DAA手术治疗布鲁菌病慢性化脓性髋关节炎,临床疗效满意,符合快速康复的理念,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
-
-
周惠玲;
梁敏锋;
刘金峰
-
-
摘要:
目的:分析36例布鲁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布鲁菌病患者的血清细胞因子及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布鲁菌病患者及36例风湿热患者的临床资料,以布鲁菌病患者为观察组,以风湿热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血清细胞因子水平差异,并分析观察组的流行病学特征。结果:观察组血清白细胞介素(IL)-2及γ干扰素(IFN-γ)水平低于对照组,而IL-4、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α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T淋巴细胞CD4^(+)(CD4^(+))、CD4^(+)/CD8^(+)及自然杀伤细胞(NK)水平低于对照组,而T淋巴细胞CD8^(+)(CD8^(+))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农区、咳嗽、皮疹、头痛、脑膜刺激征、肝大、脾大、血常规血小板计数(PLT)异常及肝功异常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经Logistic分析显示,农区、咳嗽、皮疹、头痛、脑膜刺激征、肝大、脾大、血常规PLT异常及肝功异常为布鲁菌病感染的主要临床特征(P<0.05)。结论:布鲁菌病患者体内血清细胞因子明显异常,且农区、咳嗽、皮疹、头痛、脑膜刺激征、肝大、脾大、血常规血小板(PLT)异常及肝功异常为其主要临床特征。
-
-
梁晨;
魏伟;
梁秀文;
德恩金;
刘晨芳;
皮晓雨
-
-
摘要:
目的分析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分析2013年1月—2020年12月呼伦贝尔市人民医院确诊收治的4例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一般资料、流行病学史、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以及疗效情况。结果4例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患者均为男性,年龄最小22岁,最大62岁。所有患者均有发热、乏力,可伴有寒战、多汗、腰痛、背部伴双侧肋部疼痛、咳嗽、咳痰、胸闷、气短、呼吸困难等症状。所有患者血清和胸腔积液虎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试管凝集试验(SAT)均为阳性,1例患者血和胸腔积液均培养出布鲁菌。所有患者均出现C反应蛋白和红细胞沉降率增高,结核菌素试验均为阴性或弱阳性。行胸腔穿刺术抽出胸腔积液黄色液体3例,抽出脓性1例,积液均在中等量及以上,均为渗出液。患者给予12周及以上足疗程联合抗菌药物治疗后,近期疗效有效率达100%。结论布鲁菌病并发胸腔积液发病率较低,当患者出现发热、乏力、多汗以及呼吸系统不适时,临床医生应详细询问患者流行病学接触史,考虑布鲁菌病可能,早诊断、早治疗,可预后良好。
-
-
于子涵
-
-
摘要:
目的探讨对布鲁菌病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后获得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1年2月收治的80例布鲁菌病患者进行疾病护理研究;随机分为普通护理组(普通护理干预)和综合护理组(普通护理+综合护理干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满意度评分(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宣传教育、护理态度、专业水平)、生活质量评分(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力)。结果综合护理组心理干预(88.29±2.35)分、饮食干预(92.69±3.02)分、宣传教育(89.93±5.39)分、护理态度(89.71±5.82)分、专业水平(90.55±6.35)分高于普通护理组心理干预(72.29±3.02)分、饮食干预(73.11±4.13)分、宣传教育(72.29±4.15)分、护理态度(73.58±4.59)分、专业水平(74.66±6.52)分(P<0.05);综合护理组心理功能(90.23±5.23)分、生理功能(88.88±6.53)分、社会功能(89.42±5.21)分、精力(87.69±6.15)分高于普通护理组心理功能(80.53±6.17)分、生理功能(75.55±4.19)分、社会功能(80.83±3.88)分、精力(79.52±5.25)分(P<0.05)。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方式应用后,可将患者心理干预、饮食干预、宣传教育、护理态度、专业水平评分显著提高,从而促进满意度提高;可将心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力评分有效提高,从而促进生活质量提高,可促进布鲁菌病患者整体预后能力提升。
-
-
孔嘉名
-
-
摘要:
