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第五届学术年会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第五届学术年会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第五届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1
  • 召开地:上海
  • 出版时间: 2001-09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中心第五届学术年会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在恶性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概念里,肿瘤介入治疗已被医学界公认为不能切除肝癌和肝癌术后复发的首选治疗方法.配合肿瘤消融治疗(如向肿瘤直接注入破坏性物质乙醇)可提高疗效.经皮穿刺肝血管瘤注入鱼肝油酸钠疗效是肯定的,用来治疗原发性肝癌呢?探讨在肝动脉化疗栓塞的基础上经皮穿刺肝癌组织注入鱼肝油酸钠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及适应症. 方法:研究对象均为住院确诊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男性54例,女性6例,年龄 42~60岁,中位年龄52岁,均为单个瘤体,直径3-10cm,肝功能 chiId 分级为A级和B,全部进行一次肝动脉化疗栓塞,3~4周后复查 B 超和肝功能等,有适应症的 29例继续介入治疗,共三次为一个疗程,31例介入后病灶内碘油充盈不全或肿瘤血管闭塞等原因不宜再进行介入的患者联合肿瘤消融治疗.在B超或CT的导向下经皮穿刺肿瘤组织注入5%鱼肝油酸钠,一次量为瘤体 4/3 π R3 的 1/3 左右. 结果:瘤体变化 3例获完全缓解,5例获部分缓解,有效率 67.7%(21/31),与单纯进行肝动脉化疗栓塞 41.3%(12/29)比较 P<0.05,AFP 有不同程度下降,肝硬化无明显加重,骨髓抑制也不明显. 结论: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多学科综合治疗中,肝动脉化疗栓塞是基本方法,如出现介入后病灶里碘油充盈不全或肿瘤血管栓塞等不宜再进行介入治疗时配合肿瘤消融治疗,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经皮穿刺肿瘤组织注入鱼肝油酸钠,使癌瘤组织变性坏死液化,纤维化使瘤组织周围血管闭塞,避免局部播散和远处转移,不损伤肝组织阻止肝硬化进一步发展,也不引起粒细胞减少,保证多学科综合序贯治疗正常进行,增效减毒,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期.其肿瘤消融治疗经济花费少,也符合成本效益的原则.
  • 摘要:目的:探讨琼脂培养MTT法体外药敏试验指导恶性胸腔积液的胸腔内化疗的价值. 方法:120例恶性胸腔积液病人中,60例在胸膜腔内化疗前接受了琼脂培养MTT法体外药敏试验,其中MTT敏感组58例,根据药敏结果指导胸膜腔内化疗;MTT耐药组8例和对照组60例凭经验选药物行胸膜腔内化疗. 结果:MTT敏感组有效率为76.9%(40/52),MTT耐药组和凭经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0%(0/8)及36.6%(22/60),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01).
  • 摘要:目的:探索ELFP方案治疗转移复发的晚期鼻咽癌、食管癌、胃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 方法:选择病理证实的64例晚期鼻咽癌、食管癌、胃癌采用Vp-16 0.1静滴,d1-3 ;CF 0.1静滴,d1-3;5-FU 0.5静滴,d1-3;DDP50 mg 静滴,d1-2;3或4周为1周期.治疗2~6个周期. 结果:鼻咽癌组、食管癌组、胃癌组有效率(CR+PR)分别为75%、70%、43.8%,其中胃癌组与鼻咽癌组及食管癌组分别比较有差异;单病灶与多病灶之间化疗疗效无差异.三组病例生存期为3~41月,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5、10、7.5个月.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率为21.9%;Ⅲ、Ⅳ度血红蛋白下降率为15.6%;Ⅲ、Ⅳ度血小板下降率为3.1%;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为7.8%. 结论:ELFP对晚期鼻咽癌及食管癌有较好的疗效,其毒性可以耐受,是临床治疗鼻咽癌、食管癌切实可行的方案.
  • 摘要:目的:利用DDP对5-FU的生化调节作用,观察低剂量5-FU持续输注联合低剂量DDP方案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疗效. 方法:5-FU 250~300 mg/m 2·d-1,使用化疗泵连续静脉输注3~4 周,DDP 6mg/m 2·d-1静脉注射,每周5天,连用3~4周,休息1个月,2个周期为一疗程,评价疗效. 结果:全组共58例,CR3例,PR33例,总有效率62.1%,其中胃癌有效率 64.3%,肝转移灶有效率 65%,未见明显毒副反应. 结论:低剂量DDP对5-FU有生化调节作用,低剂量 DDP 联合5-FU 持续输注是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有效低毒的化疗方案.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31例颅内较大的、多发的不规则形肿瘤立体定向调强适形放疗(Peacock 系统)的疗效及并发症. 方法:应用美国 MED-TEC 面网固定头颅,行薄层(2-3mm)CT扫描,必要时行加强CT 扫描,将 CT 数据转输至工作站,勾画靶区及重要解剖结构,给予靶区处方剂量及重要解剖结构限制剂量,行逆运算,优化治疗方案,交付计划并在Varian Varian 60直线加速器及 NOMOS公司的Mimic多叶光珊上实施治疗病人.行4-15次分次治疗,每次剂量为250cGy-800cGy,采用每周3-5次的分割方式,配合给以甘露醇及激素治疗. 结果:临床症状改善19/31 (61.2%),无变化8/31(25.8%),恶化1/31(3.2%),死亡3/31(9.7%).在随访中影像学结果:完全消失8/31(25.8%),缩小16/31(51.6%),无变化5/31(16.1%),进展 1/31(3.2%).立体定向调强适形放疗(Peacock 系统)治疗计划优化程度.MDPD<1.5,PITV<2.3 .治疗反应:急性放射反应15/31(48.4%),经对症治疗均缓解,无晚期放射反应. 结论:颅内较大的、多发的不规则形肿瘤手术未能全切除或不适合手术者,立体定向调强适形放疗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其疗效较高,并发症少.
  • 摘要:目的:确定三王止痛膏治疗癌性疼痛的临床疗效,探讨该药的药理和毒理. 方法:临床研究根据随机分组,单盲法给药外敷,以三王止痛膏与蟾酥膏对照治疗,观察疼痛程度,止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生活质量及治疗前后外周血象,肝、肾功能,心电图,局部皮肤有无刺激、过敏反应等安全性指标;实验研究以三王止痛膏与蟾酥膏对照,以热板法、扭体法观察对小鼠的镇痛作用,检测小鼠扭体模型用药前后的血液及贴药局部皮肤的NO及PGE2,同时观察三王止痛膏对小鼠S180肉瘤和艾氏腹水瘤的抑制作用及对家兔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的急性毒性试验、刺激试验和过敏试验. 结果:临床结果显示,三王止痛膏治疗组止痛总有效率、止痛持续时间、对KS评分的提高稳定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实验结果表明,三王止痛膏对致痛小鼠有显著镇痛作用,能明显提高致痛小鼠血清尤其是贴药局部皮肤一氧化氮(NO)含量,降低前列腺素E2(PGF2)含量,对小鼠S180肉瘤具有明显抑制作用,能延长H22肝癌腹水瘤小鼠存活时间;皮肤局部用药无急性反应,无致敏性,对家兔完整皮肤无刺激作用,对破损皮肤有一定刺激作用. 结论:三王止痛膏对癌性疼痛作用显著、持久,能明显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存质量.局部麻醉镇痛,抗炎镇痛,改善肿瘤周围组织血液循环及抗肿瘤作用是三王止痛膏主要作用机理;解毒化瘀,行气止痛是癌性疼痛的有效治疗方法;三王止痛膏是治疗癌性疼痛的有效药物.
  • 摘要:目的:通过放疗前流式细胞仪(FCM)的DNA倍体分析,探讨肿瘤分割放疗方案选择的新方法. 方法:采用美国B-D公司FACS Calibur FCM,对放疗前肿瘤病人进行细胞核DNA倍体分析,以放疗前DNA倍体分析结果配对分组,各组在年龄、部位、病理分型及分化程度等方面相近似,以排除以上因素对疗效的影响.两组均采用Co-60γ线照射,超分割放疗方案:1.1-1.2Gy/次,2次/日,5天/周,时间间隔≥6h,DT65-70Gy/5.5-6.5周.放疗结束一个月评定疗效,疗效评定参考国际抗癌联盟推荐的实体瘤客观疗效评定标准,根据根据治疗前后临床观察及肿瘤局部CT检查判定肿瘤大小的变化,不良反应分度根据WHO标准衡量. 结果:低分化肿瘤的DNA非整倍体率69.6%(16/23)明显高于高中分化者15.4%(2/13)(P<0.05),早期肿瘤(Ⅰ+Ⅱ期)的DNA非整倍体率为14.3%(1/7)远低于晚期(Ⅲ+Ⅳ期)者的58.6%(17/29)(P<0.05),但与性别、病理类型无关(P>0.05). 结论:肿瘤细胞核DNA非整倍体率与病理类型无关,与病理分级呈负相关,与临床分期呈正相关;超分割放疗DNA非整倍体组的疗效明显好于整倍体组,FCM的肿瘤细胞核DNA倍体分析可能成为恶性肿瘤选择放疗分割方案的客观指标.
  • 摘要:目的:评价30例中重度癌痛患者使用芬太尼透皮贴剂止痛效果. 方法:芬太尼贴剂连续敷贴30天,首剂剂量25μg/h,每3天更换一次.2例患者因首剂使用该剂量后效果不佳,三天后改用50μg/h. 结果:93%患者疼痛得到良好的缓解,特别适用于不能口服止痛药物的患者.是一种安全有效,使用方便,副作用轻的止痛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临床意义. 方法:应用SAP法及LDH释放法对33例正常人、57例大肠癌患者进行外周血T细胞亚群及NK细胞活性的检测. 结果:大肠癌患者CD4+细胞、CD4+/CD8+比值和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CD8+细胞值显著高于对照组;上述改变随临床分期进展更加显著(P<0.05);化疗后CD4+细胞、CD4+/CD8+比值、NK细胞活性的降低及CD8+细胞值的增高更为突出(P<0.01);动态观察术后转移患者,CD4+细胞值、CD4+/CD8+比值及NK细胞活性又见下降,CD8+细胞值再显回升. 结论:大肠癌患者细胞免疫功能明显紊乱,并随病情进展及转移的出现而加重.切除肿瘤有助于改善患者细胞免疫功能.化疗时辅以免疫治疗是必要的.
  • 摘要:目的:探讨ATP生物发光法药物敏感性试验对临床个体化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以ATP生物发光法检测了53例包括卵巢、宫体、胃肠道、肺、乳腺等部位恶性肿瘤,其中40例为手术切除标本,13例为腹水,观察药敏试验结果与临床的化疗疗效是否相符. 结果:48例标本实验成功,成功率为90.5%,失败5例,原因均为细菌污染.24例可观测即时疗效,其中18例药敏试验为敏感,CR3例,PR12例,阳性预测率为83.3%;6例药敏试验结果为耐药,3例病情稳定,3例病情进展,阴性符合率为100%.总的预测率为87.5%.另有19例为术后巩固化疗,2例未做化疗.9例复发性肿瘤,通过ATP生物发光法药敏试验,有5例检测出有1种以上敏感的药物,其中3例通过用敏感药物化疗取得PR. 结论:ATP生物发光法是一种较简便可行的体外药物敏感试验,对恶性肿瘤的个体化治疗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健择为主联合化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毒性反应和临床耐受反应. 方法:健择1000mg/m静滴3060min,d1,8,15;非小细胞肺癌联合顺铂30mg/m静滴d2,3,4或异环磷酰胺1.2g/m静滴d3,4,5,6;胰腺癌联合顺铂60mg/m静滴d15;乳腺癌联合表阿霉素40 mg/m静滴d1,2.均28天为1周期,连用2周期以上评价疗效和不良反应. 结果:本组33例总有效率39.4%,其中非小细胞肺癌40.0%,胰腺癌28.6%,乳腺癌45.4%,疾病相关症状显著改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34度骨髓抑制发生率中白细胞降低24.2%,血小板降低33.3%,血红蛋白降低9.1%.非血液学毒性均较轻微. 结论:以健择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有较好疗效,毒性反应轻,耐受性好,并可改善疾病相关症状,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运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外周循环血中的癌细胞,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外周血经Ficoll梯度离心分离单核细胞组分,后者用CD45、细胞角蛋白(CK)及肺癌单克隆抗体(2F7/S5A)染色后,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45-CK+2F7/S5A+细胞,计算每升血中上述细胞含量,定量分析143例肺癌,26例良性肺部疾病,20例健康对照外周血中的癌细胞. 结果:20例健康对照均为阴性,26例良性肺部疾病2例阳性,143例肺癌患者60例阳性,阳性可测率42%,阴性可测率95.7%,检测阳性细胞含量的平均数为0.722× 106/L.M1组阳性率高于 M0组,两组差异有显著意义P=0.000,阳性率与期别正相关,P = 0.024.阳性组和阴性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7.0月及18.8月,生存率阳性组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应用流式细胞仪定量分析肺癌患者外周循环血中CD45-CK+2F7/S5A+ 细胞反应肺癌患者外周循环血中的微量癌细胞,有助于判断肺癌的转移倾向和预后.
