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2016乳腺癌诊治新进展学术年会
2016乳腺癌诊治新进展学术年会

2016乳腺癌诊治新进展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浙江丽水
  • 出版时间: 2016-06-17

主办单位:浙江省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2016乳腺癌诊治新进展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乳头状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治疗方式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丽水市中心医院2010年8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24例乳腺乳头状癌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果:乳腺乳头状癌的发病率占同时期乳腺癌的2.53%,多以发现乳腺无痛性肿块或乳头血性溢液为首诊表现,中央型肿块占58.3%(14例),周围型肿块占41.7%(10例).10例行改良根治术,13例行全乳切除;15例接受了腋窝前哨淋巴结定位活检术评估腋窝淋巴结状态.1例高龄患者未接受手术,经粗针穿刺明确诊断后接受来曲唑内分泌治疗.术后7例接受辅助化疗,全部病例均接受内分泌治疗.病理特点:浸润性乳头状癌10例,实性乳头状癌9例,包被性乳头状癌4例,导管内乳头状癌1例.PNM分期:Ⅰ期18例,ⅡA期5例,ⅢA期1例.分子分型:Luminal A型13例,Luminal B型(HER-2阴性)8例,Luminal B型(HER-2阳性)3例,无HER-2高表达型及三阴型病例.随访时间6-6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21个月,1例患者全身骨显像显示腰椎骨转移,其余患者均无病生存,生活质量良好. 结论:乳腺乳头状癌的治疗及预后与其病理类型密切相关.导管内乳头状癌、包被性乳头状癌及实性乳头状癌预后较好,应尽量采用低创伤的治疗方式;对浸润性乳头状癌可参照浸润性癌(无特殊型)治疗原则处理.
  • 摘要:Poland综合征是一种少见的先天畸形,合并乳腺癌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但合并隐匿性乳腺癌少见.本院发现一例,为56岁女性,因右腋下淋巴结肿大就诊,腋窝淋巴结切除后病理考虑乳腺癌转移,而超声、磁共振未见右乳病灶,进一步行右乳癌改良根治术,术中见右侧胸大肌发育异常,胸小肌缺如.复习文献报告Poland综合征合并乳腺癌5例,其特点为:患者年龄为40-60岁女性,病理类型浸润性导管癌为主(5/6).乳腺癌病变侧多数伴有乳腺发育不全或同侧的胸大小肌的缺如(5/6),另有合并其他畸形2例(2/6),一例伴有同侧肋骨畸形,一例伴有同侧上肢畸形.Poland综合征合并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多见(4/6).在这些病例中,ER/PR激素受体多数表达阳性(3/5).这些特征性在Poland综合征合并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中有指示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癌术后化疗对骨质密度变化的影响及99锝-亚甲基双膦酸盐的治疗作用. 方法:观察58例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化疗期间骨质密度、血钙素(BGP)、碱性磷酸酶(AKP)、24h尿钙水平变化.化疗结束后,将其中2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碳酸钙D3,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99锝-亚甲基双膦酸盐,治疗1年后比较两组患者骨质密度、BGP、AKP、24h尿钙水平变化. 结果:化疗可致患者腰椎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较化疗前显著降低,BGP、AKP、24h尿钙则较前显著升高(P<0.05).乳腺癌术后化疗3个疗程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22.4%,化疗6个疗程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率为39.7%.观察组患者腰椎骨密度、股骨骨密度较治疗前显著升高,BGP、AKP、24h尿钙则显著降低;且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乳腺癌术后化疗可导致骨质密度降低,使用99锝-亚甲基双膦酸盐治疗乳腺癌术后化疗所致骨质疏松症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患者康复影响的研究. 方法:选取本院的2014年12月-2015年12月收治的乳腺癌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原则,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即:实验组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护理干预,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疲乏状况、焦虑抑郁情况、睡眠情况. 结果:通过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有效消除或缓解GRF,实验组患者的疲乏程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实施护理之后两组患者的焦虑和抑郁状况都有所缓解,实验组患者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乳腺癌患者常见的症状是失眠,本研究在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睡眠质量对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的睡眠质量均有提高,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低高于对照组,且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 结论:采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可以显著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加快患者的康复,在临床上值得推广应用.
  • 摘要:目的:探讨肉芽肿性乳腺炎治疗方法.方法:对67例肉芽肿性乳腺炎分别采用手术或中医中药及局部治疗.结果:不同时期不同的治疗方法治愈率高.结论:肉芽肿性乳腺炎肿块初期手术,溃破窦道形成期中药加局部治疗治愈率高.