目的 探讨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在布鲁菌病(布病)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9年7月本中心366例待检的疑似布病阳性标本,全部标本均进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检测,以细菌培养结果为金标准,比较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检测结果,评价两种试验方法的诊断效能。结果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病抗体的阳性率(6.01%)与试管凝集试验(4.6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细菌培养结果显示:366例疑似布病感染者中布病抗体检测阳性患者15例,阳性率为4.10%;虎红平板凝集试验检测布病抗体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漏诊率和误诊率分别为93.33%、97.72%、97.54%、6.67%、2.28%,试管凝集试验分别为86.67%、98.86%、98.36%、13.33%、1.14%,其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布病抗体的准确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虎红平板凝集试验与试管凝集试验在布病抗体检测中的准确度均较高,均可有效筛查布病患者,其中虎红平板凝集试验的敏感度较高,试管凝集试验的特异性较高,两种方法互为补充,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
-
马艳丽;
赵文革;
王莉莉;
范天利
- 《青岛市第十六届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总结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该病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青岛市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152例布鲁菌病患者资料,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 结果:羊及其制品是主要传染源,貂、狐狸等动物亦可能是本病的传染源.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化,除不规则长期发热、多汗和关节痛等临床表现外,部分患者合并脊柱骨、关节炎30.9%(47/152)、睾丸附睾炎9.8%(15/152)、慢性疲劳综合征9.2%(14/152)、脊椎旁脓肿7.9%(12/152)、四肢肌肉脓肿1.9%(3/152)、脑膜炎4.6%(7/152)、肾炎2.6%(4/152)、嗜血细胞综合征1.9%(3/152)、心内膜炎1.9%(3/152)等多种表现.凝集试验和细菌培养是主要的实验室确诊依据. 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化,且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的成功率,减少疾病的危害程度.
-
-
马艳丽;
赵文革;
王莉莉;
范天利
- 《中国医师协会中西医结合医师分会、山东中西医结合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目的:总结布鲁菌病患者流行病学及临床特征,为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收集青岛市传染病医院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确诊的152例布鲁菌病患者资料,分析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及治疗方法,以及实验室检查等临床资料. 结果:羊及及其制品是主要传染源,貂、狐狸等动物亦可能是本病的传染源.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化性,除不规则长期发热、多汗和关节痛等临床表现,部分患者合并脊柱骨、关节炎30.9%(47/152)、睾丸附睾炎9.8%(15/152)、慢性疲劳综合征9.2%(14/152)、脊椎旁脓肿7.9%(12/152)、四肢肌肉脓肿1.9%(3/152)、脑膜炎4.6%(7/152)、肾炎2.6%(4/152)、嗜血细胞综合征1.9%(3/152)、心内膜炎1.9%(3/152)等多种表现.凝集试验和细菌培养是主要实验室确诊依据. 结论:布鲁菌病临床表现多样性,且易误诊、漏诊,临床医师应加强对本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的成功率,减少疾病的危害程度.
-
-
-
李永琴;
许立华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一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学专业委员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
| 2015年
-
摘要:
2013年秋季银川一些规模化奶牛场部分奶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屡配不孕、流产、早产等繁殖障碍症状,并伴有犊牛不同程度的肠炎、肺炎、关节炎等症状,给养殖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了探究出现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并为奶牛场的治疗和防控提出一定建议,本课题组从6个规模化牛场随机抽取244份血样,分别进行衣原体间接血凝(IHA)试验与布鲁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对采集的血清样品进行衣原体的血清学检测,抽检结果表明,在这244份血清中平均阳性率为25%,牛群最高阳性率为38.3%,最低为0。对采集的244份血清进行布鲁菌病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有84份,平均阳性率为34.3%,牛群最高阳性率为66.6%,最低为12%。因为目前银川地区的养殖场普遍都进行针对布鲁菌病的弱毒疫苗接种,对布鲁菌病检出阳性者,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自然感染布鲁菌病的牛,另一种是接种过弱毒疫苗的牛。因为当前的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及试管凝集试验并不能对这两种可能进行判别。但对于检测结果出现的过多阴性,说明疫苗在牛群中的免疫保护力及保护期未到达预期效果。这样就使得牛群中存在着感染布鲁菌病的巨大隐患,所以此次银川地区规模化牛场出现的母畜繁殖障碍就有可能与布鲁菌的感染有关。因此为了防控此类疫情的发生,养殖场必须实行以加强检疫净化为主的综合性防御措施。
