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

新辅助化疗的相关文献在1991年到2023年内共计635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药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219篇、会议论文104篇、专利文献309742篇;相关期刊804种,包括癌症进展、现代肿瘤医学、实用癌症杂志等; 相关会议68种,包括河南省医学会妇产科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2011全国肠内肠外营养学术会议、第十三届全国临床肿瘤学大会暨2010年CSCO学术年会等;新辅助化疗的相关文献由14236位作者贡献,包括张斌、崔树德、李立等。

新辅助化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219 占比:1.97%

会议论文>

论文:10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309742 占比:98.00%

总计:316065篇

新辅助化疗—发文趋势图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何宏月; 任小苗
    • 摘要: 目的 分析血清白细胞介素-31(IL-31)、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与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7年1月至2020年1月在该院接受新辅助化疗[AP方案(阿霉素+顺铂化疗)]的123例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每3周为1个化疗周期,均化疗3个周期后观察至少1个月,评价入选者临床疗效并分为无效组和缓解组.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实验室指标水平,重点分析新辅助化疗前血清IL-31、IL-33水平与患者化疗无效的关系.结果 123例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经新辅助化疗3个周期后,无效组34例,无效率为27.64%,其中疾病稳定24例,疾病进展10例.无效组血清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IL-31、IL-33水平均高于缓解组(P0.05).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化疗前血清HIF-1α、VEGF、IL-31、IL-33与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无效有关,上述指标过表达可能是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无效的风险因子(OR>1,P0.800,且化疗前血清HIF-1α、VEGF、IL-31、IL-33的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1.410 ng/L、233.597 pg/mL、170.991 pg/mL、108.163 pg/mL时,预测价值较理想.相关性分析结果 显示,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化疗前血清IL-31水平与IL-33水平呈正相关(r=0.338,P<0.05).结论 血清HIF-1α、VEGF、IL-31、IL-33水平与中晚期子宫内膜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无效有关,上述指标过表达可能是患者化疗无效的风险因子,且其对预测患者新辅助化疗无效风险有一定价值.
    • 刘莹涛; 康大鹏; 陈文亮
    • 摘要: 目的:应用Meta分析评估新辅助化疗后行腹腔镜与开腹手术治疗进展期胃癌的短期结果与远期预后。方法:利用计算机检索Cochrane Library、Embase、PubMed、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检索时间截至2021年8月1日。根据纳入与排除标准对文献进行筛选,并提取相关数据。使用RevMan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0篇文献、961例患者,腹腔镜组379例,开腹组58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腹腔镜组术中出血量少(MD=-64.78,95%CI:-100.19~-29.37,P=0.0003),术后排气早(MD=-0.34,95%CI:-0.59~-0.08,P=0.009),术后住院时间短(MD=-2.59,95%CI:-5.07~-0.10,P=0.04),但手术时间长(MD=30.37,95%CI:25.25~35.48,P<0.00001)。两组术中清扫淋巴结数量(MD=-0.50,95%CI:-2.65~1.66,P=0.65)、术后30 d手术并发症发生率(OR=0.78,95%CI:0.53~1.13,P=0.19)、首次排便时间(MD=0.00,95%CI:-0.10~0.10,P=0.98)、术后首次进食时间(MD=-0.05,95%CI:-0.22~0.12,P=0.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远期预后,两组术后3年总体生存率(OR=1.06,95%CI:0.40~2.83,P=0.90)、5年总体生存率(OR=1.26,95%CI:0.46~3.43,P=0.6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腹腔镜技术应用于新辅助化疗后的进展期胃癌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且对患者远期预后无不良影响。
    • 陈黎黎; 任霞
    •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结束至手术的间隔时间(TTS)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存期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422例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TTS将患者分为三组:A组:TTS28d,151例。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随访,采用Kaplan-Meier法估计生存时间并制作生存曲线,Log rank检验比较组间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TTS对患者生存时间的影响。结果患者中位TTS为26 d。A组、B组和C组无病生存期(P=0.012)和总生存期(P=0.0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A组与B组间无病生存期(P=0.595)、总生存期(P=0.71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和C组无病生存期(P=0.006)和总生存期(P=0.0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B组和C组无病生存期(P=0.024)和总生存期(P=0.027),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元Cox比例风险模型调整混杂因素后,TTS>28d是无病生存期[HR 2.33,95%CI 1.44〜3.77,P=0.001]和总生存期[HR 2.78,95%CI 1.01〜7.68,P=0.038]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新辅助化疗结束到手术的时间超过28 d会给患者生存时间带来不利影响。