  • 摘要:目的:探讨DCE-MRI联合MSCT在晚期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评估中的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本院45例经穿刺活检确诊的进展期乳腺癌患者,分别行2-4周期新辅助化疗,化疗前后均进行DCE-MRI及MSCT检查,对比化疗前后肿块最长直径、强化模式、腋窝淋巴结数目及大小等,并与术后病理学结果对照. 结果:DCE-MRI评估完全缓解(CR)者3例,部分缓解(PR)者30例,疾病稳定(SD)者8例,疾病进展(PD)者4例;MSCT评价CR者2例,PR者28例,SD者11例,PD者4例;DCE-MRI、MSCT评价乳腺癌化疗后临床缓解率分别为73.3%、67.7%;化疗后病理缓解率为82.2%. 结论:DCE-MRI能够更好显示乳腺癌原发灶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变化,MSCT更准确反应腋窝淋巴结的情况,还能发现肺内隐匿的转移灶.DCE-MRI联合MSCT对预测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具有重要价值.
  • 摘要:外泌体是一类由自体细胞分泌的纳米级囊泡样小体,在体内参与物质运输和信号传递.近来有学者发现,外泌体可以通过在肿瘤细胞和细胞外基质间运输细胞内的核酸、蛋白和脂类等物质,来参与肿瘤的发生和发展,甚至可以影响肿瘤的治疗.分泌外泌体的相应肿瘤细胞决定了外泌体的内容物功能,在肿瘤的发生过程中可以发挥不同的作用.对于乳腺癌相关的外泌体研究逐渐成为热门,研究证实乳腺癌细胞可以刺激唾液腺分泌一些特定类型的外泌体,并有望成为早期乳腺癌筛查的新型生物学标志.外泌体传递的核酸、蛋白质等物质在乳腺癌的发生、转移和治疗耐药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外泌体也可以将抗肿瘤药物转运出乳腺癌细胞导致耐药.但外泌体在作为肿瘤药物载体时,表现出极低的免疫原性和生物毒性,将为今后的肿瘤靶向治疗提供可行的技术基础.
  • 摘要:自噬是将细胞内受损、变性或衰老的蛋白质以及细胞器运输到溶酶体进行消化降解,以胞质内出现双层膜结构包裹长寿命蛋白和细胞器的自噬体为特征的细胞"自我消化"的一系列生化过程,在正常细胞和病理状态细胞中普遍存在的生理机制,近年来研究发现,自噬与乳腺癌的化疗耐药密切相关.本文就自噬在乳腺癌化疗耐药中的作用进行综述,将自噬通路PI3K/Akt/mTOR作为治疗降低乳腺癌化疗药物耐药性的靶点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 摘要:目的:新辅助化疗己经成为局部晚期乳腺癌的一种标准治疗模式,很多大型临床试验结果表明:激素受体阳性的病人化疗不敏感,而对内分泌治疗较敏感,然而临床实践中化疗仍是激素阳性的重要辅助治疗手段,副作用大,疗效却不肯定.目的:利用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出能预测化疗疗效的ER相关基因,通过研究其与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关系,探索激素受体在化疗疗效的预测作用机理,弥补ER作为单因素预测作用的不足,从而提高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准确性. 方法:化疗前的肿瘤组织取自110例局部晚期乳腺癌患者.所有的患者均行新辅助化疗,即紫杉醇+卡铂的化疗方案,4疗程后接受手术治疗.按照RECIST标准及病理学检查结果进行疗效评估并以此分为pCR、PR、SD以及PD.第一批55例患者作为实验组,采用Human Genome GeneChip Plus U1332.0Array(Affymetrix)芯片检测乳腺癌组织中的基因表达谱;用Significance Analysis of Microarrays(SAM)筛选pCR组与非pCR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运用层次聚类(Hierachical Clustering Analysis)行聚类分析并对全组病例行预测分析;利用基因注解工具Gene Ontology及DAVID2008Functional Annotation Bioinformatics Microarray Analysis行功能富集化分析.对筛选所获得的与ER相关的分子标志物作实时定量PCR的验证.另外一批55例患者作为独立验证队例,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进一步研究ER及其相关因子在新辅助化疗疗效中的预测价值. 结果:在55例实验组患者中,有16例化疗前癌组织因提取的RNA量不够并有8例未通过芯片质控,因此有31例患者进入候选基因筛查的实验组,86例患者的pCR率为19.7%,其中实验组为6例.用分类比较分析筛选出化疗6例pCR组与25例非pCR组之间显著差异表达的基因共231个(Fold Change>2.0),用层次聚类分析方法能较准确区分pCR组与非pCR组的差异表达基因,预测功能富集化分析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主要同免疫相关的通路、DNA和蛋白质聚合、跨膜转运蛋白信号通路、PARP通路以及ER相关通路等相关.当Fold Change>3.0时,pCR组与非pCR组之间的差异表达基因为20个,其中GATA3、TFF1、TFF3均与ER相关.实时定量PCR方法验证了GATA3与TFF1的表达结果与芯片结果相一致.在另外一批拥有55例独立验证队例中,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ER相关因子与pCR的关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ER、PR、GATA3、TFF1以及TFF3的状态与pCR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相关关系(Pearson卡方检验,P<0.001,P=0.013,P=0.001,P<0.001,P<0.001),对这5个指标进行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他们之间均存在着显著相关性(P<0.05),采用logistics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R可作为pCR的独立预测指标(P=0.016).进一步分析ER联合相关因子在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的价值,发现5个与ER通路活性相关的指标(ER、PR、GATA3、TFF1、TFF3)均为阴性时,pCR率达到80%(4/5),相反,9位PD/SD的患者中有7位患者该5项指标均为阳性. 结论:全基因表达谱芯片能较准确区分化疗pCR与非pCR之间的基因差异,基因芯片技术在探索新辅助化疗疗效预测因子上有较高应用价值,有望发现新的预测因子及其通路,真正实现个体化治疗.ER通路活性较单独ER指标在预测新辅助化疗疗效上的价值高,即ER通路活性低的患者pCR率高,而ER通路活性高的患者pCR率低.ER阴性不代表ER通路活性低,可能由ER变异引起,检测ER相关因子有助于更全面了解ER通路的活性.