-
-
张跃新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三次全国感染病学术会议》
| 2014年
-
摘要:
布鲁菌病又称波状热(简称布病),是一种呈世界性分布的发病率较高的人兽共患疾病.以长期反复发热、多汗、乏力、关节疼痛、肝、脾、淋巴结肿大为特点,是一种多系统、多器官受累的全身性疾病.布鲁菌为革兰染色阴性多形球杆菌,主要感染巨噬细胞和生殖道上皮细胞并在细胞内长期生存。菌培养是诊断布病的“金标准”。新近发展的一些新技术可直接、快速、定量检测布鲁菌并可分型。从培养基中直接检测布鲁菌种。血清凝集反应如试管凝集反应(SAT)是中国诊断布病的主要检测方法,但不能区分人工免疫和自然感染;平板凝集试验(PAT)、琥红平板凝集试验(RBPT)适用于大面积检疫及流行病学调查;2-ME(巯基化物)处理后的凝集试验,可降解IgM型抗体,保留IgG抗体,可用于鉴别急性感染和既往感染。抗球蛋白试验可用于布病的早期诊断及慢性布病的诊断。其它检测如沉淀反应、补体结合试验(CFT),ELISA及免疫荧光抗体试验等,具有良好的特异性和敏感性。近年发现,γδT细胞系统中的v9γVδ2T细胞(为非MHC限制性的广谱特异性识别细胞)在布鲁菌感染的早期固有免疫应答中起关键作用。在布鲁菌急性感染期,外周血中V9γVδ2T细胞明显增加,经抗菌治疗后,γδT细胞数量随之下降。因此,可作为监测布鲁菌病的辅助指标。布病的治疗以抗菌治疗为主,是消灭病原体、缓解症状、缩短病程及减少并发症和复发的主要措施。
-
-
李永琴;
许立华
-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兽医病理学分会第二十次学术研讨会暨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动物病理生理专业委员会第十九次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2013年秋季银川一些规模化奶牛场部分奶牛出现不同程度的屡配不孕、流产、早产等繁殖障碍症状,并伴有犊牛不同程度的肠炎、肺炎、关节炎等症状,给养殖场造成了很大困扰.为了探究出现这种症状的主要原因,并为奶牛场的治疗和防控提出一定建议,本课题组从6个规模化牛场随机抽取244份血样,分别进行衣原体间接血凝(IHA)试验与布鲁菌病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布鲁菌试管凝集试验检测.rn 对采集的244份血清进行布鲁菌病的检测结果显示,阳性有84份,平均阳性率为34.3%,牛群最高阳性率为66.6%,最低为12%。因为目前银川地区的养殖场普遍都进行针对布鲁菌病的弱毒疫苗接种,对布鲁菌病检出阳性者,存在两种可能,一种是自然感染布鲁菌病的牛,另一种是接种过弱毒疫苗的牛。因为当前的布鲁菌虎红平板凝集试验及试管凝集试验并不能对这两种可能进行判别。但对于检测结果出现的过多阴性,说明疫苗在牛群中的免疫保护力及保护期未到达预期效果。这样就使得牛群中存在着感染布鲁菌病的巨大隐患,所以此次银川地区规模化牛场出现的母畜繁殖障碍就有可能与布鲁菌的感染有关。因此为了防控此类疫情的发生,养殖场必须实行以加强检疫净化为主的综合性防御措施。
-
-
-
-
JING Zhi-gang;
景志刚;
GUO Xiao-fang;
郭晓芳
- 《第一届布鲁氏菌病国际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是一种新的能够常温扩增的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具有反应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本研究以布鲁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布鲁菌Basic-RPA检测方法,并使用临床样本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应用评价.实验结果表明Basic-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但灵敏度低,不试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利用RPA方法可以常温扩增的特点,需要结合生物芯片、荧光探针等进行检测.
-
-
JING Zhi-gang;
景志刚;
GUO Xiao-fang;
郭晓芳
- 《第一届布鲁氏菌病国际学术交流会》
| 2018年
-
摘要:
重组酶聚合酶扩增(Recombinase Polymerase Amplification,RPA)技术是一种新的能够常温扩增的恒温核酸扩增技术,具有反应快速、特异性强等特点.本研究以布鲁菌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布鲁菌Basic-RPA检测方法,并使用临床样本对所建立的方法进行了应用评价.实验结果表明Basic-RPA检测方法特异性强,但灵敏度低,不试用于临床样品的检测.利用RPA方法可以常温扩增的特点,需要结合生物芯片、荧光探针等进行检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