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可译性

可译性

可译性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799篇,主要集中在常用外国语、语言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94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435577篇;相关期刊458种,包括青春岁月、科教文汇、考试周刊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文学海外传播”国际学术研讨会、2008年认知语言学与修辞学国际研讨会、2002烟台全国翻译学辞典暨译学理论研讨会等;可译性的相关文献由794位作者贡献,包括张冉、张智中、杨全红等。

可译性—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94 占比:0.18%

会议论文>

论文: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435577 占比:99.82%

总计:436374篇

可译性—发文趋势图

可译性

-研究学者

  • 张冉
  • 张智中
  • 杨全红
  • 丁新华
  • 冯小娇
  • 刘燕
  • 宗蔚婷
  • 张万敏
  • 徐丹
  • 曾立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李珍玲; 哈金
    • 摘要: 在此次访谈中,哈金教授不仅通过回顾自己的人生经历和写作生涯,分享了他对文化立场、语言、翻译和传统等与海外华文写作相关的关键术语的思考,而且通过讲述早期的中国写作和后期的移民作品,披露了自己的写作关切和策略。哈金将流亡与移民区分开来,强调两者之间的动态转换;他看重移徙的超越性、包容性和形而上层面,认为移徙是人类生活的普遍状况。哈金坚持语言的可译性,认为移民作家应该利用语言“瑕疵”,把错误的或有缺陷的英语作为一种风格,并认为找到自身在不同语言和传统中的独特存在尤其重要。哈金认为写作应传递具有普遍性的概念,但不认可文学的典型化塑造,因为文学是关于个性和特殊性的呈现。他还指出,海外作家应该更多地关注新移民的挫折经历和其中存在的性别问题,美国梦和种族主义这些主题已经过时。
    • 张瑞娥
    • 摘要: 提出记忆场域的概念,重视语内翻译在文化记忆传承中的作用,认为语内翻译与文化记忆之间存在着悖论式的密切关联,一方面,后者的传承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前者,另一方面,后者的场域又直接影响前者的可译性限度。对名儒家训这一珍贵文化记忆的传承进行审视分析,发现其当下的传承不容乐观,重要原因是其记忆场域日渐式微,可译性大大降低,传承逻辑发生了断裂。当下传承名儒家训,必须给予语内翻译以充分的重视,在对家训分类的基础上进行语内翻译和记忆场域建构的互动。
    • 王敏; 亢俊洁
    • 摘要: 在西方翻译界,有学者提出影视幽默是不可译的这一论断,而笔者认为,德国功能主义的功能对等为影视幽默提供了一个新的翻译视角。如果将翻译看作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其目的主要在于传递出原文想要表达的信息,那影视文本中幽默这一文化成分,则是可译的。有各种翻译技巧的辅助,译入方观众能够获得与原文方观众相同的幽默体验,即可以说这一文本翻译是成功的。
    • 张曼
    • 摘要: 翻译理论家乔治·斯坦纳是阐释学派的代表之一.他认为,翻译是一种阐释行为,其本质就是理解,即使是同一种语言内的交流也属于翻译的范畴,所以翻译比创作更广泛,也更重要.他肯定了翻译的可行性,将翻译的过程分为信任、侵入、吸收和补偿四个步骤,强调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为译者的主体性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但他的翻译思想也有局限性,如翻译的范围界定得过于宽泛,翻译理论并不完整等.
    • 李慧芳; 林夏
    • 摘要: 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认为所有人类语言拥有共同的语义核心,而任何自然语言又都能通过“语义基元”进行还原释义。从自然语义元语言理论的“语义基元”切入,分析翻译过程首先是由源出语的“语义基元”释义源出语的自然语言文本,继而通过目的语“语义基元”进行语义再编码,最终转换为目的语的自然语言文本。“语义基元”作为人类语言的共有核心,一切人类语言必然也就能够互相理解、互相释义,可译性因而必定就是翻译无可争辩的本质属性。
    • 李卓仑
    • 摘要: 《短歌行》是三国时期曹操的一首经典诗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语言和豪迈的感情使得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该文从翻译美学出发,从意象的角度对主旨进行深度解析,展现新视角下的行文思路,分析经典的译文范例,力求解决翻译中的难点——古诗词翻译,并阐述对《短歌行》新的研究思路.
    • 左娟; 贾晓庆
    • 摘要: 洪堡特的翻译观对翻译的标准判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语言世界观与其辩证翻译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中国诗歌翻译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塑造中国形象.该文主要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翻译观出发,分析中国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而给出翻译策略.
    • 左娟; 贾晓庆
    • 摘要: 洪堡特的翻译观对翻译的标准判断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其语言世界观与其辩证翻译观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而中国诗歌翻译不仅仅能够促进中国文化的传播,还能够塑造中国形象。该文主要从洪堡特的语言观、翻译观出发,分析中国诗歌翻译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从而给出翻译策略。
    • 柏虹
    • 摘要: 在文学界和翻译界,诗歌的可译性和不可译性的问题一直以来都存在激烈的争议。本文以具体的英译诗和原作进行对比解析,指出诗歌可译性和不可译性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辩证的关系,并针对诗歌的可译性限度进行了深入分析与探讨。
    • 李卓仑
    • 摘要: 《短歌行》是三国时期曹操的一首经典诗歌。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语言和豪迈的感情使得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该文从翻译美学出发,从意象的角度对主旨进行深度解析,展现新视角下的行文思路,分析经典的译文范例,力求解决翻译中的难点——古诗词翻译,并阐述对《短歌行》新的研究思路。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