  •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范围内女性癌症发病率第一位的恶性肿瘤.自噬是细胞在应激条件下降解自身细胞质甚至细胞器以适应生存的重要生理过程,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异常的细胞自噬与肿瘤发生发展密切相关.癌基因YY1转录因子(Yin Yang1)己被报道在包括乳腺癌在内的恶性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乳腺肿瘤细胞自噬的相关调控机制尚未见报道.
  • 摘要:尽管乳腺癌不是一种免疫源性肿瘤,但有研究显示乳腺癌中存在多种免疫调节点,靶向这些调节点对乳腺癌治疗取得良好的疗效.虽然单药治疗反应有限,但仍有不少患者较长时间的疾病控制.目前,越来越多的免疫治疗靶点被发现并深入研究,选择合适的患者进行针对该类靶点的免疫治疗也成为乳腺癌生物治疗领域一个研究热点.虽然免疫治疗在乳腺癌治疗中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但如何联合免疫治疗与其他治疗如化疗等治疗手段,发挥抗原提呈或其他免疫作用,彼此增强疗效,显得十分必要.因此,本文就乳腺癌中免疫治疗靶点及相关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病灶(nonpalpable breast lesion,NPBL)被发现.NPBL是指通过彩色超声、乳腺X线、乳腺MRI等发现而乳腺临床体检不可触及的乳腺病变.有资料示美国每年有500000例NPBL被发现.另据统计在NPBL中约有27%为恶性病变.随着超声高频探头及乳腺全容积成像在乳腺检查中的广泛应用,临床上发现了许多NPBL.这些病灶可通过术中超声定位下的真空辅助旋切活检(vacuum assisted biopsy,VAB)或开放切除活检来明确诊断.但对这两种活检方法的优劣尚有不同看法,对此笔者进行了研究,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摘要:目的:分析临床触诊阴性乳腺癌的X线、超声的影像特点,与病理的关系以及X线、超声在诊断中的作用. 方法:通过96例患者97个病灶,计算X线、超声的敏感性;分析X线、超声的影像与病理的关系. 结果:对临床触诊阴性的乳腺癌,乳腺X线的敏感性为62.4%(58/93);乳腺超声的敏感性为52.7%(49/93);乳腺X线+超声的敏感性为87.1%(81/93).乳腺X线发现的58例58个病灶的乳腺X线表现主要为钙化灶74.1%(43/58),其病理主要为原位癌,占65.1%(28/43);其次为结节或肿块影15.5%(9/58),其病理主要为浸润性癌,占77.8%(7/9).乳腺超声发现的48例49个病灶表现主要为低回声结节55.1%(27/49),其病理主要为浸润性癌,占66.7%(18/27);其次表现为偏低回声区36.7%(18/49),其病理主要为原位癌,占77.8%(14/18).结论:乳腺X线和超声联合可以发现87.1%的触诊阴性的乳腺癌;乳腺影像与病理有相应的关系;乳腺X线、超声及仔细的体格检查可以发现更多、更早期的触诊阴性的乳腺癌.
