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吡柔比星

吡柔比星

吡柔比星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2年内共计1361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药学、外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07篇、会议论文30篇、专利文献24篇;相关期刊420种,包括临床医学、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白血病·淋巴瘤等; 相关会议24种,包括“急诊医学临床学术探讨研究会”会议、2015临床急症经验交流高峰论坛、第五届国际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交流大会暨第十四届全国中西医结合肿瘤学术大会等;吡柔比星的相关文献由3638位作者贡献,包括刘会恩、王洪杰、丁晓晖等。

吡柔比星—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07 占比:96.03%

会议论文>

论文:30 占比:2.20%

专利文献>

论文:24 占比:1.76%

总计:1361篇

吡柔比星—发文趋势图

吡柔比星

-研究学者

  • 刘会恩
  • 王洪杰
  • 丁晓晖
  • 叶敏
  • 孙慧
  • 王百峰
  • 刘军
  • 李军
  • 杨振涛
  • 王芳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海南; 童宏华
    • 摘要: 目的:观察吉西他滨与吡柔比星术后单次即刻膀胱灌注治疗低危膀胱癌的疗效。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1年1月实施膀胱癌手术后低危膀胱癌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术后采用吡柔比星进行单次即刻膀胱灌注化疗,观察组采用吉西他滨单次即刻膀胱灌注化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总有效率、疾病复发时间、无复发生存时间。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疾病复发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均较对照组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吉西他滨用于术后低危膀胱癌膀胱灌注化疗中,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延长疾病的复发时间和无复发生存时间。
    • 朱小丽; 吕琛; 杜雪亭; 焦甲勋; 高玲娜; 孙霞; 马红芳
    • 摘要: 目的 分析曲妥珠单抗联合化疗致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在我院2017年4月-2021年1月接受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200例,根据有无发生心脏毒性分为发生心脏毒性组和未发生心脏毒性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超声心动图检查结果,分析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影响因素。结果 200例乳腺癌患者中,发生心脏毒性的有43例,发生率为21.5%。其中,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期间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占5.5%(11/200),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出现心脏毒性的患者占20.5%(41/200),后者显著高于前者(P<0.01)。同时,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治疗期间患者左室射血分数降低幅度显著高于吡柔比星+环磷酰胺治疗期间[14%(12%,17%)vs. 7%(3%,10%),P<0.001]。与未发生心脏毒性的患者相比,发生心脏毒性患者中有高脂血症史的占比显著升高(P<0.01),而使用右雷佐生的占比显著降低(P<0.01)。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患者高脂血症史[OR=3.672,95%CI(1.499,8.992),P=0.004]、右雷佐生使用情况[OR=0.154,95%CI(0.072,0.330),P<0.001]与心脏毒性的发生相关。结论 高脂血症史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接受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序贯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致心脏毒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使用右雷佐生则是保护因素。
    • 麦天赋; 冼晓晖; 黄敏诗; 庄智杰; 李明意
    • 摘要: 目的观察二氢杨梅素(DHM)和吡柔比星(THP)单用及联合培养对人肝母细胞瘤(HB)细胞株HuH-6活性和人心肌细胞株AC16毒性反应的影响,探讨DHM与THP联合化疗抗HB的作用机制。方法取HuH-6和AC16细胞进行培养,分别加入梯度浓度(0、100、150、200、250、300μmol/L) DHM进行干预,采用CCK-8法检测细胞活性,筛选HuH-6细胞活性最低而AC16细胞活性无明显变化的作用浓度作为DHM的最佳作用浓度。以最佳作用浓度的DHM分别与梯度浓度(4、6、8、10μmol/L) THP联合作用来处理HuH-6和AC16细胞,采用CCK-8法检测HuH-6细胞活性,采用LDH释放试验检测AC16细胞毒性,筛选在有效抑制HuH-6细胞活性的同时,对AC16细胞毒性作用最弱的THP最佳作用浓度用于后续实验。将AC16细胞分为4组,Ctrl组正常培养;DHM组加入DHM;THP组加入THP;DHM+THP组同时加入DHM和THP。采用探针法检测各组细胞内ROS生成水平,Brd U掺入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情况,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早期和晚期凋亡情况,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细胞p-Akt/Akt、细胞增殖相关蛋白PCNA以及细胞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结果当250μmol/L的DHM与6μmol/L的THP联合作用时,在有效抑制HuH-6细胞活性的同时对AC16细胞的毒性作用最弱,故选择该浓度作为DHM与THP联合作用的最佳作用浓度。