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的任务
译者的任务的相关文献在2001年到2020年内共计55篇,主要集中在语言学、常用外国语、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55篇、专利文献24725篇;相关期刊46种,包括南北桥、科教文汇、山东外语教学等;
译者的任务的相关文献由59位作者贡献,包括弓敏娟、路瑶、杨宁宁等。
译者的任务—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4725篇
占比:99.78%
总计:24780篇
译者的任务
-研究学者
- 弓敏娟
- 路瑶
- 杨宁宁
- 杨胜男
- 王磊
- 代丰
- 任晨
- 侯镌琳
- 刘叶琳
- 刘少仙
- 刘超
- 刘轶菲
- 吴波
- 周晓燕
- 周觉知
- 唐述宗
- 孙杭
- 孙迎春
- 张慧慧
- 张旭
- 张晓娜
- 张泽嬛
- 张绪云
- 张莉
- 张萌萌
- 张静
- 彭京东
- 成凤圣
- 曹乐
- 曹明伦
- 曾晓光
- 李涵瑜
- 李红满
- 李舟
- 李艳
- 杨晓琼
- 杨琳琳
- 梁宇
- 梁莉娜
- 梁跃华
- 潘寅儿
- 熊敏
- 王园
- 祝惠娇
- 程修云
- 胡德香
- 袁筱一
- 许译申
- 贺茉莉
- 贾德江
-
-
彭京东
-
-
摘要:
保罗·德曼的修辞语言观将修辞置于语法和逻辑之上,颠覆了长期以来的普遍认知。他认为语言的本性是修辞性即不稳定性,它从根本上悬置了逻辑并对语法产生了破坏作用,继而使构成语言科学的三要素,语法、逻辑和修辞形成一种张力关系。语言不再是纯粹而明晰的,一切由语言构成的文本便不再有传统意义的凝聚,而是意义的消散。在《评本雅明的》一文中,德曼针对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的不同语言的译文版本进行了比较和评论,阐发了自己对本雅明思想的解读和对语言、翻译的看法。渗透出其修辞语言观下,对翻译行为的独到观点。
-
-
-
-
赵侠
-
-
摘要:
本雅明提出的纯语言翻译观在形式与内容、原作与译作的关系以及文本的可译性等一些翻译的基本问题上颠覆了传统观念:消解了原作与译作的二元对立关系,打破了“可译”与“不可译”之间的壁垒,并提出直译是最好的处理方式.翻译不单是为了传递内容,而是为了传递真理等思想,这与文学作品语言的无限创造性、文本的高度虚构性以及随后衍生的文本解读的开放性等突出特征共同构成了文学作品的文学性.
-
-
弓敏娟
-
-
摘要: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
-
弓敏娟
-
-
摘要:
自从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被再次发现以来,翻译理论研究便接踵而至,关于翻译与语言关系的理论研究也日趋增多.要理解本雅明《译者的任务》,就要联系他早期语言哲学的核心观点“纯语言”观,因此通过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解读,尝试对其“纯语言”作深入探讨.
-
-
弓敏娟
-
-
摘要:
《译者的任务》是20世纪德国哲学家本雅明写的一篇具有重要意义的翻译理论文章,一出版就受到学者们的关注和青睐。但其翻译理论内容晦涩艰深,因为原文是德文,之后被多次翻译为英语、汉语等多个版本,使得本雅明仍然面目浑浊,该文中提出的一些观点一直没有得到正确的理解。因此,有必要对《译者的任务》进行再次解读,对该文中的''''可译性''''观作深入研究,理解其''''可译性'''',与传统''''可译性''''的区别,并阐释其对传统翻译理论的两大颠覆。
-
-
曾晓光
-
-
摘要:
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间接提到的“拱廊直译”这一概念至今鲜有人提及.本文从本雅明的语言观出发,根据《译者的任务》中的主要概念和“拱廊直译”的关系,论述了“拱廊直译”的重要性和用途,并结合具体例子深入阐述其具体表现形式和优越性,最后对“拱廊直译”的方法作出两点总结.
-
-
-
许译申
-
-
摘要:
本文主要围绕《译者的任务》一文,对沃尔特?本雅明的翻译理论和观点展开述评,系统地分析和探讨了"纯语言"、"理想的翻译"、"忠实原则"、"原作与译作的关系"、"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等出现在上文中关于沃尔特?本雅明的诸多翻译思想,表明其翻译理论及观点对传统意义上的翻译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同时也为我们理解和进行翻译实践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与众不同的视角.