  • 摘要:目的:探讨乳腺化生性癌(MBC)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年1月至2015年12月收治的12例MB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切片,并加以随访. 结果:12例患者均为女性,中位年龄58.5岁;临床分期:Ⅰ期5例,Ⅱ期7例;病灶平均长径(2.8±1.6)cm;淋巴结转移约16.6%(2/12);三阴性型75%(9/12),luminal B型16.6%(2/12),HER2阳性型8.3%(1/12);Ki-67增殖指数较高.中位随访65个月,2例复发转移,其中1例死亡.5年的DFS、OS分别为83.3%、91.7%. 结论:化生性乳腺癌是一组有别于腺癌、具有明显异源性成分的乳腺癌,少有淋巴结转移,免疫分型多表现为三阴性型,Ki-67增殖指数较高,对放化疗可能不敏感.虽然化生性癌多为三阴性型,但其预后较好.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102例乳腺癌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营养状况,为乳腺癌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提供指导.方法:运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对乳腺癌患者手术前后反映营养状况的相关血生化指标、血常规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手术前后乳腺癌患者外周血TC、ALB、TP、PA、RBC、HB、TLC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手术会造成乳腺癌患者的营养状况下降,乳腺癌患者术后需注意增加营养支持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评分(RS)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以及评估乳腺癌临床治疗的指导意义. 方法:2012年12月至2015年3月在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接受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评分的47例早期乳腺癌患者,根据复发分数分为低复发风险组4例(8.5%),中复发风险组20例(42.6%),高复发风险组23例(48.9%),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资料与21基因检测复发风险的相关性.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Fisher精确概率法及连续性校正χ2检验. 结果:三组数据间在肿瘤直径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在年龄、PR表达、Ki-67表达上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331、0.115、0.143).多因素分析得出肿瘤直径、年龄、Ki-67(P<0.001、P<0.001、P=0.002)是复发分险的独立影响因素.28例患者在术后接受接辅助受化疗,其中中复发风险组6例(30%,6/20),高复发风险组22例(95.7%,22/23);中位随访16个月,未出现远处转移或死亡事件. 结论:在早期乳腺癌患者中,21基因复发风险评分与肿瘤直径、Ki-67等临床病理指标密切相关,对化疗具有指导性意义.
  • 摘要:P-糖蛋白(P-gp)介导的肿瘤多药耐药是复发或转移性乳腺癌对化疗耐受的主要原因.氟维司群作为新型选择性雌激素受体下调剂临床用于抗雌激素治疗后进展的绝经后乳腺癌患者.本研究利用已成功建立的乳腺癌耐药细胞系BCap37/Bats-72/Bads-200,探讨氟维司群逆转P-gp介导的乳腺癌多药耐药的体外作用.体外细胞毒性实验证实氟维司群能够有效逆转乳腺癌耐药株对阿霉素的耐药;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检测提示氟维司群能够加强阿霉素介导的Bats-72/Bads-200细胞的G2/M期阻滞和凋亡;共聚焦显微镜观察胞内阿霉素荧光和流式细胞仪定量检测表明氟维司群能增加Bats-72/Bads-200细胞内阿霉素的积聚和滞留;P-gp的ATP酶检测说明氟维司群作为P-gp竞争性底物抑制P-gp的外排泵作用.
  • 摘要:浆细胞性乳腺炎(plasmacellmastitis,PCM)是一种好发于非哺乳期女性的非感染性乳腺炎,病灶丰富的浆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是该病的典型特征.本病临床上易与炎性乳癌混淆,误诊率较高,且具体发病机制还未明确.临床上对PCM的治疗方法较多,但治疗效果及预后参差不齐,国内外对PCM的治疗还未有统一标准,本文将对近几年来其外科治疗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乳腺癌腋窝淋巴结状态的术前评估对手术方式及术后综合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临床上对腋窝淋巴结评估主要还是依赖于影像学检查及超声引导下穿刺活检.近几年发展的运用模型根据患者的病理特征及年龄等危险因素来预测腋窝淋巴结状态还未普及,准确度也还未达到精确水准.放射性碘粒子标记腋窝肿大淋巴结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但现阶段仍缺少进一步的临床试验证据.
  • 摘要:目的:探讨373例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的分期、分子分型. 方法:回顾性研究本院2015年度373例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乳腺癌标本的ER、PR和Ki-67的表达状态,所有患者均经免疫组化或FISH检测明确Her-2状态.依据2013年St.Gallen国际乳腺癌会议提出的乳腺癌近似分子分型方法,将乳腺癌分为5个亚型,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患者中位年龄49岁.病理类型中浸润性导管癌占81.0%,导管内癌占11.0%.TNM分期中ⅠA占28.1%,ⅡA占32.1%,ⅡB占18.9%,ⅢA占11.3%,ⅢB占0.7%,ⅢC占8.6%. 结论:本院2015年度乳腺癌病理类型中浸润性导管癌为主,其中以早期(ⅠA、ⅡA、ⅡB)为主,分子分型基本上与国内报道相当,其中Luminal B型(HER-2)乳腺癌占比最高.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严重威胁女性健康.在美国乳腺癌的发病率己列各种女性恶性肿瘤的首位,占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率的26%,死亡率的18%,女性终生患乳腺癌危险度为14.3%.在中国,乳腺癌也从1980年女性癌症发病数的第九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一位,尤以京、津、沪等大城市为显著.经过多年的观察和研究,遗传性乳腺癌约占所有乳腺癌的5%一10%左右.其发病年龄相对稳定,但有提前倾向,30岁以下患者中约25%一35%有基因突变.携带生殖细胞系PALB2突变的女性将面临与BRCA2突变携带者相当的风险,因此PALB2是否突变有必要在家族史和生活方式因素背景下成为乳腺癌发病风险的独立风险评估指标。