  • 摘要: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NVB),国产异环磷酰胺(匹服平,IFO)和顺铂(DDP)联合化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用 NVB 25mg/m2 iv d1,8;IFO 2.0 ivgtt d1-5,Mesna 0.4 iv于IFO用后0,4,8小时使用;DDP 30mg/m2 dl-3治疗NSCLC 25例:男19例,女6例;中位年龄58岁.初治16例,复治9例;Ⅲb期10例,Ⅳ期15例. 结果:部分缓解(PR)14例,总有效率56%,主要毒副反应是骨髓抑制,白细胞下降占100%,其中Ⅲ、Ⅳ度为76%,其次为静脉炎. 结论:NIP方案治疗晚期NSCLC有效率高,毒性反应经G-CSF支持下可以耐受.
  • 摘要:目的:观察高聚金葡素并顺铂心包腔内注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的临床效果. 方法:36例恶性心包积液病人被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18例,腔内注射高聚金葡素10000U,顺铂60mg ;对照组18例,腔内注射顺铂60mg. 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有效率分别为77.78%,38.89%,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高聚金葡素并顺铂腔内注射治疗恶性心包积液有明显的临床疗效.
  • 摘要:肺癌已成为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由于早期诊断困难,临床上约 70%~80%的患者在确诊时已出现远处转移失去根治性手术的机会,为了探求治疗中、晚期肺癌的新方法,我院自 1999 年 1 月至 2000 年 1 月对 4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进行羟基喜树碱雾化吸入联合静脉化疗双途径治疗中、晚期肺癌,取得满意疗效.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 CR+PR58.3%,且毒付作用明显少于对照组.现报告资料与方法。
  • 摘要:目的:观察大剂量醛氢叶酸(CF)+氟脲嘧啶(5-FU)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自1995年1月至1998年12月采用大剂量CF+5-FU为主联合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35例;以采用MF,F-Am等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癌34例作为对照. 结果:①近期疗效:HD-CF组的有效率为51.4%;对照组为31.4%;P>0.05.②生活质量:HD-CF组的生活质量改善率为62.9%;对照组为35.3%,P<0.05.③毒付反应:HD-CF组白细胞减少率25.7%;恶心呕吐发生率为20.0%;而对照组分别为58.8%和70.6%,P< 0.01. 结论:HD-CF+5-FU为主联合化疗晚期胃肠道癌安全而有效的化疗方案,有临床使用价值.
  • 摘要:目的 探讨高浓度超氧自由基(O2-)在环磷酰胺(CTX)所致小鼠骨髓细胞中的作用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G-CSF)保护作用的自由基机理. 方法 40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分别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对照组)、低(37.5mg·kg-1)、中(56.25mg·kg-1)及高(75mg·kg-1)浓度CTX,取股骨骨髓细胞,分别计数、检测O2-产生量(OD550)及增埴能力(DPM值,即每分钟衰变计数);然后用20只腹腔注射高浓度CTX的小鼠分别腹腔注射G-CSF和生理盐水,再检测骨髓细胞计数、O2-产生量和增埴能力. 结果 不同浓度CTX腹腔注射后,小鼠骨髓细胞O2-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细胞计数和DPM值则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经G-CSF(5ug·kg-1)保护后,外周血细胞计数、O2-产生量及DPM值与未注射G-CSF组存在明显差异(P<0.01). 结论 CTX所致的高浓度O2-是造成骨髓细胞损伤的重要机制之一,G-CSF对CTX所致的损伤效应有保护作用,而且其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是通过影响超氧自由基的浓度来实现的.
  • 摘要:目的:探讨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后行根治性手术的可行性并观察分析初步疗效. 方法:自1999年7月到2001年5月,共有28例临床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接受化疗,随机采用含铂的健择、泰素或泰索蒂化疗方案.化疗后重新评价和分期,对可手术切除病人尽量行手术根治,不能手术病人继续化疗(化疗有效者)或改用二线化疗或最佳支持治疗(化疗无效)并随访.以化疗后手术根治病人为新辅助化疗组(共11例),2例化疗两疗程后手术,9例四疗程后手术.同期直接手术根治病理证实Ⅲ期病例共12例,为直接手术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平均时间、术后并发症,围手术期死亡率(术后30天内死亡),并观察新辅助化疗组化疗前后肺功能变化,化疗毒性以及化疗反应率,以评价新辅助化疗后手术根治的可行性.随访28例患者治疗后疗效.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化疗前后肺功能相比无显著性差异,患者对三种化疗方案均可耐受,共有15例(15/28)对化疗起反应,3例为CR,12例为PR,6例为SD,8例为PD.其中,5例临床分期下调至ⅢA期,2例下调至ⅡB,各有1例下调至ⅡA和ⅠA期.11例手术根治患者术后病理分期ⅢB期1例,ⅢA期3例,ⅡB期2例,ⅡA2例ⅠA期3例.与直接手术组相比,新辅助化疗组手术时间明显延长(P<0.01),然而术后的各种并发症没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随访:ⅢB期新辅助化疗手术组一例于术后五月出现脑转移,术后7个半月后死亡,一例术后5月出现局部复发,其余病人均无瘤生存,随访满一年共7例,一年生存率为88%.而ⅢB期化疗组4例结束化疗后分别于7月、10月、11月死于多处远处转移,此四例患者均为PD病人,10例患者接受二线治疗并带瘤生存,随访满一年共11例,一年生存率为73%. 结论:ⅢB期非小细胞肺癌新辅助化疗后部分病人手术根治成为可能,但手术难度(尤其四疗程化疗后)明显增加.若具备熟练手术操作技术,手术安全性仍较高.对于诱导化疗成功患者应积极采用根治性手术,可能会取得较好的远期疗效.
  • 摘要:近年来随着腹腔镜的普及和小切口切除胆囊的增多,把胆囊癌误诊为胆囊炎行胆囊单纯切除的病例也越来越多.作者 1995 ~ 2000 年对 16例胆囊单纯切除术后病理证实为胆囊癌(无法病理分期未统计在内)者二次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简称二次手术),就其相关问题讨论。
  • 摘要:目的:总结颈动脉体瘤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以确定颈动脉体瘤的最佳诊断和治疗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1968年2月~2001年3月收治的46例颈动脉体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男性和女性各23例,平均年龄38岁(21-65岁).左侧颈动脉体瘤21例,右侧28例.病史最长者360月,平均61月.3例患者为双侧颈动脉体瘤.10例误诊为淋巴结炎或淋巴结反应性增生,3例误诊为淋巴结结核,5例误诊为淋巴结转移癌,外院穿刺细胞学误诊肉瘤1例,外院活检病理误诊为纤维血管瘤和血管内皮瘤各1例.2例颈动脉体瘤在我院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均为血液;12例颈动脉体瘤在我院行血池扫描检查,其中10例诊为颈动脉体瘤或血管丰富的肿瘤;5例颈动脉体瘤在我院行DSA检查,均诊断为颈动脉体瘤;15例颈动脉体瘤在我院行B超检查,其中一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余14例均诊为颈动脉体瘤或血管丰富的肿瘤;7例颈动脉体瘤在我院行CT检查,其中2例误诊为神经源性肿瘤,其余5例均诊为颈动脉体瘤或血管丰富的肿瘤;4例颈动脉体瘤在我院行MRI检查,其中2例行MRA,均诊为颈动脉体瘤.术前栓塞治疗1例,放射治疗5例(2例误诊误治,2例部分肿瘤术后,1恶性肿瘤术后.),手术治疗46例颈动脉体瘤(3例双侧颈动脉体瘤均做一侧).30例行肿瘤完整切除,其中3例颈总动脉分叉后壁破裂,1例颈内动脉破裂,均给予缝合修补保留颈动脉的连续性;8例行肿瘤连同部分颈动脉切除;5例行肿瘤连同部分颈动脉切除,大隐静脉移植;1例行肿瘤连同颈总动脉分叉切除,颈内动脉和颈总动脉直接吻合;2例行肿瘤部分切除.恶性颈动脉体瘤5例(10.9%),其中1例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2.2%).手术后并发症:暂时性偏瘫1例,永久性偏瘫1例;失明1例;暂时性迷走神经麻痹6例,永久性迷走神经麻痹10例;暂时性舌下神经麻痹7例,永久性舌下神经麻痹8例;永久性副神经麻痹5例;暂时性交感神经麻痹4例,永久性交感神经麻痹9例. 结论:B超足够可以诊断颈动脉体瘤,MRI/MRA能够为拟订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帮助.颈动脉体瘤一旦确诊,应避免穿刺和活检,手术是治疗颈动脉体瘤首选的治疗措施,放射治疗能够有效地控制肿瘤的生长.术中耐心细致的解剖可以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 摘要:观察吡喃阿霉素治疗肺癌的临床疗效及其毒副反应. 方法:小细胞肺癌12例,用COT-CCNU方案,非小细胞肺癌55例,用CTP方案,两疗程后评价疗效. 结果: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为100%,非小细胞肺癌的有效率为40%.主要不良反应有胃肠道反应,以恶心、呕吐为常见;骨髓抑制以白细胞降低明显,心电图及肝肾功能均无明显改变. 结论:THP为主联合化疗治疗晚期肺癌疗效肯定,疗效佳,毒性小,多数患者可以耐受,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
  • 摘要:目的:评价MVP方案化疗和放疗交替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on 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的疗效. 材料和方法:73例经病理或细胞学证实Ⅲ期NSCLC病人,随机分为两组:39例化疗放疗交替(化放组),先用MVP方案(丝裂霉素(MMC)6mg/m2静脉注射,第1天;长春酰胺(VDS)3mg/m2静脉注射,第1、8天;顺铂(DDP)3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化疗一疗程,化疗结束后放疗,常规分割,每日一次,每次1.9-2.0GY,每周五次.原发灶及淋巴结受累部位60-65GY,淋巴引流区50GY.放疗结束再用MVP方案化疗5疗程.34例单纯放疗(单放组),放疗方案同化放组. 结果:化放组、单放组完全缓解率、部分缓解率分别为10.2%(4/39),56.4%(22/39);2.9%(1/34),52.9%(18/34),P>0.05.1、2、3年生存率分别为94.9%(37/39)和83.4%(28/34);51.2%(20/39)和32.3%(11/34);35.9%(14/39)和8.8%(3/34),1、2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化放组和单放组的白细胞下降,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肺纤维化,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 结论:MVP方案化疗和放疗交替治疗期非小细胞肺癌,3年生存率优于单放组,毒性可耐受.
  • 摘要:目的:观察康莱特注射液配合放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疗效及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 方法:1998年1月至2000年12月我科将82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3例,放化疗同时加用康莱特注射液200ml静滴/天,14天为一周期或100ml静滴/天,20天为一周期,共用1―3周期.对照组39例,仅用放化疗,不加用其他中药制剂或生物反应修饰剂. 结果:治疗组有效率略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生存质量提高、白细胞下降减少、临床症状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 结论:康莱特与放化疗联合使用能提高疗效和生存质量,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放化疗毒副反应,保驾放化疗顺利进行.
  • 摘要:临床研究表明,拓扑替康可作为顺铂与紫杉醇一线治疗药物之后,治疗晚期难治性卵巢癌的有效药物. 本研究采用完全随机分组的方法,观察并比较盐酸拓扑替康单药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癌与特素单药治疗晚期卵巢上皮性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资料和方法:从1999.7~2001.1共收治经病理学或细胞学确诊的晚期卵巢上皮癌患者34例.全部为复治病人,年龄分布在56~75岁(平均61岁),临床分期期1例,期8例,期25例.KPS均≥60.病例情况:肺转移6例,肝转移7例,盆腔转移13例,恶性腹水11例,腹膜后淋巴结转移4例,伴有骨转移者6例.随机分组,实验组应用拓扑替康,对照药应用特素.拓扑替康1.2mg/m2/天,d1~d5,ivgtt,滴注时间大于30分钟,21天为1周期,共2~3周期.特素剂量为175mg/m2+5%GS 500ml d1 ivgtt,3小时滴完,21天一周期,共2~3个周期. 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各为18、16例全部进入疗效评价.患者疗效情况见表1,试验组治疗卵巢癌有效率为33.0%;对照组有效率为31.0%;毒性方面,恶心、呕吐两组相等,脱发、腹泻、血象白细胞降低等试验组比对照组明显轻,其它副反应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 讨论:试验组的CR率为(2例)11.1%,PR率22.2%,总有效率为33.3%.作为对照药的特素是治疗卵巢癌的标准药物,结果CR率为5.5%,PR率25%,总有效率为31%,表明拓扑替康的疗效与特素相当.国外文献报道盐酸拓扑替康治疗上皮性卵巢癌有效率在30%左右,本试验结果与之相近.盐酸拓扑替康的主要毒副作用为骨髓抑制及轻度脱发,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偶有腹泻、便秘等,骨髓抑制和脱发比特素轻.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肺癌脑转移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探讨肺癌脑转移的治疗对策. 材料与方法:对1987年1月至1995年12月156例肺癌脑转移患者单纯放疗、单纯化疗、手术加化疗、手术加放疗和未治疗的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探讨不同治疗方法的疗效及影响生存的因素. 结果:手术加放疗疗效最好,未治疗组疗效最差(p<0.001);手术加放疗中位数生存期8.3个月和1年生存率33.3%优于单纯放疗组的4.7个月和2.0%(p<0.05).影响肺癌脑转移患者生存的主要因素为原发灶是否控制和病理类型及是否有颅外转移. 结论:对肺癌脑转移的患者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肺癌脑转移采用手术加放疗的疗效比单纯放疗好.