与Ctrl组比较,DHM组、THP组、DHM+THP组ROS水平均升高(P均 0.05)。与Ctrl组相比,DHM、THP、DHM+THP组早、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DHM组相比,THP组早期凋亡率降低而晚期凋亡率增加(P均<0.05),DHM+THP组早、晚期凋亡率均增加(P均<0.05);与THP组相比,DHM+THP组早期凋亡率升高而晚期凋亡率降低(P均<0.05)。与Ctrl组相比,DHM组和DHM+THP组p-Akt/Akt降低,DHM组、THP组和DHM+THP组PCNA、Bcl-2/Bax水平降低,DHM组、THP组和DHM+THP组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升高(P均<0.05);与DHM组和THP组相比,DHM+THP组p-Akt/Akt、PCNA、Bcl-2/Bax水平降低,cleaved caspase-3/caspase-3、cleaved caspase-9/caspase-9水平升高(P均<0.05)。结论 DHM与THP联合作用时抗HB肿瘤细胞效果增强且心肌细胞毒性不叠加;DHM可能通过阻断Akt活化从而抑制PI3K/Akt信号通路,增强THP对HuH-6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及凋亡促进作用,DHM与THP联合化疗对HB有一定的治疗潜力。
    • 高鑫; 陈美; 王新彤; 刘明月; 张淑芳
    • 摘要: 目的膀胱癌具有较高的耐药和复发率,研究其分子机制有助于解决临床耐药问题。文中旨在探索CDCA8在膀胱癌5637细胞中的表达与吡柔比星(THP)敏感性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20年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膀胱癌组织患者的临床信息。从TCGA数据库中获取CDCA8的mRNA表达数据及患者化疗信息,同时进行免疫组化实验,分析CDCA8的表达与患者化疗敏感性的关系。针对CDCA8基因构建RNA干扰慢病毒,将膀胱癌5637细胞分为空白组(未作处理)、阴性对照组(转染不含CDCA8靶序列的慢病毒)和实验组(转染含CDCA8靶序列的慢病毒,敲低CDCA8),检测CDCA8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检测敲低CDCA8对膀胱癌细胞THP敏感性的影响;Celigo检测5637细胞吡柔比星IC50。结果膀胱癌化疗者CDCA8表达(10.369±1.131)较非化疗者(9.250±0.892)显著高表达(P=0.012)。qRT-PCT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CDCA8的mRNA表达量(0.069±0.004)较空白组(1.087±0.075)、阴性对照组(1.001±0.054)显著降低(P<0.001)。免疫印迹实验结果所示,实验组CDCA8蛋白表达量较空白组、阴性对照组明显降低(P=0.003)。实验组的IC50明显低于空白组、阴性对照组(P<0.05),细胞抑制率显著高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敲低CDCA8表达后增强了膀胱癌5637细胞对THP的敏感性,为后续研究膀胱癌THP耐药机制奠定了研究基础。
    • 于恒旺
    • 摘要: 目的:分析华蟾素胶囊与注射用吡柔比星联合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治疗的临床效果和应用价值。方法:以2020年1月-2021年2月临沭县人民医院收治的108例晚期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抽样分为参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参照组使用注射用吡柔比星进行静脉注射治疗,研究组采用静脉注射吡柔比星联合口服华蟾素胶囊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评分、生存率和复发率情况、疼痛缓解率及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的客观缓解率和临床控制率高于参照组,研究组生活质量评分改善程度高于参照组,参照组患者复发率高于研究组,参照组生存率低于研究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的疼痛缓解率高于参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注射用吡柔比星与华蟾素胶囊联合应用于晚期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较为确切,治疗后患者的疼痛情况得到有效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显著改善,生存率明显提高,复发率低。
    • 吴雄; 王增燕; 郭毓娟; 陈建辉
    • 摘要: 目的:探讨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局部晚期乳腺癌(LABC)患者Ki-67表达及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10月-2020年10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治疗的84例LABC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42例。对照组采用新辅助TEC(多西他赛+表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方案治疗,观察组采用新辅助TAC(多西他赛+吡柔比星+环磷酰胺)化疗方案治疗,连续治疗4个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Ki-67表达、免疫功能、肿瘤标志物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RR)、CD4^(+)均高于对照组,CD8^(+)及细胞角蛋白19片段(CYFRA21-1)、糖类抗原153(CA153)、Ki-67阳性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ABC患者采用新辅助TAC化疗方案治疗,能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Ki-67表达及CYFRA21-1、CA153水平,且并未增加不良反应,可作为治疗LABC安全有效方法。
    • 韩永清; 傅峰; 黄开荣