  • 摘要:目的:探讨脑钠肽(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BNP)和氨基末端BNP原(N-terminal pro-B-type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预测和早期诊断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研究进展. 方法:以BNP、NT-proBNP、化疗为关键词,检索1989-2015年PubMed和CNKⅠ期刊全文数据库,分别检索到英文文献167篇、中文文献28篇.纳入标准:1)研究BNP/NT-proBNP与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原创性文献;2)重点关注近5年来的研究结果.最终精选其中37篇文献进行分析. 结果:对BNP和NT-proBNP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发肿瘤患者和经过治疗的肿瘤幸存者两大人群中.大部分研究认为BNP/NT-proBNP在预测和早期诊断化疗相关心脏毒性方面比常规手段(如心脏超声)更有优越性,而少数研究持相反观点. 结论:BNP/NT-proBNP可能具有预测和早期诊断化疗相关心脏毒性的能力,值得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探讨孕激素受体(PR)缺失对可手术的雌激素受体(ER)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影响. 方法:回顾性分析318例ER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病理特征,并根据PR表达状态进行分组. 结果:318例女性ER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中,PR阳性219例,阴性99例.318例女性ER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的5年生存率为92.5%,5年无病生存率为87.2%.其中PR阳性组和阴性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94.6%和8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20);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8%和8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PR表达是影响患者总生存的因素(均P<0.05);T分期、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分期、PR表达是影响患者无病生存的因素(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T分期2级以上、淋巴结转移、PR缺失是ER阳性浸润性乳腺癌患者无病生存率低、总生存差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05).分层分析显示,肿瘤≤2cm或Ⅰ期患者的PR状态与预后无关(均P>0.05).绝经前患者中,PR阴性较PR阳性患者的总生存和无病生存差(均P<0.05). 结论:PR缺失是可手术ER阳性女性乳腺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当患者的肿瘤>2cm或分期较晚或处于绝经前状态时,PR缺失将发挥更强的预后预测作用.
  • 摘要:乳腺癌新辅助化疗是乳腺癌综合治疗中的重要部分,同时也是临床最好的药敏试验.新辅助化疗达pCR的患者有着相对较好的预后.本文就部分对新辅助化疗疗效有预测作用的生物学标志物进行综述.
  • 摘要:目的:分析男性乳腺癌和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治疗,为男性乳腺癌的综合治疗提供参考. 方法:收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2011年1月~2015年12月行手术治疗的Ⅰ?Ⅲ期部分乳腺癌患者资料,其中男性11例,女性44例,按患者就诊时年龄、出现症状或体征到就诊的间隔时间、病理类型、肿瘤大小、腋窝淋巴结转移状况、TNM分期、ER表达、PR表达、Her-2表达状况等临床资料进行比较分析. 结果:与女性乳腺癌患者相比,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偏大,大于55岁者多见(P<0.001);从出现症状或体征到就诊时间比女性患者要晚(P=0.032);ER、PR和Her-2阳性表达者较多(P=0.001,P<0.001,P<0.001);Luminal B型所占的比例较大,Luminal A型、HER-2过表达型、Basal-like型所占的比例较小(P<0.001);肿瘤大小、组织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男性乳腺癌患者发病年龄、就诊时间较女性乳腺癌患者晚,Luminal B型所占的比例较大,早发现、早诊断以及内分泌治疗是提高男性乳腺癌综合治疗的关键.
  • 摘要:目的:研究丽水市家族性乳腺癌患者BRCA1基因突变及意义. 方法:选取丽水市家族性乳腺癌患者32例,其中5例为双侧乳腺癌,抽取入组患者的外周静脉血,抽提全血基因组DNA,应用PCR技术对BRCA1的22个外显子基因序列扩增后直接测序. 结果:32例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共发现7例BRCA1基因突变,其中两例双侧乳腺癌患者检测出BRCA1基因突变,BRCA1基因突变率为21.86%,8个在BIC数据库中均有报道的突变位点.在第3、11、13号外显子发生3例4个位点同义突变,在第11、16号外显子发生6例4个位点错义突变.突变位点多数位于第11号外显子上,其中有2个同义突变、3个错义突变即2731C>T,3232A>G,3667A>G. 结论:BRCA1基因突变在丽水市家族性乳腺癌患者中有其自身特点,研究将为丽水市乳腺癌患者的一级和二级预防提供大量机会.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位居女性恶性肿瘤前两位.HER2阳性乳腺癌约占原发性浸润性乳腺癌20%-30%,由于HER2基因的扩增和过度表达可引起致癌基因信号途径的增强和TP53突变率提高,研究结果表明,HER2是乳腺癌预后差的独立评估因子,HER2阳性乳腺癌转移能力强、容易复发而且预后差.本文现就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的分子机制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寻找能克服HER2阳性乳腺癌曲妥珠单抗耐药新治疗策略。
  • 摘要:乳腺癌是全球女性患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广大女性的健康.MicroRNA(miRNA)是广泛存在于真核生物中的一种具有高度保守序列的非编码蛋白,它可以调控其他基因的表达,在转录后水平抑制靶基因的表达或翻译.近年来的研究揭示miRNA在乳腺的发育过程中发挥多种作用,其表达异常可能导致乳腺癌的发生.乳腺癌中miRNA的异常表达,以及miRNA在血清中的稳定存在,使miRNA有望成为新的生物标志物用于乳腺癌的诊断及治疗.