    • 姚薇薇; 程琳; 马玉佩; 罗振东; 吕建勋; 周丽莎; 沈新平; 马婕
    • 摘要: 目的对MR在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NAC)疗效评价中的准确性高低进行探讨,以期提高对MR评价准确性的认识,更好地指导、辅助临床制定诊疗计划。方法通过穿刺活检确认乳腺癌的分子亚型,分别在NAC之前和NAC周期结束后进行MRI检查。记录化疗前后扩散加权成像显像扩散系数值(DWI-ADC values),时间强度曲线(TIC)和最大肿瘤直径的变化,以评估NAC疗效。在减影像上测得的最大肿瘤直径与最大手术肿瘤直径进行比较,偏差在10%以内认为评价准确。结果在100例乳腺癌患者中,NAC前后DWI-ADC值和TIC的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MR在三种亚型之间的评估准确性值如下:三阴性(n=20,80%)、Her-2阳性(HR阴性或阳性)、(n=23,67.65%)Luminal型(n=11,26.83%),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χ^(2)检验,得出P<0.001,即MR在分子亚型乳腺癌的NAC效果评价准确性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MR对不同分子亚型乳腺癌的NAC评价的准确性存在差异,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MR在Her-2阳性及三阴性乳腺癌NAC效果评估中准确性较高,在Lumia型乳腺癌NAC效果评估中准确性较低。
    • 赵敏; 桑畅野; 闫长红
    • 摘要: 目的探讨参苓白术散对新辅助化疗后行手术治疗的直肠癌患者免疫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Dixon术式)治疗的72例患者病历资料,依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中药组及化疗组各36例。中药组患者在新辅助化疗开始即联合参苓白术散治疗,化疗组患者于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常规手术治疗。对比2组患者新辅助化疗前及术后6周时免疫功能指标变化;应用Karnofsky功能状态积分(KPS评分)系统评价2组患者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对比2组患者化疗过程中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2组患者化疗前血清CD3^(+)、CD4^(+)、CD8^(+)、CD4^(+)/CD8^(+)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3^(+)、CD4^(+)水平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治疗后KPS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中药组治疗后KPS评分高于化疗组(P<0.05)。中药组化疗期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血小板下降及白细胞下降发生率均低于化疗组(P<0.05)。结论直肠癌患者在新辅助化疗期间给予参苓白术散辅助治疗可提高患者免疫功能及术后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张恒乐; 张晓宇; 康晓宁; 李会欣; 武峰; 孙丹; 靳丽君; 王遵义
    • 摘要: 目的探讨新辅助化疗(neoadjuvant chemotherapy,NAC)后三阴性乳腺癌(triple-negative breast cancer,TNBC)患者选择保乳手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沧州市中心医院40例TNBC患者。根据治疗方案的差异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患者。对照组选择保乳手术后化疗,观察组选择化疗后保乳手术。比较两组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率、3年内远处转移率和局部复发率、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糖类抗原125(carbohydrate antigen-125,CA-125)、糖类抗原153(carbohydrate antigen-153,CA-153)、胸苷激酶(thymidine kinase 1,TK1)、Ki-67以及免疫指标CD3^(+)、CD4^(+)、CD8^(+)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差异。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用时[(45.25±7.89)min vs.(80.50±8.61)min]、术中出血量[(130.55±9.23)ml vs.(245.50±8.91)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T淋巴细胞、CD4^(+)/CD8^(+)比值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CD8^(+)T淋巴细胞的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NBC患者选择NAC联合保乳手术,可促进康复、增强免疫力、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扩大保乳手术优势和提升远期生存预后水平,疗效确切。
    • 何伟丽; 练会招; 翟贺宁; 王宁霞