  • 摘要:目的:探讨CTX、ADM、DDP时辰给药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选择药物的药效峰值时间给药,CTX于2Am、ADM于6Am、DDP于10pm~12pm用药.结果:9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5例PR,3例NC,1例PD,骨髓抑制、消化道反应轻.结论:CAP方案时辰化疗对非小细胞肺癌的近期疗效似有改善,是老药新用和常规方法的改进,给临床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方法,值得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拓扑替康(Topotecan)单药及联合用药对复发卵巢癌患者的疗效和毒性. 方法:18例晚期上皮性卵巢癌患者,年龄42-60岁,均经历过1-3次不等的减瘤术,术后化疗8-18疗程,86.3%含铂类药物.32.7%单药紫杉醇治疗和30.7%铂类联合紫杉醇治疗.18例为顺铂耐药病人,无化疗间隔均在3月内,肿瘤复发并有临床或影相学可评价肿瘤.和美新治疗分三组① Topotecan1.2mg/m2静脉滴注,连续5天,30分钟内,每21天重复.② Topotecan0.7mg/m2静脉滴注,连续5天,30分钟内,顺铂20mg/m2静脉滴注,第2、3、4天每28天重复.③ Topotecan0.7mg/m2静脉滴注,连续4天,紫杉醇100mg/m21天静脉滴注,大于3小时,顺铂20mg/m2第2、3、4天,每28天重复,共48疗程,平均2.7疗程. 结果:18例均可评价疗效,18例中PR3例(单药治疗1例,三药联合2例含1例单药失败后改三药联合)有效率16.7%,SD5例,PD10例,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毒性Ⅲ-Ⅳ度白细胞减少55.5%,发生在33.3%疗程;Ⅲ-Ⅳ度血小板减少33.3%,发生在16.7%疗程;Ⅲ度红细胞减少33.4%,发生在16.7%疗程上. 结论:Topotecan系晚期卵巢癌经铂类及紫杉醇类药物失败后的中度有效治疗药物,单药Topotecan治疗失败后,可试用三药联合.
  • 摘要:目的:β榄香烯为国家九五攻关项目,由大连医药科学研究所主任陈玉仁等研制开发的国家一类抗肿瘤新药.本研究以不同浓度榄香烯单体对小鼠移植性肿瘤进行药效学观察. 方法:选用艾氏腹水癌、肝癌H22腹水癌、S-180腹水癌等瘤株.以无菌生理盐水调整瘤细胞浓度在2.5×107/ml左右,每鼠于腹腔接种0.2ml,随机分为五组,每组10只,分设高剂量组β榄香烯100mg/kg,中剂量组β榄香烯75mg/kg,低剂量组β榄香烯50mg/kg,空白阴性对照组,环磷酰胺25mg/kg阳性对照组,24小时后,腹腔注射给药,每天一次,连续给药8天.记录各组小鼠生存天数,计算其生命延长率.数据统计学处理. 结果:β榄香烯乳能显著延长腹水型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并且有稳定的疗效,对艾氏腹水癌的生命延长率为129.73-298.92%,对肝癌H22腹水癌的生命延长率为103.2-224.8%,对S-180腹水癌的生命延长率为96.94-244.74%.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对实体瘤作用不明显. 结论:β榄香烯能显著延长腹水型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而且生存质量较好,有些荷瘤小鼠的生存天数已超过60天,这些小鼠外观无腹水,活动正常,可能已被治愈.作用机制可分为:直接杀伤肿瘤细胞;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的途经;诱发肿瘤细胞程序性死亡.β榄香烯可使肿瘤细胞核酸含量明显减少,尤以DNA含量减少更为明显,由于抑制了肿瘤细胞DNA和RNA的合成,从而达到了抑制和治疗肿瘤的目的.
  • 摘要:目的:评价新辅助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及急性放射反应. 方法:同期收治的43例经病理确诊且无远处转移的鼻咽癌患者,非随机分为治疗组(n=23)和对照组(n=20).治疗组先予FP方案(5-Fu+DDP)行1周期新辅助化疗,然后行放疗,放疗分两个阶段,首先设面颈联合野加下颈切线野,行常规分割放疗,照射36.0-40.0Gy后缩野,改用面颈分野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加速分割方案为1.4Gy-1.6Gy/次、2次/天,照射总量至68.0Gy-70.0Gy.对照组直接行常规分割放疗,仍予68.0Gy-70.0Gy.放疗结束后一月两组再行3-4周期辅助化疗,方案同前. 结果:治疗组的口腔粘膜急性放射反应较对照组重,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皮肤和血液学急性放射反应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CT检查两组鼻咽部肿瘤消退率,放疗结束时治疗组和对照组的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8.26%和55.00%,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是,在放疗结束后3个月和6个月两组间的消退率分别为95.65%VS 70.00%及95.65%VS75.00%,有显著性差异(p<0.05).放疗结束后6个月,治疗组与对照组中晚期(Ⅲ期+Ⅳ期)病例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92.31%和50.00%,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新辅助化疗加后程加速超分割放疗提高了鼻咽癌的局部控制率,适合局部晚期鼻咽癌的治疗,其急性反应患者可以耐受.
  • 摘要:目的:探讨青、老年乳腺癌淋巴结转移规律. 材料与方法:对1988年~1996年间收治的青、老年乳腺癌患者118例,其中青年组乳腺癌58例(≤35岁,为A组),老年组乳腺癌60例(≥60岁,为B组).参考全国乳腺癌协定方案,进行组织学分类及淋巴结分组,术中收集标本的各组淋巴结逐个做石蜡切片,记录每组中收集淋巴结个数及转移个数作对比分析. 结果:A组的淋巴结转移率为72.4%(42/58)及转移度为37.8%(238/630),均明显高于B组的46.7%(28/60)及20.4%(138/678),两者比较(P<0.01);肿瘤大小、浸润深度、病理分类、组织分级、ER等在相同条件下比较,淋巴结转移率均以A组高(P<0.05). 结论:青年乳腺癌是具有更强的侵袭性,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 摘要:目的:观察多发骨转移癌的治疗方法及疗效,并分析影响骨转移癌疗效及生存的因素. 方法:1、综合治疗组共31例.化疗方案根据原发灶及病理类型不同而异,肺腺癌多以NVB+DDP,MMC+VDS+DDP,泰素+DDP方案为主,乳腺癌以CTX+ADM+5-Fu,NVB+ADM,泰素+ADM为主.疗程1-10周期,平均4.5周期.化疗同时予以破骨细胞抑制剂博宁90mg,缓慢静滴1/月.最少用3个月,最长者用17个月,平均5个月.单一治疗组21例.接受单纯化疗或内分泌治疗15例,化疗方案同综合治疗组.单纯核素治疗4例,单纯放疗或博宁治疗各1例.未治疗组:11例.诊断为骨转移癌后放弃治疗. 结果:综合治疗组、单一治疗组、未治疗组骨痛缓解率分别为:83.8%,38.1%,0;骨转移缓解率分别为:25.8%,0,0;1年生存率分别为58.3%,4.8%,0.化疗四周期以上、原发灶为乳腺癌、转移灶局限于骨的疗效好. 结论:多发骨转移癌者接受化疗为主的综合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摘要:目的:局灶性恶性肿瘤治疗是临床重要又富有挑战性任务.在采用外科或放疗等根治性局部治疗后,许多肿瘤局部复发或进展.通常对局灶性实体肿瘤的综合治疗有很大的创伤性.高强度超声聚焦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的能力,同时保留临近脏器的重要功能. 方法:2001年2月开始,进行了21例恶性肿瘤的高强度超声聚焦治疗.肝癌、乳腺癌、胸壁等恶性肿瘤.其中1例典型病例,19岁女性,胸壁恶性纤维肉瘤,先后进行2次开胸手术切除病灶和6根肋骨、5000Gy局部放疗.可是,肿瘤还是复发并不断的增大. 结果:病理检查表明在乳腺癌出现细胞坏死的特征性改变.影像学检查MR更直观和清晰显示治疗后病变区的治疗效果.在典型病例中,术后MR显示胸壁复发肿瘤得到十分彻底的凝固性坏死改变.3天出院,6天恢复上学. 结论:高强度超声聚焦肿瘤治疗是21世纪肿瘤局部治疗的新技术,我国的临床肿瘤治疗在世界处于领先水平.高强度超声聚焦在肿瘤局部治疗中,具有直接杀伤肿瘤细胞,同时,保持临近脏器的结构和功能.创伤小,恢复快,对术后复发、放化疗后局灶性肿瘤仍有治疗作用.在适宜的病例中,其治疗效果具有替代手术的潜力.
  • 摘要:目的:观察射频透热化疗治疗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疗效及其副反应; 方法:41例晚期肿瘤病人,消化系统肿瘤均全身采用以5-FU为主的小剂量持续给药(FP)的化疗方法,其中,5-FU350mg/m2/d,持续8小时,DDP4-5mg/m2/d,于腹灌后的第2、3、4天静滴,3例卵巢癌对于腹腔肿块较大的,与放射科联合行局部肿块栓塞术,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胰腺癌、腹腔较大肿块的于放射科行区域性动脉置管,用化疗泵给予5-FU,局部均行腹腔热灌注化疗,每周1-2次,具体方法为:西咪替丁200mg,地塞米松10mg,利多卡因10mg,顺铂30-40mg(或加卡铂0.1、Vp-160.1)加入50°C生理盐水2000-2500 ml行腹腔灌注,于灌注后30分钟内进行射频热疗60-90分钟.其他肿瘤不加全身化疗,而以局部热疗为主,每周2次.热疗次数为8-10次. 结果:41例晚期肿瘤患者,总有效率(CR+PR)75.6%,其中,消化系统肿瘤(31例)总有效率80.6%,无严重毒副反应; 结论:射频透热化疗对晚期恶性肿瘤病人,尤其是消化系统肿瘤伴广泛腹腔转移者,可取得较好的近期疗效,为差体质的病人后序常规治疗打下基础.
  • 摘要:晚期大肠癌的分子生物学机制是十分复杂的.109例大肠癌的RFLP分析显示,Ch17pLOH的频率在Dukes' D期(95%)高于Dukes'A、B、C各期(54-68%),Fisher's exact test,P=0.006;Ch17pLOH频率在大肠癌远处器官转移组(95%)高于大肠癌不伴远处器官转移组,Fisher's exact test,P=0.001;在大肠癌淋巴结转移组中Ch17PLOH的频率(71%),与无淋巴结转移组(64%)相比,Fisher's exact test P>0.05,两者无显著差异.为此,本文认为Ch17PLOH是晚期大肠癌的重要诊断标记,与晚期大肠癌的启动、形成和发展有重要关系,并提示临床预后不佳.
  • 摘要:目的:观察力尔凡和顺铂联合胸腔内灌注对恶性胸腔积液的疗效. 方法:全组73例患者,其中35例恶性胸腔积液患者采用力尔凡加顺铂胸腔内给药治疗,38例单用顺铂. 结果:完全缓解15例,部分缓解16例,有效率88.6%,毒副反应较轻. 结论:力尔凡加化疗药物治疗恶性胸腔积液是一种疗效较好的方法.
  • 摘要:治疗相关性白血病(Therapy-ralated Leukemin, TRL)近年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与放化疗和其他药物治疗有关,现将我科1997~2000收治5例治疗相关性白血病曾误诊为骨髓抑制病例的临床特点总结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癌症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患者背景问卷调查、Zung氏抑郁自评量表(SDS)和Zung氏焦虑自评量表(SAS)对全国20个省市1082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调查. 结果: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57.7%(586例/1016例),其中轻度抑郁53.4%(313例/586例),中度抑郁 31.4%(184例/586例),重度抑郁15.2%(89例/586例).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28.7%(292例/1018例),其中轻度61.3%(179例/292例),中度29.8%(87例/292例),重度8.9%(26例/292例).抑郁症状患者同时伴有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为41.9%(245例/585例).焦虑症状患者同时伴有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为94.6%(245例/259例).ECOG分级越高、肿瘤分期越晚、住院病人、缺乏锻炼、某些肿瘤类型如肝癌、胰腺癌的患者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的发生率越高.而抑郁症状或焦虑症状的发生率与婚姻状态、是否为老年人无明显关系.高的ECOG分级、肿瘤晚期、缺乏身体锻炼是发生抑郁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ECOG分级越高、肿瘤分期、文化程度低是恶性肿瘤患者发生焦虑症状的主要危险因素. 结论:癌症患者抑郁和焦虑症状的发生率高.临床医生在进行抗肿瘤治疗同时,应重视抑郁和焦虑症状的诊治.