  • 摘要:近年来,乳腺癌耐药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步.microRNA(miRNA)作为乳腺癌耐药相关的分子标志物及治疗靶点,可能通过药物转运、DNA修复、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乳腺癌干细胞等方面调控乳腺癌耐药.靶向调节miRNA的异常表达,恢复miRNA正常的调控功能,可能为治疗乳腺癌的提供新方向.
  • 摘要:目的:探讨长链非编码RNA(long non-coding RNA,IncRN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表达情况,构建三阴性乳腺癌差异表达IncRNA表达谱,筛选和鉴定与三阴性乳腺癌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的IncRNA,分析差异表达IncRNA作为三阴性乳腺癌早期诊断、侵袭转移及预后复发相关分子标志物的可行性,为三阴性乳腺癌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方法:通过RNA-Seq的方法对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进行测序,分析在肿瘤组织中显著差异表达的lncRNA的表达谱.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评估差异表达IncRNA在三阴性乳腺癌中的功能.然后选择差异显著的肌动蛋白丝相关蛋白1-反义RNA1(actin filament-associated protein1-antisense RNA1,AFAP1-AS1)进行初步功能验证.首先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qRT-PCR)检测102例新鲜三阴性乳腺癌组织及95例癌旁组织中AFAP1-AS1的表达情况并分析AFAP1-AS1表达与三阴性乳腺癌主要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并且进一步在细胞学水平验证AFAP1-AS1的生物学功能. 结果:RNA-Seq测序共检测到19949个lncRNA,其中1211个lncRNA在癌组织和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量呈现显著差异.qRT-PCR检测显示AFAP1-AS1的表达水平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比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升高了4倍.高表达AFAP1-AS1的患者更倾向于发生淋巴结转移、远处转移以及更晚的分期.在敲除AFAP1-AS1以后,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BT-549和MDA-MB-231细胞的增殖、侵袭能显著下降. 结论:与癌旁正常乳腺组织相比,在三阴性乳腺癌组织中lncRNA的表达谱有较大改变,这些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在肿瘤的生物学行为中发挥重要的调控作用.AFAP1-AS1调控了三阴性乳腺癌细胞株的增殖和侵袭能力,可能作为一个促癌基因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使用他莫昔芬内分泌治疗前后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与表现为潮热等症状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关系. 方法:动态检测本院2013年3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139例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生殖激素水平,分析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与内分泌治疗前后表现为潮热等症状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的关系. 结果:139例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的血清孕酮、促黄体生成素、睾酮、卵泡刺激素和泌乳素检测值明显高于绝经前健康女性(P<0.05),血清雌二醇检测值无明显差异(P>0.05);139例患者接受内分泌治疗后的血清P、E2、LH和PRL检测值明显高于内分泌治疗前(P<0.05),而血清T检测值明显则低于内分泌治疗前(P<0.05),血清FSH检测值内分泌治疗前后无明显差异(P>0.05);139例患者中入院或就诊时32(23.0%)例主诉有潮热症状,其中53.1%(17/32)为下午潮热,34.4%(11/32)为前半夜潮热,12.5%(4/32)为其它时间潮热;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出现潮热症状的百分率明显增高,与入院或就诊时和辅助放化疗后有显著差异(P<0.05),其中下午潮热和前半夜潮热的百分率低于入院就诊时和辅助放化疗后(P<0.05),但辅助放化疗后和内分泌治疗后出现的其它时间潮热的百分率较入院或就诊时明显升高(P<0.01);139例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血清P和T检测值与其它时间潮热症状的出现密切相关(P=0.006,0.0001). 结论:绝经前Luminal型乳腺癌患者内分泌治疗后表现为潮热等症状的血管舒缩功能障碍可能与血清P检测值的升高和血清T检测值的降低有关,血清生殖激素水平的动态变化可作为潮热辨证分型和中医药治疗的重要依据.
  • 摘要:乳腺癌在全球妇女高发病率的肿瘤之一,并且发病率正逐年上升;转移是它的主要复发形式之一.因此,寻找乳腺癌发生发展的相关基因从而进行靶向治疗尤为重要.近来有研究表明,FAM83家族作为一个新的致癌基因,通过激活CRAF/MAP信号通路和趋势表皮细胞的转移.FAM83C与其他八个家族成员一样,他们拥有高度保守的且功能位置区域(DUF1669),对于肿瘤的转移非常关键.