    • 摘要: 目的探讨奥氮平在乳腺癌吡柔比星联合环磷酰胺(AC方案)化疗患者呕吐预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3月在上饶市人民医院接受AC方案化疗的50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昂丹司琼联合地塞米松预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奥氮平预防,均连续干预2个周期。比较两组患者第1周期化疗后急性、延迟性及第2周期预期性的恶心、呕吐完全缓解(CR)率和1周期后锥体外系反应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第1周期急性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周期急性与第1周期延迟性及第2周期预期性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周期延迟性与第2周期预期性CR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第1周期延迟性及第2周期预期性的CR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锥体外系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奥氮平可有效预防乳腺癌患者AC化疗方案导致的延迟性以及预期性恶心呕吐症状,且不增加锥体外系反应总发生率。
    • 曹丹
    • 摘要: 目的探讨吡柔比星及多西他赛联合新辅助化疗在年轻乳腺癌患者中的疗效及对患者预后、癌组织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Ki-67)、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Her-2)、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8月铁岭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例年轻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电脑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联合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多西他赛化疗,联合组患者则采用吡柔比星及多西他赛联合新辅助化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Ki-67、Her-2、VEGF表达情况以及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两组患者的预后情况[3年无瘤生存率(DFS)、总生存期(OS)]。结果联合组患者的近期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的3年DFS及OS分别为93.33%、97.78%,均高于对照组的73.33%、82.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CD4+/CD8+低于治疗前,CD8+水平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患者治疗后的CD3+、CD4+、CD4+/CD8+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柔比星及多西他赛联合新辅助化疗应用于年轻乳腺癌患者中,可获得较为理想的近期疗效以及预后,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Ki-67、VEGF表达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 邢天俊; 王玮; 刘洪宇
    • 摘要: 目的:探究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均于术后开展吡柔比星灌注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复方苦参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炎症细胞因子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2(IL-2)、干扰素-γ(IFN-γ)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尿及尿痛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复方苦参注射液联合吡柔比星灌注治疗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术后患者,可进一步改善其炎症细胞因子水平,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安全性较高,临床应用效果佳。
    • 林巧威; 李龙辉; 黄铭
    • 摘要: 目的 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结合吡柔比星治疗浅表性膀胱癌的临床疗效,分析其对患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高州市人民医院收治的60例浅表性膀胱癌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0例,给予TURBT治疗)和观察组(30例,TURBT术后24 h给予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前8周,1次/周,后改为1次/月,用药至术后1年),两组患者均随访观察2年。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年血清VEGF、FGF、sICAM-1水平,术后2年生存情况,术后1、2年的复发率,以及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与术前比,术后1年两组患者血清VEGF、FGF、s ICAM-1水平均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术后1、2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术后2年生存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 对于浅表性膀胱癌患者使用TURBT术结合吡柔比星治疗,能够有效抑制癌细胞的增长,促进患者疾病缓解,降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且安全性较高。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