  • 摘要:目的:观察草酸铂对不同类型人肺癌细胞系的细胞毒作用和对小鼠肺癌的抑癌作用. 方法:在体外通过MTT法测定草酸铂对肺癌细胞生长曲线和对集落形成能力的影响,进一步测定其对各细胞系的半数抑制浓度,并在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了草酸铂处理后细胞形态学的改变,体内实验观察草酸铂在荷人肺癌裸鼠肿瘤模型中的抑癌作用. 结果:草酸铂在体外可明显抑制人肺癌细胞的增殖速度和集落形成能力;镜下可见草酸铂处理后的肺癌细胞分布稀疏,变大变圆,胞内空泡增多,碎裂增多;草酸铂对耐DDP肺癌细胞系也有相似的细胞毒作用;草酸铂在小鼠体内可抑制肺癌细胞的生长增殖,5.0mg/kg和10.0mg/kg L-OHP剂量下的抑瘤率分别为17.1%和36.7%. 结论:草酸铂在体外、内均可抑制人肺癌细胞的生长,其有望成为肺癌临床治疗的一个新药物.
  • 摘要:目的:经动脉向恶性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和维拉帕米,调节恶性肿瘤细胞内H+、Ca 2+离子分布,观察对IL-2和ADM、MMC介入治疗的增效作用. 方法:随机分组为单纯动脉介入化疗A组;碳酸氢钠并化疗药物动脉介入B组;碳酸氢钠并IL-2、化疗药物C组;碳酸氢钠、维拉帕米并IL-2、化疗药物D组共四组,A、B两组均经动脉介入治疗两个疗程后判断疗效,C、D两组介入一个疗程后判断疗效.Seldinger技术穿刺经股动脉进入肿瘤动脉血管,药物按一定比例稀释后灌注,顺序为:1.5%SB,2.Ns30ml,3.IL-2、40-60万u,4.ADM50-60mg,5.DDP100mg或MMC10mg或羟基喜树碱50mg,6.5-Fu1.0-1.5,7.维拉帕米10mg,8.30min后再注入维拉帕米5-10mg. 结果:B组部分缓解率明显高于A组,D组部分缓解率均高于其它3个组. 结论:向恶性肿瘤组织灌注碳酸氢钠、维拉帕米可提高IL-2、ADM、MMC等疗效.
  • 摘要:为了观察温热顺铂对肿瘤细胞的杀伤能力与高温和顺铂抗癌疗效的关系.采用嵌套式设计(nested design),亦称组内分组(hierachical classification),即按不同的加热温度(37°C、39°C、41°C、45°C)分组,每一温度组内再按不同的CDDP药物浓度 (0、0.25mg/ml、0.5mg/ml、1.0mg/ml、2.0mg/ml)分组.对照组仅给予37°C(常温)无药液;单热组给予不同温度的无药热液,单药组给予不同浓度CDDP的37°C(常温)药液,热药组则交叉给予不同温度含不同浓度CDDP的热药液.通过MTT法和台盼兰排染法进行上述观察. 结果发现:CDDP对肿瘤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其IC50值为0.57ug/ml.CDDP加热41°C以上明显提高了其细胞毒性,单热组与对照组比较显示存活细胞数减少,45°C尤为明显.温度作用24h后存活细胞数仅为对照组的50%,CDDP(2.0mg/ml)药物合并45°C时,存活肿瘤细胞数减少更加明显,给药后24h细胞总数分别为对照组、45°C单热组、单药组的12.4%、24%和31%,表明41°C-45°C加温对细胞有直接的杀伤作用,同时又能提高CDDP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力. 析因分析统计结果证实温度与CDDP药效之间有交互作用.按已给的ER公式计算,41°C与45°C高温时ER值均>1,表明高温与CDDP化疗药物之间有协同增敏作用. 结论提示:CDDP一次性加热410C以上能提高CDDP的抗肿瘤能力,高温与CDDP化疗药物之间有协同增敏作用.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化疗前后裸小鼠CNE-2移植瘤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变化,评价化疗对cyclin D1蛋白表达的影响.材料与 方法:将CNE-2种植于6周龄BALB/c 裸小鼠皮下.将荷瘤小鼠随机分成3组:5-Fu组、DDP组和对照组,每组11只.一周后先取肿瘤组织活检后开始化疗.5-Fu组予皮下注射5-Fu 60mg/kg,隔日一次共2次;DDP组腹腔注射DDP 6mg/kg.对照组予生理盐水.化疗后隔日测体重及肿瘤大小.一周后再次活检,两周后活检处死.将冰冻活检组织用Western Blot 方法检测其cyclin D1蛋白表达.在计算机上进行cyclin D1表达条带的光密度检测. 结果:各治疗组均有效地抑制肿瘤生长.对照组化疗后,肿瘤体积逐渐增大,cyclin D1表达逐渐增强,表明肿瘤进展cyclin D1表达增强;cyclin D1高、低表达组间化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无显著性差异,表明cyclin D1表达与化疗敏感性之间无明显的相关性.各治疗组之间及与对照组之间,化疗前后,cyclin D1表达无明显差异,表明化疗对cyclin D1表达无明显影响. 结论:CNE-2移植瘤组织cyclin D1表达高、低不能预测化疗的敏感性;表达程度在化疗前后是稳定的.
  • 摘要:目的:探索醛氢叶酸、5-Fu、DDP、Vp-16方案治疗转移复发的晚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和毒性. 方法:选择病理证实的30例晚期鼻咽癌,采用CF 0.1g静滴,d1-3;5-Fu0.5g静滴,d1-3;DDP50mg静滴,d1-2;Vp-16 0.1g静滴,d1-3;3或4周为1周期. 结果:ELFP方案总有效率73.3%,对鼻咽肿物,肺、肝、颈部或腹部淋巴结转移,效果较好,对骨转移疗效较差.中位生存期11.5月(3-41月).主要毒性为骨髓抑制,Ⅲ、Ⅳ度白细胞下降率为20%,Ⅲ、Ⅳ度血红蛋白下降率为20%,Ⅲ、Ⅳ血小板下降率为10%;Ⅲ、Ⅳ度恶心呕吐发生率16.6%. 结论:ELFP对晚期鼻咽癌有较好疗效,其毒性可以耐受.
  • 摘要: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是肿瘤细胞免受化疗药物攻击的最重要的细胞防御机制.MDR指由一种药物诱发,而同时对其它多种结构和作用机制完全不同的抗癌药产生交叉耐药的一种现象.MDR的出现是MDR -1基因扩增、信使rnRNA和P-gp过度表达的结果.MDR现象是恶性肿瘤化疗失败的常见原因,故MDR-1基因是有潜在价值的肿瘤标记和治疗靶点,而检测肿瘤MDR-1基因是开展临床相关研究的基础.目前,大肠癌组织中MDR-1基因表达的研究文献报道较多,外周血中MDR-1基因的表达亦偶有报道,但组织与外周血MDR-1基因表达相关性的研究国内外均未见报道. 本研究的目的:探讨初发及复发转移大肠癌组织与外周血MDR-1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方法:采用RT-PCR方法(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别检测了56例初发大肠癌组织及外周血和40例经至少1个疗程术后辅助化疗的复发转移大肠癌病灶组织及外周血的MDR-1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未经化疗的初发大肠癌组织中MDR-1的阳性表达率为23.2%(13/56),外周血中为27.2%(15/56).经多程化疗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复发转移的病灶组织中MDR-1 阳性表达率为62.5%(25/40),外周血中为72.5%(29/40).无论是组织中,还是外周血中经过化疗的大肠癌患者MDR-1的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初发大肠癌患者,统计学上有显著性差异(P<0.05). 本研究在分析以上结果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外周血与癌组织MDR-1表达相关性的问题.结果显示:56例初发大肠癌组织中13例MDR-1阳性表达者其外周血MDR-1表达为阳性者10例;40例经至少一个疗程化疗后复发转移大肠癌肿瘤组织中25例MDR-1阳性表达者其外周血MDR-1表达为阳性者21例,经统计学分析组织与外周血MDR-1表达具有明显的相关性. 提示:可以用外周血代替癌组织来检测MDR-1基因的表达.检测外周血MDR-1基因具有取材方便,病人无痛苦,经济负担轻等优点,尤其对于复发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克服了部分患者无法取到肿瘤组织的困难.上述结果为临床开展此项目的常规检测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简称APL-M3)是恶性血液系统肿瘤,严重危害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过去M3的治疗主要是诱导分化、化疗、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1986年上海王振义教授首先在国际上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治疗APL成功,开创了诱导分化治疗的新纪元.M3存在着特异性染色体t(15;17)(q2;q11-21),t(11;17)(q23;q22)所致的PML/RAR2和PLZ/RARα融合基因.ATRA主要是以PML/RARα为靶位点,来调节降解PML/RARα蛋白引起分化而达到诱导分化作用.1971年哈医大医院采用砒石提取物(AS2O3)首先治疗了APL 获得成功后全世界至2000年已治疗了3400例APL,其中哈尔滨小组治疗了1450例占48%.1994年哈尔滨血研所先在世界发现(AS2O3)是通过细胞凋亡达到M3的治疗作用.实验表明AS2O3主要是降解PML-RARα蛋白并且有双向调节作用.既主要是凋亡、部份分化、其次是细胞毒.将之称为"靶向治疗". 我所从1988年~ 1999年12月的十二年中共治疗复发的APL 386例现报告材料和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CYFRA21-1和NSE在血清中的表达及其对原发性肺癌(PLC)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分别在手术,放疗或化疗前后2周内采集PLC病人血清标本162份.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标本血清中CYFRA21-1和NSE的表达情况. 结果:PLC病人血清CYFRA21-1和NSE水平均明显高于肺良性疾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非小细胞肺癌(NSCLC)病人血清CYFRA21-1和NSE总体表达水平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2.3±55.63U/L(47.53%)和33.36±17.52μg/L(45.10%),其中鳞癌(AC)分别为134.75±68.59U/L(72.88%)和22.97±11.65μg/L(33.89%),腺癌(SqC)分别为98.58±49.23U/L(40.91%)和25.36±13.81μg/L(40.91%),且随TNM发展而升高.血清CYFR A21-1和NSE的表达水平在手术后2周显著下降(P<0.05).病情稳定,疗效较好的患者血清CYF RA21-1NSE和NSE表达无明显变化;病情进展、疗效较差的患者明显升高(P<0.05). 结论:CYFRA21-1和NSE表达水平对PLC的诊断,病情监测及疗效判定均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对比观察两种放疗方式治疗鼻咽癌的局控率及急性反应. 方法:60例N0-2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一组采用标准超分割(HFR)方式放疗,总量DT 76.8GY;一组采用前后加速超分割(AHFR)方式放疗.总量DT 72GY. 结果:(1)两组的2年总生存率为88.33%.2年无病生存率HFR和AHFR组分别为86.67%和83.33%.两组的局部控制率分别为:HFR 96.67%;AHFR 93.33%.(2)AHFR 组与HFR 组的急性粘膜反应程度相似,AHRF组约低于HFR组,P>0.5.(3)放疗结束时局部肿瘤的近期消退率AHFR组低于HFR 组,P>0.5.半年时两者CT消退率相同. 结论:AHFR组急性粘膜反应与HFR组相似,局控率和生存率有待进一步观察.
  • 摘要:目的:观察肝动脉阻断对大鼠移植性肝肿瘤的血液灌流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表达的影响,初步探索肝动脉栓塞促进肝癌转移的机制. 方法:采用大鼠肝内移植Walker256肿瘤模型,以肝动脉结扎(HAL)的方法阻断肝动脉血供,模拟肝动脉栓塞治疗.荷瘤大鼠分为对照组(n=8)、剖腹对照组(n=4)、HAL组(n=8).Hoechst33342标记法检测瘤组织血液灌流(标记细胞数代表血供情况),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大鼠血清VEGF水平,原位杂交法检测瘤组织VEGF、MMP-1表达水平.t检验比较均数的差别,一元线性回归作相关性分析. 结果:HAL组大鼠在行HAL后2天瘤组织血供明显下降(对照组每高倍视野Hoechst33342标记细胞数383.6±19.2,HAL组329.1±29.3,P<0.01).血清VEGF水平明显升高(对照组54.9±19.3pg/ml,HAL组92.5±43.9,P<0.05).瘤组织VEGF、MMP-1 mRNA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剖腹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一元线性相关回归分析显示血清VEGF水平与瘤组织VEGF mRNA表达水平正相关(r = 0.206,P<0.05),瘤组织血供与血清VEGF水平、瘤组织VEGF表达水平负相关(r = -0.606,P<0.05;r = -0.338,P<0.01). 结论:肝动脉阻断使癌组织血供减少,转移相关基因VEGF、MMP-1表达升高.血供减少、缺氧加重可能为其诱导VEGF表达的主要机制.VEGF、MMP-1表达水平的升高是否为肝动脉阻断促进肝癌转移的主要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格拉司琼片剂对含顺铂化疗所致恶心呕吐的疗效和安全性,并与静注恩丹西酮进行比较. 方法:80例应用以顺铂为基础的联合化疗,DDP用量为40~50mg连续静滴三天的恶性肿瘤病人随机分为口服格拉司琼(50例)和静注恩丹西酮(30例)两组,格拉司琼组在化疗的第1,3,5天,化疗前1小时各服2mg;恩丹西酮组每日化疗前30分钟开始静脉注射8mg连续5天. 结果:化疗后恶心完全控制58例,有效率为72.5%,其中格拉司琼组37例(74.0%),恩丹西酮组21例(70.0%);化疗后呕吐完全控制66例,有效率82.5%,其中格拉司琼组42例(84.0%),恩丹西酮组24例(80.0%);统计学检验无显著性差异(p<0.05).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头痛和便秘,其中格拉司琼组头痛11例(22.0%),恩丹西酮组6例(20.0%);格拉司琼组便秘9例(18.0%),恩丹西酮组6例(20.0%).而衰弱和腹泻的发生率均小于或等于10%. 结论:口服格拉司琼和静注恩丹西酮有同样的预防恶心、呕吐作用,安全性较好,从病人的接受程度,使用方便性及经费等方面综合考虑,口服格拉司琼片剂较静注给药更优越.