  • 摘要:目的:检测乳腺癌组织中Six1蛋白表达水平,并探讨其与乳腺癌相关关系及临床意义. 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116例乳腺癌手术标本及癌旁正常乳腺组织中Six1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分期(肿瘤大小、淋巴转移、远处转移),不同分子分型(ER、PR、Her-2)乳腺癌Six1蛋白表达水平差异. 结果: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乳腺癌组织中Six1蛋白呈高表达(84.5%),明显高于对照组(23.3%);Six1蛋白在肿瘤直径>2cm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要显著高于直径<2cm的组织(P<0.05),在有淋巴结转移的乳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高于无转移组,在临床分期ⅡB-Ⅳ期组织中明显高于Ⅰ-ⅡA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表达情况与年龄、雌激素受体(ER)和孕激素受体(PR)、Erb-B2无明显相关(P>O.05). 结论:乳腺癌组织中Six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正常乳腺组织,且与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临床TNM分期有关.可能用于乳腺癌早期诊断、疗效观察及监测复发转移等.
  • 摘要:目的:探讨miRNA-155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能力的影响,研究MiRNA-155影响乳腺癌细胞功能改变的作用机制. 方法:通过转染技术建立过表达及缺表达miRNA-155的乳腺癌MDA-MMB-231细胞系,并用Real-time PCR验证转染情况;通过MTS法和平板克隆形成实验检测转细胞增殖能力的改变;Transwell迁移试验和细胞划痕试验检测细胞迁移和侵袭能力的改变;在此基础上通过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探讨乳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改变的作用机制. 结果: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转染miRNA-155mimics增加miRNA-155表达量,而转染miRNA-155inhibitor降低miRNA-155表达量.在乳腺癌MDA-MB-231中,过表达miRNA-155后提高细胞的增殖能力和迁移侵袭能力,反之,能力减弱.Real-time PCR结果表明miRNA-155mimics增加其MMP16的mRNA表达量增高,反之减少.Western blot进一步证实了miRNA-155mimics下调靶蛋白SOCS1表达水平,上调MMP16表达水平.而转染了miRNA-155inhibitor后,上调SOCS1蛋白表达水平,下调MMP16蛋白水平. 结论:miRNA-155对乳腺癌细胞MDA-MB-231的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显著增强;miRNA-155在乳腺癌细胞中可能起到肿瘤致癌基因的作用.初步认为其miRNA-155通过作用于抑制靶基因SOCS1在肿瘤细胞增殖和迁移中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可能间接通过增加MMP16促进细胞迁移能力.
  • 摘要:发生于乳腺的术后梭形细胞结节十分罕见,且极易误诊为乳腺恶性肿瘤,使用Pubmed数据库以breast postoperative spindle cell nodule为检索词,查询结果国外只有一例报道,使用万方医学网数据库以乳腺术后梭形细胞结节为检索词,查询结果国内未见报道.报道了近年来本院收治一例乳腺交界性叶状肿瘤术后梭形细胞结节.
  • 摘要:乳腺腺样囊性癌(adenoid cystic carcinoma of the breast ACC)比较罕见,大约占所有乳腺癌的不足1%.ACC常常是雌激素、孕激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三阴性的表达,但ACC的预后比一般的浸润性乳腺癌好,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不多,无病生存期较长,与常见三阴性乳腺癌预后差的特点正好相反.因此临床非常有必要与其它类型的乳腺癌分开,特别是与常见的三阴性乳腺癌.笔者收集了东阳市人民医院收治的二例ACC患者的临床资料、病理检查、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以其提高临床医师对本病的进一步认识.
  • 摘要: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手术仍是乳腺癌治疗的首选方法。乳腺癌术后患侧上肢淋巴水肿是淋巴液回流障碍造成的上肢浅层软组织内淋巴液积聚引起的组织水肿,是目前医疗中最常见的继发性淋巴水肿。腹直肌肌皮瓣带蒂转移(TRAM)乳房再造术采用腹部皮瓣进行乳房再造,因具有携带组织量大,腹壁供区瘢痕隐蔽,同时具有腹壁整形功能的优点,已经逐渐成为国内外多数整形外科医师进行乳房再造的首选术式。
  • 摘要:非哺乳期乳腺炎(nonlactational mastitis)主要类型: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和乳晕旁瘘管(Zuska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明确.其中导管周围乳腺炎、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与乳腺癌在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上均可十分相似,故确诊需结合病理分析.各型治疗各有特色,但均以外科手术治疗为主.保守治疗上,导管周围乳腺炎可采用中医中药治疗或抗分枝杆菌治疗;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可采用激素治疗、激素与甲氨蝶呤(MTX)合用,或激素或加抗生素、抗分支杆菌药物治疗.手术治疗针对各型均应注意完整切除病灶,切除后缺损大的可以腺体瓣移位整形.对于合并脓肿形成者,切开引流并非彻底治疗,只是"真正治疗前"的准备.对于难治性导管周围乳腺炎和肉芽肿性小叶乳腺炎,本院采用乳腺脓肿切排+置管引流术收到较好的效果,对于乳晕旁瘘管,本院采用文献资料提到的"急性期切开排脓,缓解期切除病灶"的方法,也效果颇佳.