    • 摘要: 目的探讨分子分型、肿瘤直径、淋巴结情况、增殖细胞核抗原(Ki)-67表达等对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效果的影响。方法收集接受新辅助化疗的44例中晚期乳腺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子分型、肿瘤直径、淋巴结情况、Ki-67表达与新辅助化疗临床疗效间的关系。结果44例乳腺癌患者病灶影像学评价完全缓解率为6.0%,部分缓解率为54.8%,总缓解率为61.3%,疾病进展率为9.0%,疾病稳定率为29.5%,无效率为38.6%。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分子分型、肿瘤直径及Ki-67表达情况均与疗效相关,而淋巴结情况与疗效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分子分型、肿瘤直径、Ki-67表达可作为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参考指标,新辅助化疗的疗效可作为其预后指标。
    • 董孟浩; 马小鹏; 林婷婷; 单本杰; 潘跃银
    • 摘要: 目的:探讨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中的价值。方法:研究类型为前瞻性、非随机、单中心研究。共纳入37例乳腺癌患者,分别在化疗前、化疗1个周期后、化疗两个周期后和手术前进行乳腺MRI-DWI-IVIM成像,并收集各化疗时间点乳腺磁共振多参数的数值,包括表观扩散系数(ADC)、真性扩散系数(slowADC)、假性扩散系数(fastADC)和灌注分数(f)。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病理完全缓解(pCR)和非病理完全缓解(non-pCR),探究多参数MRI成像技术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相关性。结果:在新辅助化疗的第1个周期结束时,pCR组slowADC大于非pCR组(P<0.05)。在新辅助化疗的第2个周期结束时,pCR组slowADC和fastADC均大于非pCR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astADC2升高是pCR(OR=0.877,95%CI:0.774~0.996)新辅助化疗过程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slowADC和fastADC在乳腺癌新辅助化疗中与pCR相关,MRI-DWI-IVIM多参数成像有助于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的疗效。
    • 李才茂; 仲守泰; 张宝亮
    • 摘要: 目的探究超声、MRI及病理检查在评估乳腺癌(MC)新辅助化疗(NAC)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病例源于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本院收治的经病理检查确诊的82例MC患者,分析入组患者临床病理、影像学检查和随访资料,以病理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不同疗效患者最高血流速度(PSV)、阻力指数(RI)、弹性应变率比值(ESR)变化,对比超声、MRI与病理检查MC患者NAC前后瘤灶最大直径的差值,分析超声、MRI对MC患者NAC疗效评估价值。结果82例MC患者NAC治疗后,病理检查51例化疗有效,无效31例,其中化疗有效者RI、PSV、ESR相较于无效者明显低(P0.05),但疗程结束后MRI检查MC患者瘤灶最大直径与病理结果的差值明显小于超声检查(P<0.05);MRI评估MC患者NAC疗效的灵敏度90.20%、特异度87.10%、准确度89.02%、Kappa值0.768,相较超声检查[灵敏度(82.35%)、特异度(77.42%)、准确度(80.49%)、Kappa值(0.590)]高。结论超声、MRI评价MC患者NAC疗效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均较好,但MRI对MC患者NAC疗效评估价值较超声更高,在指导MC患者进一步治疗方案中更具优势。
    • 宋鹏远; 塔娜; 王霞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与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 proto-oncogene家族蛋白成员CBL原癌基因C(CBL proto-oncogene C,CBLC)蛋白、X型胶原蛋白(type X collagen,COL10)成员COL10A1表达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接受全程新辅助化疗并进行保乳或全乳切除术治疗的192例乳腺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术中取乳腺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化疗前,采用飞利浦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病灶进行检查,观察并记录定性和定量参数。新辅助化疗结束后行肿块切除术,由2位病理学副主任及以上医师依据Miller and Payne改良病理反应分级标准评估疗效,分为病理完全应答(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组(102例)和非PCR组(9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组织中的CBLC、COL10A1表达水平。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非PCR组的增强边界不清晰、出现灌注缺损、周围放射状增强和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PCR组,非PCR组的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均显著高于PCR组(均P<0.05);CBLC高表达者出现高增强、增强边界不清晰、灌注缺损、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低于低表达者,PI和AUC均显著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COL10A1高表达者出现高增强、周围放射状增强、增强不均匀的比例显著高于低表达者,PI和AUC均显著高于低表达者,而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显著低于低表达者(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增强边界不清晰、PI及AUC增大是出现非PCR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增强、增强边界不清晰、PI及AUC增大是CBLC低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高增强、PI增大及TTP减小是COL10A1高表达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结论超声造影定性及定量参数可用于预测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疗效及CBLC、COL10A1表达水平,有助于选择治疗方案和预测患者预后。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