  • 摘要:目的:观察芬太尼透皮贴剂(多瑞吉)在中晚期原发性肝癌多学科治疗中作用. 方法:对服用缓释吗啡胃肠道反应较大或过敏的中到重度癌痛的中晚期原发性肝癌患者.在躯干部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起始剂量2.5mg,根据镇痛效果逐渐加大到7.5mg,Q3d,观测治疗前后癌痛强度,生活质量和协助完成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情况及用药后不良反应. 结果:芬太尼透皮贴剂使用后癌痛缓解率达93.3%,其中完全缓解50.0%,明显缓解33.3%,不良情绪显著减少,食欲、睡眠、日常生活等生活质量明显改善,有83.3%患者完成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有少数患者出现恶心、呕吐、便秘、嗜睡、头晕等不良反应. 结论:癌痛及其不良情绪,不但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还直接或间接抑制机体免疫功能,而促进肿瘤生长和转移.应用芬太尼透皮贴剂,能有效的缓解癌痛,改善睡眠,降低忧虑,促进机体内环境和基因稳态失衡的恢复,保证杀灭和逆转相结合抗癌新模式的多学科综合治疗的顺利进行,从而提高了生活质量,延长了生存期.
  • 摘要:目的:探讨检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120例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并以30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12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 结果: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水平明显高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正常人(P<0.05),而正常人与肺部良性疾病患者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20例肺癌中有26例p53抗体阳性,阳性率为21.7%,而36例肺部良性疾病患者和120例正常人无一例阳性者.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水平与肺癌细胞分化程度和病期有密切关系(P<0.01). 结论:检测血清p53抗体水平有助于肺部良恶性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
  • 摘要:目的:探讨预防鼻咽癌放疗后头颈部皮肤纤维化的途径. 方法:放疗的同时,用丹参注射液搽刷放疗野及其周围3cm以内的皮肤,每日不少于三次,每次3--5遍,连续六个月,(为预防组),与同期未用丹参注射液搽刷者对照(为对照组),1年半后观察头颈部皮肤纤维化的程度. 结果:x2=6.924,P<0.05,预防组优于对照组. 结论:丹参注射液有预防鼻咽癌放疗后皮肤纤维化的作用.
  • 摘要:顺铂是近年来常用的一种化疗药物,在许多恶性肿瘤的联合化疗方案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但顺铂严重的副反应是肾功能损伤,基于这一原因,限制了顺铂的使用范围及用量,也影响了化疗的效果.近三年来,笔者应用中药芎黄汤来改善顺铂的肾损伤,并进行随机对照,现总结报道。
  • 摘要:目的:观察NCMF方案(NVB、CTX、MTX、5-Fu)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和耐受性. 方法:57例转移性乳腺癌患者接受NVB30mg/m2静滴,第1天.CTX650mg/m2静滴,第1天.MTX300mg/m2静滴,常规CF解救,第2天.5-Fu 500mg/m2静滴,第1~5天.每28天为一周期.46例进行2年随访,观察疗效. 结果:57例中CR49.1%(28/57),PR22.8%(13/57),有效率71.9%(41/57).毒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发生率为56.1%,3度以上者占21.1%.血红蛋白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15.8%及28.1%.其他毒副反应较少.对治疗满2年的46例化疗后随访2年,1年生存率91.3%,2年生存率86.6%. 结论:NCMF方案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好,毒副反应小,值得继续观察研究.
  • 摘要:本文报告5例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PBSCT)中,经直接输注血细胞分离仪采集的干细胞悬液,未发现溶血发生,顺利超越 ABO血型不合障碍进行PBSCT的情况。
  • 摘要:探讨还原型辅酶Ⅰ(NADH)拮抗阿霉素(Dox)心肌线粒体毒性的可行性及其作用机制.通过建立原代培养的乳鼠心肌细胞和SD大鼠心肌受阿霉素损伤的模型,采用MTT比色法、激光共聚焦显微镜、透射电镜和生物氧耗电极检测器检测线粒体形态和功能改变.结果显示Dox组心肌细胞杀伤率增高,而NADH/Dox组心肌细胞杀伤作用明显下降,Dox诱发心肌细胞线粒体结构损害,表现为肿胀、裂解、嵴断裂直至溶解,加入NADH后线粒体结构明显得到保护,Dox组和NADH/Dox组MMP和ROS荧光强度有显著性差异,Dox可明显损害线粒体氧化磷酸化功能,Dox组与NADH/Dox组S3值、RCI值和ADP/O值比较,两者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NADH能够明显拮抗Dox所致的心肌线粒体毒性损伤作用,对线粒体结构和功能起保护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多西紫杉醇 (商品名:泰索蒂)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的疗效毒性及生存质量. 方法:对19例明确诊断为转移性乳腺癌的患者,采用以多西紫杉醇为主的化疗,10例为3周给药方案,联合ADM 40mg/m2 或DDP 80mg/m2.化疗,9例为每周给药方案单药化疗.共行61疗程.使用泰索蒂化疗前一天起口服地塞米松片8mg Bid共5天,(3周方案)或4mg Bid共3天. 结果:19例中CR1例,PR9例,NC9例,PD0.有效率52.6%(10/19).毒性反应主要为骨髓抑制,中性粒细胞减少,联合化疗中Ⅲ+Ⅳ度白细胞减少为22%(疗程),每周方案中未观察到Ⅲ+Ⅳ度的骨髓毒性.无超敏反应,亦无因化疗致死病例.19例患者化疗后的PS状况均较化疗前明显改善.生存期:19例中已死亡4例,失访1例,最长随访时间35月,最短随访时间4月,中位随访时间8月.现生存的15例中,最长的1例达23月,>1年生存者有10例. 结论:多西紫杉醇治疗转移性乳腺癌疗效较高,毒性反应能耐受.能明显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食管癌腔内放射治疗与单纯外照射的疗效比较,探讨食管癌腔内高剂量率、时间、剂量、分割因素,提高局控率和生存率. 方法:1992年4月至1994年10月对280例食管癌患者采用随机分为腔内加体外照射A、B、C、D 4组,各50例,单纯外照射E组80例.治疗方法:A组先腔内7Gy×3/3周,后外照50Gy/5周,B组先外照50Gy/5周,后腔内6Gy×3/3周,C组外照60Gy/6.2周,40Gy后加腔内5Gy×2同时进行,D组外照55Gy/6周,30Gy后加腔内5Gy×3周同时进行,E组单纯外照射65-70Gy/6.5-7周. 结果:A、B两组急性食管反应较重,重度疼痛占71.4%(10/14).1、3、5年生存率A组48%、20%、8%;B组52%、22%、10%;C组76%、46%、26%;D组70%、32%、20%;E组57.5%、23.8%、15%.1、3、年C组较A、B、E组有显著差异(P<0.05).5年C组较A、B组有显著差异(P<0.05). 结论:A、B两组放射反应重,疗效差,不易采用,C组较为理想,远期疗效有所提高,是腔内加外照射目前可行的一种治疗方法.
  • 摘要:目的:检测肿瘤标志物:非小细胞肺癌抗原 (LTA)、糖链抗原 (CA19-9)、卵巢癌抗原 (CA12-5)、血清免疫抑制酸性蛋白 (IAP)、癌胚抗原 (CEA),评价其对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对6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及76例正常人群进行LTA、CA19-9、CA12-5、IAP、CEA 联合检测. 结果:LTA、CA19-9、CA12-5、IAP、CEA 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55.9%、39.7%、38.2%、61.8%、36.8%,特异性分别为88.2%、81.6%、82.8%、71.1%、82.9%. 结论:LTA 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价值较高,联合检测可提高对非小细胞肺癌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LTA、CA19-9、CA125、IAP 检测对非小细胞肺癌病情检测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评价标准剂量HCPT(羟基喜树碱)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门诊胃肠道癌的安全性和疗效. 方法:41例门诊胃肠道癌病人入组.化疗方案为:HCPT 12mg/m2 ivgtt d1~5,DDP 30mg/m2 ivgtt d1~3(或者DDP 20mg/m2 ivgtt d1~5),CF 100mg~200mg ivgtt d1~5,5-FU 500mg/m2 ivgtt d1~5.每3周为1个周期,共3个周期. 结果:41例门诊化疗病人的主要不良反应为白细胞减少和胃肠道反应.Ⅲ、Ⅳ度毒性反应包括白细胞减少4.8%(2例);腹泻4.8%(2例);呕吐5.4%(3例).16例可评价疗效,有效率50%,有效病人包括胃癌、大肠癌和食管癌. 结论:标准剂量HCPT联合化疗方案治疗门诊胃肠道癌病人安全有效,毒性反应可以耐受.
  • 摘要:目的:观察增效百合固金汤辅助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毒、副反应. 方法:36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和对照组(16例)两组.对照组予单纯化疗,化疗方案腺癌为MAF,鳞癌为CAP;治疗组在化疗间歇期予自拟增效百合固金汤为基本方中药治疗,三周期为一疗程. 结果:症状控制方面,经一疗程治疗后,患者咳痰血、胸痛、钠差等症状,治疗组比对照组控制例数明显提高.近期疗效方面,有效率(CR+PR),治疗组为40.00%、对照组为37.50%,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无变化率(NC),治疗组为50.00%、对照组为18.75%,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5).生活质量方面,治疗组好转率为60.00%、对照组为18.75%,经检验有显著性差异(P<0.05).毒、副反应方面,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主要表现为HB下降、WBC下降、PLT下降、恶心及呕吐、口腔炎、脱发及心脏毒性方面,其O、I度发生率分别为90.00%、50.00%,100.00%、36.50%,80.00%、50.00%,85.00%、37.50%;100.00%、81.25%,70.00%、37.50%,100.00%、75.00%. 结论:增效百合固金汤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能改善患者主要症状,提高生存质量,使肿瘤缩小稳定及减轻化疗毒、副作用,为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评价醛氢叶酸(CF)、氟脲嘧啶(5-FU)、顺铂(PDD)组成的FLP方案治疗晚期胃肠道腺癌的客观疗效及毒性反应.方法:47例有客观察指标的胃肠道腺癌病人接受FLP方案治疗. FLP方案用法:CF100mg~200mg/次/天,静滴2小时,d1-5;5-FU 1000mg/次/天.静滴6-8小时,d1-5;PDD 25mg/m2/天,静滴d1-3(同时水化).21天为1周期,每例至少完成2周期以上,所有病人总共完成化疗125周期. 结果:胃腺癌组26例中,CR3例,PR11例,CR率11.5%,总有效率(CR+PR)53.8%;结直肠腺癌组21例中,CR1例,PR6例,CR率4.8%,总有效率(CR+PR)28.6%.病人的主要毒副反应为骨髓抑制、恶心和呕吐、口腔炎、腹泻、外周静脉炎、脱发和肾功能损伤. 结论:FLP方案是治疗晚期胃肠道腺癌完全有效的一线方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 摘要:目的:研究抗癌新药阿托氟啶(Atfing,A-0T-Fu)单药和FT-207联合化疗治疗消化道恶性肿瘤的疗效,毒副反应及生活质量的改善情况. 方法:单药组采用A-0T-Fu口服6-8周.联合化疗组随机分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A组为A-0T-Fu加联合化疗,B组为FT-207加联合化疗.两组均以3周为周期,共二~三周期.达CR、PR、NC者继续用药,PD则停药.客观疗效与毒性反应按WHO标准来评价.生活质量根据临床受益疗效评价. 结果:单药组总有效率(CR+PR)3/11(27.3%).其中大肠癌2/6,食道癌1/3,肝癌2例均为NC.A组24例,总有效率9/24(37.5%),其中大肠癌5/11,肝癌3/10,食道癌1/3.B组12例,总有效率4/12(33.3%),大肠癌2/6,肝癌1/3,食道癌1/3.毒副反应主要为消化道反应及骨髓抑制.但大都为Ⅰ-Ⅱ级.单药组无Ⅲ-Ⅳ级毒副反应.口腔炎,脱发及周围神经炎各1例.Ⅲ-Ⅳ级消化道反应A、B两组均为16.6%.血液学毒性A组为41.6%,B组为58.3%,口腔炎及周围神经炎仅见于A组. 结论:A-0T-Fu是一个抗瘤活性较高,抗瘤谱广,毒性小,安全的新一代氟脲嘧啶衍生物.此研究表明,A-0T-Fu单药和联合化疗结合主要对大肠癌有效,其次为肝癌,对食道癌亦有一定的效果,单药组对改善部分肝癌及食道癌病人的症状.提高病人生活质量有一定好处.