  • 摘要:乳腺癌已成为危害中国妇女健康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早期诊断能显著改善乳腺癌患者的预后.乳腺微钙化灶在乳腺癌早期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由于微钙化临床无法触及,如何精确定位并完整切除则成为乳腺外科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在国内外金属钩针定位开放手术(WGL)已逐渐被穿刺活检(VAB&CNB)取代,但对于特殊部位的钙化,WGL仍有优势.本研究改进WGL,首创钼靶联合超声双定位后使用自主研发的乳腺精准旋切器切除微钙化灶,获得满意效果.
  • 摘要:目的:直径≤1cm的小乳腺癌恶性特征不明显,容易误诊.本文探讨直径≤1cm乳腺小肿块的超声乳腺影像报告与数据系统(BI-RADS)联合超声弹性成像(UE)的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231例患者共258个肿块,最大直径≤1cm,进行超声BI-RADS分类,联合UE评分法对其进行调整,并与术后病理结果进行对照,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价两者联合应用对乳腺小肿块的诊断价值. 结果:258个乳腺小肿块中,良性肿块178个(69.0%),恶性肿块80个(31.0%).术前评估为BI-RADS3、4、5类乳腺小肿块对恶性肿块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10.3%(17/165)、60.5%(46/76)、100.0%(17/17).BI-RADS联合UE调整后的BI-RADS3、4、5类乳腺小肿块对恶性肿块诊断的阳性预测值分别为5.3%(9/169)、75.0%(54/72)、100.0%(17/17).两者联合调整后的BI-RADS分类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04,明显高于调整前BI-RADS分类的0.827(Z=2.83,P<0.05). 结论:直径≤1cm的乳腺小肿块中,BI-RADS3类的阳性预测值偏高,联合UE调整后的BI-RADS3类的阳性预测值降低,BI-RADS4类的阳性预测值升高,提高了乳腺小肿块的超声BI-RADS分类效能,有助于鉴别乳腺小肿块的良恶性.
  • 摘要:建立在循证基础上的指南是乳腺癌规范治疗的准则。深入理解乳腺癌的生物学基础,熟知分子通路、药物靶点才能个体化精准治疗。
  • 摘要:对于乳腺疾病的诊断效能:MRI>CESM>FFDM>B超,两两比较,CESM诊断效能优于FFDM和IB超;MRI与CESM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 摘要:本文介绍了乳腺癌治疗发展历程、Her-2阳性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腋窝淋巴结的处理和乳腺癌新辅助治疗后残留病变的评价和处理。
  • 摘要:各分期和类型的乳腺癌都具有两个复发高峰,其中HR+患者占6至7成之多,因此,制定合理的辅助内分泌治疗策略很重要。中国乳腺癌患者高峰发病年龄在45-55岁间,较欧美国家发病年龄早、绝经前患者比例高。早期乳腺癌仍有一定的复发率,一旦复发极大部分患者无法治愈因此,辅助治疗期间如何充分发挥内分泌治疗的作用(起始强化、延长治疗、后期强化)十分重要,在不断探索。
  • 摘要:乳腺癌发病率逐年上升,早期乳腺癌发现率有待提高。保乳率与SLNB还比较低,保乳切缘有待规范。术前core穿刺活检率还要提高空间.新辅助化疗对原发肿瘤缓解率更高,而LN转移率影响有限。术后辅助治疗逐渐规范,但靶向治疗的比例还需提高。对于HR表达率较低或ER-/PR+患者,治疗更应遵循TNBC原则。T1期肿瘤部分仍有较高的恶性程度,如何鉴别尚待解决。
  • 摘要:术前MRI对总的乳腺癌患者的长期以后尚存争议。今后研究方向为哪些亚组患者可以从术前MRI中获益,还需要更多临床试验结果。乳腺MRI敏感性较高,保乳率减低,约1/3假阳性病灶不必处理。
  • 摘要:本文主要分析了乳腺癌新辅助治疗是否提高生存率、保乳率、保腋窝率,阐述了分子分型时代乳腺癌的新辅助治疗。
  • 摘要:本文介绍了pCR的评价和意义,阐述了non-pCR病灶的相关指标变化和non-pCR相关临床治疗进展。
  • 摘要:非晡乳期乳腺炎(Non Lactational Mastitis,NLM)不是一个病名,而是一组发生在女性非哺乳期的病原学证据不明的非特异性炎症,可是一种局部病变,也可是全身疾病的一种局部表现,是发生在非哺乳期的乳腺炎过程.NLM是乳腺学科争议较大,诊治棘手的一组疾病。针对不同类型阐述了疾病的病理机制、临床诊断和治疗。
  • 摘要:TNBC的定义?ER-/PgR-/HER2-·约占所有乳腺癌的15%左右·年轻患者、非洲裔患者中更常见·分化差:表达细胞角蛋白5/6,17,BRCA1/2突变TNBC的临床病理特点临床预后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探索焦点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化疗药物的探索靶向药物的探索免疫治疗的探索三阴性乳腺癌治疗探索焦点分子分型与个体化治疗化疗药物的探索靶向药物的探索免疫治疗的探索。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