  • 摘要:目的:观察奥沙利铂联合5-Fu/LV对以5-Fu/LV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大肠癌的近期疗效和毒副作用. 方法:奥沙利铂130mg/m2,静脉滴注2小时.第一天,加5-Fu300~500mg/m2静脉滴注4小时以上,LV200 mg/m2静脉滴注2小时,在5-Fu用药前,第 1~5天,每3周重复.治疗3周期后评定疗效,有效病例在4周后确认疗效. 结果:在可统计近期疗效的25例患者中,CR 0例,PR5例,SD14例,PD6例,有效率20%.毒副作用主要为骨髓抑制、恶心、呕吐和感觉神经毒性,但多为Ⅰ~Ⅱ°. 结论:奥沙利铂联合5-Fu/LV对以5-Fu/LV为基础的联合方案治疗失败的晚期大肠癌仍有效,多数患者耐受良好.
  • 摘要:目的:观察去甲长春花碱与顺铂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30例均有病理和/或细胞学诊断,有客观临床观察指标;去甲长春花碱,商品名诺维本(Navelbine,NVB).25-30mg/m2 iv d1、d5.顺铂(CisPlatine,DDP)80mg/m2 iv drop d2、d3,3-4周重复一次,2-4周期为一疗程.观察不同临床分期的疗效及不良反应. 结果:Ⅲa期10例,CR3例,PR3例,NC4例,R-R6例占60.0%.Ⅲb期12例,PR5例,5/12占41.6%,NC6例,PD1例.Ⅳ期8例,PR2例,NC5例,PD1例.Ⅲa期疗效明显好于Ⅲb,Ⅳ期.不良反应:静脉炎(局部)5例,周围神经毒性2例,腹痛、便秘3例,消化道反应与顺铂相关.骨髓抑制,Ⅰ度14例,Ⅱ度10例,脱发Ⅰ度14例,Ⅱ度2例,本组病例未见肝肾功损伤.
  • 摘要:目的:探讨化疗与放射外科结合治疗肺癌脑转移的效果. 方法:自1995.6至1999.12对26例肺癌脑转移病人进行了前瞻性临床观察.男20例,女6例,中位年龄55岁(范围28-65岁).病理组织学类型:小细胞肺癌2例,腺癌16例,鳞癌7例,腺鳞癌1例,所有肺癌脑转移均经头颅CT或MRI证实.中位KPS评分60(范围30-80).中位随访时间13个月(范围3-38).放射外科治疗采用Varian2100c直线加速器,Lebsell 9型脑立体定位仪,SIEMENZ smatom plus 螺旋CT脑扫描X刀治疗计划系统.治疗计划主要参数包括:①脑肿瘤体积范围1.9-26.2cm3;②中位等中心数3(范围1-7);③周边剂量13.6-22.0Gy.化疗方案包括鬼臼噻吩甙(VM26)、环已亚硝脲(CCNU)和卡铂(CBP).用量:VM26100mg,静脉滴注,第1、2、3天;CCNU80mg口服,第1天;卡铂300mg/m2,静脉滴注,第1天.每4周重复1个周期,共用2-4个周期(CCNU只在第1和第3周期应用).血液学毒性反应3级或4级白细胞减少和血小板减少分别为48%和9%. 结果:①神经症状改善率占84%;②脑部病灶治疗客观有效率占61.5%;③X刀治疗后在为期3-6个月随访观察期内脑部复发出现新病灶占73.0%;④中位存活时间10个月(范围3-38个月)⑤1年存活率38.4%,其中有1例存活达38个月. 结论:①化疗与放射外科结合治疗肺癌脑转移可能是有效的,且毒副作用较少;②此疗法未能有效地控制脑转移新病灶的复发;③由于肺癌脑转移预后不佳,预防比治疗更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SCR)和二线化疗在晚期卵巢上皮癌(AEOC)复发后的治疗价值. 方法:回顾分析了自1986年1月至1997年12月经系统首次治疗后167例复发性AEOC.Log-rank检验生存率差异,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预后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影响缓解期的因素. 结果:SCR术后切净组、未切净组与化疗组的中位生存期分别是20、10、13个月(P=0.0003,χ2=16.41),经两两比较发现切净组和化疗组均比未切净组预后好,并且切净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化疗组(P=0.0462,χ2=3.97).二线化疗组和未行二线化疗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4、10个月,差异显著(P=0.0494,χ2=3.86).影响卵巢上皮癌复发(≤12个月、>12个月)的因素有:年龄、首次术后残癌大小、一线化疗、先期化疗等4个因素. 结论:二线化疗和二次肿瘤细胞减灭术是AEOC复发后有效治疗手段,但再手术后未切净组预后比单纯化疗效果差.
  • 摘要:目的:观察乳腺癌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及对预后的影响.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Immunohistochemistry,IHC)检测47例手术切除的乳腺癌组织中微血管密度(MVD),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肿瘤组织中200倍视野内微血管计数范围为21~89,平均为43.13±15.40,中位数为42.淋巴结转移>3个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与淋巴结阴性者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远地转移者较无远地转移者微血管密度明显增高(P<0.01);而与局部复发、月经状况、肿瘤大小、组织分级和激素受体状况无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表明:高MVD(>42)和低MVD(≤42)两组总生存期(overall survival,OS)和无病生存期(disease free survival,DFS)均有显著性差异,分别为P<0.01和P<0.05.COX风险比例模型单因素分析表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和微血管密度是影响OS和DFS的独立预后因素(P<0.05),而多因素分析则上述各种因素均无明显相关性. 结论:MVD与淋巴结的转移数目、远地转移状态、无病生存和总生存相关,有可能成为乳腺癌另一预后因素.
  • 摘要:目的:探讨建立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层的方法并观察基质接触对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转移的影响. 方法:ficoll-hypaque分离成人骨髓单个核细胞(MNC),用基质细胞培养液培养,传代4次以建立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层.将经细胞因子预刺激的造血干/祖细胞接种到经辐照处理的基质细胞层上,进行逆转录病毒介导的多药耐药基因(MDR1)转移,以半固体集落培养和聚合酶链反应法(PCR)检测长春新碱(VCR)抗性集落数和MDR1基因扩增片段以测定转导效率. 结果:原代骨髓基质细胞培养传代4~ 6周形成混合贴壁细胞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组成.集落法和PCR法检测显示基质接触能提高人HSC/HPC基因转导效率1.3~ 3.3倍,对骨髓HSC/HPC的基因转导的支持效应明显. 结论:基质细胞接触联合细胞因子作用可提高逆转录病毒介导的造血干祖细胞基因转导效率.
  • 摘要:非霍奇金淋巴瘤(N HL)是近十多年来发病率上升最快的恶性肿瘤之一,而联合化疗又是治疗晚期中、高度非霍奇金淋巴瘤的重要手段之一.长期的治疗经验显示CHOP仍是标准的一线治疗方案之一,但因其中阿霉素的心脏毒性,该方案在临床应用上受到一定的限制.自新一代低毒性蒽环类抗肿瘤药物吡喃阿霉素(THP�ADM)诞生后,此问题得到了解决,CHOP方案在临床上也得到进一步发展应用. 目的:观察THP�ADM为主的TCVP方案治疗中、高度NHL的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进一步观察THP�ADM的心脏毒性. 方法:采用以THP�ADM为主的TCVP方案,THP�ADM(T)40mg~60mg,静滴,第1天;CTX(C)600mg~800mg,静滴,第1天;VCR(V)1mg~2mg,静注,第1天;强的松(P)30mg,每日三次,第1~5天.21天为一周期,连用3~6个周期,平均4.2个周期. 结果:全组50例,其中初治36例,复治14例,CR40例,PR10例,CR率为80%,总有效率100%,初治患者CR率83.3%(30例),复治患者CR率71.4%(10例).有8例用ADM或E�ADM治疗失败者,改用THP�ADM后仍有6例达CR.毒付反应主要是骨髓抑制及恶心、呕吐等胃肠道反应,发生率分别达70%和40%,其中白细胞Ⅲ~Ⅳ度毒性占16%(8例),血小板减少16例,Ⅰ~Ⅱ度减少占24%.有2例阿霉素累积剂量已达190mg/m和280mg/m,有3例治疗前已有心肌损害,有4例以往应用ADM或E�ADM已出现过急性心肌毒性损害表现,改用THP�ADM后均无心脏毒性损害,为更多的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机会.
  • 摘要:目的: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及血管内皮细胞膜抗原CD34 在非小细胞肺癌组织、肺炎性假瘤及正常肺组织中的表达状况. 方法:用抗VEGF多克隆抗体及CD34单克隆抗体作免疫组化染色,以癌细胞胞浆或胞膜棕黄染色为VEGF阳性标准.免疫标记物阳性细胞计数. 结果:81例NSCLC组织上VEGF表达的总阳性率为72.84%,VEGF在肺癌细胞中主要分布于胞浆、胞膜,少量胞外基质也有阳性表达.鳞形细胞癌阳性细胞呈弥散或局灶分布,腺癌则呈腺泡状分布.VEGF表达强度同非小细胞肺癌MVD值紧密相关,随VEGF表达强度增高,MVD值亦显著增高(P<0.001). 结论:VEGF的表达与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生、发展有关,并在非小细胞肺癌新生血管生成上有重要作用,可作为NSCLC临床生物学特性的诊断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联合孕激素受体(PR)对腋淋巴结阴性(NL)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对我院手术治疗的128例NL乳腺癌患者,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标本的ER和PR状况,并随访. 结果:128例NL乳腺癌随访126例,占98.4%,随访时间90~174个月,平均110.9月.全组发现有转移复发者24例,其中ER(+)及PR(+)组(A组)复发率为17.6%(12/68);ER(+)及PR(–)组(B组)复发率为13.0%(3/23);ER(–)及PR(–)组(C组)复发率为24.3%(9/37)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五年生存率分别为94.0%(63/67)、95.7%(22/23)和86.1%(31/36);十年生存率A、B、C组分别为77.8%(21/27)、80.0%(4/5)和66.7%(39/53),三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对此,主要可能与病例数较少有关. 结论:NL乳腺癌的ER和PR分别都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本文联合检测二者,发现ER(–)、PR(–)组复发率高于ER(+)、PR(+)组,五年和十年生存率也低于ER(+)、PR(+)组,提示,ER(–)、PR(–)组预后较ER(+)、PR(+)组为差,对此类患者特别应积极施行包括化疗在内的辅助治疗以提高疗效.
  • 摘要:目的:观察术后放疗后复发的脑与头颈部肿瘤行术中置管术后近距离放疗的疗效及毒副作用.探讨其应用于治疗脑与头颈部肿瘤的可行性. 方法:对14例经病理确诊的脑与头颈部肿瘤行术中置管术后放疗.放疗设备选用Ir192高剂量率近距离后装治疗机,每次剂量175cGy~300cGy,每天二次,间隔时间≥6小时,总剂量1000cGy~4000cGy. 结果:本组局部控制率78.6%(11/14),2年无病生存率63.6%(7/11).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施源管脱落及卡源等现象. 结论:该种治疗方法具有治疗靶区准确、操作简便灵活、经济实用等特点,可做为脑、头颈部复发或残留肿瘤治疗的一种新方法.
  • 摘要:目的: 探讨β-榄香烯对胃癌SGC-7901细胞bcl-2、c-myc基因表达及端粒酶活性的影响. 方法:应用β-榄香烯处理人胃癌细胞系SGC-7901后,采用RT-PCR检测bcl-2、c-myc基因Mrna的变化,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bcl-2、c-myc蛋白表达,用PCR-ELISA法检测端粒酶活性. 结果:β-榄香烯可下调bcl-2、c-myc基因表达及抑制端粒酶活性. 结论:β-榄香烯可抑制胃癌细胞端粒酶活性,可能与下调bcl-2、c-myc基因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评价腹腔静脉双路化疗治疗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疗效. 方法:治疗组行常规腹腔穿刺,有腹水者尽量放尽腹水,给生理盐水1000ml加5-FU 1500mg/m2,DDP 50-100mg/m2腹腔灌注;HCPT 10mg/m2 iv drip d1-5;对照组给DDP 40mg/m2,d1-3,5-FU 500mg/m2 d1-5,HCPT 10mg/m2 d1-5 iv drip. 结果:治疗组近期有效率、1、2年生存率为58%、47%和22%,对照组分别为22%、8%和0. 结论:腹腔静脉双路化疗是治疗胃癌术后复发转移的有效方法.
  • 摘要:约70%的晚期癌症患者以疼痛为主要症状,伴有轻、中、重度疼痛,笔者对127例中度癌性疼痛病人采用北京萌蒂制药有限公司推荐的盐酸曲马多缓释片(奇曼丁)进行治疗,连续服用10天以上103例,疼痛缓解率为90.2%,效果满意.
  • 摘要:本文观察了251例,采用围化疗期给予"铂乐宁"作为镇吐治疗,并随机对比20例胃复安及35例枢复宁进行围化疗期镇吐治疗的疗效观察.结果提示,铂乐宁的镇吐治疗效果远高于胃复安组,无论何种方法化疗,铂乐宁的镇吐作用与枢复宁组差别不大(P)0.05).本文提示适当延长围化疗期铂乐宁的用药时间,对于缓解"延缓性呕吐"、"期待性呕吐"有明显的效果,对缩短化疗后周身、纳差持续时间,从而提高患者的体能及其对化疗的耐受度,有其独到的作用.铂乐宁的毒副作用比较低,而其常见的副作用嗜睡,对于化疗患者来说是有益的,不仅可以减少化疗反应,而且也有助于提高机体的体能.因此本品是一种比较安全的药物.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 方法:将237例原发性肝癌患者的ICGR15分别与患者的腹水、血浆白蛋白、胆红素、Child's分级、术后肝功能损害率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1、ICGR15与腹水、胆红素、Child分级、术后肝功能损害呈正相关(p=0.00),与血浆白蛋白呈负相关(p=0.00).2、ICGR15大于20%时,患者出现腹水、低蛋白血症、黄疸、Child's分级升高、术后肝功能损害的机率明显增高(P=0.00). 结论:ICGR15是评估原发性肝癌患者的肝储备功能和肝功能较好的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在多发脑转移瘤常规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材料与方法:在4种预后因素(年龄、治疗前KPS评分、有无远处转移、颅外病灶控制情况)相同或相似的条件下,配对选择两组病例.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各53例.常规放疗组采用全脑照射30~40 Gy/3~4周.在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中,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采用单次照射40例,分次照射13例,单次靶区平均周边剂量为20Gy.分次照射方法为4~12Gy/次,2次/周,总剂量为15~30Gy. 结果: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和常规放疗组中位生存期分别为11个月和7个月(P<0.025);1年生存率分别为44.3%和17.1%(P<0.05);1年局控率分别为50.9%和13.2%(P<0.05);治疗后1个月KPS评分增加者分别占69.8%和30.2%(P<0.005);治疗后1个月影像学上的有效率分别为81.1%和32.1%(P<0.005),以上结果经统计学处理均有明显差异.在死因分析中,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组死于脑转移的比例为27%,比常规放疗组的51%低(P<0.05).但两组病例的放射并发症的发生率相似. 结论:对于多发脑转移瘤,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加常规放疗在提高局部控制率,延长生存期和提高生存质量方面均优于单纯放射治疗.
  • 摘要:目的:观察CAP方案对晚期膀胱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CTX600-800mg/m2静注d1,ADM30-40mg/m2静注d1,DDP20mg/m2静滴d1~d5,每3周重复1次. 结果:CR8例(26.6%),PR12例(40%),NC6例(20%),PD4例(13.3%). 结论:CAP方案对治疗晚期膀胱癌有效,不良反应少.
  • 摘要:目的:P16蛋白的异常表达与多种组织源性肿瘤预后不良有关.检测与分析nm23、p16基因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5年以上,探讨其与胃癌术后复发转移及生存期的关系. 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采用链霉素菌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酶法(简称S-P法),按试剂盒说明操作.阳性对照为迈新公司的阳性对照片,PBS代替一抗行阴性对照.检测nm23、p16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并随访5年以上,检测CEA、CA199、TSGF,血沉等指标.影像学及肿瘤标记物异常提示复发转移. 结果:84例胃癌标本中nm23阳性率46.43%,p16阳性率44.05%,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中阳性率明显低与正常组织和胃良性息肉,而且这两类基因的表达与肿瘤侵袭深度及临床分期有关.随访中发现,阴性表达者死亡率高,转移复发率高,中位生存期短. 结论:nm23是候选肿瘤转移抑制基因中最令人注目的基因.近年来研究较为广泛,结果显示nm23表达水平与其转移呈明显负相关.p16基因在生化功能上与细胞增殖周期紧密相关,并通过细胞周期与其他癌基因及抑癌基因相互作用,在肿瘤形成中起重要作用.胃癌组织及转移淋巴结nm23和P16阳性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正常组织及非转移淋巴结,胃良性息肉.而且发现nm23P16与肿瘤的侵袭力、临床分期明显相关,肿瘤侵及或穿透浆膜层涉及邻近器官者阳性表达明显低于侵犯轻的患者.临床分期Ⅲ、Ⅳ阳性表达明显低于Ⅰ、Ⅱ期.nm23、p16基因蛋白异常表达在胃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有可能成为临床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及判断预后的标志之一.
  • 摘要:目的:氟桂利嗪、顺铂与放射治疗联合应用治疗食管癌,以观察氟桂利嗪、顺铂是否有放射增敏作用. 方法:治疗组:氟桂利嗪10mg,每天放射治疗前3小时口服,顺铂80mg/m2,在第1天放射治疗前静脉点滴,在后程放射治疗中(第5 -7周),顺铂10mg,放射治疗前3小时静脉点滴,每周5次,连用2-3周.用60钴行外照射,颈段食管癌用2个前斜野照射,胸段食管癌用1前野2后斜野照射.对照组:照射方法和技术同治疗组,不加用氟桂利嗪和顺铂.观察两组放射治疗结束时、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放射治疗结束后6个月的食管X线片变化,并观察放疗及氟桂利嗪、顺铂的急性毒副反应. 结果:治疗组放射治疗结束时、放射治疗结束后1个月、放射治疗结束后6个月时的食管X线片1、2级分别为48.0%、54.7%、50.6%,而对照组同期食管X线片1、2级分别为26.0%、32.0%、28.0%,治疗组近期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但治疗组血液系统毒性、胃肠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比较有非常显著差异(P<0.001). 结论:氟桂利嗪、顺铂对食管癌的放射治疗有增敏作用,但有一定毒性,有待进一步完善.
  • 摘要:目的:探讨格拉洛赛特在含铂类化疗后预防性使用的临床意义. 方法:将符合入组条件的68例中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两组.实验组在化疗的第五、六天各预防性使用格拉洛赛特100ug,对照组化疗后不预防性使用格拉洛塞特,两组均于WBC<3.5×109/L 或中性粒细胞<2.0×109/L时连续每天使用格拉洛赛特100ug,皮下注射,且查血常规直至白细胞≥3.5×109/L或中性粒细胞<2.0×109/L.观察指标:平均医疗费用,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减少平均时间和下降值. 结果:可评价者65例,其中实验组33例对照组32例.实验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发生率分别为55%和64%;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平均时间分别为1.0和1.3天;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平均下降值分别为3.0×109/L和3.1×109/L;平均治疗费用为(2180,655)元.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症发生率分别为91%和88%;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减少平均时间分别为3.2和3.1天;中性粒细胞、白细胞平均下降值分别为4.7×109/L和6.1×109/L;平均治疗费用为(3445,2395)元. 结论:格拉洛塞特预性使用可减少化疗后骨髓抑制的发生和时间、减轻骨髓抑制的程度,减少因治疗骨髓抑制而增加的医疗费用,临床上值得预防性使用.
  • 摘要:目的:研究周剂量紫杉醇联合小剂量氟脲嘧啶持续滴注及小剂量顺铂治疗晚期消化道肿瘤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 方法:晚期食道癌20例,晚期胃癌19例.Paclitaxel 60mg/m2每周;5-FU 200mg/m2每天,持续滴注;PDD 6mg/m2每天,静滴2小时,每周5天;以上药物连用三周,四周重复. 结果:总有效率69.2%,其中CR 1例,PR 26例.食道癌有效率为65%,胃癌有效率为73.7%,既往曾行化疗的复治患者有效率仍可达59.1%,化疗中主要毒性反应表现为骨髓抑制、脱发、消化道反应、神经毒性,过敏反应少见,患者耐受性好. 结论:紫杉醇作为一种新型抗肿瘤药物,周剂量使用与小剂量5-FU持续滴注及小剂量PDD联合,对晚期消化道肿瘤近期疗效显著,副反应小,该方案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动脉插管注药,可使到达肿瘤的药物浓度比一般周围静脉给药要高,抗癌作用明显增强,目前国内外已普遍开展,但从动脉灌注抗癌药物对心脏有明显的影响,作者通过对88例恶性肿瘤患者动脉插管化疗的心电图观察,探讨几组常用抗癌药物的心脏毒性. 方法:经病理学确诊的各种中晚期恶性肿瘤88例,共进行144次插管化疗,平均每例1.6次,术前及注药后10min、24h、48h 描记常规12导联心电图,灌注化疗药物PDD组(PDD+CTX)62例次,MMC组(MMC+5-Fu)及PAMC组(PAMC+PDD)均为26例次. 结果:88例患者插管前和插管时心电图均正常.经144次抗癌药物灌注出现心电图改变64例次,心电图改变的发生率为44.5%,其中心律失常改变的发生率PAMC组最高(57.1%)与其他二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49岁为20.0%,50�59岁组28.6%,≥60岁组66.7%,提示≥60岁组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高于≤49岁组(P<0.01)和50�50岁组(P<0.01). 结论:三种介入化疗方案,以PAMC组心律失常最多,提示该药有明显的心脏毒性作用,且多发生在老年人,在介入治疗中应特别注意.
  • 摘要: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方案及TOPO I与TOPO Ⅱ抑制剂序贯用药治疗晚期肺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 方法:经病理或细胞学诊断为晚期肺癌的患者共70例.小细胞肺癌13例应用HEP方案:HCPT 10mg/m2,静点,VP-16 60mg/m2静点,DDP 15mg/m2静冲,第1~5天治疗.非小细胞肺癌57中,HAP方案20例:HCPT 10mg/m2静点,第1~5天;THP 20mg/M2,第1,2天.DDP 15mg/m2静冲,第1~5天;CHA方案37例:HCPT 10mg/m2静点,第1~3天;DDP 15mg/m2静冲,第1~5天;THP20mg/m2,第4,5天. 结果:羟基喜树碱为主的化疗方案治疗晚期肺癌CR者11例(15.7%),PR 35例(50%),有效率为65.7%,其中小细胞肺癌有效率为69.2%,非小细胞肺癌有效率64.9%.小细胞肺癌HEP方案 CR 3例,PR 5例,有效率为66.7%.非小细胞肺癌应用HAP方案1例CR,9例PR,有效率为50%;CHA方案 7例CR,20例PR,有效率为73.0%.初治有效率为68.5%.复治为56.3%.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消化道反应. 结论:羟基喜树碱为主的联合化疗是高效低毒的较好方案.拓扑异构酶I抑制剂和拓扑异构酶Ⅱ抑制剂序贯给药,有效率明显提高.
  • 摘要:目的:研究恶性肿瘤患者血清糖链抗原CA50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放射分析法(IRMA)对88名正常人,69例良性疾病及160例恶性肿瘤患者进行血清CA50水平测定. 结果:恶性肿瘤患者血清CA50水平(31.8±23.4U/ml)显著高于正常人(8.6±5.7U/ml,P<0.0005),良性疾病患者血清CA50水平(10.1±6.1U/ml)与正常人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以20U/ml为阳性界值,大肠癌、胰腺癌、食管癌、胃癌、肝癌、乳腺癌、肺癌患者CA50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人(P<0.005),良性疾病患者阳性率与正常人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CA50对诊断恶性肿瘤的灵敏度为56.9%,特异性为95.5%,有效率为76.0%. 结论:CA50是一种有潜力的肿瘤标志物,具有较宽的恶性肿瘤识别谱,可作为恶性肿瘤诊断与鉴别诊断的辅助指标之一.
  • 摘要:目的:探讨羟基喜树碱(HCPT)、顺铂(CDDP)和足叶已甙(Vp-16)联合治疗常规方案(CAP)失败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 方法:43例非小细胞肺癌接受CAP方案2~4周期治疗失败后改用HPE化疗,HCPT 6mg/m2 ivgtt d1-5,CDDP 100mg/m2 ivgtt 分2天使用d1,2,Vp-16 100mg d1-5,28天为一周期,每例化疗2周期观察疗效和毒副反应. 结果:经2周期治疗后鳞癌有效率44.8%,腺癌有效率35.7%,总有效率41.9%.毒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下降和胃肠道反应. 结论:HPE方案是治疗常规方案失效的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较高的方案,尤其对基层医院复治病例可考虑使用.
  • 摘要:目的:探讨氩氦刀冷冻治疗肝癌的方法、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应用四刀系统对42例肝癌分别采取开腹冷冻、经皮穿刺冷冻及手术切除肝断面的冷冻治疗.结果:全组无手术死亡,无出血、胆瘘、肝破裂及穿刺道转移等并发症;术前AFP值增高的17例病人,术后AFP值均有下降,其中12例恢复正常.结论:冷冻为不能手术切除的肝癌提供了一有效的治疗途径;经皮穿刺或经腹冷冻治疗肝癌是一种安全、有效微创的治疗新方法。
  • 摘要:目的:总结我院近期胃癌的治疗经验,探讨提高胃癌疗效的方法.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985-1995年间经外科治疗的526例胃癌的临床资料及手术疗效. 结果:本文501例行胃癌切除术,切除率95.2%,其中根治性切除405例(80.8%),姑息性切除96例(19.2%).手术死亡率 0.95%,手术并发症发生率6.5%.随访5-10年,总的1、3、5年生存率为55.4%、40.6%和35.3%.其中行根治性切除组为65.1%、49.6%和43.4%,姑息性切除组为24.3%、8.8%和7.3%,未行肿瘤切除组的一年生存率为25%,无3、5年生存.Ⅰ期胃癌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74.6%,Ⅱ期56.0%,Ⅲ期25.0%,Ⅳ期10.7%. 结论:外科手术是治疗胃癌的最有效手段.根据病期早晚,大体类型、浸润深度、浆膜改变、淋巴结转移状态等生物学特点,针对每个病人的具体情况,合理选择手术方案以及施行以手术为中心的综合治疗,有助于提高生存率.但要从根本上改善预后,更主要的是掌握胃癌的临床特点,早诊早治.
  • 摘要:白细胞减少是许多化疗药物的剂量限制性毒性之一,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简称G-CSF)不仅可以使肿瘤病人免患因白细胞减少所致的发热、感染,还可使病人能够获得足够剂量强度的抗肿瘤药物,按期完成计划剂量强度治疗,从而获得较好疗效.然而,如何规范使用G-CSF,特别是在门诊病人化疗中如何规范使用GCSF,目前尚无一致意见.我们报告应用国产G-CSF100ug.sc.qdX5天的方法,治疗恶性肿瘤病人门诊化疗后白细胞减少的结果,希望对此能够有所帮助。
  • 摘要:目的:评价生物反应调节剂(BRMS)治疗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Ⅲ期NSCLC)的临床价值和毒副反应. 方法:59例Ⅲ期NSSCLC病人随机分二组,29例进入放化疗组,30例进入生物治疗+放化疗(BRMS)组.放化疗组:行6mvx线胸部常规放疗,照射范围包括原发灶、纵隔、肺门,锁骨上淋巴结转移加照锁骨上.肿瘤剂量60~65Gy/DT/6~7W/42~45d.放疗前后各化疗2个疗程,鳞癌用EP方案.腺癌或腺鳞癌应用MVP方案.BRMS组放化疗顺序剂量与放化疗组相同,在第2个化疗结束后应用γ干扰素(γ-IFN),白细胞介素-2(IL-2)交替皮下注射.γ-IFN100万u/日第1、3、5天IL-2 20-50万u/日第2、4、6天皮下注射.6天为一周期,共8个周期. 结果:放化疗组:完全缓解(CR)10.3%(3/29),部分缓解(PR)占41.4%(12/29),稳定+病变进展(NR+PD)占48.3%(14/29),总有效率(CR+PR)51.7%.1、2年生存率为62.1%、17.3%.中位生存时间13.3个月.BRMS组完全缓解(CR)占16.65%(5/30),部分缓解(PR)占60%(18/30),稳定+病变进展(NR+PD)占23.3%(7/30),总有效率76.6%,1、2年生存率83.3%、43.3%.中位生存时间20.4个月. 结论:生物反应调节剂与放化疗联合治疗Ⅲ期NSCLC能够提高其近期疗效(X2=4.01,P<0.05)和2年生存率(X2=4.74,P<0.05),毒副反应主要为Ⅰ度发热,患者能够耐受.
  •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颅内星形细胞瘤术后生存期的因素. 方法:1988年3月��1995年12月,120例在本院或外院行手术,术后病理证实为颅内星形细胞瘤,按Kernohan分类法将星形细胞瘤进行分级.术后给予Co60外照射,肿瘤剂量为30~60Gy.分析影响生存的因素,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计算,单因素分析用Logrank检验,多因素分析用Cox回归模式. 结果:120例颅内星形细胞瘤患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76.29%、43.36%、26.11%,单因素分析显示对生存期有影响的因素:病理分级(P=0.0001)、手术方式、术后至放疗间隔时间、术后放疗的剂量(P值均为0.0000).多因素分析显示:病理分级、生长部位、手术方式、术后至放疗间隔时间、术后放疗的剂量对生存期的影响有显著意义(P值分别为0.0143、0.0415、0.0023、0.0000、0.0020). 结论:影响颅内星形细胞瘤术后生存期的主要因素是病理分级、手术方式、间隔时间、肿瘤剂量.因此要获得比较长期的生存,应在不加重脑功能损伤的前提下尽量达到肉眼全切,术后4周内行放疗,肿瘤剂量应达到55Gy-60Gy.全脑照射剂量在35Gy以下.
  • 摘要:目的:研究急性白血病(AL)患者中GST-Π的表达与临床耐药及预后的关系. 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semi-RT-PCR)技术和流式细胞术(FCM)对55例AL患者和10例正常健康人进行GST-Π基因和蛋白水平及MRP基因水平表达的测定.用Rhodamine123外排实验检测细胞的外排功能. 结果:①在耐药组中GST-Π基因/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非耐药组,二者有显著差异 (p<0.05).耐药组和非耐药组表达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②GST-Π高表达者完全缓解(CR)率低于低表达者(p<0.05).AML高表达者CR率38.8%(7/18)低于低表达者76%(19/25)(p=0.014),但GST-Π高表达对ALL患者CR率无明显影响(p=0.505).在MRP低表达且Rhodamine 123低排的患者中,GST-π高表达者CR率33.3%(3/9)明显低于GST-Π低表达者的CR率85.7%(12/14)(P=0.017).③ MRP、GST-Π均高表达的患者发生高排的机率76.9%(10/13)明显高于MRP高表达、GST-Π低表达的患者22.2%(2/9)(p=0.017). 结论:①GST-Π参与了AL患者的MDR(多药耐药).②GST-Π高表达的AML患者缓解率低,预后差.③MRP的转运功能有赖于GSTs的参与.
  • 摘要:目的:研究岩舒注射液加PF方案对有癌穿孔征象食管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治疗组,30例病人接受岩舒注射20ml静滴第1-10天,顺铂(CDDP)20mg/m2 iv,5-氟尿嘧啶(5-FU)500mg/m2 iv,均在第11-15天,每3周重复,至少2个周期.对照组,27例接受PF方案化疗. 结果:两组有效率(56.7%和51.9%)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组疼痛缓解率(99.3%和66.7%)及生活质量改善率(73.3%和33.3%)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食管瘘发生率(3.0%)明显低于对照组(29.6%)(P<0.05).两组主要毒副反应为粒细胞减少(63.3%和66.7%),无显著性差异(P>0.05),恶心呕吐治疗组优于对照组(43.3%和70.4%)(P<0.05). 结论:岩舒注射液加PF方案序贯治疗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有癌穿孔征象食管癌的方案.
  • 摘要:目的:为了评价全反式维甲酸联合化疗中预防白细胞减少的作用. 方法:83例均经病理诊断的恶性肿瘤患者,采取随机分组方法分为治疗组(艾力可组)39例,原发性肝癌20,肺癌16例,乳腺癌3例.对照组(常规治疗组)44例,原发性肝癌22例,肺癌17例,乳腺癌2例,鼻咽癌1例,卵巢癌1例,纵隔精原细胞瘤1例.对照组病例再次化疗时作自身对照.治疗组化疗开始时口服维甲酸制剂艾力可20mg,3次/日,共三周;对照组于化疗开始前口服鲨肝醇100mg,3次/日+利血生20mg,,3次/日+自制升白药(固本冲剂)15g,2次/日,共三周;自身对照组艾力可用法同上.所有患者化疗前查血常规一次.血常规均于晨6:30左右采静脉血后用血细胞自动分析仪检查.化疗后两周内每4~5天复查一次,至停化疗后2周.各组化疗方案为肝癌行肝动脉灌注化疗(阿霉素50mg+丝裂霉素10mg+氟脲嘧啶1000mg);小细胞肺癌静脉化疗(阿霉素50mg第一天,足叶乙甙100mg第1-3天,顺铂30mg第1-3天);非小细胞肺癌静脉化疗(阿霉素50mg第一天,顺铂40mg第1-3天,环鳞酰胺800mg-1000mg第一天).其他癌以阿霉素为主的化疗方案.以化疗前一周内的白细胞数为基线水平为准.显效指化疗后白细胞数未下降.有效指化疗二周后白细胞数减少〈1.5×109/L,两周后达基线水平;无效指化疗二周后白细胞数减少>1.5×109/L,两周后未达基线水平/或因严重减少而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结果:各组患者于化疗第7天开始出现白细胞下降,对照组第7天、14天下降明显,治疗组则无明显下降,治疗组升白有效率高于对照组(р<0.05).自身对照组有效率与治疗组相似.治疗组及自身对照组总升白有效率为75.90%. 结论:全反式维甲酸制剂艾力可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案有良好的预防白细胞下降的作用.研究发现全反式维甲酸制剂口服3~5天后血清中G-CSF水平升高,12~14天达高峰,外周血白细胞升高与血清中G-CSF水平升高呈正相关.
  • 摘要:目的:检测并分析HER-2/neu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新辅助化疗患者中HER-2/neu的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别检测HER-2/neu在165例新辅助化疗及73例未化疗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状况,统计分析HER-2/neu表达与化疗、病理类型及腋淋巴结转移情况的关系. 结果:新辅助化疗组HER-2/neu表达低于未化疗组(29.7%比43.8%,P<0.05);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HER-2/neu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浸润性特殊型(粘液腺癌0/4),但浸润性非特殊型乳腺癌之间HER-2/neu表达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腋淋巴结转移组HER-2/neu表达明显高于腋淋巴结阴性组(40.1%比25.0%,P<0.05). 结论:HER-2/neu可能成为在新辅助化疗乳腺癌患者优于淋巴结状况的一个评价肿瘤生物学行为、预测治疗效果指导综合治疗方案制定、以及判断预后的重要标志.
  • 摘要:目的:研究泰素帝、顺铂每周给药方案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SCLC)的临床疗效、生存期及毒副反应. 方法:入选病人均为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泰素帝25mg/m2d,8,15,顺铂25mg/m2d1,8,15,28天为1个疗程. 结果:32例可评价病人总有效率为9.38%(均为部分缓解).主要毒副反应为轻度血液学毒性反应.Ⅰ-Ⅱ度血色素降低占6.1%周期数,粒细胞减少占10.6%周期数,血小板减少占4.5%周期数.非血液学毒性轻微均可耐受,没有因毒性反应而延期化疗者.生存质量改善,karnofsky评分增加者占9.1%.中位缓解期6个月,中位生存期因时间短未能统计出. 结论:泰素帝、顺铂每周给药方案治疗NSCLC有较好的疗效、耐受性较好,值得进一步推广.
  • 摘要:目的:观察力尔凡联合顺铂、5-氟脲嘧啶治疗恶性腹水的疗效. 方法:122例癌性腹腔积液患者,力尔凡组60例,腹腔内注射力尔凡20mg、顺铂80mg、5-氟脲嘧啶1500mg,每周一次,共3~5次.对照组62例,单用顺铂、5-氟脲嘧啶. 结果:力尔凡组CR 19例,PR 32例,NC 9例,有效率(CR+PR)85.0%,治疗过程出现的毒副反应轻微;对照组CR17例,PR 25例,NC 20例,有效率(CR+PR)占67.74%. 结论:以力尔凡联合顺铂、5-FU治疗恶性腹水,能取得较好疗效,且毒副反应轻,能明显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唾液酸在宫颈癌组织内的表达及意义. 方法:采用凝集素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了70例宫颈癌组织、30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10例正常宫颈组织的唾液酸表达,应用图像分析系统定量分析其表达水平. 结果:生物素化Jacalin凝集素在非癌组织中无表达,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与病理类型无关(p>0.05),在细胞分化程度低,临床分期晚,发生转移,复发及预后差的患者中高表达(p<0.01或p<0.05). 结论:宫颈癌组织中唾液酸的高表达是其恶性潜能增加和预后差的指标.
  • 摘要:Rb是影响细胞周期的重要基因,其基因产物的缺失,可引起细胞的恶性转化,是乳腺癌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 目的:通过探讨Rb的表达与乳腺癌发生、发展、病理特征、淋巴结转移、预后等的关系,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新的参考指标. 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ABC法检测41例乳腺癌组织中Rb基因产物的表达. 结果:Rb基因产物阳性表达主要位于细胞核,在细胞浆及细胞膜中也有部分表达,阳性率为48.8%,其表达与ER、PR及5 年生存率无相关性,与患者淋巴结转移有显著相关. 结论:Rb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Rb表达阳性的病例淋巴结转移明显增高,故Rb可作为确定辅助治疗方案的一个参考指标.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